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侃侃殿影」今日頭條帳號,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由斯裡蘭姆拉格萬執導的印度電影《調音師》,改編自同名法國懸疑短片。去年登陸國內院線,引發不小轟動,中國地區總票房突破3億,豆瓣累計92.4萬人,評分8.3分。該電影,以波折離奇的劇情,反轉多達50次,令網友驚呼「五分鐘一個轉折」,不少影迷把它稱作年度「最佳懸疑片」。
導演拉格萬,作為美國懸疑大師希區柯克的超級影迷,之前的幾部作品也都是懸疑題材。而這部《調音師》更是符合了他本人心中對於好的懸疑片」不可預知,讓人出乎意料「的定義,是一部猜中了開頭,猜不中結尾的電影。
影片以主人翁阿卡什偽裝盲人以尋找音樂靈感,卻意外成為一起兇殺案的目擊證人為主線,聚焦人性和社會的黑暗面,著名影星夫人的婚外戀情,警察局長的秘密,彩票小販的,診所醫生的黑色交易...將印度社會各階層的人物群像及生活面貌展現得淋漓盡致。
根據這部電影主角不同的行為作風,便能將其劃分到不同的人格特質裡去,比如阿卡什的利己主義人格,西米的表演型人格,蘇菲的聖母型人格....藉此探究一些問題:
人性真的是惡劣的?是否要放棄良知,底限為前途利益服務?在充滿黑暗的影片裡,始終相信即便人性本惡,也要呼喚善良的到來。
1 阿卡什:精緻的利己主義人格,以沉默收穫目的,縱容著事態惡化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最早出自北大中文系錢理群教授,指的是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 ,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目的的人。他們對生活有著自己的追求,一切活動以利己主義為核心,並不一味追求物質價值,有自己獨有的生活品味。高智商,是他們最典型的特徵。
影片中的男主角阿卡什,就是典型的精緻利己主義者。為了在鋼琴事業上,有更好的造詣,他偽裝成盲人,還為自己編了個離奇的失明故事,13歲時被球打傷了視神經。不過身體上的裝盲,並未影響阿卡什的鋼琴演奏,能夠彈奏優美流暢的鋼琴曲,也能獨立創作出浪漫動聽的流行歌。平日裡他經常私下授課,以便攢夠錢去倫敦參加國際比賽。一次,在人流眾多的馬路邊,他遇見了酒吧老闆的女兒蘇菲,還向她展示了自己的鋼琴絕技,被老闆聘用為這家酒吧的鋼琴演奏師。
阿卡什出色的鋼琴技藝,為酒吧籠絡了不少人氣,他本人也收穫了不少粉絲,老闆甚至為他準備了專人音樂會。故事到這裡,看起來十分美好,直到一件事的闖入,讓阿卡什的生活再也不能歸於平靜。就像是滾雪球效應一般,為了圓自己盲人的慌,阿卡什編造了更多的慌,甚至因此惹上殺身之禍。後來,我們才知道,阿卡什所謂的為音樂而盲,其實只是謀取更多社會優待的藉口。
他受邀前往著名演員的家裡為他的妻子生日送上驚喜,卻不小心目睹了演員的死,他的妻子和情夫正在處理他屍體的場景...驚喜變成了驚嚇,盲與不盲之間,夾雜的不僅是阿卡什本人的秘密,關乎兩個家庭的命運,更關乎道德與法律的界限。
隱隱覺得應該告訴蘇菲自己眼睛沒有失明的真相,他猶豫了;知道警察局長其實就是演員妻子的情夫,要不要說出真相,他猶豫了;在所有陰謀即將敗露,蘇菲一直追問自己的時候,他又猶豫了;診所醫生想取西米的肝臟賺錢,但西米也將因此死亡的一刻,他又猶豫了...在猶豫後,他還是選擇了沉默,以使自己的權益不受損失。
故事解析裡,說到阿卡什這個人物時,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儘管阿卡什做了一些錯事,但他底性是善良的,他的猶豫是因為無法背叛自己的良知;一種說法是,阿卡什從始至終都是個利己主義者,只做對自己利益有用的事。正是因為這個矛盾點,讓這個角色不再臉譜化,更接近印度小人物階級。
阿卡什內心存在美好的一面,只是在更具誘惑的前途面前,他選擇了後者。既然表演,就有結束的一天,在他最後踢開易拉罐的一刻,這部現實的劇也將謝幕。
西米:暴躁的表演型人格,以暴力解決問題,讓事情發展到不可收拾
所有連環作案的兇手,內心都有一顆躁動的基因,驅使他們不斷犯險。道德與法律,於他們而言更像是一條無形的線,衝動的時候忘卻,只在懺悔之時想起。他們與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相同的是,同樣會為了自己的形象,利益不顧一切,也極具演繹天賦。
西米,同他的演員丈夫一樣,擅長在鏡頭面前以各種浮誇的行為吸引他人的注意,如果不是那次生日時,被丈夫撞見自己和警長的地下戀情,她可能只是個有些歇斯底裡的年輕貴婦。一把槍的走火,讓丈夫失去了生命,而後,為了真相不被戳穿,她走上了和警長一樣的暴力之路。從高樓上扔下知情的鄰居老太,將阿卡什弄成真的瞎子;放走阿卡什後,發現了他復明的事實,又返回準備撞死他...
