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什麼?人性的定義是什麼?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2020-12-20 歷史長河洗個澡

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不同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 .其中初的意思是剛出生的嬰兒,人生命的開端.

善的字面意思是指品質好,心質良好.在三字經中:善,就是主張人性的根源點是善的,有善的源端才會有善的行動.善是指人性的光輝點,人心的美好.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對剛出生的嬰兒上說,是無分善惡的.

「善」其實並不是指空和無知.因為它的儒學含義並不在此.在儒學和哲學上說.「人之初,性本善」真正含義在於人的向善之心,人有善的欲望和力量,人性的趨勢永遠都是向善的.

古今中外,對人性的討論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各種觀點是百家爭鳴,莫衷一是。

關於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在對人性的探索中,都做了不同視角和觀點的思考與解釋。諸子的人性思想,內容極其豐富。先秦時期各家的思想和使命追求,都在於想通過對人性的認識,使人有規律、有秩序、有道德、有修養、有理想、有目的的生活,明理省事遵道,去惡存善、改惡為善;保持純善本真,提高倫理道德意識,滋滋進取,完善人生價值,最終實現人生理想,達到人生目的,追求幸福、愉悅、高尚的人生。

相關焦點

  • 什麼是人性,正確認識人性,善用人性規律
    人性的話題總是沉重的,但又無法迴避。人性總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善惡的展現,不在於人,而在於環境。所謂的好人,在適當環境的誘導下,也會心起惡念,甚至做壞事;所謂的壞人,適當環境的誘導下,也會心起善念,甚至做好事。
  • 人性向善也趨惡,這份不確定給教育帶來了什麼?
    古今中外,無論私學還是官學,學校向學生所傳授的一切內容,都離不開人性假設。我國古代私塾有三種人性假設:孟子的「性善論」,提出良知是天賦的道德觀念;荀況主張人性有「惡」,指出「惡」的程度由後天環境和教育決定;第三種假設的代表人物鬼谷子,側重道家的出世,認為善惡由入世的範圍來決定。
  • 人性是什麼?人性本善嗎?
    一直以來,我都想寫一篇有關人性的文章。關於人性是什麼的問題困惑著我,對人性的客觀認識一直也是我想追求並提高的。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筆者閱歷尚淺,涉世不深,走入社會工作的這些年來,對人性有了一點點認識。所以,今天我們來談談。
  • 孟子提出性善論,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都提倡抑惡揚善
    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相反。他認為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的產物。我認為,善與惡本就為人性的兩面。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們普遍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荀子、韓非等則認為人性本惡,主張用政治管理、社會教化來改惡為善。後世思想家對此也多有闡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
  • 為什麼性惡論是錯的,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深入探討人性之一
    關於人性的善惡,人們都非常關心,為什麼性惡論是錯的,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下面我通過幾篇文章深入探討一下。首先對認為人性本惡的觀點提出幾個疑問:1人類社會的現實是人人都要表現自己是好人,人人好像怕被貼上壞人的標籤,太多的罪惡都假善之名。人在善的表面之下做了不少壞事,這的確是一個事實,但這是人性惡的證明嗎?
  • 人性可怕嗎,或善或惡,如何看透人性的虛偽和扭曲
    人性這個話題一般情況下在公眾場合下很難展開討論,即或少數人打開話題大多情況下也很難討論下去,極端情況也有可能搞得不歡而散,無法達成共鳴的話題,好像大眾社會也在刻意的避諱這個話題。從古人來講,孟子的看法是人性本善;而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卻是人性本惡的看法。西方的有些文化顯示人性本惡說。那到底哪一種說法比較站得住腳呢?我生活在這個世界,需要持守各種各樣的規則,小到什麼時候可以過馬路。可以說在各種的生活狀態下無處不存在規則甚至是法律對我們的行為規範的制約。
  •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你是怎麼想的?
