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教育本源 遵循教育倫理

2021-03-01 教育紅論

                          

中國基礎教育發展到當下,歷經坎坷,從落後發展到可以與世界同行在同一舞臺交流,甚至在某些方面引領和被推崇。從基礎教育的巨大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到基礎教育工作者所付出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看不到中小學校長(園長)和老師對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幾年來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是歷史虛無主義、目光短淺的功利主義,忽略基礎教育的作用,否定一代教師,就是否定中國的未來。當然,基礎教育也和其他領域一樣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毫無疑問這些問題都是發展中的問題,有些甚至是體制、機制改革過程中的負資產,有其產生的必然性,是伴隨中國繼續深化改革發展過程中逐步深化教育的革命過程。解決這些問題是必須的,只是時間問題。作為基礎教育本身,應主動調整,變被動為主動適應新機制,按教育規律辦學回歸到教育本質上來,更好地為人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一、  對教育規律再認識

    解決現實的一切問題,必須認識規律,然後按規律辦事。基礎教育的本質規律是什麼?基礎教育的根本內涵是什麼?人類認識教育規律的思想和人類思想發展一樣,很多早已被認識和探究。每個時代對教育現象和發展規律的認識和理解,都是相互聯結的,在人類對教育的思考和認識過程中,也存在著本質上相同的現象,教育作為社會科學層面,很多教育思想和規律從教育產生之日起,就已經確定下來。它的一些本質特徵只是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斷地強化和深化,雖然教育的活動形式、方法、組織存在著非常大的差別,但教育中的教師與學生、教與學、教育基本目的等等,它們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這使我們可以不斷地按教育本質規律辦學成為可能。那麼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呢?古羅馬思想家、教育家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描述到,教育是培養「完美的靈魂」;亞里斯多德更是進一步指出「教育是讓兒童自然生長」這一觀點被法國教育思想家盧梭在其教育名著《愛彌兒》中發展為教育應效法自然,讓兒童按自身成長規律去培養和發展;英國的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畫》中指出教育是培養學生身體健康和良好的德性;到近代教育適用主義代表杜威明確指出教育是指導和生長;而在中國,從古至今,教育倡導的就是教人做人,「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的學習是圍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格塑造。在近代陶行知先生曾經將教育理解為「生活」,著名的教育家張伯苓的南開辦學理論為「以德育為萬事之本」,為中國教育創造新人。不難看出從古至今,國內外教育思想家對教育的理解中無一不是指向人本身,以培養人、關注人具體和品性的成長、與自然的相適應,用近代教育家原北師大附中林勵儒對教育的本質做了最直接的概括:「中等教育從本質上說是塑造健全的人格」。


    另外,從教育的內涵來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教育發揮作用的不同,對社會影響也有所不同。教育作為培養社會未來的成員,傳道文化的功能是自古亙定,沒有改變的。教育自出現以來,不管以何種形式進行,它始終是服務於個人,進而影響社會,農耕社會、工業文明時期,教育的價值在於服務個體,人類進入市場經濟社會,從經濟學的角度理解,教育作為政府的一個部門,它是政府用納稅人的錢為市民服務,政府委託購買學校教育工作者的勞動力為納稅人服務。因此,在經濟社會當前教育是政府為市民提供的一種公共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就是服務。當前,我們政府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的學校更是國家為人民服務的重要載體,教育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教育為人民服務的功能更加突顯。認識到教育的服務內涵,政府、教育工作者就應該強化教育的服務功能意識。長期以來,教育的各種關係在變革中受到影響和衝擊,傳統的被打破,新型的社會主義民主和諧的教育關係模式沒有建立。教育中存在的各種教育關係的正確規律對學校管理及教育教學有著重大的影響。基礎教育應回歸本質,要從教育的服務內涵出發,這樣才能使我們充分認識教育為什麼?辦什麼樣的教育?


