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的嬰兒塔,簡直慘不忍睹,封建時期孩童的血淚見證

2020-12-19 文史達人說

晚清時期的嬰兒塔,簡直慘不忍睹,封建時期孩童的血淚見證

引言

中國有句俗語,叫做虎毒不食子,人毒不堪親。意思就是說,老虎兇惡尚且不吃自己的孩子,人狠毒起來都不敢讓人去親近。這句話揭露了人性的複雜,在一些時期,年幼的孩子有很多都被遺棄,他們雖然不知道自己的命運是什麼樣的,但是,卻將人性的可怕體現了出來。

1、嬰兒的墳墓

有一位英國的女攝影師在晚清時期拍了一些名為「福州嬰兒塔」的照片,「嬰兒塔」是什麼?這是一個專門放置棄嬰的一個地方,被丟棄的嬰兒在這個地方自生自滅。這些塔大多數在荒郊野外,塔大概有半米高的樣子,由灰色石磚砌成,塔的頂部是鼓形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砌有小洞,這些嬰兒就是從這些小洞中被送進去的。

據資料記載,嬰兒塔大部分存在於福州地區,一些荒僻的地方,遠遠的就能看見嬰兒塔的頂尖。曾經有一位高登 康寧的外國女作家在她的作品中描述過嬰兒塔,並說遠遠的看上去像是鴿子籠。

2、嬰兒塔出現的緣由

自古以來,有一些時期因為戰亂或者饑荒的原因,就會出現棄嬰的現象,但是在晚清時期的時候,棄嬰的行為尤其嚴重,那個時候的社會非常的動亂不堪,女性又是長期的社會地位低下的人,所以「重男輕女」現象更加普遍,大多數人對於家中的男孩子尤其的看重,而女孩子則是可有可無的存在。畢竟男子是可以在長大之後傳宗接代以及能夠賺錢補貼家用的人。

加上那個時候,若是家中的條件好的話,還能夠多養活幾口人,但是家境不好的人,自己吃飯都成問題,更不要說是養幾個女孩兒了。於是這些女孩子們,在剛剛出生的時候,就已經被剝奪了在世間生存下去的權力,狠心的父母會將她們在水中溺死,或者用被子捂死,又或者直接將她們送到嬰兒塔內,讓她們自生自滅。嬰兒塔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很少有人知道,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嬰兒塔的出生,是很多女嬰的葬身之地。

嬰兒塔內的景象有多悽慘,這一座狹小的嬰兒塔內,小小的嬰兒們死了的早已沒了氣息,活著的哭的撕心裂肺,慢慢的就再也聽不見嬰兒的哭聲了。這樣的一座座嬰兒塔,不知道的以為是供奉著哪座神佛的,但實際上卻是那些死去的嬰兒的歸處,或許這樣做是為了減輕自己內心的罪惡吧。

據高登 康寧在她的書中記載,有些人專門收這些嬰兒的屍體,將她們給放到嬰兒塔內。有的守塔人就說,大約每三天就會將嬰兒塔內的屍體焚燒一次。由此可見,在這一時期,嬰兒的死亡數量有多麼的可怕。

3、因果

古時候的「重男輕女」思想是很多的棄嬰產生的原因,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古時候,人們並沒有很強的避孕措施,另外就是貧窮和戰亂是造成棄嬰眾多的又一原因。

在封建社會,生個孩子是很簡單的事,但是養孩子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況且有一些有生理缺陷的孩子就會被直接放棄,而一些女嬰,也會因為不是男孩子而被父母親處理。或許他們有過一瞬間的不忍,但是也只是一瞬間而已。

在現在這個時代,重男輕女的思想已經很少了,但是依然有這樣情況的存在,就會導致有很多的心理問題出現,這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很不好的。

不過,因為國家政策的宣傳,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大家都有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女性的尊敬也多了起來。希望這些「重男輕女」的思想隨著舊時代的過去而湮滅在歷史之中。

