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0.1M
一、讀:不可思議的「舌頭」
人類全身上下最低調的器官,就是這個又紅又軟又溼又有力又激凸的玩意兒了——舌頭。有了它,我們能說出流暢的詞彙;有了它,我們能品嘗美味的食物;有了它,我們能吹奏優美的樂曲,……。
舌頭很謙遜,雖然它日日年年地躺在你的嘴裡,你每天也在無比頻繁地使用它,但你很少感受到它的存在。簡直難以想像,如果一個人沒了舌頭,人生還有什麼意義?
1、美國 18 歲女孩阿德裡安娜·劉易斯的舌頭有 10 釐米,她能用舌頭舔到自己的眼睛。
美國 20 歲男孩尼克·阿法納西耶夫不僅能輕鬆地用舌頭舔到眼睛,還能用舌頭來發簡訊。
2、舌頭絕對是最強的肌肉,因為連牛皮都可以吹起來呀!舌頭是人體最強肌肉,應該是關於舌頭最大的一個謠言了。而且根據不同的定義,人體有很多「最強壯的肌肉」:嚼肌能承受的壓力最大,股四頭肌能產生的力量最強,心臟所產生的作用最大,怎麼著都輪不到舌頭吧?
3、 舌頭其實不僅僅是一塊肌肉,而是 8 塊不同肌肉的集合體。但和其他肌肉不同,舌肌沒有發育出可支撐的硬骨。相反,它們相互交織,建立了一個靈活的腔式組織,形成了「肌肉性靜水骨骼(muscular hydrostat)」,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的舌頭其實和章魚的觸腕或大象的鼻子相似。
4、一條舌頭上大約擁有 10000 個味蕾,食物的美味,得靠著舌頭上這些微米級的小味蕾,才能被我們品嘗到。
5、相對於普通人,那些美食家大概就是舌頭上味蕾比常人更豐富和敏銳,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脈。他們的評價食物的詞彙主要有:迸裂、溢出、柔綿、彈牙、爽滑、醇厚、嚼勁、包裹、嘎嘣、窒息、層次感、入口即化、肥而不膩、恰到好處、打開新世界、味蕾在跳舞。而以我們普通人的舌頭,吃到好吃的食物呢,只能說出兩個字:好吃。當然這也說明你語文學得不怎麼樣,詞彙量太少了!
6、平時在你不注意的時候,舌頭是怎麼擺著的呢?舌頭的狀態,取決於重力與肌肉不收縮狀態下的張力。正常放鬆的情況下,舌頭是位於門牙的後方,頂在你的上顎上的,正常狀態下,你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當你試著感受舌頭的位置的時候,你的舌頭就已經不在那兒了。
7、 就是因為舌頭實在太靈活了,當你想有意識地控制舌頭的時候,舌頭反而不聽話。曾經有人做過試驗,讓志願者吃飯時自己操控舌頭的動作,結果不少人發現自己「不會吃飯了」,不僅咬了舌頭,就連怎麼把食物咽下去都忘了。
8、科技發達了,我們也可以用舌頭看世界。早在 1997 年,人類就發明了一項技術,把攝像頭的視覺信號轉換成觸覺信號傳送到舌頭上,經過訓練,盲人也可以看到東西。
9、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人會把舌頭捲起來,另一種人不會。有些人終其一生也學不會吹泡泡糖,關鍵就在於他們不會把舌頭捲成一個圈來吐氣。但有些人能把舌頭拗成三道灣,也許這才叫舌燦蓮花。甚至更令人髮指的,不少人還能用嘴給櫻桃梗打結……。
10、 舌頭不僅是一種潮流,是一種人生態度。很多人都看過一張愛因斯坦吐舌頭的照片。那張照片背後,是有故事的。
1948 年 12 月,69 歲的愛因斯坦因為腹痛被送去布魯克林猶太醫院。醫生發現他的心臟主動脈上有個葡萄大小的動脈瘤,隨時可能破裂。愛因斯坦知道後回答說,「 Let it burst 」,隨它爆吧。出院的時候,醫院門口滿是記者,愛因斯坦衝著鏡頭吐了吐舌頭,這後來成了他最著名的照片之一。接下來,愛因斯坦繼續這自己的日常生活:拒絕了以色列總統一職,公開反對麥卡錫主義,在反核武器擴散宣言上簽字。7 年後,動脈瘤破裂,要了他的命。在拍下吐舌頭照片那天,愛因斯坦其實就已經知道,自己接到了死亡判決書,他為什麼要吐舌頭,他怎麼能吐得出來呢?我們也不知道,但面對生活,該專注時專注,該吐舌時吐舌,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吧。
