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唐朝詩人韓愈的說法很深刻

2020-12-09 顏小二述哲文

韓愈是我國唐朝時期比較有名的詩人,但是許多人大抵讀過他的詩句,卻鮮少有人知道他其實也是一個思想家。在韓愈生活的時期,佛教興盛,儒家思想相對處於劣勢,而佛教在當時社會中把握著巨大的權利,並且還享有類似免稅免役等特權,這讓普通百姓身上的徭役賦稅越來越重,社會階級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大,而這些,則都被韓愈看在眼裡。

於是韓愈的思想中,我們可以明確看到韓愈的排佛思想。而韓愈關於人性的看法,因為他主要是為了反對當時唐朝的佛教人性論,繼而提出了與孟子性善、荀子性惡、揚雄性善惡混說不一樣的觀點,他認為人性分為「三中下」三種類型。

韓愈曾經發表過這樣一段議論:

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

韓愈這是在說,人的本性是有等級區分的,大抵可以分為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個等級。上品的人性,是純粹的善而沒有惡存在的,下品的人性是純惡而沒有善存在的,以此類推,所謂的中品人性,則是可以通過引導成為上品或者下品。也就是說,影響中品人變為善還是變為惡,則在於後天教育以及後天所處的環境影響了,或者這樣說,中品的人不能稱為善也不能稱為惡,但是可以引導變成善,或者變成惡。

也就是說,韓愈的性三品思想其實與兩漢以後董仲舒等人提出的人性分為三品的學說沒有本質上的太大區別。韓愈認為,人生來之性分三等,這種上中下三品的人性,人是沒有辦法改變的,所以,面對純惡的下品人性,就必須用刑法將其制服,讓其在刑法的威懾下不至於胡作非為。

同時,在韓愈的思想裡面,他的性三品論也有其獨到之處,那便是判定人之品性的規則。韓愈以「仁義禮智信」作為判斷人性的標準。韓愈認為,純善的上等人性是以「仁義禮智信」中的一德為主,並且還兼有其它四德,不過是有個主次關係的區別罷了。

而所謂的中品人性,為主的一德對於中品人性的人來說,他們雖然擁有,卻擁有得並不充分,僅僅只是擁有了那一德中的的一部分,但是,這種「缺憾」並不嚴重。與之相應的,中品人性的人,因為主要的一德有不嚴重的「缺憾」,其餘的四德也繼而比較「雜」,不是很純粹。

而在韓愈心中的下品人性,首先是比較突出地違反「仁義禮智信」中的一德,對於其他四德的態度也是相背離的,於是便屬於惡的存在了。

雖然韓愈的性分三品說法可能有其偏頗的地方,但是他的思想給後來的宋明理學提供了理論基礎,如宋明理學也認為人性中有「仁義禮智信」,後來發展為性即理說,認為一切人之人性中都有五德,這一點,與韓愈是不相同的。

