學生的德性成長首先關係到學生自身的福祉,進而也關係到家庭、社會、民族、國家和人類未來的福祉。為了克服傳統中小學德育存在的各種弊端,提高班級管理中的德育地位,轉變德育觀念,增強德育效能,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的健康發展,讓學生成長為個性豐滿、思想獨立、理性平和、民胞物與的有擔當、有教養、有高貴精神的現代公民。我在近幾年的班級管理中,探索了「每月四最評選」制度:每個月的第一周評選「最優個人」;第二周評選「最美故事」;第三周評選「最爆新聞」;第四周評選「最暖公益」。
踐行六年多來,翻閱「每月四最評選」材料成為我一天中最歡樂的時光。而我在閱讀、整理、分析「每月四最評選」中,也似乎找到了理智,找到了影響學生德性養成落地生根的「證據」。
1.評選「最優個人」,健全學生人格
「最優個人」的評選,在充分徵求學生意見的基礎上,根據班級情況,確定能弘揚正能量、張顯個人人格魅力的的品行端正、樂於助人、人際良好、運動達人、文藝積極、心靈手巧等六項內容作為評選依據。即—
品行端正的「向日葵」:欲比芙蓉尚覺淺,以己之身彩人間;
樂於助人的「暖手寶」:雖無懸壺濟世功,心腸亦可暖人間;
人際良好的「開心果」:堂前初過新識客,庭下茶香見舊顏;
運動強人的「閃電俠」:人動似電身形幻,風過無影始覺寒;
文藝積極的「綠思達」:華燈早來星未湮,點點銀光亮天邊;
心靈手巧的「巧巧手」:手比魯班奪天工,心似月英木化龍。
依據以上評選內容,學生只需要達到其中一項標準,便獲得獲得候選資格,每位學生均可自薦或推薦他人為候選人,最後班級全員參與投票選出一位或多位「最優個人」,如遇到無候選人時,則當周「最優個人」空缺。「最優個人」的評選導向不唯成績分數,只唯人品和德行。通過每月一周的「最優個人」評選培養學生的自尊、自愛、自護、自理、自信等自我意識以及相關的能力,以及健康、和諧的個性心理品質。
如熊天成同學雖然成績在班級裡並不冒尖,但是他為人熱情,樂於助人,做事有條理,主動參與班級的大小事務,深受同學們喜歡,班委在他的「最優個人」頒獎詞中這樣寫道:「身材雖小能量大,熱心助人好榜樣。諸事規劃效率高,班級助手人人誇。」
與此同時,「最優個人」的評選在執行過程中的激勵與肯定會將這種導向延伸到課堂教學、課外活動與校外實踐活動中去,為學生個性的自由全面發展積極創造並拓展廣闊的空間,讓學校、家庭和社區成為揮灑自我的舞臺,培養學生的自主獨立、自由能動和自我創造的精神,鼓勵學生追求卓越,伸展個性,實現自我,獲得成長的幸福與快樂。
2.評選「最美故事」,遵循公德倫理
我們在制定「最美故事」評選制度中例舉了故事中美的元素:觸動心靈的感動;溫暖彼此的友善;促進成長的反思;和諧社會的溫情;甜蜜家庭的親情……只要我們心中有美的願景,眼中看到的儘是美。所以,我們對「最美故事」的評選標準沒有太嚴格的界定。
「最美故事」來源於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對人、事、物的記錄,每月第一周每位學生上交一篇「最美故事」,並張貼在班級宣傳欄,經全班學生的審議投票,前三名獲評「最美故事」。第二周召開「故事會」,一是由「最美故事」的主人給全班學生講故事,二是舉行「最美故事」頒獎儀式。
學生的眼光是詩意的,簡單、清晰、活潑、有畫面感的語言風格是他們記錄「最美故事」的常態模式。這些感性「記錄」還原了「最美故事」的畫面,能夠觸動學生的心靈,成為寶貴的教育資源。
這些「最美故事」記錄了學生學習生活中的點滴瞬間:
陳逸然:本周二,我們班又評上了「周文明班級」,903班是最棒的,加油!
熊天成:周末回到家裡,爸爸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媽媽做了好多我喜歡吃的菜。爸爸媽媽,我愛你們。這個周末好開心。
陳果:我感謝吳老師表揚我的英語記錄本做得好,老師真細心,我下次要做得更好。
周博晗:感謝宋思琪替我做值日,保持了教室的整潔,真是個有擔當的組長。羞愧ing!
吳偉傑:吃了賀老師給的巧克力,渾身充滿正能量。謝謝賀老師!
戚正龍:今天我們組去匯翠花園做公益活動,感謝柴成楷幫我們拍照片還配了標題。
葉蓓:這雖然不是李蓓第一次當值日班長,可她卻表現出了非凡的領導力,我在她身上看到了班長的影子。學習榜樣!
