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性與人生 | 儒家說「人性本善」,法家說「人性本惡」,聖經如何看人的本性,性善或性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儒家重視教育,強調教育的作用,試圖用教育改良人。法家認為人性本惡,需要用法治管束人,限制人的行為。聖經則向我們揭示,人是善惡二性彼此相爭的個體。 善惡二性首先,人有善性。
-
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
我們都知道「人性是複雜的」,可《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那麼人的本性真的是善嗎?這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1、性善論。《三字經》秉承了孟子的觀點,孟子認為「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
荀子「性惡說」與西方「人性惡」有何區別?
與儒家學派主流的「性善論」不同,荀子相信人性本惡。在紮根儒學的基礎上,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教育和環境對人的影響,提出了「隆禮」「重法」的政治觀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荀學思想,成為先秦時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性惡》有言:「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強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然則性而已,則人無禮義,不知禮義。
-
西方文化認為人性本惡,東方文化傾向於人性本善,你怎麼看?
所以說,人生而皆同,而後天不同。善惡是相對的,人性也有這相對的兩個方面,人性惡則造成惡性循環,人性善則形成良性循環,優劣不待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性惡,西方是建立在個體與個體關係之間的一般思維,個體不惡會受欺負,人性善是建立在道德之上的,個體如惡,在群體上會受到道德的打擊。
-
「人性本惡」擊敗「人性本善」
高校學生更不要說,幾乎一場不拉地看完了比賽的整個過程。 這場比賽,新加坡方也非常重視,李顯龍等也都在辯論賽現場出現。 九三年的這次大學生辯論賽,應該是新中國改開以後第一支在國際上展示大學生風採的隊伍。 辯論分好幾場,也持續了一段時間。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唐朝詩人韓愈的說法很深刻
而韓愈關於人性的看法,因為他主要是為了反對當時唐朝的佛教人性論,繼而提出了與孟子性善、荀子性惡、揚雄性善惡混說不一樣的觀點,他認為人性分為「三中下」三種類型。韓愈曾經發表過這樣一段議論: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關於「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記得之前,我和一個朋友討論過,朋友會說,「人性本惡」,因為人都是利己主義的。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爭議性話題探討
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本來是我們幾個師兄弟在探討這個三字經啊,但突然我的導師問了我們一句話,說三字經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說你們幾個思考過沒有啊,說人這個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實際上,後來我們幾個呢?在那看到的時候就發現了,實際早在2500年前啊,我們國家的先賢們就有提出啊,認為人性是善的,而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就是三字經啊,他說的最早當然後來也有很多的人在論證說人事啊,人生下來是善的,但後來呢,唉,也有我國的一些市民就說,1000年前啊,就是聖經誕生了,那麼聖經裡面說人是惡的,那麼到底人性是善還是惡?
-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你是怎麼想的?
談到這裡,那我們人到底是善還是惡的呢?自古有以來就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也引發了很多爭論,也有不同的認識。那主要的就是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兩種極端的認識,那接下來我們就看一下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觀念呢?(四)人是善還是惡對於人性本善的這種觀念,在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孟子就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辱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那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字經》裡面就看過人之初,性本善。
-
疫情之下:災難是人性的試金石,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在這次疫情大背景下,引發了人們對人性的性善以及性惡的思考。應奮不顧身為大局著想?還是為了一己私慾對他人置之不理?今天,我們就疫情的一些現象進行分析,對當今時代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進行探索。1.23日,武漢宣布封城。我心裡一緊,想到的竟然是韓國的人性電影《流感》。
-
孟子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善?歷史上有無人之初,性本惡之說?
三字經是我國傳統啟蒙學第一書,全書1140個字,開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將人們引入到人性的探索與研究中,也把教育與道德緊密連接在了一起。關於人性,在中國傳統思想裡,其實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觀點。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性善論」,《孟子告子上》一文中就有「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的句子。孟子說人有惻隱之心,有羞惡之心,有辭讓之心,有是非之心。人為什麼有這四種心呢?因為這是天賦予人的本性,天道本是仁道,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但所謂「無善無噁心之體」,應該溯源到宋明理學的「心」與「性」的關係上。南宋的陸象山說:「在天為性,在人為心。」人心本天性(天命之謂性),天性是天賦與我的本性,即是「心」。我的心性是自然的、天賦的,無善惡可言,也絕不帶有「原罪」。「善」、「惡」,都是人意念造作的價值觀。人為的造作,不該用來規範自然之物。
-
先賢的論戰: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主張人性本惡,哪個更合理?
戰國時期的時候,儒家內部分成了八個派別,每個派別各有千秋,其中,以子思和孟子為代表的思孟學派和以荀子為代表的荀子學派,對後世的影響最深,也最為著名。 提到孟子,大家大抵會想到其性善論;同樣,提到荀子,大家便會想到其性惡論。那麼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哪一種更加合理呢?
-
人性是什麼?人性的定義是什麼?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不同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 .其中初的意思是剛出生的嬰兒,人生命的開端.善的字面意思是指品質好,心質良好.在三字經中:善,就是主張人性的根源點是善的,有善的源端才會有善的行動.善是指人性的光輝點,人心的美好.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對剛出生的嬰兒上說,是無分善惡的.
-
《壞種》: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
文:白茅如玉「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裡的開篇第一句,它告訴我們人生來是善良的,只是因為不同的教育塑造出了不同性格,不同作風的人。也就是那句「性相近,習相遠。」01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格羅斯曼是一位單親父親,他獨自帶著女兒艾瑪一起生活。雖然妻子去世得早,但女兒艾瑪乖巧懂事,格羅斯曼的日子過得並不算艱難。
-
荀子講性「惡」,孟子講性「善」,老子說:都錯,性無善惡
在我國古代社會中,諸多先賢對人性都有各自不同的解讀,孟子認為人天生就有惻隱之心,所以主張「人性本善」;荀子從萬物「為己」的天性出發,提出人性本惡;而老子作為道家的創始人,乾脆就不去議論人到底性善還是性惡,並暗示「善惡本是一體,分開而論便沒有意義」。三位先賢對人性論的看法看似相互衝突,其實並不是這樣。
-
《隱秘的角落》: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
人性本惡vs人性本善很多年以前,國際大專辯論賽裡有一道讓很多人封神的辯題: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年幼的我看著那個辯題,想起三字經裡的最開始的兩句:人之初,性本善。然而最終,論點是「性本惡」的復旦大學隊勝出了。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們普遍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我國先秦時代,先賢們就爭論過這個問題——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肯定人的本性生來相近,只是因後天的習染,而有了千差萬別。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
-
「人之初,性本惡」 之九 ------ 小學生說髒話
因為-人之初,性本惡。「人之初,性本惡」,並不是我的捏造,而且早在兩千多年前,儒家荀子就已經提過「性惡論」。臺灣著名哲學教授傅佩榮老師,也曾說過: 如果你把孟子的「性善」說成「人性本善」的話,正好是比孟子晚50年的荀子所說的孟子的意思。然後荀子對孟子痛加批判,就是一句話:如果人性本善,為什麼人還要受教育?為什麼需要法律?
-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惡,誰對誰錯
如果說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主幹,那麼孟子和荀子則相當於這顆大樹的不同分支。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另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孟子和荀子誰對誰錯呢?同時儒家門徒,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來的結論也不同。荀子的思想與孟子的思想,一個惡,一個善,形成了針鋒相對。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出,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代表著積極進取;而荀子則代表儒家的右翼,代表著悲觀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