相關焦點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關於「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記得之前,我和一個朋友討論過,朋友會說,「人性本惡」,因為人都是利己主義的。
  • 「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這個問題沒有意義
    順帶的,許多人又在爭論「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問題。對此,我想多說幾句。倒回去二十年,我還參加過幾次辯論賽,「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惡」是經常選擇的辯題。那時候,我還真的希望去搞清楚「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但是現在我已經知道,這完全是個偽問題。而偽問題,是不可能有答案的。
  • 「人性本惡」擊敗「人性本善」
    這充分顯示出,復旦團隊具有不管處在正方還是反方都能獲勝的能力。        最後,決賽的對象是1988年的老對手臺灣大學隊,辯論的題目是「人性本善」。        復旦大學隊再次成為反方,和臺灣大學隊開始了生死搏殺。        善惡問題是中國歷史上的老問題,也是傳統知識分子在思考人性時都無法迴避的問題。
  • 疫情之下:災難是人性的試金石,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在這次疫情大背景下,引發了人們對人性的性善以及性惡的思考。應奮不顧身為大局著想?還是為了一己私慾對他人置之不理?今天,我們就疫情的一些現象進行分析,對當今時代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進行探索。1.23日,武漢宣布封城。我心裡一緊,想到的竟然是韓國的人性電影《流感》。
  • 《隱秘的角落》: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
    人性本惡vs人性本善很多年以前,國際大專辯論賽裡有一道讓很多人封神的辯題: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年幼的我看著那個辯題,想起三字經裡的最開始的兩句:人之初,性本善。然而最終,論點是「性本惡」的復旦大學隊勝出了。
  • 西方文化認為人性本惡,東方文化傾向於人性本善,你怎麼看?
    善惡是相對的,人性也有這相對的兩個方面,人性惡則造成惡性循環,人性善則形成良性循環,優劣不待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性惡,西方是建立在個體與個體關係之間的一般思維,個體不惡會受欺負,人性善是建立在道德之上的,個體如惡,在群體上會受到道德的打擊。
  • 人性是什麼?人性本善嗎?
    一直以來,我都想寫一篇有關人性的文章。關於人性是什麼的問題困惑著我,對人性的客觀認識一直也是我想追求並提高的。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筆者閱歷尚淺,涉世不深,走入社會工作的這些年來,對人性有了一點點認識。所以,今天我們來談談。
  • 先賢的論戰: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主張人性本惡,哪個更合理?
    或者說,你更贊成哪一種說法呢?在討論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先分別看看孟子和荀子關於人性的議論。 可見孟子看似是在用四心誇耀人性本善,實則是以其善之名義來約束人,讓人們時刻反省自己,在反省中壓抑自己的利己之欲,以此保有「善」的天性。
  •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你是怎麼想的?
    談到這裡,那我們人到底是善還是惡的呢?自古有以來就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也引發了很多爭論,也有不同的認識。那主要的就是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兩種極端的認識,那接下來我們就看一下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觀念呢?(四)人是善還是惡對於人性本善的這種觀念,在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孟子就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辱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那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字經》裡面就看過人之初,性本善。
  • 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
    我們都知道「人性是複雜的」,可《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那麼人的本性真的是善嗎?這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1、性善論。《三字經》秉承了孟子的觀點,孟子認為「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們普遍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我國先秦時代,先賢們就爭論過這個問題——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肯定人的本性生來相近,只是因後天的習染,而有了千差萬別。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
  • 人性與人生 | 儒家說「人性本善」,法家說「人性本惡」,聖經如何看人的本性,性善或性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儒家重視教育,強調教育的作用,試圖用教育改良人。法家認為人性本惡,需要用法治管束人,限制人的行為。聖經則向我們揭示,人是善惡二性彼此相爭的個體。 善惡二性首先,人有善性。
  • 【人性與人生】第四五問 儒家說「人性本善」,法家說「人性本惡」,聖經如何看人的本性,性善或性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儒家重視教育,強調教育的作用,試圖用教育改良人。法家認為人性本惡,需要用法治管束人,限制人的行為。聖經則向我們揭示,人是善惡二性彼此相爭的個體。 善惡二性  首先,人有善性。神的屬性是愛、光、聖、義,人既是按著神的形像造的,就有這些屬性,所以人雖然墮落了,但裡面多少仍有一點神的善性。
  • 人性本善就是個謬誤
    但是他決定要行善還是為惡的時候,還是自然的嗎?如果是自然的,所有人做壞事都可以得到諒解的,因為他是自然的。這樣一來,一個人犯罪就有道理了,不一定要受罰;相反的很多人行善,也不值得稱讚了。惡不需要懲罰,善不需要稱讚,這樣還是人的世界嗎?自然主義的謬誤,最根本的地方在哪裡?就是說,不能夠把善惡加在人類生下來就具備的本性上面。
  • 路西法效應:看清人性中惡的一面
    關於人性的善惡問題,大體有以下六種說法,性本善,性本惡,無所謂善惡,有善有惡,善惡混,無善無惡。●孟子主張性本善。人人皆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在生活過程當中,可能表達出仁義禮智來,原本就是因為人本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荀子主張性本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性是惡的。
  • 人性可怕嗎,或善或惡,如何看透人性的虛偽和扭曲
    人性這個話題一般情況下在公眾場合下很難展開討論,即或少數人打開話題大多情況下也很難討論下去,極端情況也有可能搞得不歡而散,無法達成共鳴的話題,好像大眾社會也在刻意的避諱這個話題。從古人來講,孟子的看法是人性本善;而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卻是人性本惡的看法。西方的有些文化顯示人性本惡說。那到底哪一種說法比較站得住腳呢?我生活在這個世界,需要持守各種各樣的規則,小到什麼時候可以過馬路。可以說在各種的生活狀態下無處不存在規則甚至是法律對我們的行為規範的制約。
  • 從人性本惡看教育的重要性,惡人是天生的,惡魔是養成的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句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小時候對「人之初,性本善」深信不疑,並與那些「人性本惡」的理論爭論不休。其實人性本惡,人作為高智商靈長類動物,歸根結底人性即獸性,獸性以力量為王,誰厲害誰的拳頭大,誰就是王。所以人性存在著暴躁,血腥,衝動等弱點,並且這些弱點會伴隨我們一生,只是很多時候被壓制了,一旦觸碰到壓制的臨界點,就會爆發出來。
  • 《壞種》: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
    此前,麥肯娜曾在《天才少女》中飾演了一個陽光聰明,心理成熟的小女孩,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沒想到她演起驚悚片也是絲毫不差,令人倒吸一口冷氣。01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格羅斯曼是一位單親父親,他獨自帶著女兒艾瑪一起生活。雖然妻子去世得早,但女兒艾瑪乖巧懂事,格羅斯曼的日子過得並不算艱難。
  • 《村莊》: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哪一個才是人類最真實的模樣
    這兩天看了一部老早前的一部動畫短片《村莊》,看完這部動畫後讓我不得不深思一個問題:人性本善?人性本惡?正在此時的屋頂,男人還是被彪漢給發現了,然後撕扯起來,彪漢搶走了男人的眼鏡,但是狂妄總是要付出代價的。他被婦人和男人的推擁下,腳滑跌落樓下而死,於是婦人和男人成功的逃離了這個可怕的村莊。那些不起眼的螞蟻,一夜之間會做出什麼事情呢?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爭議性話題探討
    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本來是我們幾個師兄弟在探討這個三字經啊,但突然我的導師問了我們一句話,說三字經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說你們幾個思考過沒有啊,說人這個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實際上,後來我們幾個呢?在那看到的時候就發現了,實際早在2500年前啊,我們國家的先賢們就有提出啊,認為人性是善的,而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就是三字經啊,他說的最早當然後來也有很多的人在論證說人事啊,人生下來是善的,但後來呢,唉,也有我國的一些市民就說,1000年前啊,就是聖經誕生了,那麼聖經裡面說人是惡的,那麼到底人性是善還是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