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禮制的終極挑戰——晚清覲見禮儀改革

2020-12-15 左都御史

鹹豐以前,歷代封建統治者皆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任何國家在天朝上國的面前都得頂禮膜拜,只有君臣之分。外國使者覲見中國皇帝不是平等的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是進貢與賞賜的關係。隨著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這種傳統的禮儀制度被撼動,晚清時期,中國的禮制迎來了一次重大的改革。

晚清對覲見禮儀問題的交涉,是近代清政府對外系列的一個部分,它深刻反映了半個世紀以來清政府對外政策的發展變化,同時也對近代中外關係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這對於我們客觀認識中國與世界的接軌及其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晚清覲見禮儀的變革主要集中在同治與光緒兩個朝代,持續了三十年的時間。在1901年籤訂的《辛丑條約》中,覲見禮儀的變革達到高峰。其主要變化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一,從三跪九叩到改革後的鞠躬、握手禮儀

清代朝貢制度下,外國使節對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在這種三跪九叩的實施過程中,中國與屬國之間的關係得以展現。傳統的跪拜禮充滿了威嚴、神秘、等級:在皇帝特別召見使臣時,皇帝高高在上,俯視遠來的貢使;貢使匍匐於皇帝的腳下,三跪九叩。皇帝與使臣之間遙遙相隔,在沒有任何身體接觸甚至直接語言交流下的情況下,就完成了覲見禮儀。甚至有的外國使臣只到午門,對著隔了幾道宮門的太和殿行禮。

《清史稿》記載:「外藩來朝暨貢使,亦常朝日行禮,如速返則不拘朝期,即赴午門行禮,外官應速赴任者亦然。」中國傳統的跪拜覲見禮儀中,皇帝與觀瞻者之間身體的空間距離表示了雙方等級地位的差距。

然而,改革後的覲見禮儀,使皇帝與使臣之間的空間距離逐漸發生了變化。

首先,使臣覲見皇帝的禮儀從跪拜匍匐到站立鞠躬,使外國使臣瞻仰皇帝視角,從仰視變為平視;

其次,改革後的覲見禮儀,外國使臣與皇帝之間有了更多的身體接觸。雙方通過遞接國書、互相致辭、握手,直接進行語言交流和身體接觸,打破了皇帝萬乘之尊的威嚴。

最後,覲見禮儀改革使外國使臣與中國皇帝之間的空間距離發生重大變化最為關鍵的一項措施,是允許使節「升納陛」。這一措施使皇帝與使臣之間的空間距離不斷拉平、拉近,皇帝不再具有俯視使臣的既高且遠的距離,外國使臣也不再跪在天子的腳下,他們已能登上皇帝御座所在的納陛之上與皇帝並立、並坐。

為了更好的解釋「升納陛」這一概念,這裡順便展開說明一下。

階和陛都是臺階的意思,普通的臺階叫階,帝王宮殿的臺階叫陛。中國古代皇室宮殿的臺階,通常九階為一組,所謂「天子之陛九級」陛下上的平臺都用硃砂塗成紅顏色,叫做丹墀。紫禁城太和殿前的丹墀轉圈九層,以示九重之天。

臣子站在陛階之下向天子奏事,自稱陛下,意為「在陛下者告之」。「升階納陛」的意思,就是一步步拾階而上,登堂入殿。「納陛」這一詞彙後來演變成名詞,專指皇帝御座前的臺階。「升納陛」,即指登上寶座所在臺階,與皇帝並位,這在皇權至上的時代是一種莫大的權利和榮譽。

「納陛」本來是君主獎賞給有功之臣的九種待遇(九賜)之一,是激勵臣下報效國家的。但隨著王莽、曹操等人的擅權奪國之後,「納陛」漸漸成了貶義詞。此後,兩晉、南北朝大臣謀奪帝位者,都效仿王莽、曹操,自加「九賜」。

如果明白了「納陛」的含義,就不難看出,晚清覲見禮儀改革對中國士大夫的強烈衝擊,因為這一改革已經搖撼了中國禮制文明的基礎。

二,晚清覲見地點、路線的變化

晚清以來西方覲見禮儀改革過程中,首先從空間格局方面,逐漸打破了紫禁城的神聖性。這一改變主要表現在覲見宮殿的改變和覲見路線的變化兩個方面,分開來講。

1,覲見宮殿的變化

就覲見地點而言,從紫光閣,到承光殿,到文華殿,再到乾清宮,標誌著從紫禁城之外向紫禁城內部的不斷轉移。清廷在西方國家的壓力下,同治皇帝親政後,把改革後的第一次覲見地點選擇在紫光閣。

