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改革先鋒黃遵憲的悲情與激情

2020-12-19 搜狐網

  來源:世界知識

  晚清改革先鋒、詩人外交家黃遵憲(1848年~1905年)做夢也沒有想到,他寫於1896年《贈梁任父同年》(梁任父即梁啓超)的一首詩,在21世紀仍然發揮著激勵人心的功用。詩云:「寸寸河山寸寸金,離分裂力誰任。

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其中「 」,字讀「誇」,分裂、離析之意。2003年6月29日,溫家寶總理在香港發表演講時,引用此詩,鼓勵香港同胞「以杜鵑啼血之情去熱愛我們的香港,我們的祖國,以精衛填海之心去建設香港,建設祖國 」。同年9月13日,溫總理又在墨西哥引用梁啓超《嘉應黃先生墓志銘》中「明於識,練於事,忠於國」之句,闡明愛國之志。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2005年5月11日在大陸某高等學府發表講演後獲贈《贈梁任父同年》中的那首詩時,儘管那個「 」字被主人讀錯了,但正逢百年忌辰的黃遵憲恐怕也不會計較,因為,21世紀的中國,已經不是詩人一個人在醒著了。

  最有風度、最有教養的

  外交家:熱情黃遵憲

  詩人自古以情動人。黃遵憲熱情投身國家之邦交,悲情於國家之衰敗,激情獻身中國之變法,為晚清情愫最為切切之人。

  1877年(明治十年)11月,29歲的年輕舉人黃遵憲以參贊身分,雄心勃勃地隨首任出使日本國大臣何如璋前往東京,此為破格提升。到1882年(明治十五年)3月調任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其間在日本居留四年有餘。此間黃遵憲著重研究日本歷史,特別是日本明治維新史,後寫成一部50多萬字的《日本國志》。惜乎時人未給予相當的重視,數年後,中國竟慘敗於日本。而他本人卻被日本歷史學界稱為中國「最有風度、最有教養的外交家」。

  其後黃遵憲歷任駐英國參贊(1889年)、駐新加坡總領事(1891年)及湖南按察使等職,出任晚清外交官長達15年之久。

  任駐美國舊金山領事館總領事期間,適逢美國議院制訂了《限制華工條例》15條,對來美、在美華工及其他中國僑民作了許多無理限制,掀起排華浪潮。舊金山僑民深受其害,多名僑民被當地政府以「不衛生」為藉口而被捕入獄。此前,黃遵憲就此已向清政府提出對策,但未被採納。因此,他只能在自己職權範圍內,盡力保護中國僑民。他在視察舊金山華工聚住地之後,親自探望關押華工的美國監獄,並叫隨從丈量監牢面積,責問美國人:「這裡人多地窄、空氣汙濁,難道監獄裡的衛生條件要比華僑的住處好嗎。」經過黃遵憲的努力,被拘捕的華僑被全部釋放。憤怒的詩人寫道:「嗚呼民何辜,值此國運剝。軒瑣五千年,到今國極弱。鬼蜮實難測,魑魅乃不若。若謂人非人,竟作異類虐。茫茫六合內,何處是可託掛。」(《逐客篇》)

  在國力衰微的情勢下,黃遵憲動用國際法,爭得了總領事給華工籤發執照的權利。從此,華工來往中美之間,有法可依。黃遵憲由此得到了海外華人的普遍讚譽。

  中日甲午戰爭期間,黃遵憲被召回國,任江寧洋務局總辦。此後,得光緒帝召見,投身洋務運動,署理湖南按察使,並參與上海強學會、與譚嗣同等人創辦《時務報》,幫助湖南著名的改良運動領導人巡撫陳寶箴推行新政改革。一時間使湖南成為地方改革的大本營,也推動了1898年的戊戌變法。

  維新變法失敗後,黃遵憲被免職,回歸廣東梅州故裡人境廬。晚年黃遵憲在牆上懸掛興中會會員謝纘泰畫的《時局全圖》。1904年冬,即黃逝世前一年,他在《人境廬詩草》最後一首詩《病中紀夢述寄梁任父》中寫道:「君頭倚我壁,滿壁紅模胡(糊)。起起拭眼看,噫籲瓜分圖。」何其悲壯也。

