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是我國唐朝時期比較有名的詩人,但是許多人大抵讀過他的詩句,卻鮮少有人知道他其實也是一個思想家。在韓愈生活的時期,佛教興盛,儒家思想相對處於劣勢,而佛教在當時社會中把握著巨大的權利,並且還享有類似免稅免役等特權,這讓普通百姓身上的徭役賦稅越來越重,社會階級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大,而這些,則都被韓愈看在眼裡。
於是韓愈的思想中,我們可以明確看到韓愈的排佛思想。而韓愈關於人性的看法,因為他主要是為了反對當時唐朝的佛教人性論,繼而提出了與孟子性善、荀子性惡、揚雄性善惡混說不一樣的觀點,他認為人性分為「三中下」三種類型。
韓愈曾經發表過這樣一段議論:
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
韓愈這是在說,人的本性是有等級區分的,大抵可以分為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個等級。上品的人性,是純粹的善而沒有惡存在的,下品的人性是純惡而沒有善存在的,以此類推,所謂的中品人性,則是可以通過引導成為上品或者下品。也就是說,影響中品人變為善還是變為惡,則在於後天教育以及後天所處的環境影響了,或者這樣說,中品的人不能稱為善也不能稱為惡,但是可以引導變成善,或者變成惡。
也就是說,韓愈的性三品思想其實與兩漢以後董仲舒等人提出的人性分為三品的學說沒有本質上的太大區別。韓愈認為,人生來之性分三等,這種上中下三品的人性,人是沒有辦法改變的,所以,面對純惡的下品人性,就必須用刑法將其制服,讓其在刑法的威懾下不至於胡作非為。
同時,在韓愈的思想裡面,他的性三品論也有其獨到之處,那便是判定人之品性的規則。韓愈以「仁義禮智信」作為判斷人性的標準。韓愈認為,純善的上等人性是以「仁義禮智信」中的一德為主,並且還兼有其它四德,不過是有個主次關係的區別罷了。
而所謂的中品人性,為主的一德對於中品人性的人來說,他們雖然擁有,卻擁有得並不充分,僅僅只是擁有了那一德中的的一部分,但是,這種「缺憾」並不嚴重。與之相應的,中品人性的人,因為主要的一德有不嚴重的「缺憾」,其餘的四德也繼而比較「雜」,不是很純粹。
而在韓愈心中的下品人性,首先是比較突出地違反「仁義禮智信」中的一德,對於其他四德的態度也是相背離的,於是便屬於惡的存在了。
雖然韓愈的性分三品說法可能有其偏頗的地方,但是他的思想給後來的宋明理學提供了理論基礎,如宋明理學也認為人性中有「仁義禮智信」,後來發展為性即理說,認為一切人之人性中都有五德,這一點,與韓愈是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