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性本惡看教育的重要性,惡人是天生的,惡魔是養成的

2020-09-16 飛奔的漢堡包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句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三字經

小時候對「人之初,性本善」深信不疑,並與那些「人性本惡」的理論爭論不休。現在想來,才發現自己錯的離譜。

其實人性本惡,人作為高智商靈長類動物,歸根結底人性即獸性,獸性以力量為王,誰厲害誰的拳頭大,誰就是王。所以人性存在著暴躁,血腥,衝動等弱點,並且這些弱點會伴隨我們一生,只是很多時候被壓制了,一旦觸碰到壓制的臨界點,就會爆發出來。

所有動物在幼兒時期,全是本能的餓了吃、飽了拉、痛了哭、困了睡,幼兒時期遵循本能而活。

而人類作為動物中的獨一類,隨著成長,會慢慢接觸各種事物,去生成智慧和理性,但在這生長過程中如果不加以引導往好的方面發展,那麼長大後會繼續保持動物的獸性,隨性而行,從而釀成大禍。

例如一個嬰兒看見可愛的小狗,他屁顛屁顛的爬過去抓住小狗,摸到柔軟的毛髮甚是歡喜,進而用嘴咬,口感也是極好,於是加大咬合力度,小狗痛的大叫,嬰兒覺得好玩,如果這時候沒有進行阻止,那麼嬰兒會繼續這個好玩的遊戲。在嬰兒的世界裡,他只知道自己很開心,並不知道小狗的痛苦。於是長大後,開始以虐待小動物為樂,聽到他們的慘叫聲會莫名的興奮,進而發展成虐待弱小的同伴,這些都是嬰兒時期和成長期不加以糾正導致的結果。

而在一些家庭中,父母本身就存在著暴力傾向,酗酒、打罵、暴躁等,小孩子在這種生活環境中,不太會知道善是何物,接觸的都是這種獸性的行為,那也只會激發小孩子的獸性。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很多家長在嬰兒時期不會去阻止小朋友的不當行為,比如抓咬小貓小狗,親人朋友阻止,他還護著說小孩子不懂事,長大了就不會這樣的了。而我想說的是,小時候不教,長大只會變本加厲,小時候只是惡,隨(獸)性而行,長大後有了智慧,卻依然秉承著獸性,一個有智慧的獸,就變成了惡魔。

我們都說做壞人容易,做好人難。因為好人,是理性壓制著獸性,而壞人,是獸性壓制著理性,人性本獸性,理性壓之,即為人,理性縱之,即為魔。而小時候不當的教育,導致獸性任之成長,往後是非常難改正的,好人變壞容易,壞人變好卻非常難。

人性本惡,希望家長們能意識到這一點,惡是與生俱來的,善是後天形成的,善惡只在一念間,但這一念,很有學問,也需要很長時間去教導。

人性本惡,教而從善,縱而從惡,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且教且珍惜啊!