  「倭人竟割臺灣去」:

  悲情黃遵憲

  梁啓超在《飲冰室詩話》中評曰:「要之公度(黃遵憲字公度)之詩,獨闢境界,卓然自立於二十世紀詩界中,群推為大家,公論不容誣也。」

  作為晚清「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黃遵憲的詩,不僅僅因為其「我手寫吾口,古豈能拘牽」的個性、勇氣和骨氣,更重要的,是詩人在多數詩篇當中,或直抒胸臆、或悱惻悠悠地表達了高尚正直的愛國情操。

  詩人曾經數次到香港,其香港系列的詩,直接表達了拳拳赤子之心。詩人最末一次來香港,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 年),年屆五十三歲。他寫道:

  四萬萬人黃種貴,二千餘歲黑甜濃。君看獨立山人側,多少他人臥榻容。早在在光緒十一年(1885年),時任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的38歲的黃遵憲,經過香港,寫七絕,詩曰:水是堯時日夏時,衣冠又是漢官儀。登樓四望真吾土,不見黃龍上大旗。

  黃龍旗,國家的象徵。詩人對此尤為敏感。第一次來香港,他就曾在十首感懷詩的最末一首裡面說「山頭風獵獵,猶自誤龍旗」。

  眼見得龍旗飄飄的年代在日本和西方列強的多重打擊下黯然逝去,國破而山河猶在,詩人在孤獨中或驚呼,或哀嘆。中法戰爭時,黃遵憲寫了《馮將軍歌》,熱情歌頌了馮子材將軍的英勇抗敵;甲午戰爭時,黃遵憲以極大的愛國激情,連續創作《悲平壤》、《哀旅順》、《哭威海》、《降將軍歌》、《度遼將軍歌》、《馬關紀事》、《臺灣行》、《書憤》等詩篇。在《悲平壤》中,他謳歌在平壤玄武門血戰犧牲的愛國將領左寶貴:「血雨騰飛飛血紅,翠翎鶴頂(左的帽子)城頭墮;一將倉皇馬革裹,天跳地踔哭聲悲」。鞭笞臨陣脫逃的清軍統帥葉志超:「三十六計莫如走,人馬奔騰相踐蹂;……一夕狂馳三百裡,敵軍便渡鴨綠水!」

  及至中國戰敗,臺灣被割,最為了解日本的黃遵憲哭了:「城頭逢逢擂大鼓,蒼天蒼天淚如雨。倭人竟割臺灣去!」 臺灣是祖國的神聖領土:「我高我曾我祖父,艾殺蓬蒿來此土。糖霜茗雪千億樹,歲課金錢無萬數。」快起來抗敵啊:「成敗利鈍非所睹,人人效死誓所拒。萬眾一心誰敢侮!」

  然而,詩人的吶喊,顯得那麼的微弱。老年黃遵憲無奈地表達:「鬥室蒼茫吾獨立,萬家酣睡幾人醒?」(《夜起》 )

  「草完明治維新史,吟到

  中華以外天」:激情黃遵憲

  黃遵憲使日四年,是國人中第一個經過實地考察後寫出日本國歷史的學者,也是主張向日本學習的中國人的最早代表。其日本觀念,先是讚譽和學習,後在警惕和痛恨。

  甲午之前,日本明治維新方興未艾,國力蒸蒸日上。黃遵憲為此段歷史作論,其《日本國志》裡記載「上至官府,下至學校,凡制度,器物,語言,文字,菲然以泰西為式」。並說道:「有志之士,前僕後起,踵趾相接,視死如歸。死於刀鋸,死於囹圄,死於逃遁,死於牽連,死於刺殺者,蓋不可勝數。卒以成中興之業,維新之功,可謂盛矣。」

  為此,黃遵憲作長詩讚譽日本啟蒙志士,曰:「鎖港百不知,惟夢君先覺。到今鴂舌聲,遍地設音學。只一衣帶水,便隔十重霧。能知四國為,獨君識時務。」黃遵憲著實感到,經過國內巨變的日本,已經不再是中國能夠清楚認識的國度了。