相關焦點

  • 清朝時期的嬰兒塔,慘不忍睹滅絕人性,封建時期嬰兒的墳墓
    嬰兒塔就是清朝的棄嬰的墳墓,用石磚堆砌而成,說是塔但是高還沒有一層樓高,塔也不是封閉的,塔的四周都留出了缺口,家裡不要的嬰兒就從缺口送進塔裡,這種塔在福州地區偏多,一些荒涼的地方遠遠就能看到塔尖,就像是墳地。
  • 晚清時期的畢業證
    作為文化憑證出現在晚清以前,讀書人並沒有正式的文化憑證,所謂的「狀元、舉人、秀才」,只能算是職稱,不能算是「學歷」。晚清開始發放1902年12月17日,清朝設立的第一所大學京師大學堂舉行畢業典禮。京師大學堂是引進西方先進的教育學制的第一座高等學府。晚清時期逐漸開始在學堂舉辦畢業典禮,畢業證稱為「畢業憑照」、「修業文憑」、「畢業文憑」,在中國傳承了上千年的傳統教育體系為近代科學的教育方式所取代。
  • 老照片:圖1孩童時期的三寸金蓮,圖6兩個富家公子叫了五個女子
    圖:清末民初,兩個貴族女孩的全身肖像照,她們都是「三寸金蓮 」,而且都是孩童,一位手執摺扇 ,一位手拿手帕。圖:一位晚清男子,騎著毛驢出門,從照片上可以看出,這頭毛驢和這個男子差不大多大,非常瘦弱,男子的穿著也是破爛不堪。
  • 晚清時期的中國軍工:機槍、重炮、鐵甲艦都能造!
    事實上,晚清時期的中國軍工並不落後,起碼可以說緊跟世界潮流。從軍費上看,由於晚清正值多事之秋,所以清朝軍費支出一直很高,每年軍費開支數千萬兩白銀,這還不算地方自籌資金和向國外的借款。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一項投入就超過了2000萬兩。1912年,清政府風雨飄搖,國家到了崩潰邊緣,但軍費開支仍然有9000萬兩,相當於世界第一強國英國軍費的四分之一。
  • 「白銀芳華」拭盡歲月塵埃 見證晚清民初的摩登時代
    該展覽以中國港口博物館館藏的300餘件/套銀器精品為主,向觀眾再現了晚清民國時期中國外銷銀器的絕美芳華。中國港口博物館館藏的外銷銀器無論在數量、種類還是在品質上,在國內博物館中都首屈一指。    這300餘件/套外銷銀器精品,是中國港口博物館數年來專題收藏的重要成果。
  • 中國封建禮制的終極挑戰——晚清覲見禮儀改革
    鹹豐以前,歷代封建統治者皆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任何國家在天朝上國的面前都得頂禮膜拜,只有君臣之分。外國使者覲見中國皇帝不是平等的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是進貢與賞賜的關係。隨著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這種傳統的禮儀制度被撼動,晚清時期,中國的禮制迎來了一次重大的改革。
  • 上海三山會館,晚清時期的精緻建築,就在滬上老城廂裡
    上海,眾所周知,我國重要的金融城市,它海納百川,除了鋼筋水泥建造的森林外,有很多民國時期留下的老式洋房,或者精緻的石庫門建築,又或者是古建園林,這些大家都知道,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不過,上海曾經也有很多座會館,但現在遺留下來的已經不多了。更別說完好建構精緻的了。在近南浦大橋橋下的三山會館,單看門面就令人駐足,紅色清水磚面的圍牆內,雕琢著過去許許多多風雲變幻的歷史。
  • 亮眼數據與血淚——日本殖民時期朝鮮半島的經濟狀況
    客觀上的發展日本殖民時期朝鮮半島的經濟確實取得了發展。農田的開墾使得耕地面積稍微有所增長,1912年在半島各地還設立了規劃和實施農業新技術的機構,在殖民時期半島的農業實現了現代化。半島的工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吞併時半島的工廠僅有151間,到殖民末期已達7142間,尤其是在「九·一八事變」後,半島的工業化進程加速,以更好地為日本的侵略服務。該時期半島還大興基礎設施建設。
  • 晚清時期的護照曝光,國家雖很貧弱,但上面的一句話卻霸氣十足
    也因此晚清時期的護照面積是非常大的,近代世界護照中最大的一張紙,是1899年9月1日中國清朝駐美國公使伍廷芳籤發給中國某外交翻譯官的一紙護照。眾所周知,晚清貧弱,西方國家的人並不是很看得起我國人。不過晚清時期護照有句話卻霸氣十足,即「持護照過境時,請立即查驗放行,按照約定給予保護,不要為難阻滯」,意思是說,海關人員要按規矩辦事,不要刁難中國人。
  • 秦朝和民國時期是歷史上兩個轉折時期
    歷史上有很多的轉折點,但是大的轉折點只有兩個,一個是從戰國末期到秦國統一天下,另一個是從清朝末年到民國時期。為什麼是這兩個時期?因為這兩個過渡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另外秦朝還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結束了奴隸制社會,從戰國時期的奴隸制轉變為封建專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之後的歷代王朝沿襲了兩千多年,直到清末,其影響十分深遠。自此統一成為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國家的統一是大勢所趨,因此之後有多個朝代建立了大一統王朝。到了明清時期,封建專制制度達到了頂峰。