紫光閣原為中國皇帝賞賜外藩筵宴的場所,位於紫禁城外的西北。西方使者在此覲見皇帝,表明清廷在地點的選擇上依然具有主動權。雖然覲見儀式從三跪九叩改成了五鞠躬,但從選擇地點的主動性來說,對清廷從心理上造成的損害較小。西方學者認為:1873年的紫光閣覲見,是清廷「用一種狡猾的使中國自覺獲得至高無上地位,因而滿足了中國人的自尊心。」

然而,在西方國家的抗議下,清廷在1891年到1894年之間,被迫把使者覲見地點改到了位於團城的承光殿。團城原是紫禁城靠太液池中的一座小島嶼,與北海、中南海有著同樣的歷史,承光殿是該城的主體建築。

外國使臣主動選擇覲見地點,這讓清廷感到壓力。承光殿雖然屬於紫禁城之外,但是清廷是在被迫無奈之下進行的,這顯然是一種莫大的威脅。然而承光殿作為覲見的地點,並沒有維持多久。俄、法兩國公使從一開始就堅決拒絕在承光殿覲見皇帝,要改在紫禁城內。

從1894年至1898年,外國公使覲見的地點正式改在了文華殿內進行。文華殿在紫禁城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華殿在前三大殿的右翼,是三大殿的補充。在象徵國家政權的太和殿東西兩側,東有文華殿,西有武英殿,文武相輔相成,維護著受命於天的大清政權。毫無疑問,在文華殿接見外國公使,是對中國禮儀體系的一次巨大衝擊。

清廷第四次改變覲見地點是在《辛丑條約》之後,這一次從文華殿移到了乾清宮。乾清宮是內廷三宮之首,在紫禁城中的重要性僅次於太和殿。更為重要的是,乾清宮屬於皇家家室所在。西方國家以條約形式硬性規定在乾清宮覲見皇帝,這已表明外部力量侵入了皇帝的隱秘之所,不僅登堂,而且入室,皇帝的尊嚴已經蕩然無存了。

2,覲見路線的改變

明清時期北京城,處處凸顯了天子至高無上的權威和等級。天子御道制度就是這種權威的體現。御道位於紫禁城的中軸線上,從外城到內城、皇城、紫禁城,從永定門開始,經過正陽門、大清門、天安門、端門、午門,穿過太和門、乾清門、神武門。皇帝出行,這些大門都要敞開。

覲見禮儀改革之前,外國使臣的行走路線是從內城進入皇城的西苑,蜿蜒曲折。覲見禮儀改革之後,外國使臣覲見皇帝改在了文華殿,使臣的覲見路線從紫禁城的東華門入,再經過文華門入文華殿。這一路線已經轉移到了紫禁城內部。

《辛丑條約》規定的覲見地點,改在了乾清宮,而外國使臣行走的覲見路線更是發生了質的變化。條約規定,持有國書的外國使節覲見皇帝的路線要從大清門進入,經過天安門、午門、太和門,穿過外朝三大殿的中左門和後左門,直達乾清宮。

外國使臣踏著只有皇帝才能走的御道,其含義不言而喻,這無疑是對皇權的嚴重侵蝕,是對中國禮制的終極挑戰。

此外,《辛丑條約》中對不持有國書的使節覲見皇帝時,其路線也有規定。使節從東華門正門進入,經過景運門,到達乾清宮門前的廣場,再經過乾清門正門進入乾清宮。這條路線正是內閣、軍機處及六部官員朝見皇帝時行走的路線。

結語:從傳統的朝覲禮儀,到近代接見外交使臣禮儀,清代中國的外交禮儀制度發生了重大的轉折。這不僅牽涉到外交體制的改革問題,事實上也是中國禮制文明體系逐漸遭到破壞的過程,兩千多年來的中國封建禮制至此土崩瓦解。

