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格特質看《調音師》人物:即便人性本惡,我勸你善良

2020-12-17 ai島嶼芸煙

本文首發於「侃侃殿影」今日頭條帳號,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由斯裡蘭姆拉格萬執導的印度電影《調音師》,改編自同名法國懸疑短片。去年登陸國內院線,引發不小轟動,中國地區總票房突破3億,豆瓣累計92.4萬人,評分8.3分。該電影,以波折離奇的劇情,反轉多達50次,令網友驚呼「五分鐘一個轉折」,不少影迷把它稱作年度「最佳懸疑片」。

導演拉格萬,作為美國懸疑大師希區柯克的超級影迷,之前的幾部作品也都是懸疑題材。而這部《調音師》更是符合了他本人心中對於好的懸疑片」不可預知,讓人出乎意料「的定義,是一部猜中了開頭,猜不中結尾的電影。

影片以主人翁阿卡什偽裝盲人以尋找音樂靈感,卻意外成為一起兇殺案的目擊證人為主線,聚焦人性和社會的黑暗面,著名影星夫人的婚外戀情,警察局長的秘密,彩票小販的,診所醫生的黑色交易...將印度社會各階層的人物群像及生活面貌展現得淋漓盡致。

根據這部電影主角不同的行為作風,便能將其劃分到不同的人格特質裡去,比如阿卡什的利己主義人格,西米的表演型人格,蘇菲的聖母型人格....藉此探究一些問題:

人性真的是惡劣的?是否要放棄良知,底限為前途利益服務?在充滿黑暗的影片裡,始終相信即便人性本惡,也要呼喚善良的到來。

1 阿卡什:精緻的利己主義人格,以沉默收穫目的,縱容著事態惡化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最早出自北大中文系錢理群教授,指的是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 ,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目的的人。他們對生活有著自己的追求,一切活動以利己主義為核心,並不一味追求物質價值,有自己獨有的生活品味。高智商,是他們最典型的特徵。

影片中的男主角阿卡什,就是典型的精緻利己主義者。為了在鋼琴事業上,有更好的造詣,他偽裝成盲人,還為自己編了個離奇的失明故事,13歲時被球打傷了視神經。不過身體上的裝盲,並未影響阿卡什的鋼琴演奏,能夠彈奏優美流暢的鋼琴曲,也能獨立創作出浪漫動聽的流行歌。平日裡他經常私下授課,以便攢夠錢去倫敦參加國際比賽。一次,在人流眾多的馬路邊,他遇見了酒吧老闆的女兒蘇菲,還向她展示了自己的鋼琴絕技,被老闆聘用為這家酒吧的鋼琴演奏師。

阿卡什出色的鋼琴技藝,為酒吧籠絡了不少人氣,他本人也收穫了不少粉絲,老闆甚至為他準備了專人音樂會。故事到這裡,看起來十分美好,直到一件事的闖入,讓阿卡什的生活再也不能歸於平靜。就像是滾雪球效應一般,為了圓自己盲人的慌,阿卡什編造了更多的慌,甚至因此惹上殺身之禍。後來,我們才知道,阿卡什所謂的為音樂而盲,其實只是謀取更多社會優待的藉口。

他受邀前往著名演員的家裡為他的妻子生日送上驚喜,卻不小心目睹了演員的死,他的妻子和情夫正在處理他屍體的場景...驚喜變成了驚嚇,盲與不盲之間,夾雜的不僅是阿卡什本人的秘密,關乎兩個家庭的命運,更關乎道德與法律的界限。

隱隱覺得應該告訴蘇菲自己眼睛沒有失明的真相,他猶豫了;知道警察局長其實就是演員妻子的情夫,要不要說出真相,他猶豫了;在所有陰謀即將敗露,蘇菲一直追問自己的時候,他又猶豫了;診所醫生想取西米的肝臟賺錢,但西米也將因此死亡的一刻,他又猶豫了...在猶豫後,他還是選擇了沉默,以使自己的權益不受損失。

故事解析裡,說到阿卡什這個人物時,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儘管阿卡什做了一些錯事,但他底性是善良的,他的猶豫是因為無法背叛自己的良知;一種說法是,阿卡什從始至終都是個利己主義者,只做對自己利益有用的事。正是因為這個矛盾點,讓這個角色不再臉譜化,更接近印度小人物階級。