點擊播放 GIF 0.1M
二、源:舌
舌,象形字。《說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別味也。從幹,從口,幹亦聲。即:舌在口中,是用來說話的器官,是用來辨別滋味的器官。許老先生釋義沒有問題,但析形有誤。舌,像舌自口出,甲骨文異體兩旁的點像唾液。至於其上畫為分叉之形,有文字學家認為取的是「蛇」的「舌頭」這一分叉的典型形象,亦有人認為這是飾筆,且作一論。但其本義即舌頭,大家並無爭議。
值得注意的是,在構字中,作為聲旁的「舌」多是「」(音guā)的簡化,如「適、話」等等,與「舌」並無關係,僅是同形,而「」則是表「矢栝」之義的「氒」的分化字,表示「氒」(音jué)的圖像感,即《說文》上所說的:「塞口也」。「氒」就是「箭」末端之凹槽處,用於把「弓弦」勾在其裡發力射出,其圖像感就是填充、塞滿,「」字裡面的「口」,並非是「嘴巴」,而是分化符。而這個「氒」又與「夬」字(即扣弓弦的扳指兒)音相近,義相聯(有缺口之圖像感),這裡不再贅述,另文再表。
------
三、寫:名留青史的「舌頭」
舌頭,於普通人而言很低調,於名人而言卻高調得不行,尤其是那些從政的,譬如張儀。
張儀和蘇秦一樣,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憑藉著一張利嘴,讓六國聯合抗擊秦國的策略土崩瓦解,我們今天就來說說張儀的舌頭。
張儀也曾經落魄過,被人冤枉過。據《史記·張儀列傳》,張儀出山之後第一個投靠的是楚國,他曾經和楚國的宰相昭陽一起喝酒,酒席結束,各回各家,昭陽卻發現丟了一塊玉璧,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是窮鬼張儀偷的。
張儀雖然很窮,但還不至於那麼沒品,即使在嚴刑拷打之下,也堅決不承認。昭陽也沒有確實的證據,只好釋放了張儀。
張儀回到家,和妻子留下了一段名留青史的對話。
他老婆說:「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譯:你要是不讀書遊說,又怎麼能受到這樣的屈辱呢?都是自找的。
張儀說:「視吾舌尚在否?」譯:看看我舌頭還在不在。
他老婆說:「舌在也。」廢話,當然在!
張儀說:「足矣。」哥們的最強器官還在,那就足夠了。張儀的舌頭很厲害,不過,「三寸不爛之舌」的典故,卻不是出自張儀的經歷。
在張儀死後數十年,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手下有個叫毛遂的門客,幫助平原君解決了大問題。據《史記·平原君虞列傳》記載,平原君回到趙國,大力讚揚老毛,說:「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再看幾則關於舌頭的歷史記載。
《史記·留侯世家》張良對劉邦說:「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張良為漢高祖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功成身退,是個明白人。
《漢書·蒯通傳》蒯通對韓信說:「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蒯通用儒生酈食其的功勞刺激韓信,說服韓信和酈食其搶功,武力進攻齊國。這一席話的結果就是害死了酈食其。
《晉書·鳩摩羅什傳》後秦姚興按照高僧鳩摩羅什的遺願,「於逍遙園依外國法以火焚屍,薪滅形碎,惟舌不爛。」鳩摩羅什臨終前對眾人發誓:「假如我所傳的經典沒有錯誤,在我焚身之後,就讓這個舌頭不要燒壞,不要爛掉!」這個就厲害了!
順便說一下,張儀被冤枉這一幕在電視劇《羋月傳》中也出現了,和歷史不同的是,羋月出手拯救了張儀,從而對張儀有了救命之恩。嘻!這屬於史實基礎上的藝術加工,還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