  1880年,黃遵憲通過對朝鮮信使金弘集的忠告,闡明了他的東北亞地緣政治主張。在他和中國駐日公使何如璋聯合給朝廷的建議中說:「故論中國今日之勢,能於朝鮮設駐紮辦事大臣,依蒙古西藏之例,凡內國之政治,及外國之條約,皆由中國為之主持,庶外人不敢覬覦」。這個建議後來部分被李鴻章等採納,導致中國積極介入朝鮮內務,與日本抗衡。此外,在他給金弘集送去的《朝鮮策略》一文中,還提出「自強之道,在實力,不在虛飾……今地球之上,無論大小,國以百數,無一國能閉關絕人者。朝鮮一國,今日鎖港,明日必開,明日鎖港,後日必開,萬不能閉關自守也必矣」。這又何嘗不是為中國提出的改革開放的主張呢。

  黃遵憲全面總結了日本的歷史後掩卷長嘆:「草完明治維新史,吟到中華以外天。」作此書之目的,乃在於「擬草《日本國志》一書,網羅舊聞,參考新政」。但詩人熟悉國內官員信古疑今的陳舊思維,嘆曰:「嗟夫!中國士夫,聞見狹陋,於外事向不措意。今既聞之矣,既見之矣,猶復緣飾古義,足己自封,且疑且信;逮窮年累月,深稽博考,然後乃曉然於是非得失之宜,長短取捨之要,餘滋愧矣!」

  面對日本的變法維新,黃遵憲「乃信其改從西法,革故取新,卓然能自樹立」。認為其「進步之速,為古今萬國所未有」。

  晚清出國使臣,另一隻眼睛一直關注中國的改革,這是時勢使然。黃遵憲亦然。在日本,他就對何如璋說:「中國必變從西法。其變法也,或如日本之自強,或如埃及之被逼,或如印度之受轄,或如波蘭之瓜分,則吾不敢知,要之必變」。

  回國後,在日本的經歷深刻影響到黃遵憲的維新變法思想。他預計日本在20年之後會變得強大,中國要「謀國經營,有備而戰」。但是,他的《日本國志》並沒有得到大清朝廷的重視,及至甲午之敗,詩人從一個外交家開始轉變為一個政治改革家。

  其「行新政,倡民治」和教育興國的主張得到光緒皇帝的認可。1896年9月,急於變法維新的光緒皇帝在北京召見了黃遵憲。光緒問「泰西之政何以勝中國?」黃遵憲回答:「泰西之強,悉由變法。臣在倫敦,聞父老言,百年以前,尚不如中華。」言中學西方而又保持中國自信的意義不言自明。光緒帝「驚喜天顏微一笑」。乃決定要重用黃遵憲。不久,黃遵憲被任命為駐德公使,但由於德國方面拒絕而未成行。

  1898年是黃遵憲政治生涯的頂點。是年正月,光緒皇帝向翁同龢索要《日本國志》。二月,樞臣進《日本國志》一部,但光緒皇帝又要了一部。四月,下詔定國是,布告天下,正式變法。隨後,光緒帝特命黃遵憲為出使日本的欽差大臣,本想待黃遵憲使日後回國入朝作改革變法先驅,後因百日維新之故,光緒帝三次下詔催促黃遵憲入京。但是,一次僥倖的痢疾使黃遵憲滯留上海,而躲過了百日維新失敗後之捕殺。在外國幹預下,黃遵憲脫身回籍。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寄希望於梁啓超等人,斷言「人言二十世紀,無復容帝制。舉世趨大同,度時有必至」。詩人以急切之心匆匆完成了58歲的生命歷程。

  

(責任編輯:李軍)

