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是封建制度的起點,這個制度的背後竟然有這些秘密

2020-12-17 北漂青年員

大家好,今天我們要來討論一下周朝的禮儀制度。中國最早的封建制度就是周公提出的封建禮制,他將君主以及國內的人民分為五個階級。最高的一級是天子,並且各階級之間不可相互轉換,尤其是下一級的人不可以獲得身份的提升。那麼在這種嚴格的分封之下,各階級的人民還要遵守周人所提出的禮。這個禮不僅僅是禮貌,更是身份地位的意思。而且當時周朝的周圍還有許多蠻戎夷狄,所以蠻夷和使用禮的周人之間通過什麼來區分,通過禮來區分。那麼為什麼要這麼做?實際上,通過禮來區分你把不屬於這套系統當中人納入到這個系統當中。那麼他一旦完成了勢力的生長,能不能夠擊敗你呢?如果我們從狹隘的觀點去看這個問題,而不是從一個廣義的去看那個問題。如果我們把紅色代表周人,而藍色的代表蠻夷。

如果蠻夷的人加入到你的一套制度當中,我服從於你這套制度。然後我是不是等同於與你擁有相同的體系,與你擁有相同體系是吧?總聽到這樣一句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他表面上穿著你的衣服,表面上遵守你的禮儀,他的心不向著你。那麼請問為什麼要這麼做?這目的不是要通過這種方法維持穩定,相反就是要造成不穩。這也是中國封建制度和西方或者中東或者說世界主流的這個封建制度是完全不一樣的。其實你只要看,除了中國以外基本都在推舉宗教,所以為什麼要舉宗教,宗教的目的是什麼?目的是通過一種表象的東西,大家信仰一個表象的東西,這個像是什麼?實際上是聯盟的手段,也就是我們都去拜一個宗教,那我們就維繫了一個統一的系統。

那這樣一來,就算你是蠻夷,如果你使用了宗教系統,那麼你和你的勢力之間的聯盟就變穩定了。即便你是個蠻夷,你信了這個宗教,之後你中下層的勢力之間怎麼聯合,這是關鍵。所以說宗教起到的作用是什麼,是逐漸架空了每個勢力,所以每個勢力為什麼要之間保持聯合。聯合的原因在於分配利益,但是總體來看是他的君主的封建當中的時候是有長期的發展。或者說為什麼有漫長的中世紀?實際上你一定要理解和看到了一點。這實際上擁有宗教才是擁有制度與文化,制度是封建宗教是文化,禮制偏向於制度卻沒有文化。所以說從本質上來看的話,周公的目的是什麼?這是你看待它的關鍵。

第一,在他活著的時候發生了三監之亂,而且他已經預見到,我的制度不能通過制度來維繫。所以他所思考的關鍵的問題就在於易,所以易的關鍵就是變化,所以變化才是他看中的點。所以為什麼要用變化來替代不變,不變能更加的穩定,變化才是不穩定。所以變與不變之間,他的穩定與不穩定,你從整個周朝來看到的話,他其實穩定了嗎?沒有穩定,所以沒有穩定,為什麼要用這套東西呢?明明不能穩定,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這麼做的原因實際上他要創造新的變化,也就是說,在這整個體系的演變過程當中的時候,他是無法維持的。所以當他無法維持的時候,他需要一個新的變化,所以當一個新的變化出現的時候,他將使得局勢發生變化。

所以後來為什麼會出這個百家爭鳴,為什麼後來會出現儒墨道法。就是因為儒墨道法,是為了補全整個體系。所以可以你反過來理解,也就是說殷商人使用宗教使用它的體系,它的目的是為了維護這個體系。那麼到了周人的時候,為了摧毀這個體系,為了摧毀這個體系的目的是著眼於未來。如果將變化的第一點作為摧毀的話,那麼不變的第二點就變成一個新的變化,所以這一點很重要。所以說為什麼要理解這一點,這一點是去理解整個中國思路當中的核心,就是憑什麼說中國人和外國人不一樣,甚至憑什麼說你的思想是比人家先進的。就因為你的思想是一個變化的,而別人的思想往往不變。然而不變是有利的,變才是不利的。

就是因為當你沒有更加先進的系統出現的時候,你是維持不住的。那麼在六韜當中,就是你怎麼保住你的勢力當中,姜子牙是怎麼說的。所以文王問太公,作為一個國家的君主為什麼相當於丟失自己的地位?那麼太公回答說你把你的權柄交給了不該交給別人。所以你要想君主,你得有六首和三謀,就是仁義忠信勇謀。那麼周文王正襟危坐,他問怎麼讓我做天下的君主呢?那麼姜子牙就說,您只要有仁義忠信勇謀,你就太了不起了。關鍵的是我怎麼挑選呢?憑什麼能守住這些人?太公回答說,你讓他變的了不起了,如果你讓他變得特別的富有特別的強勢了。那麼這樣來看他這個人的人品是什麼,他會不會驕縱。這個人由於富有了馬上就目中無人了。所以我給你很了不起的地位之後,就來看待你的變化。如果你把話全看到了,那麼他提倡的是做人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仁義的人,有一個忠誠的人。