阿卡什內心存在美好的一面,只是在更具誘惑的前途面前,他選擇了後者。既然表演,就有結束的一天,在他最後踢開易拉罐的一刻,這部現實的劇也將謝幕。

西米:暴躁的表演型人格,以暴力解決問題,讓事情發展到不可收拾

所有連環作案的兇手,內心都有一顆躁動的基因,驅使他們不斷犯險。道德與法律,於他們而言更像是一條無形的線,衝動的時候忘卻,只在懺悔之時想起。他們與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相同的是,同樣會為了自己的形象,利益不顧一切,也極具演繹天賦。

西米,同他的演員丈夫一樣,擅長在鏡頭面前以各種浮誇的行為吸引他人的注意,如果不是那次生日時,被丈夫撞見自己和警長的地下戀情,她可能只是個有些歇斯底裡的年輕貴婦。一把槍的走火,讓丈夫失去了生命,而後,為了真相不被戳穿,她走上了和警長一樣的暴力之路。從高樓上扔下知情的鄰居老太,將阿卡什弄成真的瞎子;放走阿卡什後,發現了他復明的事實,又返回準備撞死他...

一個懂得利用自身優勢的女人是可怕的。表面上的雲淡風輕,特有的柔弱感,都成為她做壞事的保護色,令敵人放下防備,心甘情願的成為她的囚徒。一錯再錯的人是沒有懺悔心的,哪怕她在第一次刺殺阿卡什的時刻,心軟了,只讓他真的失明了。可這片刻的糾結,並沒有成為她生命裡的曙光,黑暗早已佔據了她的身心。最後一件惡事的施展,召喚的便是死神。

暴力可以解決問題麼?很多時候,它只能暫時鎮壓住那些不服從你的聲音,真相總會被透露,問題也得不到解決。以暴制暴,更不是能換回完美結局的上上之策。

蘇菲:」單純「的聖母型人格,以道德高點評價他人,卻在最後翻了車

將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家人朋友同事身上,對陌生人有求必應,而且一旦停止這樣做就會覺得非常內疚,他們把友善待人作為唯一行為準則。在他們心裡,所有的事都優先於自己的身心健康,支持了別人,往往崩潰了自己。這樣的人格特質一般在常年不接觸社會真實的學生或婦女身上最為常見。

蘇菲在路上不小心撞傷了阿卡什,心存愧疚,將他帶到了父親的酒吧,希望能夠幫助他取得不錯的收益。在阿卡什精湛的鋼琴技藝與深情的唱腔裡,她不可自拔的愛上了這個男人,在淋了一場大雨的夜晚,於阿卡什的家裡留宿,聊天喝酒做愛。看到愛人第二天反常的行為舉止,她以為是自己太過主動嚇壞了他,在看完小孩偷拍的視頻後,她知道了阿卡什不盲的事實,惱羞成怒,離開了他。

可事實上,從頭到尾,都是她的忽視在作怪。阿卡什睡覺是戴著眼罩的,他的眼睛看起來一點也不像失明的樣子,看自己換衣服不自覺轉頭又迴避的神情,每一樁都能讓蘇菲猜中他不是盲人的事實。真相揭開時,她的怒火是無理的,與其責怪他人,還不如怪自己太過「單純」。

影片最後,即便阿卡什使出了「說來話長,喝杯咖啡」老套的對白,和兔頭拐杖不摸就能確定是自己的破綻,還能堂而皇之地相信他真的再次失明的假象,相信他所編造的故事。那句「她做了這麼多錯事,你為什麼不取了她的眼角膜?」,也在頃刻間毀了蘇菲聖母的人設。原來一直站在道德制高點點批判別人的人,也會有這樣「邪惡」的一面。

蘇菲就像我們身邊那些人云亦云,卻自詡正義感爆棚的吃瓜群眾,相信所見即是真實,也相信自己認定的便是真理,永遠想為別人好,卻永遠在好心辦壞事。既成不了真正的聖賢,也撕不開偽善的臉。

即使人性本惡,我還是勸你要善良

愛德蒙·伯克曾說:「邪惡獲得勝利的唯一條件,就是善良的人們保持沉默。」,於是我們看到良心未泯的阿卡什沉默,更多人捲入了事故的漩渦。

可德賽萊也說:「在世界上,一切都不過暫時的存在,終於都是要死的。除開善良——心腸的善良之外。」最後,我們看到,壞人的離世,阿卡什還將繼續捧著他殘疾的外衣,蘇菲的聖母人設,也在最後徹底崩塌。