相關焦點

  • 黃遵憲與琉球百年之殤
    工詩,喜以新事物熔鑄入詩,有「詩界革新導師」之稱。黃遵憲的作品有《人境廬詩草》、《日本國志》、《日本雜事詩》等。被譽為「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一► 1877年11月3日,晚清「詩界革命」領袖、近代傑出外交家黃遵憲以參贊身份隨同大清首任駐日公使何如璋安抵日本神戶港。
  • 一位晚清不太成功的政客,為何能從一首詩成為「詩界革命」的主將
    ——黃遵憲一位活躍於晚清政壇的政客,經過自己無數次的努力而終不能成功,從一首小詩開始,最後竟被讚譽為晚清「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成了近代體詩的鼻祖,他是如何灰飛煙滅「詩界革命」的主將的?中國近代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名人、人才輩出的年代。
  • 首任駐日公使黃遵憲:中國應重走明治維新之路
    重新認識明治維新價值與意義的是黃遵憲。黃遵憲是中國第一任駐日公使何如璋的參贊隨員,他在未出國之前已隱約含有對現狀進行改革的零星想法,因而不願沿著科舉道路繼續前行,而是致力於經世致用之學。只是由於他在出國之前並沒有接觸外來思想文化的機會,所以他所期待的改革也不過是中國社會內部的自我調節,並不是中國社會性質的根本轉變。
  • 【札記】黃遵憲與破產法
    在研究過程中,我頗為驚訝地發現,黃遵憲對於日本破產觀念在中國的傳播,勞苦功高。至少就筆者有限的閱讀範圍而言,清末「開眼看世界」的袞袞諸公中,似乎尚無比黃遵憲更早使用「破產」及相關詞彙,並詳細介紹日本破產制度者。近日,筆者購得嶽麓書社重版「走向世界叢書」初編和續編,得緣再度檢讀收錄其中的黃遵憲著《日本雜事詩(廣注)》。
  • 晚清改革的再思考
    最近看了幾本關於晚清政治的歷史書籍,對晚清政壇一些人物的認識更加豐富,對「百日維新」為何失敗有了新的思考。
  • 晚清留學生為何成為反清的先鋒?
    晚清政府派出留學生分公派和自費兩種,早期都是公派,19世紀80年代以後自費逐漸增多,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後,留學東洋(即日本)成為主流,自費留學生大多去往日本自費留學,特別是留學日本的出現,加上留學生學習社會科學內容的一起,是清末留學生成為反清先鋒的萌糵。
  • 中國封建禮制的終極挑戰——晚清覲見禮儀改革
    隨著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這種傳統的禮儀制度被撼動,晚清時期,中國的禮制迎來了一次重大的改革。晚清對覲見禮儀問題的交涉,是近代清政府對外系列的一個部分,它深刻反映了半個世紀以來清政府對外政策的發展變化,同時也對近代中外關係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這對於我們客觀認識中國與世界的接軌及其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 改革先鋒禹國剛:見證中國資本市場建立 感恩改革開放時代
    人物名片親歷中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獲評「改革先鋒」禹國剛,深交所主要籌建者之一、原副總經理,推動深圳證券交易所第一個同步實現「四化」,並在深圳股市遭遇成立以來的首次特大股災期間,以其為代表的管理層組織採取一系列救市措施
  • 晚清三次改革失敗原因再探
    聚焦      ·      專業      ·      開放阿爾法工場   主題投資社區周末看歷史自1860年代起,晚清經歷了三次大的改革,即洋務運動、維新運動、清末新政。三次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若以富國強兵的目標衡量,可以說都以失敗告終,也沒能挽救清王朝的滅亡。三次改革失敗的原因,已有多人論述,但筆者近幾年思考晚清改革,主要是從改革者主觀得失的角度,還是有一些心得,願得指教。
  • 傳承紅色基因 牢記初心使命——杭州聯通建德黨支部開展「改革先鋒...
    為傳承紅色精神,深切感受鄉村振興,近日,杭州聯通建德黨支部來到浙西革命老區,組織「改革先鋒 鄉村振興 紅色傳承」現場教育活動,先後參觀龍門村、豐盈坦村、浙西革命鬥爭紀念館,撫今追昔,
  • 我的家鄉在陝西|秦巴山區闖出的「改革先鋒」
    2018年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其中,有一位來自陝西安康,從秦巴山區闖出來的「改革先鋒」,他就是深圳證券交易所籌備者之一、第一任副總經理(法定代表人)——禹國剛。
