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了新中國第一個關於教育評價系統改革的政策文件——《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總體方案》以教育評價改革作為指揮棒和切入點,引導和推進我國教育領域的全方位變革,這將引導我國教育改革進一步走向深入、走向實效。《總體方案》出臺後,引起了教育領域各界人士的極大關注。為了更精準地解讀《總體方案》內容,把握《總體方案》涉及的價值取向和實踐導向,我們聚焦教育評價改革引領教育變革的主題,特邀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副院長張志坤,分享思考與感受。
教育評價改革牽涉所有教育相關群體的利益,牽涉到人事、教學、管理等所有環節和教育教學全過程,堪稱教育改革中最困難的一項任務。但無論評價的內容、形式和手段如何變化,價值取向是評價政策的靈魂,實踐導向是評價政策的根本。《總體方案》充分彰顯了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教育價值觀,體現了五育並舉的實踐導向。
彰顯教育評價回歸人本的價值取向
人本主義教育強調學習者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認為教育應充分尊重個體的自由和個性發展,重視人的情感、興趣和需求,因勢利導,調動和發揮其學習主動性、求知慾和好奇心,讓學習者在教育過程中不僅能獲得全面發展,更能享受到學習和探究的快樂,收穫人的尊嚴。進而通過學習不但能夠獲得生活的能力,更能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可以說,人本主義是教育發展的更高級階段,代表著教育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只有全面發展的人,才能擔當得起民族復興大任。
從價值層面來看,《總體方案》帶有強烈的人本主義價值導向。《總體方案》基於黨的教育方針和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提出要發展素質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根本標準。這就意味著把學生個體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綜合發展作為明確的教育目標和最重要的教育價值,並以之來引領整體的教育變革。
立德樹人是對自上而下的知識灌輸為主、過分注重分數的單一指標的傳統教育模式的匡正。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評價學生「唯分數」、評價學校「唯升學」、評價人才「唯文憑」、評價教師「唯論文」、評價學科「唯帽子」,「五唯」評價傾向嚴重違背了教育規律,弱化了學校和教師的綜合育人功能。教師成為了教學過程中絕對的主體,且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個性、喜好以及主體身份,使得學生善於記誦卻不擅獨立思考,勤於學習卻四肢不勤,少數學生道德觀念淡薄,是非觀不清,甚至連基本的愛國情懷都受到動搖。同時,情感發展受到限制,人格不健全、不完整,對自己的人生也缺乏應有的計劃,與「全人」目標可謂背道而馳。
《總體方案》一方面要求對學生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科學成才觀,摒棄分數至上的單一評價方式,改善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的評價體系,將學生的品德養成和全面發展置於首位,將培養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總體方案》特別強調了充分發揮教師教書育人的核心職能,將師德師風作為教師評價的首要標準,強化教師的教學職能和育人責任,摒棄以科研成果至上的考評方式,端正了師風、學風。
完善「五育」並舉的教育評價實踐導向
教育評價實踐導向決定評價的路徑和內容。教育如何做到以人為本?只有堅持「五育」並舉,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才能真實有效地落實下去。近二十年來,我國一直在課程改革和一線教學領域做著深化努力,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已逐漸深入到廣大基礎教育階段每一位教師的內心。而此次教育評價改革更是從評價制度健全與保障方面,對以人為本的理念做出進一步推進,明確「五育」並舉評價的路徑成為實踐導向。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教育評價的內容更多關注智育。德智體美勞的具體評價內容和機制沒有系統的實踐安排。而此次教育評價改革方案則首次分條對德體美勞四育的具體評價路徑和內容進行規定和要求,賦予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與智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確了各育在教育評價中應該特別關注的方面。
一是完善德育評價內容和機制。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就成為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首要標準和任務,圍繞「立德樹人」展開的德育研究與德育實踐層出不窮、百花齊放。因此,此次《總體方案》中對德育評價方面的改革要求是「完善」。具體要求:「根據學生不同階段身心特點,科學設計各級各類教育德育目標要求,引導學生養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傳承紅色基因,增強『四個自信』,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紮根人民、奉獻國家。通過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學生、家長、教師以及社區等參與評價的有效方式,客觀記錄學生品行日常表現和突出表現,特別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況,將其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這段文字表述實質關注了德育評價的內容和手段。內容包括:科學制定德育的目標;促進學生良好品德、行為習慣、健康心理發展;傳承中華民族的革命精神、愛黨愛國等。在評價手段方面,《總體方案》提出了信息化輔助德育評價的新方向,尤其指出兩個需要重要關注的方面:發展「家校社」多主體參與評價的方式和在學生日常評價中考察品德發展的實況。
二是強化體育評價。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體育在「五育」中一直處在實質重要的位置,部分原因在於體質測查具有較大的客觀性和可操作性,此外,家長都十分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狀況。因此,在各中小學校,體育課程、活動、比賽等各種實施路徑相對成熟且具有一定成效。此次《總體方案》對體育評價方面的改革要求是「強化」,在體育鍛鍊過程的監管和體育成績參與學生學習評價兩方面提出了狠抓實效的具體要求,如「建立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查機制,將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作為教育教學考核的重要內容,引導學生養成良好鍛鍊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錘鍊堅強意志,培養合作精神」等內容。
