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以前,歷代封建統治者皆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任何國家在天朝上國的面前都得頂禮膜拜,只有君臣之分。外國使者覲見中國皇帝不是平等的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是進貢與賞賜的關係。隨著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這種傳統的禮儀制度被撼動,晚清時期,中國的禮制迎來了一次重大的改革。
晚清對覲見禮儀問題的交涉,是近代清政府對外系列的一個部分,它深刻反映了半個世紀以來清政府對外政策的發展變化,同時也對近代中外關係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這對於我們客觀認識中國與世界的接軌及其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晚清覲見禮儀的變革主要集中在同治與光緒兩個朝代,持續了三十年的時間。在1901年籤訂的《辛丑條約》中,覲見禮儀的變革達到高峰。其主要變化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一,從三跪九叩到改革後的鞠躬、握手禮儀
清代朝貢制度下,外國使節對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在這種三跪九叩的實施過程中,中國與屬國之間的關係得以展現。傳統的跪拜禮充滿了威嚴、神秘、等級:在皇帝特別召見使臣時,皇帝高高在上,俯視遠來的貢使;貢使匍匐於皇帝的腳下,三跪九叩。皇帝與使臣之間遙遙相隔,在沒有任何身體接觸甚至直接語言交流下的情況下,就完成了覲見禮儀。甚至有的外國使臣只到午門,對著隔了幾道宮門的太和殿行禮。
《清史稿》記載:「外藩來朝暨貢使,亦常朝日行禮,如速返則不拘朝期,即赴午門行禮,外官應速赴任者亦然。」中國傳統的跪拜覲見禮儀中,皇帝與觀瞻者之間身體的空間距離表示了雙方等級地位的差距。
然而,改革後的覲見禮儀,使皇帝與使臣之間的空間距離逐漸發生了變化。
首先,使臣覲見皇帝的禮儀從跪拜匍匐到站立鞠躬,使外國使臣瞻仰皇帝視角,從仰視變為平視;
其次,改革後的覲見禮儀,外國使臣與皇帝之間有了更多的身體接觸。雙方通過遞接國書、互相致辭、握手,直接進行語言交流和身體接觸,打破了皇帝萬乘之尊的威嚴。
最後,覲見禮儀改革使外國使臣與中國皇帝之間的空間距離發生重大變化最為關鍵的一項措施,是允許使節「升納陛」。這一措施使皇帝與使臣之間的空間距離不斷拉平、拉近,皇帝不再具有俯視使臣的既高且遠的距離,外國使臣也不再跪在天子的腳下,他們已能登上皇帝御座所在的納陛之上與皇帝並立、並坐。
為了更好的解釋「升納陛」這一概念,這裡順便展開說明一下。
階和陛都是臺階的意思,普通的臺階叫階,帝王宮殿的臺階叫陛。中國古代皇室宮殿的臺階,通常九階為一組,所謂「天子之陛九級」陛下上的平臺都用硃砂塗成紅顏色,叫做丹墀。紫禁城太和殿前的丹墀轉圈九層,以示九重之天。
臣子站在陛階之下向天子奏事,自稱陛下,意為「在陛下者告之」。「升階納陛」的意思,就是一步步拾階而上,登堂入殿。「納陛」這一詞彙後來演變成名詞,專指皇帝御座前的臺階。「升納陛」,即指登上寶座所在臺階,與皇帝並位,這在皇權至上的時代是一種莫大的權利和榮譽。
「納陛」本來是君主獎賞給有功之臣的九種待遇(九賜)之一,是激勵臣下報效國家的。但隨著王莽、曹操等人的擅權奪國之後,「納陛」漸漸成了貶義詞。此後,兩晉、南北朝大臣謀奪帝位者,都效仿王莽、曹操,自加「九賜」。