    那當代中國著名的葉瀾教授就指出關於人性善惡的問題,我們寧可取非善非惡說,那我們看他是怎樣認為的。(五)非善非惡說從一個靜態角度來分析,一個人的人性不能夠做出善和惡的極端的判定。那就比如說我們面對一個剛出生的孩子,怎麼可以鑑定他是善還是惡呢?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善」、「惡」,都是人意念造作的價值觀。人為的造作,不該用來規範自然之物。此之為「有善有惡意之動」。
  • 幼女被性侵9天:人性與獸性之間到底是什麼?
    這個男人頭像是有石頭、老鷹和花組成的,您最先看到了什麼?我看了報導,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人性與獸性之間到底是什麼?有人會說是道德是人品,有人會說是法律觀念,有人會說......我覺得是「念頭」,一念之差就是惡魔,一念之差可能就是英雄!孔子說,我未見過好德者比好色者多!孔子這話是在兩千年前說的,您覺得儒祖的論斷,是不是在今天甚至在以後永遠都符合人性?為什麼?
  • 永遠別低估人性的惡,別高估人性的善,更別高估自己的人際關係
    人性很複雜,永遠別低估人性的惡,別高估人性的善,更別高估自己的人際關係。心理學家曾說人有兩種基本本能,一種是自我保護,一種是傳宗接代。這樣的人性,其實和動物沒有區別,可是人和動物又是不同的。不同在於,人具有理性,具有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
  • 在懸疑暗黑的音樂劇《變身怪醫》中,反思人性善與惡
    「為歌手創作,你必須知道他想表達什麼,關係什麼,喜歡什麼音樂類型,喜歡什麼節奏。你要去強調歌手的內心。但創作音樂劇,你需要用音樂來講述故事,不同角色和情節會給你不同靈感,每一首歌都要服務於故事本身。」人性的高尚與卑微,善與惡在創作《變身怪醫》時,弗蘭克讀小說家史蒂文森的傳記,看各個時代的電影導演對原著的改編,每一步詳細的功課,都讓他用音樂闡釋人性時有著更深的解構能力。「1931年版的電影《變身怪醫》(又名《化身博士》)給了我很大影響。」弗蘭克說。
  • 《隱秘的角落》: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
    人性本惡vs人性本善很多年以前,國際大專辯論賽裡有一道讓很多人封神的辯題: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然而最終,論點是「性本惡」的復旦大學隊勝出了。時隔多年,已經不記得很多細節,但我記得當時正方的結辯說,如果這個世界是一個人性本惡的世界,那這一定是個可怕的世界。
  •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你真的知道嗎?看佛教是怎樣定義善惡行為的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你真的知道嗎?看看佛教是怎樣定義善惡行為的佛教是如何定義善惡行為的呢?首先,在我們日常行事中,善的行為能給自己帶來利益和安樂。比如布施這種善行,既能幫助我們克服自身的貪心和吝嗇,使人格得到淨化,還能招感未來福報。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關於「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記得之前,我和一個朋友討論過,朋友會說,「人性本惡」,因為人都是利己主義的。
  • 人性與人生 | 儒家說「人性本善」,法家說「人性本惡」,聖經如何看人的本性,性善或性惡?
    法家認為人性本惡,需要用法治管束人,限制人的行為。聖經則向我們揭示,人是善惡二性彼此相爭的個體。 善惡二性首先,人有善性。神的屬性是愛、光、聖、義,人既是按著神的形像造的,就有這些屬性,所以人雖然墮落了,但裡面多少仍有一點神的善性。其次,人有惡性。
  • 路西法效應:看清人性中惡的一面
    關於人性的善惡問題,大體有以下六種說法,性本善,性本惡,無所謂善惡,有善有惡,善惡混,無善無惡。●孟子主張性本善。人人皆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在生活過程當中,可能表達出仁義禮智來,原本就是因為人本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荀子主張性本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性是惡的。
  • 性惡、性善抑或性樸:荀子人性論重探 | 廖曉煒
    [2]如此一來,性樸、性善兩說在《荀子》中似乎都能找到相應的文本根據。那麼,即便人性中含有惡的成分,荀子的性惡論作為一全稱判斷在邏輯上也是不周延的。[3]然而,荀子素以論理謹嚴著稱,何以其論人性會如此混亂?一個可能的解釋是:荀子言性惡非「以惡說性」,亦即並非從價值的角度將人性的全部內容判定為惡。那麼,荀子言性惡的理論旨趣究竟何在?
  • 武漢解封,我們該怎麼做,從心理角度解讀人性的善與惡
    從心理角度說,人性的一些善與惡也開始重啟,人們懷揣著各種複雜的心理,去應對武漢解封,也應對武漢人歸來。人性一直是硬幣的兩個方面,對立共存,美與醜交織,善與惡並存。本文試著從心理角度解讀武漢解封後的人性表現和發展。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唐朝詩人韓愈的說法很深刻
    而韓愈關於人性的看法,因為他主要是為了反對當時唐朝的佛教人性論,繼而提出了與孟子性善、荀子性惡、揚雄性善惡混說不一樣的觀點,他認為人性分為「三中下」三種類型。韓愈曾經發表過這樣一段議論: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