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比(智者)對他的僕人說:「去集市給我買些『好』的食物。」
僕人帶回一隻舌頭。
他又告訴僕人:「現在去集市給我買些『壞』的食物。」
僕人又帶回一隻舌頭。
拉比問僕人:「我說『好的食物』,你帶回一隻舌頭;我說『壞的食物』,你也帶回一隻舌頭。這是為什麼?」
僕人回答:「舌頭是善和惡的根源。當它善的時候,沒有比它更善的了;當它惡的時候,沒有比它更惡的了。」
這是《塔木德》裡面的一個故事,猶太人認為舌頭和說話有關,這個故事告誡人們要謹言慎行,猶太人強調,雖然舌頭沒有骨頭,但尤其應該小心。因為話一但說出口,就像射出的箭,再也不能收回。
我們古人也有類似的教誨:「禍從口出」、「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卻拓展了網絡暴力、噴子、鍵盤俠的舞臺,倫敦大學心理學家Nichola Raihani認為:「人類的大腦會享受懲罰他人的感覺。 」再加上匿名或者看似匿名的環境,讓這些人有恃無恐。
但是網絡從來不是法外之地,一旦發生了嚴重後果,仍然可以追溯到暴力的發起者,就像此次成都的20歲女孩身份洩露,始作俑者其實通過技術手段不難查到,至於要不要動用資源去查,這就要看影響和民意了。
同樣,在《塔木德》中,也給出了一個例子,我們不妨稱之為「五官爭功」:
一個波斯國王重病,需要母獅子的奶才能解救,一位年輕人通過聰明才智取得了母獅子的奶,回程途中他做了個夢,他的腳、手、眼睛、心都認為這次成功自己功勞最大,舌頭幽幽地說:「你們很快就會知道,誰才是最重要的。」
回到宮殿,舌頭先是告訴國王:「這是我給您弄的狗奶。」
國王立刻暴怒,下令將年輕人處死,這時候,他所有的器官都開始戰慄,舌頭對它們說:「怕了嗎?如果我能救你們,你們是不是承認我最重要?」其它器官都同意了。
在行刑前,舌頭對劊子手說:「把我帶回去見國王。」見到國王后,舌頭又說:「我辛辛苦苦幫您拿來救命的奶,您為什麼還要處死我呢?您難道不知道母獅子也有被稱為『母狗』的時候嗎?」
國王讓御醫檢查奶,經過檢查,這奶確實是母獅子的奶。國王服用後,病很快就好了,於是國王嘉獎了這個年輕人。
這段寓言的含義很明確:舌頭能置人死地,也能救人生還。
在我們的社會中,也確實不乏這樣的現象:很多時候你幹得再好,也不如說得好,有時用詞不慎,反而會勞而無功,甚至遭遇懲罰。
由此可見,用好「舌頭」(也就是話語),實在是值得深思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