如果善良是有用的,請務必真誠。

如果謊言是有期限的,請務必以真面示人。

偽裝也許是獲得利益的捷徑,也可能是甜美故事的終結。

相關焦點

  • 《劍來》裴錢是一個怎樣的人物?人性本惡,裴錢卻也能變得善良!
    對此,我總結了以下幾點:1,裴錢是《劍來》中變化最大的一個人物在《劍來》中,裴錢一開始是一個十足的小魔女,事事只為自己考慮,用最惡意的心思去猜度別人,還記得那個小女孩兒,因為沒有給裴錢帶食物,裴錢居然就要殺死她,那樣的心理,真的讓人很難理解。幸虧陳平安及時出現,否則被殺死的就不是那個小女孩兒,而是裴錢自己了。而在追隨陳平安之後呢?
  • 黑暗人格測試小瓶子是什麼測試原理,超準黑暗人格測試題,人格陰暗面一測便知,你的雙面人格測試得分,就是你的人格黑暗面,超準!
    人性多麼矛盾,我不知道真摯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含有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惡裡也找得到美德。——盧梭,法國思想家、文學家人性善惡是一個很本源的問題,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不同主張的思想家曾爭論不休。但善惡在很多時候的分界並不清晰。當我們努力爭取的機會花落人家,此時我們內心裡泛起一絲不甘心,只從此時來看這樣的漣漪算善還是惡呢?
  • 熱評|印度電影《調音師》:在善與惡交替的人性灰色地帶,有著諸多的...
    如果你是懸疑片的愛好者,《調音師》一定會給你帶來驚喜。如果你打算近期進影院去看這部電影,那就先不要看這篇文章。因為劇透(哪怕是輕度劇透),對於充滿各種反轉的懸疑片觀影體驗來說,可能是個重大「災難」,尤其是對於這部每5分鐘就會出現一個反轉的高能劇情影片。
  • 可怕的「人性實驗」:生而為人,我勸你善良
    摔掉賣肉攤販的秤,是因為他缺斤短兩欺詐顧客;搬走商販的東西,是看她帶孩子不容易,自己買下了她全部的商品。原來,外表「兇惡」的老闆娘,藏著一顆善良的心。03「斯坦福監獄實驗」,把人性中最惡的一面展現得淋漓盡致。在群體和權威的庇護下,原本善良的學生瞬間喪失責任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變成惡魔。
  • 黑暗人格心理測試,人格陰面面測試,黑暗性格測試,陰暗心理測試題!
    人性多麼矛盾,我不知道真摯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含有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惡裡也找得到美德。——盧梭,法國思想家、文學家人性善惡是一個很本源的問題,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不同主張的思想家曾爭論不休。但善惡在很多時候的分界並不清晰。
  • 《隱秘的角落》中的人格心理學——張東升的「人性哲學」
    這一事件的發生,動搖了張東升對小孩乃至人性的看法——人性本惡還是本善?在各種派別的人格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人性觀。例如,經典精神分析理論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把人視為一個能量系統,主張人性本惡;人本主義學派代表人物羅傑斯把人看做是自我實現的有機體,相信人性本善;行為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斯金納把人當成環境變化的被動、機械的適應者,主張人性無善惡;等等。
  • 世界很美,但我相信「人性本惡」
    我依然相信這個世界的美好,但當下的我更想承認這個世界的「人性本惡」。 和很多人一樣,我生活在一個雖普通但足夠幸福的家庭,從小被保護得很好,雖在成長過程中也難免會有坎坷,但也一直堅信著人性本善,和世界原本美好。 我並沒有遭遇什麼極其惡劣的事情,更沒有痛不欲生的經歷。但,當下、此刻的我更願意相信這個世界「人性本惡」。
  • 來一份心理黑暗面測試題,進行人格黑暗面測試,心理陰暗測試結果解析,超準的人格陰暗面測試題!
    人性多麼矛盾,我不知道真摯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含有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惡裡也找得到美德。——盧梭,法國思想家、文學家人性善惡是一個很本源的問題,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不同主張的思想家曾爭論不休。但善惡在很多時候的分界並不清晰。
  • 調音師結局解析有三個版本?調音師真正結局是什麼 片尾彩蛋易拉罐...
    一次又一次遇險,一次又一次反轉,人性之惡讓人瞠目結舌。地產大亨普拉默和阿卡什的第一次見面是在餐廳裡,當面邀請他參與第二天的鋼琴演奏,而在普拉默死亡之後當,送阿卡什去警察局的突突司機和彩票女則組成了我前面提到的另一條故事線,最終,阿卡什在他們的幫助下,見到了警察局長,但未曾想他原來就是普拉默妻子西米的出軌對象,故事因此形成了一個閉環。
  • 我再看《我本善良》
