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教育改革師法日本 大量科學名詞從日文移植

2020-12-25 鳳凰衛視

核心內容:清廷實行教育改革是師法日本,各級新式學堂的課程設置都是全套引進自日本……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科學名詞都是從日文移植來的,這是日式漢語詞彙使漢語的表達能力得以與時俱進。

鳳凰衛視1月14日《騰飛中國》,以下為文字實錄:

何亮亮:在中國近代科學史上,洋務運動和百日維新都對科學在中國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前者學的是船堅炮利,是宗西方列強為師,而後者則是要變法圖強,多少是受到了鄰國的刺激,這是鄰國就是日本,在歷史上都是日本以中國為師,而明治以降,日本「脫亞入歐」成功,國勢漸強,1894年甲午一戰,清廷震動、舉國譁然,也讓不少有識之士意識到,中國應該向日本學習了,比如當時風頭最健的維新人士梁啓超曾經主張國家要強盛,就必須多翻譯多閱讀西方書籍。

而到了1897年,梁在上海提出翻譯書籍要「以東文為主而輔以西文」,同年,官方機構的京師同文館也增設了東文館,「日本熱」的興起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當時西文書,特別是科學方面的書籍比較貴,這些內容大多都有日文的譯本,對於中國人來說,日文也相對的比較容易掌握,和「日本熱」相對應,日本國也出現了一陣「清國熱」,據統計,光是1906年就有五六百名日本教師來華執教,當然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應中國方面的邀請,由於清廷實行教育改革是師法日本,各級新式學堂的課程設置都是全套引進自日本,辦學之初,師資匱乏是當務之急。

日本人走進來,中國人也在走出去,甲午戰爭的第二年,也就是1896年,中國就派出了第一批赴日留學生,在張之洞等人的倡議下,清廷開始放寬政策,鼓勵人們以多種方式前往日本學習,科學制的廢除也讓舊知識分子仕途渺茫,轉而尋求新路,由此赴日留學潮開始波形壯大,「以日為師」也為中國帶來了許多新鮮的詞彙,比如我們以前說過的「科學」這個詞就是來源於日本,另外,像是方程式、微積分、數學、電流、紫外線、細胞等,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科學名詞都是從日文移植來的,這是日式漢語詞彙使漢語的表達能力得以與時俱進,不過在當時中國留學生在日本扎紮實實學自己科學而取得成就的很少見。

比如,王國維進入東京物理學校先是學習自然科學,魯迅赴日學醫,但是後來都轉行了,丁文江、李四光雖然也曾留學日本,但是他們獲得真才實學,在地質方面成為一代大家,還是留學英國的後果,總之,留學生在日本大多過的是「談革命、寫文章」的生活,隨著「以日為師」運動的式微,另一個更大規模的「留美運動」到來了,中國科學的發展之路開始走上了正軌。