相關焦點

  • 西方文化認為人性本惡,東方文化傾向於人性本善,你怎麼看?
    善惡是相對的,人性也有這相對的兩個方面,人性惡則造成惡性循環,人性善則形成良性循環,優劣不待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性惡,西方是建立在個體與個體關係之間的一般思維,個體不惡會受欺負,人性善是建立在道德之上的,個體如惡,在群體上會受到道德的打擊。
  • 空姐遇害,強姦還要殺害,殺害要捅二十多刀,讓我相信人性有多惡
    空姐被滴滴順風車司機強姦,強姦還要殺害,殺害要捅二十多刀,讓我相信人性有多惡。在中國文化中,人性論有兩種重要的觀點,性善論和性惡論。孟子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觀點;相反,荀子 在其《性惡篇 》中提出了「性本惡」的觀點,荀子認為,人在出生之時,本性是惡的,隨著外界的引導而變化。
  • 孟子提出性善論,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都提倡抑惡揚善
    如果說善或惡都是人一出娘胎就具有的本性,難道這是遺傳來的?這就成了變相的「血統論」觀點。人所能遺傳的是生物物質和生物信息而非思想和道德。從人的生物本能看,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需求。嬰兒呱呱墜地起就會「貪婪地」吸吮母親的乳汁,不用傳授,不用教育,一切都那麼原始、自然。
  • 「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這個問題沒有意義
    順帶的,許多人又在爭論「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問題。對此,我想多說幾句。倒回去二十年,我還參加過幾次辯論賽,「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惡」是經常選擇的辯題。那時候,我還真的希望去搞清楚「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但是現在我已經知道,這完全是個偽問題。而偽問題,是不可能有答案的。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人心本天性(天命之謂性),天性是天賦與我的本性,即是「心」。我的心性是自然的、天賦的,無善惡可言,也絕不帶有「原罪」。「善」、「惡」,都是人意念造作的價值觀。人為的造作,不該用來規範自然之物。此之為「有善有惡意之動」。
  • 《地獄神探》:以天神和惡魔為支點,淺析「善與惡」的真正定義
    這世上除了利益共存之外,還有另一種共存、共生就是「善與惡」,今天善壓過了惡,明天惡又強過了善。此消彼長各領風騷,正因為每個人對善與惡的理解不同,亦或是被雙方同化,以及環境使然等因素才導致人們不能和諧地生活。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關於「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記得之前,我和一個朋友討論過,朋友會說,「人性本惡」,因為人都是利己主義的。
  • 《隱秘的角落》: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
    人性本惡vs人性本善很多年以前,國際大專辯論賽裡有一道讓很多人封神的辯題: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然而最終,論點是「性本惡」的復旦大學隊勝出了。時隔多年,已經不記得很多細節,但我記得當時正方的結辯說,如果這個世界是一個人性本惡的世界,那這一定是個可怕的世界。
  • JOJO:DIO真是天生惡人?他只是有惡人的天賦,曾經還是個好孩子
    愛動漫,聊動漫,歡迎大家觀看SJ依塵說動漫 看過《JOJO的奇妙冒險》的小夥伴,對於DIO這個人物一定不會陌生,作為推動JOJO劇情的特大反派,DIO被惡人們稱為救世主,而在大家的口中他就是一個天生惡人,犯下了許多不可饒恕的事件,可其實DIO並非從一開始就以惡人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曾經還是個好孩子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接觸到的人性的醜陋越多,就越開始懷疑,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得·弗洛伊德,把人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在潛意識形態下的思想,即人類最原始的思想,如飢餓,口渴等原始的欲望。餓了想吃飯,渴了想喝水,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位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介於自我和超我中間。
  • 韓國電影《惡人傳》:食材很重口 廚藝忒平庸
    《惡人傳》的英文名字The Gangster, The Cop, The Devil暴露了玄機,「幫派分子、警察、惡魔」這樣的結構,讓人不難想起義大利電影《好傢夥、壞傢伙、醜傢伙》,後者建立在「好傢夥」和「醜傢伙」雙雄捉賊的戲劇結構上。《惡人傳》與之類似,馬東錫飾演的「幫派分子」與警察一同捉惡魔。從表面上看,《惡人傳》的劇情還算緊湊,引人入勝,但卻經不住回味。
  • 為什麼性惡論是錯的,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深入探討人性之一
    關於人性的善惡,人們都非常關心,為什麼性惡論是錯的,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下面我通過幾篇文章深入探討一下。首先對認為人性本惡的觀點提出幾個疑問:1人類社會的現實是人人都要表現自己是好人,人人好像怕被貼上壞人的標籤,太多的罪惡都假善之名。人在善的表面之下做了不少壞事,這的確是一個事實,但這是人性惡的證明嗎?
  • 人性向善也趨惡,這份不確定給教育帶來了什麼?
    從人的思維方式和文明養成來看,學校幾乎是最大的教育載體。任何載體,都離不開存在的前提,學校也不例外。古今中外,無論私學還是官學,學校向學生所傳授的一切內容,都離不開人性假設。我國古代私塾有三種人性假設:孟子的「性善論」,提出良知是天賦的道德觀念;荀況主張人性有「惡」,指出「惡」的程度由後天環境和教育決定;第三種假設的代表人物鬼谷子,側重道家的出世,認為善惡由入世的範圍來決定。那麼,面向未來的教育,學校這個載體背後的人性假設,有哪些具體體現?心懷理想的教育人,又應當有哪些追求?
  • 「人性本惡」擊敗「人性本善」
    最後,決賽的對象是1988年的老對手臺灣大學隊,辯論的題目是「人性本善」。        復旦大學隊再次成為反方,和臺灣大學隊開始了生死搏殺。        善惡問題是中國歷史上的老問題,也是傳統知識分子在思考人性時都無法迴避的問題。「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雖然在歷史上爭論不休,但從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來看,還是偏向於承認人性本善。
  • 荀子「性惡說」與西方「人性惡」有何區別?
    與儒家學派主流的「性善論」不同,荀子相信人性本惡。在紮根儒學的基礎上,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教育和環境對人的影響,提出了「隆禮」「重法」的政治觀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荀學思想,成為先秦時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性惡》有言:「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強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然則性而已,則人無禮義,不知禮義。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唐朝詩人韓愈的說法很深刻
    在韓愈生活的時期,佛教興盛,儒家思想相對處於劣勢,而佛教在當時社會中把握著巨大的權利,並且還享有類似免稅免役等特權,這讓普通百姓身上的徭役賦稅越來越重,社會階級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大,而這些,則都被韓愈看在眼裡。於是韓愈的思想中,我們可以明確看到韓愈的排佛思想。
  • 《壞種》: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
    01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格羅斯曼是一位單親父親,他獨自帶著女兒艾瑪一起生活。雖然妻子去世得早,但女兒艾瑪乖巧懂事,格羅斯曼的日子過得並不算艱難。早在我國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荀子就提出過「人性本惡」的觀點。02英國有一對十歲的「惡魔」藝術來源於生活,可生活的現實有時比藝術作品更殘酷。
  • 《素媛》讓人惡寒:12年的痛苦,等來的卻是惡魔刑滿出獄
    惡魔即將回歸,而人性,是否依舊如十二年前那般。一、「每個人都不願做悲觀主義者,不願相信人性本惡,但到頭來卻被傷得體無完膚。」這是對片中素媛的真實寫照。韓國犯罪電影對人性的把控和詮釋一向精準,通常會先給觀眾描繪太多「美好」,再一步步將它撕毀,讓人沉入其中,《素媛》也不例外。八歲的小女孩可愛善良,如同天使。
  • 世界很美,但我相信「人性本惡」
    我依然相信這個世界的美好,但當下的我更想承認這個世界的「人性本惡」。 和很多人一樣,我生活在一個雖普通但足夠幸福的家庭,從小被保護得很好,雖在成長過程中也難免會有坎坷,但也一直堅信著人性本善,和世界原本美好。 我並沒有遭遇什麼極其惡劣的事情,更沒有痛不欲生的經歷。但,當下、此刻的我更願意相信這個世界「人性本惡」。
  • 路西法效應:看清人性中惡的一面
    關於人性的善惡問題,大體有以下六種說法,性本善,性本惡,無所謂善惡,有善有惡,善惡混,無善無惡。●孟子主張性本善。人人皆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在生活過程當中,可能表達出仁義禮智來,原本就是因為人本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荀子主張性本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性是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