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美,但我相信「人性本惡」

2020-08-10 楠小喵喵

我依然相信這個世界的美好,但當下的我更想承認這個世界的「人性本惡」。

和很多人一樣,我生活在一個雖普通但足夠幸福的家庭,從小被保護得很好,雖在成長過程中也難免會有坎坷,但也一直堅信著人性本善,和世界原本美好。

我並沒有遭遇什麼極其惡劣的事情,更沒有痛不欲生的經歷。但,當下、此刻的我更願意相信這個世界「人性本惡」。其實這個想法來得很突然,只是在考研複習中國文化歷代哲人的哲學思想時,看到孟子的「性善」與荀子的「性惡」,不禁反問自己,你更贊同誰的觀點?依稀記得那年上課提到這裡時,應該是站孟子的,那時的自己深信這個世界上是美好純良的,深信這個世界就是自己所想的樣子。但也不知道是從哪一刻開始,等到很久以後再思考這個問題時,卻發現此時的自己站到了曾經的自己的對立面。

此時的我似乎更願意相信:善良是一種選擇。

孟子繼承並極大地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即包括了一切的美德,因而孟子也主張「性善」和「良知」,即人與生俱來的良知良能。根據「仁」,孔子提出了一套修身達仁的倫理觀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觀念,孟子補充道:仁是發自內心之愛,義是所以為人之道。而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西方基督教主張「原罪說」,要求教徒遵循「十誡」。即都需要通過後天的教化來實現世界的美好。但又不禁反問,如果人性為善,人自身本來就一切從善、從仁,那緣何會提出修身達仁觀念和主張?

我們在遭遇一些糟糕的事情時,會時常說一句「人性的顯露」,其多有貶義所在。《奇葩說》第五季第五期關於「鍵盤俠」是不是「俠」的辯題大熱,其中當日辯手之一被稱為「站在宇宙中心呼喚愛」的陳銘老師講述了自己去年在六一兒童節時在微博上發布了三張自己與女兒的自拍,以慶祝六一,卻因此而遭遇到「鍵盤俠」的攻擊的經歷。

類如」「鍵盤俠」,「噴子」「水軍」這些新詞語,雖然目前還尚未出現在最新版《現代漢語詞典》中,但卻早已侵入了我們的生活。如今網絡霸凌愈發嚴重,或深或淺我們自身或周圍的人都曾經或正在經歷著這樣的事情,為何會這樣?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我們利用一個並不真實的代稱或符號,敲擊鍵盤通過網絡就可以發表自己的一切,只要自己想,那些在現實生活中不敢表現出的嫉妒、憎恨、厭惡都可以在網絡的遮蔽下盡情發揮,還會以做一個真實的自己,去說自己想說的為幌子。

李誕在其中一期脫口秀大會上說「在生活中其實基本上還都知道謙讓,

知道禮讓。就一隔著這個屏幕,說話就特別膈應人,你們發現了嗎?就特別沒素質。一代網際網路用戶仁義禮智信水平全面倒退,我分析了一下是為什麼?就是因為隔著屏幕,打不著了。」

網絡的自由環境,使得我們可以釋放自己的天性,雖然說出的話會傷害別人,但沒關係,他不知道誰說的,他是名人就該接受別人的任何評價。好在當道德規範約束不了的時候,還有法律的制裁。隨著我國網絡安全法自2017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明星發布的律師函也逐漸增多。淨化網絡環境,維護網絡秩序的工作也逐漸在加大力度。那行噴子難道真的只會說傷人的話嗎?那也說不定他轉頭就在拍領導的彩虹馬屁。只不過說什麼樣的話,用什麼樣的方式說,做出了相應的選擇。微博曾經有一個話題「怎樣形容你的遺憾?」下面有一條熱評是「我本可以,卻沒有。」這句話用在這裡,這樣的「沒有」會顯得非常善良和美好。

從古至今,國家有法律法規,社會有道德公約,家庭有家規家訓,這些條框規律無一不是在限制人之本惡性質的發展和蔓延。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要誠實善良,這不正是耳濡目染的教化嗎?經常會在網評中看到「生而為人,請你善良」「