    夜自修下課的時候,剛好在放《我本善良》。我喝著幾毛錢的汽水,看十來分鐘的電視劇,是我覺得一天中最放鬆和快樂的時光了,我身後是熙熙攘攘的人群,顯得我無比地孤獨。有時候,若是碰到值班老師拖拉一點,我甚至可以看大半集,直到老師們拿著長長手電筒,亮晃晃的光柱交匯著出現在校門口,我才一溜煙跑過小路回到宿舍……我總是覺得,某些連續劇、某些歌曲就代表了某個特定的人生歲月。
  • 《調音師》的結局究竟有多神?5張圖告訴你答案
    接下來的5張圖,或許能給你答案!細節之一:易拉罐「最後一擊神反轉!!!攻擊加成50?」,是豆瓣網站上關於《調音師》的最熱評論之一。確實,電影《調音師》最後一個鏡頭的信息量之多,讓影院不少觀眾忍不住驚呼「臥槽」——戴著墨鏡的「盲人鋼琴師」阿卡什,帥氣地用拐杖帥氣挑起一個易拉罐,將無數反轉的全片帶向最高潮,並明確表明此時的阿卡什並沒有瞎!
  •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你的善良要有條件
    我想說的是,本就沒有什麼純粹的好人和壞人?你要看他的出發點以及行為本身的傷害性。好人也有幹壞事的時候,壞人也有幹好事的時候。你可以相信人性中,有良知,有善良。但是你也一定要警惕,人性中,有獸性,有惡的一面。前段時間發生了這樣一件事,說一個農民工冒著生命危險救了一位落水的女生。這個女生被救之後打算給這個農民工一些錢財,以感謝他的救命之恩。
  • 《調音師》:What is life? It depends on the liver
    終於看了這部在網上被吹爆的印度影片《調音師》。電影開始的前半個小時,假扮盲人的鋼琴家阿卡什(我覺得電影翻譯為調音師不太準確,男主從頭到尾都沒有在調音啊)和餐廳老闆女兒蘇菲,從偶然相識到互生情愫,讓影院裡所有人都沉浸在印度愛情輕喜劇的氛圍中。我問過自己兩次:這不是懸疑片嗎?
  • 「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這個問題沒有意義
    順帶的,許多人又在爭論「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問題。對此,我想多說幾句。倒回去二十年,我還參加過幾次辯論賽,「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惡」是經常選擇的辯題。那時候,我還真的希望去搞清楚「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但是現在我已經知道,這完全是個偽問題。而偽問題,是不可能有答案的。
  • 《調音師》,一場對人性的深思!
    影片改變自發過同名短篇電影《調音師》,講述的是一個為追求藝術而假扮盲人的年輕鋼琴師阿卡什,誤入兇殺現場,並藉由其「盲人」身份而順利脫身。但「真盲」與「假盲」的矛盾,註定了阿卡什不可能獨善其身。一場獵人與獵物之間的博弈,就此拉開帷幕。
  • 《延禧攻略》:低情商的善良,是人性最大的惡
    我曾經跟大多數人一樣以為:只要你有一個善良的初衷,不管你做什麼事,不管後果如何,你都是個理所應當的好人。慢慢地,我發現並不是這樣。蘇苓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流言造成傷害至少需要兩個人,你的敵人詆毀你,你的朋友轉告你。流言本不會傷害到你,但朋友「善意」的提醒與轉告卻間接造成了傷害。朋友在這裡完美詮釋了——低情商的善良是傷人的利器。好心辦壞事的人,殺傷力跟對手沒有兩樣,甚至,這個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人以善良之名製造著無數惡人。
  •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你是怎麼想的?
    包括你需要維持你能量的食物,包括你的新陳代謝的生理活動,與外界環境進行的能量和物質的交換,甚至是自我成長的這些過程,都是需要物質來提供能量的。這也是我們經常會在人身上看到食色性也這些現象,理解人身上存在生命的延續性。(二)精神層面的人性第2個層面就是人精神層面的人性,具有豐富的意識活動,非常重要的精神活動。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關於「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記得之前,我和一個朋友討論過,朋友會說,「人性本惡」,因為人都是利己主義的。
  • 西方文化認為人性本惡,東方文化傾向於人性本善,你怎麼看?
    善惡是相對的,人性也有這相對的兩個方面,人性惡則造成惡性循環,人性善則形成良性循環,優劣不待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性惡,西方是建立在個體與個體關係之間的一般思維,個體不惡會受欺負,人性善是建立在道德之上的,個體如惡,在群體上會受到道德的打擊。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人心本天性(天命之謂性),天性是天賦與我的本性,即是「心」。我的心性是自然的、天賦的,無善惡可言,也絕不帶有「原罪」。「善」、「惡」,都是人意念造作的價值觀。人為的造作,不該用來規範自然之物。此之為「有善有惡意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