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英吉利用船堅炮利打開了腐朽的清政府的大門,從此以後清朝開啟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騷操作。從皇帝到大臣大多數對國外的世界知之甚少,全球的地圖在明朝時期就已經出現,而道光皇帝連英國在哪裡都不知道。晚清政府,割地,賠款,籤訂不平定條約,成了他們的標配。與明朝的「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形成鮮明對比。晚清政府一共丟掉了一百六十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包括外東北,外西北,臺灣,香港。但是,萬幸的是帝國還有最後的鷹派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和那個時期傑出的外交家,曾國藩文正公的兒子曾紀澤。兩位湖南老鄉為祖國收復了新疆的大部分領土。
左宗棠收復新疆
太平天國運動導致了嚴重的邊疆危機,嗜土成性的俄國,強迫懦弱無能的清政府籤訂了一系列條約,使得我國東北和西北一共割讓160多萬平方公裡的疆土,幾乎佔了今天我國疆域的六分之一,俄國真的是」趁你病,要你命「。1865年,中亞屠夫阿古柏侵入新疆,逐漸佔領新疆大部分地區,貪得無厭的俄國再次趁火打劫,於1871年打著幫助清廷討伐阿古伯的旗號奪取伊利,緊接著又進攻烏魯木齊,整個新疆快要落入俄國之手。
面對嚴峻的邊疆危機,清政府內部出現了分歧。李鴻章認為新疆乃塞外荒蕪之地,沒有價值,繼續派兵駐守也是賠本買賣。左宗棠堅持收復新疆,極力反對李鴻章觀點,指出西北「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認為新疆乃國家西北屏障,國防要衝,重新疆是為了保蒙古,保蒙古是為了衛京師。慈禧太后,堅定地站在了左宗棠一邊,小編認為這是慈禧做出的最英明的決定。
1876年4月,清軍在左宗棠和劉錦棠的帶領下,從甘肅酒泉進軍新疆,不久收復新疆北區。1877年(光緒三年)4月,清軍兵分三路進軍南疆,半月之內連下達坂、託克遜、吐魯番三城,南疆門戶洞開,阿古柏暴亡。1878年1月2日,清軍收復和田,至此,清軍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整個新疆。
曾紀澤虎口奪食,收復伊犁
曾紀澤(1839年12月7日-1890年4月12日),字劼剛,號夢瞻,清代著名外交家,是曾國藩的兒子,清朝駐外公使。
上文提到,伊犁並沒有被收回。清政府於1878年派出俄國欽差大臣崇厚去俄國,三日後開始與俄談判。崇厚於俄國籤訂了嚴重損害國家主權的《裡瓦幾亞條約》條約,條約名義上把伊犁歸還中國,但卻將伊犁南境的帖克斯河流域和西境霍爾果斯河以西的大片領土割讓給沙俄,其西境、南境仍被俄佔,處於北、西、南三面受敵的境地,伊犁成為孤城。1880年四月,左宗棠近70高齡,抬著棺材,帶4萬大兵到哈密駐紮,計劃收復伊犁。第二年,朝廷派曾紀澤到俄國談判,經半年多交涉,曾紀澤於1881年2月24日與沙俄代理外交大臣吉爾斯在聖彼得堡籤訂《中俄伊犁條約》,爭回中國的一部分主權。總的來說,清朝最後收回了伊犁,這是晚清外交史上的一個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