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等重要講話精神,讓「四史」教育深入人心,「飛入尋常百姓家」,發揮網際網路這一「最大變量」轉化成宣傳的「最大增量」,中山街道「四史」學習教育系列微黨課應運而生。
微黨課共十二講,每講5到10分鐘左右,聚焦中山發展、聚焦身邊人與事,從「小故事」反映「大發展」,感悟紅色印記、印證歷史痕跡、追尋發展足跡,在學習中不斷汲取真理營養、精神營養、紅色基因營養,切實把推動「四史」學習教育統一到學思踐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來,統一到推動解決問題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上來,統一到「科創中山、樂居家園」五大行動計劃上來。
自10月下旬起,微黨課通過「府城微中山」「中山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微信公眾號面向廣大黨員群眾推送。
本期推送松江區中山街道「四史」學習教育系列微黨課第三期:立德樹人,回歸本源,五育並舉,全面發展。
基於時代社會發展需要,中國的教育價值取向由強調教育為政治服務、為經濟服務到逐漸凸顯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對「人」的逐漸深刻認識也引導著中國的教育逐漸回歸育人的本源,立德樹人,五育並舉,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教育發展,師者榮耀。每一個人都應貢獻自己的智慧,興我教育,強我中華。本期微黨課的主講人是松江區中山小學校長諸斌根,他將圍繞「立德樹人,回歸本源,五育並舉,全面發展」,講述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教育事業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立德樹人,回歸本源,五育並舉,全面發展》
松江區中山小學校長 諸斌根
改革開放之前,教育以高考改革為主線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65年,新中國高考制度建立。
1950年5月26日,教育部發布了新中國第一份高校招生考試文件《關於高等學校1950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規定》,確定適當地點,定期實行全部或局部高等學校聯合或統一招生。1952年,新中國首次全國統一高考時間為8月15日至8月17日。自此,全國統一高考制度正式形成,進入統一命題、統一考試、統一錄取的高考新時代。
第二階段:1966-1976年,文革時期高考制度廢除。
1966年開始高考停止招生。1970年開始,一部分高校才以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和學校覆審的方式,招收工農兵及下鄉知青做學生,俗稱「老三屆」。197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命令廢除高考,高校招生嚴格堅持「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覆審」。出現了高考特定名稱「工農兵大學生」。
第三階段:1977年恢復高考,迎來了「新三屆」大學生。
1977年12月11日-13日,進行了高考恢復後第一次招生考試,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唯一一次冬季高考、春季招生。1978年7月,有610萬考生進入考場,有人把高考後的77級、78級和79級的大學生稱為「新三屆」。
圖文來源:中山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
編輯:松江區融媒體中心中山街道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