相關焦點

  • 《辛丑條約》籤訂之後,各國覲見皇帝的禮儀發生了哪些變化?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封建禮儀制度開始受到了衝擊,及至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西方各國在覲見皇帝的禮儀上提出種種要求,清廷迫於壓力不得不作出改變,以適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發展趨勢。然而,真正導致大清禮崩樂壞是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之後,在《辛丑條約》中,清廷做出重大讓步,在禮儀功能上最終完成了從「威儀天下」到「親善公關」的過渡。
  • 舌尖上的禮儀——先秦時期的飲食禮制
    中國地方廣大,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在語言和生活習慣方面各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在飲食方面,大江南北口味不同,酸甜麻辣各異,但在飲食中,尤其是宴席中,都不約而同地在主客坐席位置、敬酒次序、上菜順序等方面,有著大體相同的「講究」,這種「講究」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飲食禮儀。
  • 王開璽:晚清以來外國使節為何屢屢在叩拜大禮上與中國發生衝突?
    經過數千年的歷史演進,在東亞地區不但形成了以中國為核心的政治、經濟、文化幅射圈,而且形成了以中國為核心,以宗藩關係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別具東方色彩的國家關係模式或政治體系。在東亞宗藩關係格局之下,中國的皇帝自稱,同時也被其他一些藩屬國視為天下共主。中國皇帝一般不接受非朝貢國使臣的覲見,對於朝貢國使臣的覲見,也有明確而具體的禮儀規定。
  • 在「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封建禮制下,古代人是如何理髮的?
    雖然在封建禮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情況之下,他們還是可以修剪自己的頭髮。但是這個修剪,跟我們現代的觀念也不同。現代中追求時尚的青年人,可以剪各色的髮型盡顯潮流風範,跟古代剪髮有著天壤之別。古代人雖有著剪髮的自由,卻也是受著各種各樣的條條框框限制著。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樣的禮儀要求是頑固不化嗎?孔子提倡的禮制
    中華的禮儀始於西周,但是隨著西周王室的衰落,禮儀制度也開始變得可有可無,諸侯之間對禮儀的踐踏和僭越已經成為了彰顯自己實力的象徵,這個依靠禮儀創建的社會體系開始分崩離析,但是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人,他提倡恢復往昔禮制的榮光,通過禮制的恢復來解決當前的社會動蕩局面,這個人就是孔子。
  • 世界通史:追溯中國古代婚俗,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小編了解到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封建的等級觀念和形式體現在一切民俗和禮儀的形態中,有著非常封建的俗理。每一禮中尚有很多細小的具體規定和要求。如納採,是男家請媒人到女家提親議婚時需備一定的禮外,尚要攜雁同去。《儀禮·士昏禮》:「昏禮下達,採用雁。」據說雁是隨之鳥,取其妻從夫之義。也有認為雁失配偶,終生不再成雙,取其忠貞。
  • 冊立禮儀特別隆重繁瑣,源於中國古代宮廷文化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中國的禮儀雖然自古就有,但是很少見於日常生活,而是不厭其煩地記載在書本上,卷帙浩繁,可謂汗牛充棟,令一代又一代的封建君王們頭疼。君王們雖然厭煩各種繁縟的古代禮儀,但在冊立太子上卻都十分的認真,因為冊立的是未來的國家繼承人,是一國的儲君。
  • 晚清改革的再思考
    從兒時認為他是「賣國賊」、「劊子手」,到大學、研究生階段認為他是晚清之能臣,「修補」晚清「破窗戶」的「糊裱匠」。最近看的幾本史書,原來李鴻章在關鍵時刻是有歷史責任的。他過於靈活,在慈禧過壽事情上,搶先送禮。
  • 校園記者|追本溯源,以當代視角看周朝禮制
    周禮就是周代禮制。《周禮》曾將周代禮制概括為「言、兇、賓、軍、嘉」五禮,即祭祀禮、喪葬禮、周天子與諸侯國之禮、協統天下各國之禮、萬民相處之禮。從個人的飲食婚嫁,到國家的田獵徵伐,無不蘊藏體現著周代禮儀。《三禮》和周禮之間有怎樣的聯繫?
  • 周朝是封建制度的起點,這個制度的背後竟然有這些秘密
    大家好,今天我們要來討論一下周朝的禮儀制度。中國最早的封建制度就是周公提出的封建禮制,他將君主以及國內的人民分為五個階級。最高的一級是天子,並且各階級之間不可相互轉換,尤其是下一級的人不可以獲得身份的提升。那麼在這種嚴格的分封之下,各階級的人民還要遵守周人所提出的禮。