沈亦懂:上個學期的一次英語測驗中,因為對成績失望,我撕掉了英語試卷,又在英語課上當場撕了賀老師借給我的試卷,並逕自離開了教室。班主任範老師把我帶到辦公室,他沒有批評我,而是一直鼓勵我、開導我,讓我漸漸冷靜了下來。事後,我因為「虛偽」的自尊心,沒有向賀老師道歉,反而是賀老師主動找我,與我談心,分析試卷,制訂學習計劃。在賀老師的幫助下,我在英語的學習上找回了自信,這個學期,我的英語成績提高了許多,還當上了英語課代表。我很慚愧,一直沒有當面對賀老師說聲「對不起。」謝謝賀老師,你讓我學會寬容與尊重。
……
這樣的故事還有許多,在這些「最美故事」的記錄與評選中,學生充分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締結以尊重與人格平等為內涵的道德紐帶的重要性,品味這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實故事,學生的公共秩序意識、公共衛生意識、公共安全意識、公共財物意識、公共禮儀意識等會在他們心底生根發芽,從而樹立牢固的「公德心」,養成高度自覺的文明意識和公德習性。
3.評選「最爆新聞」,認同公理世界
「最爆新聞」的評選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和焦點問題去感知世界,努力為學生拓展更加廣闊的參與社會事務的空間。我們是一所寄宿制學校,學生從周日晚上到校,周五下午才可以回家,學生大部分時間在學校渡過,新聞是我們了解社會的最佳窗口。每天中午的自習時間裡,我們設計了一個十分鐘的「新聞時間」,在這個時間裡,可以由學生播報新聞、觀看新聞視頻、收聽新聞音頻。學生從「新聞時間」裡聽到的、看到的新聞中選出「最爆新聞」。
近期,我們評選的「最爆新聞」有「臺灣九合一選舉」,學生們通過「臺灣九合一選舉」民進黨慘敗的結果,看清了臺獨勢力醜惡的嘴臉,聽到了臺灣人民尋求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的聲音,認識到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我們評選了「俄烏衝突」,學生在評選詞中說到在全球化趨勢不可阻擋的今天,國家相互依存的問題更加嚴峻,狹隘的民族主義,種族歧視,血腥屠殺,恐怖主義等依然在我們身邊,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和平生活,只有祖國強大了,人民的幸福生活才有保障……
「最爆新聞」的評選,學生將思想的觸角伸向了世界的每個角落,涉及文化、歷史、軍事、民生等方方面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培育了堅定而理性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了大國公民的寬闊胸襟:尊重異質文化,促進國際理解,倡導人類博愛,祈求世界和平,做具有「世界公民意識」的中國人。
4.評選「最暖公益」,投身公益服務
寧波是一座外來人口多、經濟發達的城市,社會公益體系較為完善,涵蓋交通協管、扶貧助弱、閱讀推廣、科學普及、群眾健身等領域,我校的生源也均來自富裕家庭,在這樣的背景下,出臺「最暖公益」的評選機制目的是推動學生及家庭參與社會公益組織對接與補充,幾年來,在評選「最暖公益」的推動下,學生的公益服務足跡遍及家庭、社區、校園,乃至邊遠貧困地區。
有的學生在周未裡去「敬老院」為老人服務;有學生參與社區的閱讀推廣;有的學生去「地鐵站」做引導員;有的學生在社會上的大型比賽及活動中做志願者;有的學生組織校園義賣,捐款捐物;有的學生在假期裡與父母去貧困地區與困難家庭結對幫扶……
近期我們評選的「最暖公益」就是周末地鐵站的公益活動:幫助外國朋友購票,給外地朋友指引方向,協助工作人員維持站內秩序……學生們在寒冷的周末裡給出行的旅客們帶去了溫暖。
「最暖公益」頒獎詞:「天寒地凍雨紛紛,路上行人急匆匆。志願服務小義工,最暖地鐵溫情駐。
在學校的公益服務目標體系中,我們進一步借鑑古今中外的慈善文化傳統,推動師生和家長成立各類義工社團,鼓勵大家從小事瑣事做起,日日積德行善,向「陌生他者」尤其是社會的弱勢群體表達仁愛之心,培育學生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社會責任感和公益服務精神。
後記:踐行「四最評選」的過程中,我們也在不斷摸索與調整。最初我們每周評選「四最」,實施下來,評選工作量大、周期短、頻率快,學生疲於應對,熱情慢慢被消磨,評選對學生的推動和激勵作用持續降低,後來我們改為每月評選「四最」、「一周一評」,效果就好多了。
「制度與道德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每一種制度都有一種道德價值觀在起作用,每一種制度都有自己的德性。」一個能體現教育性、促進性、人文性的班級管理制度可以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道德影響。結合「四最評選」制度,我編輯整理了學生幾年來的評選材料,按時間順序、生命邏輯串在一起,編成一本班級志——《靜待花開》。希望這本《靜待花開》,為我班孩子的未來成長積澱豐富的精神食糧,帶領孩子們走向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實現德性的自我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