《騰飛中國》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節目專區】

主持人:何亮亮【主持人專區】

首播時間:星期一至星期五20:30

重播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13:25

聲明:凡註明「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音頻、視頻),未經鳳凰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鳳凰網」。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梁啓超的日文水平到底怎麼樣?|晚清陳卿美
    文|陳卿美晚清的中國,在不斷開放中躑躅前行。為了救國圖存,很多知識分子積極學習外語,希望能將外國的現代文明儘快引入中國。有人學習英語,如曾紀澤;有人學習德語,如蔡元培;有人學習日語,如梁啓超。學習英文自不必說,當時英國最強大。學習德文也不難理解,袁世凱練兵就是整體學習德國,軍官就要學習德文。梁啓超為何要學習日文呢?
  • 由晚清英語及日語類教材看外語教學史
    晚清時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轉型期,是中國社會逐漸覺醒、開放的歷史時期,政治易代、文化衝突、社會變革、教育革新等都賦予這一時段特殊的歷史意義。晚清歐人東來,同時日本也成為國人獲取新知識的重要來源,學習英語和日語在晚清具有重要的意義。
  • 晚清改革的再思考
    從兒時認為他是「賣國賊」、「劊子手」,到大學、研究生階段認為他是晚清之能臣,「修補」晚清「破窗戶」的「糊裱匠」。最近看的幾本史書,原來李鴻章在關鍵時刻是有歷史責任的。他過於靈活,在慈禧過壽事情上,搶先送禮。
  • 日本為何要去漢字化?
    不管是日文還是韓文,兩個語種中代表名詞的文字,都可以寫成漢字,字形相同,意思也一樣。甚至有些文字的發音都相同,因為這些文字本身就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漢字有它獨特的優勢,舉個例子,資本主義這個概念,誕生於歐美文明,如果用日文翻譯,就會出現一連串的日文詞彙,繁瑣冗長且表意不清。
  • 晚清改革先鋒黃遵憲的悲情與激情
    來源:世界知識  晚清改革先鋒、詩人外交家黃遵憲(1848年~1905年)做夢也沒有想到,他寫於1896年《贈梁任父同年》(梁任父即梁啓超)的一首詩,在21世紀仍然發揮著激勵人心的功用。詩云:「寸寸河山寸寸金,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其中「 」,字讀「誇」,分裂、離析之意。
  • Steam全戰三國遭大量差評,日本玩家怒了,日本遊戲卻不支持日文
    其實鄰國日本的朋友們是對我們三國歷史最感興趣的外國人,但是《全面戰爭》系列從來都沒有日文版本,連以日本為背景的《全面戰爭:幕府》都不支持日文。而剛發行的《全面戰爭:三國》支持多達12國語言,可偏偏還是沒有日文。
  • 【科學普及】生物學裡的「細胞」一詞,竟是源自一位晚清數學家的奇...
    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現代漢語中的意譯詞語,大多數不是中國人自己創譯的,而是採用日本人的原譯」。「原子」「分子」等大量學術詞語姑且不論,就連「科學」「社會」「民族」「宗教」等今天的日常詞語,很多都來自日本學者的對西方語言的翻譯。但也有不少重要詞語是中國人自行創譯的,「細胞」就是它們的一個代表。
  • 晚清留學生為何成為反清的先鋒?
    晚清政府派出留學生分公派和自費兩種,早期都是公派,19世紀80年代以後自費逐漸增多,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後,留學東洋(即日本)成為主流,自費留學生大多去往日本自費留學,特別是留學日本的出現,加上留學生學習社會科學內容的一起,是清末留學生成為反清先鋒的萌糵。
  • 晚清同治中興和改革開放
    在中國近代史上,也有一段長度,廣度,內容和「改革開放」類似的時代,史稱「同治中興」,但在大陸歷史書通常被稱為「洋務運動」,其實同治中興的內容不僅限于洋務運動。讓我們來比較一下這兩段歷史,以期發現一些啟迪!
  • 九一八博物館日文翻譯錯誤引發歧義 日本人發笑
    「中國人民使日本戰犯蒙受巨大損失」?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日文錯誤令人驚愕  本報訊 「中國人民使日本戰犯蒙受巨大損失」,這是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的一段日文解說。瀋陽某大學日語系的王老師經常帶日本朋友到該博物館參觀,每當日本朋友提出日文翻譯上的錯誤時,王老師都很尷尬。  王老師說,在說明改造日本戰犯歷史的一段文字中,中文寫的是「日本戰犯使中國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損失」,日文卻容易讓人理解成「中國人民使日本戰犯蒙受了巨大損失」。表述「一二·九運動」時多了一個「運」字。有一些詞直接用的漢語,日本人根本看不明白,比如「亡國奴」、「最早」。
  • 【豆腐腦】你知道這些法律詞彙來源於日文嗎?