  • 李育民:晚清時期國體觀的變化試探
    鴉片戰爭建立的中外條約關係,改變了中國傳統的對外觀念,尤其是以天朝體制為核心的國體觀。現代政治語言中的「國體」,指的是國家的階級性質。晚清以前,該詞的內涵則與此不同,它主要包含三層意思。一是指國家典章制度,尤其是體現封建等級的綱常禮制。
  • 英女王西班牙王太后同披黑紗,一個覲見教皇時,一個在兒子婚禮上
    不僅僅是英國王室,其他王室在覲見教皇時也會遵守這樣的規定。胡安國王和索菲亞王太后在拜見教皇時也是非常虔誠的,和英王室不同的是索菲亞王太后一身白衣白紗,而且她的媳婦在覲見教皇時,也是一身白衣。同是王室女性成員,為什麼在會見教皇時選擇衣服大不同,一白一黑到底有什麼講究?
  • 曾國藩第一次覲見兩宮太后,回去後在日記裡如此評價
    1868年12月,躊躇滿志的晚清重臣曾國藩奉召回到了他闊別17個年頭的北京。17年間,曾國藩奉命組建湘軍,與太平軍、捻軍作生死搏殺,強行為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的大清王朝續命。如今,他回來了,作為大清王朝的中流砥柱回來了! 對於北京,曾國藩很熟悉。
  • 晚清時期的嬰兒塔,簡直慘不忍睹,封建時期孩童的血淚見證
    晚清時期的嬰兒塔,簡直慘不忍睹,封建時期孩童的血淚見證引言中國有句俗語,叫做虎毒不食子,人毒不堪親。意思就是說,老虎兇惡尚且不吃自己的孩子,人狠毒起來都不敢讓人去親近。1、嬰兒的墳墓有一位英國的女攝影師在晚清時期拍了一些名為「福州嬰兒塔」的照片,「嬰兒塔」是什麼?這是一個專門放置棄嬰的一個地方,被丟棄的嬰兒在這個地方自生自滅。這些塔大多數在荒郊野外,塔大概有半米高的樣子,由灰色石磚砌成,塔的頂部是鼓形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砌有小洞,這些嬰兒就是從這些小洞中被送進去的。
  • 晚清的軍隊老化腐朽、只會搭弓射箭?這些照片可能會顛覆你的認知
    中國的慘敗讓清廷意識到自身的不足,決定擴練新式陸軍。軍機大臣,兵部尚書榮祿推舉了袁世凱擔任新軍主帥。在天津小站訓練了北洋軍共六鎮,成為了清末清軍的陸軍主力。 以西法訓練士兵,並引進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這7000餘人成為中國近代陸軍的先河。
  • 輔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文化常識):藏在禮制中的規範
    我國自從宗法制與分封制出現後,在修繕上層建築中不斷地將禮儀體制變得越來越精緻,聽得古人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由此可見禮製作為國家統治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我們的考試中也會出現一些關於禮儀體制的考查,這其中包括社交場合,婚姻禮拜等各種情況,那麼接下來我們通過接觸一些相關題目進行相關的積累吧。問題1:禮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
  • 新書推薦┃┃王開璽:晚清變局——晚清七十年的苦難突圍史
    本書以政治史為視角,對晚清歷史進行了深刻探究,重點論述了晚清以來清政府、清統治階級面對「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所採取的各種政策上的應對。涉及晚清政治與政局、清廷的對外態度及外交、清廷的預備立憲與政局、中外禮儀之爭與跪拜禮儀的廢除、清廷的洋務運動與財政等。作者簡介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趙爾巽與晚清罪犯流配製度的改革
    趙爾巽是一位在晚清政壇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趙爾巽針對清代實行久已的罪犯流配製度所產生的弊端,提出建立罪犯習藝所安插流徒人犯的建議,並付諸實施。此舉推動了清末刑制改革及獄制的變革,為中國刑制進步做出了積極貢獻。本文根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相關檔案,擬就趙爾巽對清代罪犯流配製度的改革作一探討。
  • 晚清同治中興和改革開放
    以鄧小平當政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始,中國開啟了一個被稱為「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徹底地改變了中國的面貌和實力,也賦予當時已到了如黨的11大政治報告所言的
  • 晚清改革先鋒黃遵憲的悲情與激情
    來源:世界知識  晚清改革先鋒、詩人外交家黃遵憲(1848年~1905年)做夢也沒有想到,他寫於1896年《贈梁任父同年》(梁任父即梁啓超)的一首詩,在21世紀仍然發揮著激勵人心的功用。詩云:「寸寸河山寸寸金,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其中「 」,字讀「誇」,分裂、離析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