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們要來討論一下周朝的禮儀制度。中國最早的封建制度就是周公提出的封建禮制,他將君主以及國內的人民分為五個階級。最高的一級是天子,並且各階級之間不可相互轉換,尤其是下一級的人不可以獲得身份的提升。那麼在這種嚴格的分封之下,各階級的人民還要遵守周人所提出的禮。這個禮不僅僅是禮貌,更是身份地位的意思。而且當時周朝的周圍還有許多蠻戎夷狄,所以蠻夷和使用禮的周人之間通過什麼來區分,通過禮來區分。那麼為什麼要這麼做?實際上,通過禮來區分你把不屬於這套系統當中人納入到這個系統當中。那麼他一旦完成了勢力的生長,能不能夠擊敗你呢?如果我們從狹隘的觀點去看這個問題,而不是從一個廣義的去看那個問題。如果我們把紅色代表周人,而藍色的代表蠻夷。
如果蠻夷的人加入到你的一套制度當中,我服從於你這套制度。然後我是不是等同於與你擁有相同的體系,與你擁有相同體系是吧?總聽到這樣一句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他表面上穿著你的衣服,表面上遵守你的禮儀,他的心不向著你。那麼請問為什麼要這麼做?這目的不是要通過這種方法維持穩定,相反就是要造成不穩。這也是中國封建制度和西方或者中東或者說世界主流的這個封建制度是完全不一樣的。其實你只要看,除了中國以外基本都在推舉宗教,所以為什麼要舉宗教,宗教的目的是什麼?目的是通過一種表象的東西,大家信仰一個表象的東西,這個像是什麼?實際上是聯盟的手段,也就是我們都去拜一個宗教,那我們就維繫了一個統一的系統。
那這樣一來,就算你是蠻夷,如果你使用了宗教系統,那麼你和你的勢力之間的聯盟就變穩定了。即便你是個蠻夷,你信了這個宗教,之後你中下層的勢力之間怎麼聯合,這是關鍵。所以說宗教起到的作用是什麼,是逐漸架空了每個勢力,所以每個勢力為什麼要之間保持聯合。聯合的原因在於分配利益,但是總體來看是他的君主的封建當中的時候是有長期的發展。或者說為什麼有漫長的中世紀?實際上你一定要理解和看到了一點。這實際上擁有宗教才是擁有制度與文化,制度是封建宗教是文化,禮制偏向於制度卻沒有文化。所以說從本質上來看的話,周公的目的是什麼?這是你看待它的關鍵。
第一,在他活著的時候發生了三監之亂,而且他已經預見到,我的制度不能通過制度來維繫。所以他所思考的關鍵的問題就在於易,所以易的關鍵就是變化,所以變化才是他看中的點。所以為什麼要用變化來替代不變,不變能更加的穩定,變化才是不穩定。所以變與不變之間,他的穩定與不穩定,你從整個周朝來看到的話,他其實穩定了嗎?沒有穩定,所以沒有穩定,為什麼要用這套東西呢?明明不能穩定,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這麼做的原因實際上他要創造新的變化,也就是說,在這整個體系的演變過程當中的時候,他是無法維持的。所以當他無法維持的時候,他需要一個新的變化,所以當一個新的變化出現的時候,他將使得局勢發生變化。
所以後來為什麼會出這個百家爭鳴,為什麼後來會出現儒墨道法。就是因為儒墨道法,是為了補全整個體系。所以可以你反過來理解,也就是說殷商人使用宗教使用它的體系,它的目的是為了維護這個體系。那麼到了周人的時候,為了摧毀這個體系,為了摧毀這個體系的目的是著眼於未來。如果將變化的第一點作為摧毀的話,那麼不變的第二點就變成一個新的變化,所以這一點很重要。所以說為什麼要理解這一點,這一點是去理解整個中國思路當中的核心,就是憑什麼說中國人和外國人不一樣,甚至憑什麼說你的思想是比人家先進的。就因為你的思想是一個變化的,而別人的思想往往不變。然而不變是有利的,變才是不利的。
就是因為當你沒有更加先進的系統出現的時候,你是維持不住的。那麼在六韜當中,就是你怎麼保住你的勢力當中,姜子牙是怎麼說的。所以文王問太公,作為一個國家的君主為什麼相當於丟失自己的地位?那麼太公回答說你把你的權柄交給了不該交給別人。所以你要想君主,你得有六首和三謀,就是仁義忠信勇謀。那麼周文王正襟危坐,他問怎麼讓我做天下的君主呢?那麼姜子牙就說,您只要有仁義忠信勇謀,你就太了不起了。關鍵的是我怎麼挑選呢?憑什麼能守住這些人?太公回答說,你讓他變的了不起了,如果你讓他變得特別的富有特別的強勢了。那麼這樣來看他這個人的人品是什麼,他會不會驕縱。這個人由於富有了馬上就目中無人了。所以我給你很了不起的地位之後,就來看待你的變化。如果你把話全看到了,那麼他提倡的是做人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仁義的人,有一個忠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