一個懂得利用自身優勢的女人是可怕的。表面上的雲淡風輕,特有的柔弱感,都成為她做壞事的保護色,令敵人放下防備,心甘情願的成為她的囚徒。一錯再錯的人是沒有懺悔心的,哪怕她在第一次刺殺阿卡什的時刻,心軟了,只讓他真的失明了。可這片刻的糾結,並沒有成為她生命裡的曙光,黑暗早已佔據了她的身心。最後一件惡事的施展,召喚的便是死神。
暴力可以解決問題麼?很多時候,它只能暫時鎮壓住那些不服從你的聲音,真相總會被透露,問題也得不到解決。以暴制暴,更不是能換回完美結局的上上之策。
蘇菲:」單純「的聖母型人格,以道德高點評價他人,卻在最後翻了車
將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家人朋友同事身上,對陌生人有求必應,而且一旦停止這樣做就會覺得非常內疚,他們把友善待人作為唯一行為準則。在他們心裡,所有的事都優先於自己的身心健康,支持了別人,往往崩潰了自己。這樣的人格特質一般在常年不接觸社會真實的學生或婦女身上最為常見。
蘇菲在路上不小心撞傷了阿卡什,心存愧疚,將他帶到了父親的酒吧,希望能夠幫助他取得不錯的收益。在阿卡什精湛的鋼琴技藝與深情的唱腔裡,她不可自拔的愛上了這個男人,在淋了一場大雨的夜晚,於阿卡什的家裡留宿,聊天喝酒做愛。看到愛人第二天反常的行為舉止,她以為是自己太過主動嚇壞了他,在看完小孩偷拍的視頻後,她知道了阿卡什不盲的事實,惱羞成怒,離開了他。
可事實上,從頭到尾,都是她的忽視在作怪。阿卡什睡覺是戴著眼罩的,他的眼睛看起來一點也不像失明的樣子,看自己換衣服不自覺轉頭又迴避的神情,每一樁都能讓蘇菲猜中他不是盲人的事實。真相揭開時,她的怒火是無理的,與其責怪他人,還不如怪自己太過「單純」。
影片最後,即便阿卡什使出了「說來話長,喝杯咖啡」老套的對白,和兔頭拐杖不摸就能確定是自己的破綻,還能堂而皇之地相信他真的再次失明的假象,相信他所編造的故事。那句「她做了這麼多錯事,你為什麼不取了她的眼角膜?」,也在頃刻間毀了蘇菲聖母的人設。原來一直站在道德制高點點批判別人的人,也會有這樣「邪惡」的一面。
蘇菲就像我們身邊那些人云亦云,卻自詡正義感爆棚的吃瓜群眾,相信所見即是真實,也相信自己認定的便是真理,永遠想為別人好,卻永遠在好心辦壞事。既成不了真正的聖賢,也撕不開偽善的臉。
即使人性本惡,我還是勸你要善良
愛德蒙·伯克曾說:「邪惡獲得勝利的唯一條件,就是善良的人們保持沉默。」,於是我們看到良心未泯的阿卡什沉默,更多人捲入了事故的漩渦。
可德賽萊也說:「在世界上,一切都不過暫時的存在,終於都是要死的。除開善良——心腸的善良之外。」最後,我們看到,壞人的離世,阿卡什還將繼續捧著他殘疾的外衣,蘇菲的聖母人設,也在最後徹底崩塌。
如果善良是有用的,請務必真誠。
如果謊言是有期限的,請務必以真面示人。
偽裝也許是獲得利益的捷徑,也可能是甜美故事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