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內容:清廷實行教育改革是師法日本,各級新式學堂的課程設置都是全套引進自日本……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科學名詞都是從日文移植來的,這是日式漢語詞彙使漢語的表達能力得以與時俱進。
鳳凰衛視1月14日《騰飛中國》,以下為文字實錄:
何亮亮:在中國近代科學史上,洋務運動和百日維新都對科學在中國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前者學的是船堅炮利,是宗西方列強為師,而後者則是要變法圖強,多少是受到了鄰國的刺激,這是鄰國就是日本,在歷史上都是日本以中國為師,而明治以降,日本「脫亞入歐」成功,國勢漸強,1894年甲午一戰,清廷震動、舉國譁然,也讓不少有識之士意識到,中國應該向日本學習了,比如當時風頭最健的維新人士梁啓超曾經主張國家要強盛,就必須多翻譯多閱讀西方書籍。
而到了1897年,梁在上海提出翻譯書籍要「以東文為主而輔以西文」,同年,官方機構的京師同文館也增設了東文館,「日本熱」的興起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當時西文書,特別是科學方面的書籍比較貴,這些內容大多都有日文的譯本,對於中國人來說,日文也相對的比較容易掌握,和「日本熱」相對應,日本國也出現了一陣「清國熱」,據統計,光是1906年就有五六百名日本教師來華執教,當然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應中國方面的邀請,由於清廷實行教育改革是師法日本,各級新式學堂的課程設置都是全套引進自日本,辦學之初,師資匱乏是當務之急。
日本人走進來,中國人也在走出去,甲午戰爭的第二年,也就是1896年,中國就派出了第一批赴日留學生,在張之洞等人的倡議下,清廷開始放寬政策,鼓勵人們以多種方式前往日本學習,科學制的廢除也讓舊知識分子仕途渺茫,轉而尋求新路,由此赴日留學潮開始波形壯大,「以日為師」也為中國帶來了許多新鮮的詞彙,比如我們以前說過的「科學」這個詞就是來源於日本,另外,像是方程式、微積分、數學、電流、紫外線、細胞等,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科學名詞都是從日文移植來的,這是日式漢語詞彙使漢語的表達能力得以與時俱進,不過在當時中國留學生在日本扎紮實實學自己科學而取得成就的很少見。
比如,王國維進入東京物理學校先是學習自然科學,魯迅赴日學醫,但是後來都轉行了,丁文江、李四光雖然也曾留學日本,但是他們獲得真才實學,在地質方面成為一代大家,還是留學英國的後果,總之,留學生在日本大多過的是「談革命、寫文章」的生活,隨著「以日為師」運動的式微,另一個更大規模的「留美運動」到來了,中國科學的發展之路開始走上了正軌。
《騰飛中國》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節目專區】
主持人:何亮亮【主持人專區】
首播時間:星期一至星期五20:30
重播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13:25
聲明:凡註明「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音頻、視頻),未經鳳凰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鳳凰網」。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