  • 槍殺「改革先鋒」的嫌犯被抓
    2018年12月,被盜獵分子槍殺的「環保衛士」傑桑·索南達傑,獲授「改革先鋒」稱號。鮮為人知的是,案發26年來,多名犯罪嫌疑人至今仍畏罪潛逃。如今,終於有好消息傳來。2018年12月,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傑桑·索南達傑「改革先鋒」稱號,稱之為「可可西裡和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的先驅」。
  • 槍殺「改革先鋒」的嫌犯被抓!
    陝西檢察 2018年12月,被盜獵分子槍殺的「環保衛士」傑桑·索南達傑,獲授「改革先鋒」稱號。鮮為人知的是,案發26年來,多名犯罪嫌疑人至今仍畏罪潛逃。如今,終於有好消息傳來。近日,青海警方與新疆警方合作,成功抓獲一名參與該案的犯罪嫌疑人馬某。
  • 馬雲、郎平等榮獲改革先鋒稱號,他們是值得尊敬的「當代偶像」!
    就在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在此次大會上,揭曉了獲得改革先鋒稱號的100名人員名單,並進行了頒獎。這100名改革先鋒中,囊括了多個領域做出貢獻的人士,一起來看看,你崇拜的偶像有沒有入圍?
  • 晚清與「五四」:從改良文言到改良白話
    後來白話文學的主張發生了,那班守舊黨忽然異口同聲的說道:『文字改革到了梁任公派的文章就很好了,盡夠了。何必去學白話文呢?白話文如何算得文學呢?』」①這則饒有意味的文壇掌故,道出了一個歷史事實:梁啓超式的報章新文體,與胡適倡導的語體新文學,是晚清與五四「文字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兩種最具代表性的新式文體與書面語;前者到後者的歷史嬗遞,是中國文學從古典走向現代過程中具有連續性的語言與文體變革。
  • 趙爾巽與晚清罪犯流配製度的改革
    趙爾巽是一位在晚清政壇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趙爾巽針對清代實行久已的罪犯流配製度所產生的弊端,提出建立罪犯習藝所安插流徒人犯的建議,並付諸實施。此舉推動了清末刑制改革及獄制的變革,為中國刑制進步做出了積極貢獻。本文根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相關檔案,擬就趙爾巽對清代罪犯流配製度的改革作一探討。
  • 解讀黃遵憲的堂叔黃基:一生應詩明月 幾世修到梅花
    黃基的父親黃莘田為東山書院主講,是黃遵憲的叔公,是少數在《嘉應州志》立傳的人物。東山書院是清代梅州最高學府,是我國客家地區規格最高的重簷歇山頂式書院建築,它也是如今享譽海內外的重點學校——廣東梅縣東山中學的前身,目前東山書院有關的早期名人王者輔、張之洞、黃莘田、黃基、黃遵憲、丘逢甲等人的珍貴歷史文獻文物資料,有比較詳盡的介紹。
  • 2018年改革開放40年改革先鋒稱號人員名單100名
    【大會宣讀獲得改革先鋒稱號人員名單】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宣讀了獲得改革先鋒稱號人員名單,全場響起熱烈掌聲。名單如下:改革先鋒名單(100名)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于敏基礎教育改革的優秀教師代表 於漪農村改革的先行者 小崗村「大包幹」帶頭人率先到內地投資的澳門著名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馬萬祺數字經濟的創新者 馬雲「網際網路+」行動的探索者 馬化騰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優秀人民調解員 馬善祥
  • 「改革先鋒進校園」江西省專場活動在南昌大學舉行
    「改革先鋒進校園」江西省專場活動在南昌大學舉行 發布時間:2019-01-14 09:36 瀏覽次數: 字體:[大 中 小]
  • 晚清同治中興和改革開放
    以鄧小平當政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始,中國開啟了一個被稱為「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徹底地改變了中國的面貌和實力,也賦予當時已到了如黨的11大政治報告所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