相關焦點

  • 封建制度
    A1:封建這個詞的本義是指將國土劃分分給有具有特權的人,讓這些具有特權的人們(一般來說就是貴族,就中國而言是指諸侯)代替自己行使這片土地的一部分管理權。即「封邦建國」。這種傳統意義上的封建制度持續的時間並不長。實際上中國只有在從西周到東周以及西漢的初期是真正的封建制度。這種「封建制度」才是封建的本來面目。而目前我們教材中的封建一詞的錯誤使用主要是一些早期學者的鍋。
  • 封建制度對後世的影響
    有大酋長起,撻伐與羈縻並行,凡舉部族以歸命者,即因其故土而封之,於是「光天之下,至於海隅蒼生,萬邦黎獻,共惟帝臣」。周代自實行封建後,便將當時四分五裂之部落諸侯國加以統治維繫,而另一方面又分封同姓宗室及異姓功臣以往所佔領之領土內,因此使局面變為一統,所以封建制度遂成吾國大一統國家之基礎。中國經歷唐、虞、夏、商四代,從表面觀之,可以稱為統一時期,但中國內部文化,仍然有無限階級之分。
  • 封建制度真的很「封建」嗎
    兩個史學大家翦伯贊和黑格爾分別對中國的封建專製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評價,翦伯贊的觀點是秦王嬴政首開中央集權專制主義的先河,這些活動把中國封建社會推進到一個新階段;但是黑格爾卻認為中華帝國的封建專制是一種父系社會和君權神授思想的結合,那麼這種制度的覆滅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和一種腐朽制度不斷重複後的枯竭。
  • 封建統治階級的產物——談古代十惡不赦制度
    然而,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其卻是作為一個具體的、維護皇權的法律制度——十惡制度而存在。顧名思義,該制度主要是對威脅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皇帝統治權威的十大罪名進行了規定,這些罪名在各個朝代有著不同的發展歷程,具體的罪名也各有不同。
  • 聊聊封建制度
    前言:封建制度,在政治上表現為層層效忠,在經濟上表現為小農經濟。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通過研究歐洲歷史,將人類歷史分為五大階段,分別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封建社會有哪些特點。封建社會,顧名思義就是「封邦建土」。受封的人稱為封臣,而封賜的人稱為封君。
  • 中世紀西歐的封建制度
    歷史學家使用「封建制度」一詞來描述社會政治結構,這是中世紀歐洲的一個關鍵特徵。並非所有歷史學家都喜歡這個詞。他們認為這不足以描述極其複雜的情況。然而,另一種選擇是陷入詳細的描述和資格,這可能會使除了中世紀專家以外的所有人都感到壓倒一切。作為一種速記,封建主義將與其他任何國家一樣好。
  •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分封制度和封建制度這些名詞終於能講清楚了
    我們閱讀歷史的時候經常會發現有很多的名詞會常常地困擾我們,讓我們不能很好地理解讀到的內容究竟是個什麼意思,比如奴隸社會是什麼意思,封建社會又是什麼意思,奴隸社會中的分封制和封建社會的封建制到底有什麼區別,封建到底是個什麼意思等等,類似的困惑會很多,我不能一一列舉,今天我就先將我最近關注到的這些名詞做一個解釋
  • 什麼是「封建」?到底怎麼封的?我國的封建制度啥時候結束的
    我們經常說封建制度,封建社會,批評人的時候也會說「你這個人真封建!」那"封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周朝歷時將近800年,之所以如此長久,離不開這4個制度!
    周朝歷時將近800年,之所以如此長久,離不開這4個制度!不管是東周還是西周,都是屬於周朝的,周朝歷時將近800年,之所以能如此長久,離不開這4個制度!第一,政事制度,分封制。分封制所指的主要內容就是土地,當時西周的各個諸侯都把土地一層一層往下分,據說當時周王朝分封的諸侯國有71個。而這些諸侯雖然享有世代沿襲的權力,但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並且定期向周王朝提供各方面的資源。
  • 吸收夏、商亡國經驗,推行有效的統治制度,周朝得以綿延800載
    夏商周三代的國祚其實還算是比較接近的,但是這種接近的時間基本上相當於,封建時期一個強大王朝的國祚。夏朝國祚470年左右,商朝國祚超過了550年,而周朝的國祚居然能夠達到將近800年。這充分說明,夏商周雖然都屬於奴隸制國家,但是不論是社會發展,還是政治統治方面,周朝時期所出現的變化,都要比夏朝和商朝時期明顯,而這種變化很有可能就是,周朝國祚如此之長的重要原因。
  • 孔乙己偷書被打的背後,是宗法制度下私刑的濫用與憲法精神的缺失
    宗法制度深入人心使得個人與家族捆綁在了一起,由此也造成了中國人獨特的宗族視角。在宗族視角下,家規家法以及民間私刑必定擁有廣闊的土壤,因為它們在宗族視角下是完全合理的。「禪讓制」的終結代表著「家天下」的開啟,而以「禮法」為重要手段的周朝將宗法制度完善了起來並且推向了高潮。