   二、  對當前教育現狀的再認識

現行國家的基礎教育體制,總體上是改革開放以來建立起來的模式。改革開放三十餘年,基礎教育為中國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看到了人才對中國發展的嚴重影響,為了適應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緊迫需求。國家恢復了高考選拔人才的模式,基礎教育承擔起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責任和義務,順應改革的要求,轉換教育體制、機制,圍繞重點選拔,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戰略,擴大基礎教育規模,建立創設重點高中等差別化辦學機制,形成了選拔性的人才培養模式。三十幾年來形成的基礎教育辦學模式,順應了改革開放的發展,在中國改革開放關鍵時期,在人才培養方面起了關鍵的、不可抹殺的作用,為中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現在,中國社會發展與改革開放等已經在各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國家發展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處於新的發展狀態,基礎教育當年承載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由於教育總是滯後於生產力的發展,當前基礎教育的現狀並沒有及時有效的調整,現行基礎教育已難以適應國家與社會的需求,舊的教育體制所衍生出來的重點校、熱點校,已經不適應國家培養人才的要求。而「借讀」、「擇校」、「應試教育」等更是成為當今基礎教育的「負資產」,成為基礎教育的「頑疾」,極大阻礙了教育的發展。基於這種現狀,當下基礎教育必須儘快轉型,急需從過去的培養選拔人才的目標模式回歸到面向全體的育人模式,回歸到基礎教育的原點及核心,基礎教育應以培養全體學生的人格為目標,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和身體健康為根本育人目標,從根本上擯棄「基礎教育為高一級學府輸送優秀人才為根本任務」的教育觀,把培養健全的人、合格的公民作為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這一轉型勢在必行,無論基礎教育面臨什麼困難和來自多大的壓力,都必須適時回到教育規律的本質上來。當然在轉型中也許會有很多的荊棘與困難,但即使面對所謂的「高考指揮棒」這最大的障礙,基礎教育工作者也要堅信既然認識到教育規律,那麼就應該把教育規律就是教育的真諦,面向全體,關注學生的人格成長,實施素質教育等等,符合教育規律的育人觀、人才觀,就必須去堅守。

既然基礎教育的育人目標是塑造未成年人健康人格。那麼,遵循教育規律也要求我們的育人模式與時俱進,在任何一種育人模式下,差異化是自然法則,優秀或「精英」、普通或「落後」都會自然產生,而面向全體則是整體提升,是全體品質的改善。我們的育人模式必須從以往關注少數、注重考試選拔的「精英模式」轉向面向全體、關注人格成長的「公民教育」模式。要改變通過學科考試的評價模式,形成以描述學生成長等多方面發展與進步的綜合性評價方式,更關注學生個性的成長。在當下的中國,我國基礎教育已經定成了國家要「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歷史任務。國家並不缺「人才」,每年將近800萬大學畢業生,大量的「海歸」留學生,國家在很多領域高科技尖端人才輩出。我們在人才方面缺失的是創新性的人才,加大對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是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提高的是整個民族的基本素養,培養具有健康人格素養的合格公民是教育培養人才的根本任務。

再次,基礎教育必須強調正確的育人方法。教育的根本任務要求基礎教育育人方法也應與時俱進。傳統的教育方法更多的是以老師傳授知識,學生獲取知識為主,教與學的關係基本上是主動教與被動學的模式。這種教學方法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應該努力形成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教學方法,讓課堂與實踐相結合,課本知識與生活知識相結合,只有從機械的獲取知識到生動的實踐創新教學方法的改變,才能適應當今人才培養目標,這是教育觀念回歸教育本質的必然要求。正確的育人方法也同時要求提高教師的素養,改變教師的陳舊觀念,注入時代新的教育內容和觀念,教師本身要具備「仁愛」之心,在教書育人過程中更多的體現民主的精神、平等的思想和寬容的品質,使學生親近人師、主動學習,體會到課堂與校園的樂趣,構建新型的師生關係、家校關係,使教育真正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