如果明白了「納陛」的含義,就不難看出,晚清覲見禮儀改革對中國士大夫的強烈衝擊,因為這一改革已經搖撼了中國禮制文明的基礎。
二,晚清覲見地點、路線的變化
晚清以來西方覲見禮儀改革過程中,首先從空間格局方面,逐漸打破了紫禁城的神聖性。這一改變主要表現在覲見宮殿的改變和覲見路線的變化兩個方面,分開來講。
1,覲見宮殿的變化
就覲見地點而言,從紫光閣,到承光殿,到文華殿,再到乾清宮,標誌著從紫禁城之外向紫禁城內部的不斷轉移。清廷在西方國家的壓力下,同治皇帝親政後,把改革後的第一次覲見地點選擇在紫光閣。
紫光閣原為中國皇帝賞賜外藩筵宴的場所,位於紫禁城外的西北。西方使者在此覲見皇帝,表明清廷在地點的選擇上依然具有主動權。雖然覲見儀式從三跪九叩改成了五鞠躬,但從選擇地點的主動性來說,對清廷從心理上造成的損害較小。西方學者認為:1873年的紫光閣覲見,是清廷「用一種狡猾的使中國自覺獲得至高無上地位,因而滿足了中國人的自尊心。」
然而,在西方國家的抗議下,清廷在1891年到1894年之間,被迫把使者覲見地點改到了位於團城的承光殿。團城原是紫禁城靠太液池中的一座小島嶼,與北海、中南海有著同樣的歷史,承光殿是該城的主體建築。
外國使臣主動選擇覲見地點,這讓清廷感到壓力。承光殿雖然屬於紫禁城之外,但是清廷是在被迫無奈之下進行的,這顯然是一種莫大的威脅。然而承光殿作為覲見的地點,並沒有維持多久。俄、法兩國公使從一開始就堅決拒絕在承光殿覲見皇帝,要改在紫禁城內。
從1894年至1898年,外國公使覲見的地點正式改在了文華殿內進行。文華殿在紫禁城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華殿在前三大殿的右翼,是三大殿的補充。在象徵國家政權的太和殿東西兩側,東有文華殿,西有武英殿,文武相輔相成,維護著受命於天的大清政權。毫無疑問,在文華殿接見外國公使,是對中國禮儀體系的一次巨大衝擊。
清廷第四次改變覲見地點是在《辛丑條約》之後,這一次從文華殿移到了乾清宮。乾清宮是內廷三宮之首,在紫禁城中的重要性僅次於太和殿。更為重要的是,乾清宮屬於皇家家室所在。西方國家以條約形式硬性規定在乾清宮覲見皇帝,這已表明外部力量侵入了皇帝的隱秘之所,不僅登堂,而且入室,皇帝的尊嚴已經蕩然無存了。
2,覲見路線的改變
明清時期北京城,處處凸顯了天子至高無上的權威和等級。天子御道制度就是這種權威的體現。御道位於紫禁城的中軸線上,從外城到內城、皇城、紫禁城,從永定門開始,經過正陽門、大清門、天安門、端門、午門,穿過太和門、乾清門、神武門。皇帝出行,這些大門都要敞開。
覲見禮儀改革之前,外國使臣的行走路線是從內城進入皇城的西苑,蜿蜒曲折。覲見禮儀改革之後,外國使臣覲見皇帝改在了文華殿,使臣的覲見路線從紫禁城的東華門入,再經過文華門入文華殿。這一路線已經轉移到了紫禁城內部。
《辛丑條約》規定的覲見地點,改在了乾清宮,而外國使臣行走的覲見路線更是發生了質的變化。條約規定,持有國書的外國使節覲見皇帝的路線要從大清門進入,經過天安門、午門、太和門,穿過外朝三大殿的中左門和後左門,直達乾清宮。
外國使臣踏著只有皇帝才能走的御道,其含義不言而喻,這無疑是對皇權的嚴重侵蝕,是對中國禮制的終極挑戰。
此外,《辛丑條約》中對不持有國書的使節覲見皇帝時,其路線也有規定。使節從東華門正門進入,經過景運門,到達乾清宮門前的廣場,再經過乾清門正門進入乾清宮。這條路線正是內閣、軍機處及六部官員朝見皇帝時行走的路線。
結語:從傳統的朝覲禮儀,到近代接見外交使臣禮儀,清代中國的外交禮儀制度發生了重大的轉折。這不僅牽涉到外交體制的改革問題,事實上也是中國禮制文明體系逐漸遭到破壞的過程,兩千多年來的中國封建禮制至此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