三是改進美育評價。隨著我國社會發展和教育進步,美育對於基礎教育階段育人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出來。美育的價值和吸引力在於它是從人的生命發展需要出發,通過審美感化和精神引導活動,不斷給人提供克服具體生活有限性、尋求現實處境中的個體精神超越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回信中,明確傳達出要「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做好新時代美育工作」的重要精神。然而,美育課程開設的歷史雖然悠久,但實效性不顯著,此次《總體方案》對美育評價方面的改革要求是「改進」,重點放在美育評價方式的學業認證上。具體要求是:「把中小學生學習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類課程以及參與學校組織的藝術實踐活動情況納入學業要求,促進學生形成藝術愛好、增強藝術素養,全面提升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
四是加強勞動教育評價。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再一次被提上了國家教育發展戰略的高度。兩年來,勞動教育在中小學得到了大力發展和推進,國家先後印發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在這種教育發展進程和背景下,此次《總體方案》對勞動教育評價方面的改革要求是「加強」,主要任務正是進一步落實和保障以上兩個國家文件的落地,也是再次重申兩個文件對勞動教育評價方面的要求。具體表述為:「實施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明確不同學段、不同年級勞動教育的目標要求,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探索建立勞動清單制度,明確學生參加勞動的具體內容和要求,讓學生在實踐中養成勞動習慣,學會勞動、學會勤儉。加強過程性評價,將參與勞動教育課程學習和實踐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
五是優化智育評價。此次《總體方案》重點對德體美勞「四育」做出了評價改革的路徑和內容要求。文件關於智育評價改革提出了系統優化的實踐導向。比如,「堅決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籤的做法」「改變相對固化的試題形式,增強試題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加快完善初、高中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建設和使用辦法,逐步轉變簡單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的招生模式」。有關智育評價的表述更多是「警示」性的、「以破促立」式的陳述方式,體現了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重要論述的價值取向和實踐方向。
不難看出,對於「五育」評價,《總體方案》的整體傾向是,矯正和規範智育評價、發展和完善其他「四育」評價。這正是從對評價改革入手來推進實現「五育」並舉的教育方略,換言之,也正是以此深化發展「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
變革評價方式助推教育評價改革
《總體方案》指出,「堅持科學有效,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其中「過程評價」「增值評價」「綜合評價」作為重要的三個關鍵概念打破了之前「結果評價」的單一模式,讓實現「五育」並舉的評價改革成為一線學校可以努力並能夠實施的一件實事。在學校教育中,結果評價是最為熟悉的評價概念,一直以來是測算學生智育水平的主要方法之一,紙筆考試是其標誌性評價方法,還有,藉助一些科學測量工具測算學生成績的方式也是結果評價常用的方式方法。實際上,新課改以來對單一性結果評價的質疑和評價改革一直在延續,期間提出和發展了「過程評價」和「綜合評價」的方式方法,並在中小學校的不同學科、不同工作領域都進行過較為廣泛的推行和深度實驗。時至今日,即使在智育領域,過程評價和綜合評價也已經成為重要的評價方式。相比較而言,「增值評價」是一個新穎的概念。增值評價主張記錄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變化情況,將每一個學生的增值評價結果累加起來作為評價學校、教師的客觀依據。增值評價在倫理上實現了對每一個人的尊重,在理念上貫徹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價值追求。①
在以上四種評價方式中,後三種評價方法尤其適用於德體美勞「四育」的評價,當然,結果評價也在一定範圍內適用於「四育」的評價。學生的品德發展、身體強健、審美和勞動能力獲得提升,依據學生自身發展的規律具有連續性和階段性特點,在遵循這一特點之上的「四育」也就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快教育」,更具有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滲透性。採用過程性評價充分回歸了德育養成性和發展性的基本屬性,關注了體育生長性與進步性特點,尊重了美育的啟發性和進階性特點,凸顯了勞動教育積累性和習慣性特點;增值評價是德體美勞「四育」對於學生產生影響與變化效果的預見與評測,教育不是只關注此時此刻,注重「四育」弦外之音的增值評價,是對學生向上向善的長遠謀劃和正向期待,充分體現了教育的預見性和增長性特點;綜合評價是德體美勞「四育」對學生影響的全面考量。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等方面,不能從單一方面進行考量,需要全面系統地開展評價,綜合評價德育效果,可以打通道德教育內容與目標,充分體現道德教育的「學生本位」特點;體育是學生身體健康發育、身體訓練技能等方面的綜合提升;美育是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意識與能力的全面培養;②勞動教育可以幫助學生獲得勞動技能、理解勞動的價值與意義、形成熱愛和崇尚勞動態度與觀念的完整過程。③採用綜合性評價是對「四育」的價值、內容、過程、方法進行全面系統的評價與回饋。
評價是指揮棒,《總體方案》吹響了新時代我國教育改革的新號角,《總體方案》充分體現了「以人文本」的理念,進一步規範了我國整個教育系統的科學運行和教育行為的有效實施,從價值、政策、實踐等多方面闡釋和回答了教育評價的新的方向和路徑。(作者張志坤,系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副院長)
注釋:
①馬曉強.探索增值評價,我們在顧慮什麼[J].中小學管理,2020(10).
②張志坤.儀式之美與學校美育的儀式實現[J].當代教育科學,2016(19).
③檀傳寶.勞動教育的本質在於培養勞動價值觀[J].人民教育,2017(09).
《北京教育》雜誌普教版第12期
作者:張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