三、回歸教育本源切實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倫理

回歸教育本源,就是切實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當下中國基礎教育最根本本質就是要全面貫徹落實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黨的十八大對黨的教育方針做了新的規定:「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是我們黨按照教育規律,結合現階段中國基礎教育實際制定的教育方針,教育方針是對教育規律的再認識,本身代表著時代的要求。是對教育規律的準確把握,也是對基礎教育發展的新要求。因此,教育方針不僅揭示了教育規律,更是教育規律本身,是基礎教育的行動指南。基礎教育回歸本質,首先要從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出發,黨的十八大所確定的教育方針,首先明確教育是服務,在短短的壹佰伍拾個字中,兩次提到服務一詞。即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突出教育作為政府管理部門,是政府為社會、為人民提供的公共服務產品,校長(行政團隊)服務教師,教師服務學生、家長才是教育服務的核心。其次,黨的教育方針明確教育是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關注學生的品德,塑造健康的人格是第一任務,而實現教育根本任務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在學校、家庭、社會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一切違背這個根本任務和背離素質教育的辦學模式,都是與黨的教育方針相違背,即使學校短期內滿足了學生、家長對升學的功利的需要,那並不是辦人民群眾滿意的學校。

回歸教育本質是遵循教育倫理的要求,在基礎教育發展中,我們常常忽略一個教育倫理問題,即什麼是教育道德?這也是教育哲學思考的出發點。教育具有社會性,同時教育又要遵循受教育者個人的成長規律,基礎教育首先要適應社會發展。

教育合符倫理的標準首先是教育活動要符合學生成長規律。學生個體是活生生的生命,生命是自然和社會的一個部分,教育首先要尊重生命,即尊重學生成長的規律,為學生體驗生命創造條件,為生活潛能的伸展提供平臺和機會,教育不一定能引導每一個體盡情釋放,但無論什麼理由都不應該讓學生在非自然生態下「扭曲」成長,更不能為達到「分數」、「榮耀」而有意無意剝奪學生的快樂,進而失去體驗學習生活中各種情感的權利。在教育道德約束下,來堅守基本的教育哲學信念,不為教育浮躁所左右。其次,教育倫理的標準是看教育是否能適應社會發展,教育適應社會發展是將適應社會正確的潮流,不僅需適應當下社會的發展,更要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不僅需要滿足個體及家庭的需求,更要滿足國家的要求,所謂教育要有家國情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要求是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這不是一句空話。關鍵是教育要滿足受教育者個體個性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統一,教育應將培養與自然、社會和諧相處的合格公民和造就不同潛質的個體自由生長相結合,實現教育的功能與個體成長的自然契合。教育要做的哲學思考就是如何更好地將未成年人個體的培養與社會發展相適應,使我們的教育過程與社會相適應,使受教育者個體在教育過程中個性自由伸展,並為之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打下基礎。在「不輸在起跑線上」、「高考接力棒」、扭曲的「應試教育」面前,我們應該思考教育倫理問題。在教育法律法規不完善和落實不好的當下,只有正確認識到教育應該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時,我們的基礎教育才能更加合符倫理、道德。教育倫理問題實際上就是回答教育哲學本質。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餘年的人才積累,建設和諧社會和實現「中國夢」都需要教育以培養合格公民、高素質勞動者及具有創新意識的優秀人才為奮鬥目標。調整和轉變勢在必行,基礎教育工作應站在教育倫理的高度來面對改革和發展,遵循教育規律,堅守教育倫理。(作者:朱毛智,現任南昌市第十九中學校長,教育部「朱毛智領航校長工作室」負責人,中學高級教師。)