人生來就是自私的」類似的抨擊回應,這不正反映出我們原本不善良,只不過是社會道德要求我們去善良。善良不是一種本性,而是一種選擇。

我依然相信這個世界的美好,依然相信無論當下面臨怎樣的困境,世事變化,一切都會向好的方向發展。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當下世界的美好,難道不是我們創造並不斷完善出來的嗎?荀子說要靠後天的力量來幫助人為善,一為「修身」,二為「師法」。倡導要建立文明和諧的社會,都是在積極引導、要求我們要這樣做,只不過因為這樣的環境經過發展鞏固已經變得一種社會意識,從而讓我們便認為世界本來就是如此。弗洛伊德認為「人出生後的願望出於不容於社會標準而受到壓抑,不能得到滿足 ,被壓抑到無意識中去,這是導致神經病的重要原因。」幸而這樣的選擇通過一代代相承相傳成為一種社會意識,否則保不齊三個人裡面有兩個將會是神經病。

人就像是上帝拋下來的一顆骰子,從落地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擁有不為人知的那一面。人,生死容易,生活太難。赫爾曼·黑塞在《德米安》中寫過一句話:我渴求的,無非是將心中脫穎欲出的本性付諸生活,為什麼竟如此艱難呢?我們當然需要這樣的美好,需要這樣的善良,也應該去儘自己的一份力去營造維持這樣的美好,讓生活變得容易一些。

當下的我應該是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更想承認這個世界的「人性本惡」,從而去感受世界更多的美好。