  • 來看下這2個血淚案例
    除了美好願望,生活經驗外,俗語更偏重於用無數次血淚教訓給世人指引一條正確的人生道路。流傳甚廣的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就是無數血淚教訓凝結而成的一條至理名言。要想知道這句俗語是不是有道理,就要先弄明白這句俗語的真正含義。
  • 見證中俄關係的「黃金時期」(大使隨筆)
    雖然這只是兩國關係漫漫70年的1/7,卻讓我有幸見證了兩國關係「黃金時期」的諸多精彩瞬間。現在,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正處於歷史發展最好時期。兩國高層交往頻繁,政治互信不斷深化,雙邊貿易額持續攀升,人文交流異彩紛呈。這其中,兩國元首外交備受關注。
  • 晚清時期,為捍衛祖國領土完整的兩位湖南人都是誰呢?
    從皇帝到大臣大多數對國外的世界知之甚少,全球的地圖在明朝時期就已經出現,而道光皇帝連英國在哪裡都不知道。晚清政府,割地,賠款,籤訂不平定條約,成了他們的標配。與明朝的「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形成鮮明對比。晚清政府一共丟掉了一百六十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包括外東北,外西北,臺灣,香港。
  • 直到抗戰時期還在發揮作用
    內憂外患——風雨中的清王室晚清時期,封建專制社會走向衰落,中國人民的抗爭史從此浸滿血淚。在國內,經濟上,自然經濟佔統治地位,土地兼併嚴重;政治上,清朝統治的腐朽日益暴露;軍事上,裝備陳舊,營務廢馳,兵員良莠不齊;財政上,國庫虧空,入不敷出;思想上,閉目塞聽,愚昧無知,盲目自信。而縱觀國際,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
  • 世紀通簡史:日本的封建統治時期,明治維新,德川幕府(一)
    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德川幕府的封建統治德川幕府統治時期(103—1867年),設在江戶的幕府是全國最高統治機關,國家大權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將軍稱為「徵夷大將軍」,他依靠以老中(有時在老中上面設置大老)為首的幕府官僚進行統治。
  • 晚清時期到底有多腐敗?你看曾國藩每月的俸祿,大清不亡才怪
    自從乾隆時期完全閉關鎖國開始,清朝就已經全面落後於世界的腳步,而且還被那些來自外國的使臣看破。按理來說,身為一個大國,不應該是那樣的落魄與無助,而且單看數據,還會覺得晚清時期已經到達了繁榮昌盛的頂峰,畢竟年稅收可是有上億兩白銀啊! 清朝的康乾盛世,也就是百姓們過得最富足的那段時期,整個清王朝的年稅收在最高的時候也就只有4000萬兩白銀。而乾隆時期的大貪官和珅窮盡畢生的精力去搜刮錢財,終於「攢」出了11億兩白銀,這可是相當於國家幾十年的稅收了。
  • 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現代化」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
    「五四」前後,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進入重要歷史轉折期,「現代化」的觀念在這一時期初步形成。〔5〕由於內部不具備開啟現代化進程的條件,而外部的民族危機也沒有嚴重到能夠撼動整個封建體制的程度,因此,林則徐、魏源等人的先進思想不可能變為一種社會思潮。  隨著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到來,中國的內部階級矛盾和外部民族矛盾日益尖銳,晚清政府維持統治的壓力更大,既要「靖內患」,又要「御外辱」, 一系列內憂外患不是購買或仿製一些西方的船炮就能解決的。
  • 晚清時期最有權勢的洋人是誰?他是怎樣一個人?
    如果要問晚清時期最有權勢的洋人,一定是英國人赫德。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說一說赫德的故事。赫德的全名是羅伯特·赫德(Robert Hart)。1835年2月20日,赫德出生於英國北愛爾蘭。1853年,18歲的赫德從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的王后學院畢業。
  • 晚清老照片:一個人坐轎子幾個人抬,圖三的女子在當時很出名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朝代,在時間上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朝代,現在的很多的電視劇都以清朝為背景拍攝,比如前段時間收視率非常高的《延禧攻略》。但是真實的清朝到底是怎麼樣的呢?看這組圖片就知道了。圖一為清朝時期達官貴人的出行方式——坐轎子,一個人坐轎子好幾個人抬著走,非常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