相關焦點

  • 「哲學選修理科」回歸教育本源
    原標題:「哲學選修理科」回歸教育本源  2月3日,上海37所普通本科高校專業(類)公布了2017年高考(課程)選考科目要求。其中,復旦大學的哲學類專業,把物理、化學、歷史三門作為選考科目——哲學與物理、化學的搭配一亮相便引發熱議。(據《中國青年報》)   哲學與物理、化學混搭,真的神奇嗎?
  • 讓藝術教育回歸美育本源
    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紮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落實中央美育精神,需要我們改進美育工作,如藝考中出現的應試傾向,也需要我們發展新時代美育的理論和實踐。
  • 教育應淡化名師回歸本源
    教育,理應淡化名師效應,回歸本源。01、改革名師的評定條件。目前,名師有哪些評定條件呢?首先,師德要過關,其次,教學水平要過硬!比如要獨立承擔一個學科的教學任務,要能在「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 「讓藝術教育回歸美育本源」,說出了藝者的心聲
    「讓藝術教育回歸美育本源」,就這樣一句話走進了大多數藝術家的心中。近些年來,很多藝術考試脫離了教育的本質,美術生的考試應試性越來越強。藝考熱可謂是高燒不退,培訓機構也在一夜之間遍布在全國各地。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
  •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我們需要這樣回歸教育本源
    他基於此推行了一系列舉措,讓教育回歸本源——即回歸到教學和學習的本質,讓學生學會思考,掌握思維方法,真正形成素養。思維型教學是回歸教育本源今年,原濮陽縣教育局總督學申建民離開教育局,擔任濮陽縣第一中學的校長。
  • 回歸教育本源,愛學習教育集團堅持S2b2c戰略助推OMO教育模式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教育行業產生了較大的衝擊,無論公立校還是教育培訓機構都將線下課程急轉線上,線上教育獲得了倍速發展。然而,教育有著天然的線下屬性,人與人之間的近距離情感交流是在線教育無法做到的,這使得線下教育無法被取代。
  • 教育人工智慧倫理問題與倫理原則探討
    因此,需要對教育人工智慧倫理問題的複雜性有充分的認識,同時需要遵循一般的人工智慧倫理原則和教育倫理原則,其中,最核心的內容為二者之間的交集,具體包括:(1)福祉;(2)是非善惡;(3)公平正義;(4)人權和尊嚴;(5)自由自治;(6)責任和問責。
  • 創新課 | 先行後知:回歸本源的數學教育
    創新課 | 先行後知:回歸本源的數學教育 作者:LIFE教育創新 發布時間:
  • 中山街道生活日記——「「四史」學習教育」立德樹人,回歸本源,五育並舉,全面發展
    中山街道「四史」學習教育系列微黨課應運而生。本期推送松江區中山街道「四史」學習教育系列微黨課第三期:立德樹人,回歸本源,五育並舉,全面發展。基於時代社會發展需要,中國的教育價值取向由強調教育為政治服務、為經濟服務到逐漸凸顯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對「人」的逐漸深刻認識也引導著中國的教育逐漸回歸育人的本源,立德樹人,五育並舉,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教育發展,師者榮耀。
  • 全國第七屆教育倫理學術研討會在長春召開
    2019年9月20至23日,以「新時代教育倫理、師德建設與教育現代化」為主題的全國第七屆教育倫理學術研討會在吉林大學順利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倫理學會教育倫理學專業委員會主辦,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師德研究與評價中心承辦。
  • 重塑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刻不容緩
    重塑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落腳點在於「法律志業」的確立……邁向「法律志業」的職業倫理教育,需要塑造法律人內心對法律職業的「信仰」和榮耀 在奉「法」為真的現代社會,道德理想國雖未頃刻覆滅,卻也呈現分裂式微之疲態。
  • 暢園學校校長張耘:回歸育人本源,堅持家庭教育在路上