    戳戳上邊的法豆BLawgDog中文裡,許多法律詞彙來自日文,這個很多人都知道。那麼,具體是哪些詞彙呢?民法方面:債權、債務、代表、代理、所有權、不動產、動產、財團法人、法人、商法、社團法人、時效、所得稅國際法領域:國際公法、總領事、最後通牒、最惠國、領海、領空、領土、制裁順便,補充一點小知識清末大規模地選派學生赴日學習法律,是晚清救國努力過程中的一件大事
  • 【聚點日文】| 日本文化經濟學院組織師生觀看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盛況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引起了強烈反響,我院師生為改革開放40年來的輝煌成就感到驕傲,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學院黨委書記馬少輝說談到,改革是唯一出路,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是4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帶給日文學院上下最深的感受,也是推進學院學科和專業建設一以貫之的理念。40多年來,日語專業始終圍繞著改革開放這四個字來進行發展。
  • 晚清三次改革失敗原因再探
    聚焦      ·      專業      ·      開放阿爾法工場   主題投資社區周末看歷史自1860年代起,晚清經歷了三次大的改革,即洋務運動、維新運動、清末新政。軍隊沒有近代完善的指揮系統,沒有完備的後勤保障系統;沒有參謀部門,沒有周密的作戰計劃,作戰時大多憑指揮員拍腦袋;沒有預備役制度,戰爭時兵員不足,便臨時招募,臨時招募未經訓練的士兵根本不符合作戰需要。而同時期日本軍隊實行師團制,軍官大多從新式軍官學校產生,或者到歐洲考察過軍事,作戰思想完全更新,也就是全面近代化。中國軍隊相比之下,不能不顯得遜色。
  • 特別推薦:兩萬餘種日文圖書資料全文資料庫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第三類珍貴全文資料為25582種日文圖書,這些文獻中有大量關於近代東亞地區的調查資料、日本歷史文獻、東亞地區史書等,對於研究東亞歷史具有重要價值,茲作簡單介紹。小編經過對比,凡是關於日本本國的文獻、個人作品如關於中國的,大多是國立公文書館網站獨有的。而一些調查資料(比如《海南島志》、《南支那及南洋調査》)、連續發行物則是已經同步上傳到亞洲歷史資料中心網站了。對於使用者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對兩個網站同時進行查找,比如《清國新政治組織通表》就是國立公文書館所獨有的。
  • 對「質數、合數」名詞的考證與思考
    為此,筆者查閱了大量資料,加上自己的理解,大致搞清了這兩個名詞的來龍去脈,特整理下來供老師們參考。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的數學家就已經在深入研究整數的有關性質。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一個數就意味著多個單位的組合[1]。這個單位,可稱之為1。他們發現,構成正整數的基本「材料」 就是素數,因為「素數是只能為一個單位所量盡者[2]」,而「合數是能為某數所量盡者[2]」。
  • 清末中學教科書中是如何寫日本的?
    隨著交通、資訊的發展,國人對於日本認識的廣度和深度有了進一步的拓展,除了通過以往的文獻記錄、眾多的日本圖像、直接的東遊來了解日本,最引人注目的——晚清學制改革帶來歷史教育的革新尤其是教科書的出現和完善,使國民對於日本的了解進入了普及化和統一化的過程。
  • 改造教育:近代中國的日本教科書翻譯浪潮
    所以,就中國歷史教科書而言,體例影響之下歷史觀念的改變,是中國人翻譯日本教科書對於近代歷史教育最重要的貢獻之一。3. 自然科學和其他科目算數、數學類教科書是翻譯引介力度較大的一類。根據譚汝謙先生的統計,在1895年之前,基本沒有中譯日文書;從1896年開始,中國人開始翻譯日文自然科學著作。
  • 晚清美國譯者對近代中文術語翻譯的貢獻
    晚清外國傳教士對中國近代術語翻譯及譯名統一作出了許多貢獻,其中包括不少活躍在上海的美國人。傳教士拉開了近代西學東漸的序幕。在傳播西方科學與文化的過程中,他們和中國合作者們都面臨著翻譯學科術語、確定譯名、創製漢語新詞的艱巨任務。
  • 談晚清社會學翻譯中的思想分途
    黃克武  社會學引入中國  晚清的時間範圍大約是1900年到1911年之間,這是一個非常複雜而具有開拓性的時代。王德威先生曾說:「沒有晚清,何來五四?」從晚清開始,有中國和西方、傳統和現代的交匯,中國社會開始了知識轉型,由從前經學為主的知識結構轉到以現代科學為主的知識結構。
  • 百度日文輸入法在日本遭禁 百度反駁「搜集情報」指責
    「中國搜尋引擎公司百度在日本搜集情報」,日本《讀賣新聞》網站26日連續發表3篇報導,指責百度日文輸入法軟體「擅自」將用戶的輸入記錄上傳至伺服器,「可能使用戶機密信息外洩,導致嚴重的安全問題」。文章稱,百度日文輸入法 「雖然便利且具有人氣,但如同病毒一樣」。一些日本網絡媒體甚至將百度輸入法比喻為「間諜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