相關焦點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關於「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記得之前,我和一個朋友討論過,朋友會說,「人性本惡」,因為人都是利己主義的。
  • 「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這個問題沒有意義
    順帶的,許多人又在爭論「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問題。對此,我想多說幾句。倒回去二十年,我還參加過幾次辯論賽,「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惡」是經常選擇的辯題。那時候,我還真的希望去搞清楚「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但是現在我已經知道,這完全是個偽問題。而偽問題,是不可能有答案的。
  • 《隱秘的角落》: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
    我覺得我沒有答案。人性本惡vs人性本善很多年以前,國際大專辯論賽裡有一道讓很多人封神的辯題: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年幼的我看著那個辯題,想起三字經裡的最開始的兩句:人之初,性本善。然而最終,論點是「性本惡」的復旦大學隊勝出了。
  • 空姐遇害,強姦還要殺害,殺害要捅二十多刀,讓我相信人性有多惡
    空姐被滴滴順風車司機強姦,強姦還要殺害,殺害要捅二十多刀,讓我相信人性有多惡。在中國文化中,人性論有兩種重要的觀點,性善論和性惡論。孟子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觀點;相反,荀子 在其《性惡篇 》中提出了「性本惡」的觀點,荀子認為,人在出生之時,本性是惡的,隨著外界的引導而變化。
  • 疫情之下:災難是人性的試金石,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導語春節前夕到現在,全國都籠罩在疫情的陰影之下,世界好像都變成了灰白的顏色。在這次疫情大背景下,引發了人們對人性的性善以及性惡的思考。應奮不顧身為大局著想?還是為了一己私慾對他人置之不理?今天,我們就疫情的一些現象進行分析,對當今時代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進行探索。
  • 從人性本惡看教育的重要性,惡人是天生的,惡魔是養成的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句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其實人性本惡,人作為高智商靈長類動物,歸根結底人性即獸性,獸性以力量為王,誰厲害誰的拳頭大,誰就是王。所以人性存在著暴躁,血腥,衝動等弱點,並且這些弱點會伴隨我們一生,只是很多時候被壓制了,一旦觸碰到壓制的臨界點,就會爆發出來。
  • 「人性本惡」擊敗「人性本善」
    最後,決賽的對象是1988年的老對手臺灣大學隊,辯論的題目是「人性本善」。        復旦大學隊再次成為反方,和臺灣大學隊開始了生死搏殺。        善惡問題是中國歷史上的老問題,也是傳統知識分子在思考人性時都無法迴避的問題。「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雖然在歷史上爭論不休,但從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來看,還是偏向於承認人性本善。
  • 西方文化認為人性本惡,東方文化傾向於人性本善,你怎麼看?
    善惡是相對的,人性也有這相對的兩個方面,人性惡則造成惡性循環,人性善則形成良性循環,優劣不待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性惡,西方是建立在個體與個體關係之間的一般思維,個體不惡會受欺負,人性善是建立在道德之上的,個體如惡,在群體上會受到道德的打擊。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人心本天性(天命之謂性),天性是天賦與我的本性,即是「心」。我的心性是自然的、天賦的,無善惡可言,也絕不帶有「原罪」。「善」、「惡」,都是人意念造作的價值觀。人為的造作,不該用來規範自然之物。此之為「有善有惡意之動」。
  • 從人格特質看《調音師》人物:即便人性本惡,我勸你善良
    藉此探究一些問題:人性真的是惡劣的?是否要放棄良知,底限為前途利益服務?在充滿黑暗的影片裡,始終相信即便人性本惡,也要呼喚善良的到來。最後一件惡事的施展,召喚的便是死神。暴力可以解決問題麼?很多時候,它只能暫時鎮壓住那些不服從你的聲音,真相總會被透露,問題也得不到解決。以暴制暴,更不是能換回完美結局的上上之策。
  • 人性與人生 | 儒家說「人性本善」,法家說「人性本惡」,聖經如何看人的本性,性善或性惡?
    法家認為人性本惡,需要用法治管束人,限制人的行為。聖經則向我們揭示,人是善惡二性彼此相爭的個體。 善惡二性首先,人有善性。神的屬性是愛、光、聖、義,人既是按著神的形像造的,就有這些屬性,所以人雖然墮落了,但裡面多少仍有一點神的善性。其次,人有惡性。
  • 人性本惡,裴錢卻也能變得善良!
    對此,我總結了以下幾點:1,裴錢是《劍來》中變化最大的一個人物在《劍來》中,裴錢一開始是一個十足的小魔女,事事只為自己考慮,用最惡意的心思去猜度別人,還記得那個小女孩兒,因為沒有給裴錢帶食物,裴錢居然就要殺死她,那樣的心理,真的讓人很難理解。幸虧陳平安及時出現,否則被殺死的就不是那個小女孩兒,而是裴錢自己了。而在追隨陳平安之後呢?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唐朝詩人韓愈的說法很深刻
    而韓愈關於人性的看法,因為他主要是為了反對當時唐朝的佛教人性論,繼而提出了與孟子性善、荀子性惡、揚雄性善惡混說不一樣的觀點,他認為人性分為「三中下」三種類型。韓愈曾經發表過這樣一段議論: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們普遍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我國先秦時代,先賢們就爭論過這個問題——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肯定人的本性生來相近,只是因後天的習染,而有了千差萬別。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
  • 人性可怕嗎,或善或惡,如何看透人性的虛偽和扭曲
    人性這個話題一般情況下在公眾場合下很難展開討論,即或少數人打開話題大多情況下也很難討論下去,極端情況也有可能搞得不歡而散,無法達成共鳴的話題,好像大眾社會也在刻意的避諱這個話題。從古人來講,孟子的看法是人性本善;而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卻是人性本惡的看法。西方的有些文化顯示人性本惡說。那到底哪一種說法比較站得住腳呢?我生活在這個世界,需要持守各種各樣的規則,小到什麼時候可以過馬路。可以說在各種的生活狀態下無處不存在規則甚至是法律對我們的行為規範的制約。
  • 孟子提出性善論,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都提倡抑惡揚善
    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相反。他認為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的產物。我認為,善與惡本就為人性的兩面。
  • 【人性與人生】第四五問 儒家說「人性本善」,法家說「人性本惡」,聖經如何看人的本性,性善或性惡?
    法家認為人性本惡,需要用法治管束人,限制人的行為。聖經則向我們揭示,人是善惡二性彼此相爭的個體。 善惡二性  首先,人有善性。神的屬性是愛、光、聖、義,人既是按著神的形像造的,就有這些屬性,所以人雖然墮落了,但裡面多少仍有一點神的善性。其次,人有惡性。
  • 為什麼性惡論是錯的,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深入探討人性之一
    關於人性的善惡,人們都非常關心,為什麼性惡論是錯的,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下面我通過幾篇文章深入探討一下。首先對認為人性本惡的觀點提出幾個疑問:1人類社會的現實是人人都要表現自己是好人,人人好像怕被貼上壞人的標籤,太多的罪惡都假善之名。人在善的表面之下做了不少壞事,這的確是一個事實,但這是人性惡的證明嗎?
  • 荀子「性惡說」與西方「人性惡」有何區別?
    與儒家學派主流的「性善論」不同,荀子相信人性本惡。在紮根儒學的基礎上,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教育和環境對人的影響,提出了「隆禮」「重法」的政治觀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荀學思想,成為先秦時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性惡》有言:「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強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然則性而已,則人無禮義,不知禮義。
  • 性本惡?
    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但是對於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認為人性還是本善的。再說《三字經》是啟蒙讀物,它也適合「人之初,性本善」來教孩童。若一上來就教孩子「人之初,性本惡」,恐怕不太好吧。2、性惡論。孟子是認為 「人性本善」的,另一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則與他看法相反。《荀子·性惡》中寫道:「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