    當下教育肩負著時代的使命,民族復興,教育先行。一流的學校,不僅要有一流的教師,還要有一流的教育管理者。「要成為一名好校長,首先就得努力成為一名好教師,一名好的教學專家和好的教育者。要堅守教育理想、教育良知和教育底線,才能讓學校回歸育人的本源。」對於張耘來說,20年校長之路,一路走來,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未來終究屬于堅守者。
  • 工程倫理教育論壇暨新聞發布會在清華大學舉行
    工程倫理教育論壇暨新聞發布會在清華大學舉行清華新聞網8月26日電(記者 李 靖)8月25日上午,工程倫理教育論壇暨新聞發布會在清華大學舉行。工程倫理關係到工程活動乃至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加強工程倫理教育、提高工程科技人員的社會責任已逐漸成為各界共識。
  • 乳山暢園學校校長張耘:回歸育人本源,堅持家庭教育在路上
    當下教育肩負著時代的使命,民族復興,教育先行。一流的學校,不僅要有一流的教師,還要有一流的教育管理者。「要成為一名好校長,首先就得努力成為一名好教師,一名好的教學專家和好的教育者。要堅守教育理想、教育良知和教育底線,才能讓學校回歸育人的本源。」對於張耘來說,20年校長之路,一路走來,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未來終究屬于堅守者。
  • 童軍夏令營回歸「營地文化」本源
    赴美夏令營21天4萬元,名校考察卻成「穿校一遊」……這些所謂的「夏令營」不禁讓我們反思,這些華而不實的夏令營是否已經偏離了家長們最初的教育初衷,演變成了一場熱鬧燒錢的暑期郊遊?從做中學的「營地文化」才是其本源的文化內涵。它所強調的,絕不是簡單地遊歷或者體驗,不是簡單地開闊視野、獲取知識,而是一種在日常實踐中融合了交往、合作、開拓、磨礪,對參與兒童的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主生存能力均有所裨益的綜合性活動,最終得以培養青少年健康完善的獨立人格。來自大洋彼岸的「營地文化」也得到了現代兒童教育研究者的認同。
  • 工程倫理教育論壇舉行
    工程倫理教育論壇舉行來源:中青在線 2016-8-25 袁澤昊 諸葛亞寒  工程倫理教育論壇今天在清華大學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就加強工程倫理教育的迫切性與重要性等問題進行了互動討論。  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教指委」)副主任委員趙周禮宣讀了《關於加強<工程倫理>課程建設,推動<工程倫理>教學工作,培育德才兼備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倡議書》。  倡議書說,在教育部的領導下,全國工程教指委於2014年決定啟動工程倫理課程建設,並於今年隆重推出《工程倫理》教材和《工程倫理》在線課程。
  • 金融回歸本源才是「王道」
    金融回歸本源才是「王道」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8.05.09 星期三     回歸本源,就是銀行回歸為實體經濟貿易提供信貸的主旨功能,保險公司分散和承擔各類可商業化風險,
  • 一部教出來的教育倫理名著
    鳴謝  我們要感謝「哈斯廷中心社會、倫理和生命科學研究所」,在1981年10月召開題為「教育學院專業倫理」的會議,將我們聚在一起,發動我們思考教學倫理。我們還得感謝許多學生來聽我們的課,幫助我們開發和檢驗我們在「教育472號課程」(康奈爾大學)和「教育TF4680號課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的方法和材料。
  • 科學技術倫理教育的困境與途徑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在提倡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應對社會的價值觀念有重新的認識進而主動進行科學技術倫理教育。  科學技術倫理教育的最高目標,是使受教育者認識到科學技術發展的本質是與人類對科學技術的最高追求——真、善、美相一致的。
  • 工程倫理教育與中國工程師國際競爭力
    從工程倫理教育的角度,我們應當從四個方面著手,提升中國工程師的國際競爭力。  第一,提升我國工程師國際競爭力,應改善工程倫理教育環境,建立工程倫理教育長效機制。工程倫理教育發揮著工程專業通識教育的功能,可以讓工程師跳出工程技術領域來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