  • 俄國史新論:羅斯受洗的意義與封建制度的概念
    人們對封建制度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是狹義的,一種是廣義的。廣義封建制度是把它看作一種社會發展階段,作為「封建社會」來理解。蘇聯時期的歷史著作就用它來解釋從古羅斯國家產生直到19世紀中期的俄羅斯帝國的歷史。廣義封建制度的基本概念可以簡單理解為:大封建土地所有制與農民的小生產相結合的自然經濟。以下,我們主要探討狹義封建制度的概念。狹義封建制度的概念源自於西歐。
  • 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和君主立憲制度的優劣明顯
    實際上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正是一次君主立憲制和封建制度的較量,最終君主立憲制證明了他比封建制度的優越性。那麼君主立憲制和封建制度有哪些區別?日本當時的政治體制和中國有哪些不同呢?君主立憲制的代表國家是英國,當時日本實際上並不是完全的君主立憲制度,因為日本天皇還是有一定的實權的,不像現在的天皇一樣只是一個代表。
  • 封建日本王朝的土地制度,如何瓦解天皇權力?
    前言日本封建王朝在律令制度不斷發展完善的情況下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一下子從原來的落後部民制國家成長為具有完整封建君主專制體制的封建國家。律令制度下的日本封建王朝相繼完成了日本島大部分地區的統一,封建中央王朝的勢力範圍得到了空前的擴大,封建經濟始終在不斷迅速發展。奈良時代是日本封建時期發展最穩定、最迅速的一個時期,這一且繁榮景象的出現都得益於律令制度確定下的以天皇為中心的封建統治集團。
  • 為何西歐諸國能夠跳出封建制度的制約,快速邁進資本主義制度
    形成全民信仰支持的利益體,只是在給制度捆綁的同時,也斷送了封建王朝的統治根基。但對於當時的封建王朝來說,解決當前的生存壓力問題,比起以後的制度更替更為重要,這也是為何重商政策的推動力之強。這與中國封建史的王朝更替不同,因為中國嚴控商人的參政與打擊政策,使得農業秩序崩潰之後,就是一個重新輪迴的過程,進行內生循環,難以走出封建制度的怪圈。反倒是被逼迫無奈的西方各國在不斷地生存壓力的緊迫感中,無疑放寬了資本的掌控,使得封建國家在被不斷地解綁中,實現了短期快速的過渡到資本主義制度,不得不說世事難料。
  • 為何中國的封建制度能維持幾千年的時間?兩個答案
    中國的封建制度並未持續幾千年。封建制度,這個詞彙來源不清楚,而得到廣泛認可則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廣泛傳播。由此,關於封建制度的意思,以及其所代表的社會狀態,具有很大的爭議。一般來說,有兩個意思,狹義上的封建制度,指的是一種行政制度。
  • 中國古代有沒有封建社會?「封建」一詞以後別再亂用了
    02封建最早的來源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有封建這個詞了。甲骨文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文字,其中就有「封」這個字,表示的含義是領土之間的邊界,這就是「封建」這個詞語的大概含義。早在商朝時期就有了「封建」,但是因為當時歷史條件等方面的不成熟,並沒有廣泛的推行開來。
  • 清朝滅亡後,這個封建制度沒有滅亡,一直延續到1971年
    在古代封建制度中,女子的地位很低,女子必須依附於男子才能生活,而男女地位不平等的表現就是一夫多妻制。男子不僅可以娶一個妻子,還可以納很多小妾。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很多封建制度也隨著清王朝的覆滅而滅亡了。
  • 1380年明朝官職制度發生變化,背後究竟有何秘密?
    那麼,這些官職制度變化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呢?一切,還得從朱元璋稱帝後說起。就在劉伯溫回朝後不久,朱元璋召來劉伯溫,秘密談話中書省行政官員的安排。小提示:明朝初期,繼承元朝行政制度,雖仍然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但明朝卻以左丞相為第一排名(元朝以右丞相為第一排名)。
  • 高曉松:科舉制度是人類歷史上最先進的制度之一,遠超西方國家
    實際上,中國的典型的封建制度制周朝,在秦漢以後就不存在了。因為封建制度講的是「封土建邦」,最高統治者按等級分封貴族世襲統治。在西周的時候,周天子將疆土分封給許多貴族,從而建立起眾多的諸侯小國,以世襲的方式進行統治,這才是真正的封建社會。秦朝以後,秦始皇推行郡縣制,由中央對地方官員進行垂直管理,此後官僚政治取代血緣政治。與中國不同,封建制度在西歐一致延續到了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