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璽:晚清以來外國使節為何屢屢在叩拜大禮上與中國發生衝突?

2020-12-16 影像中國史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

作者:王開璽,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季我努學社顧問、季我努學社演講嘉賓。

明清兩朝以前,中國無論是疆土的廣袤,物產的豐富,還是社會制度的發達,生產力水平的先進,抑或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都是周邊其他民族和國家難以比擬的。即使是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較,中國也無疑處於先進國的優越地位。經過數千年的歷史演進,在東亞地區不但形成了以中國為核心的政治、經濟、文化幅射圈,而且形成了以中國為核心,以宗藩關係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別具東方色彩的國家關係模式或政治體系。

在東亞宗藩關係格局之下,中國的皇帝自稱,同時也被其他一些藩屬國視為天下共主。中國皇帝一般不接受非朝貢國使臣的覲見,對於朝貢國使臣的覲見,也有明確而具體的禮儀規定。這一禮儀規定,到了明清兩代,更是以《會典》的形式規定下來。諸如《清會典》中即有《朝貢·貢物》、《朝貢·賜予》、《朝貢·朝儀》、《朝貢·敕封·貢期·貢道》、《朝貢·迎送》等等。

《大清會典》

明清相交之際,先是西方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家,接著是英國、俄國、法國等國家的商人、使節等紛紛來華,要求與清王朝建立起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的國家關係,中外之間的外交禮儀之爭不可避免。

中外外交禮儀之爭涉及諸多方面。諸如外國使臣是否攜帶有本國國王的表文(外國使臣稱之為國書)?表文的格式、文字與內容如何?表文中或使臣覲見清帝時如何稱謂兩國的君主?外國使臣是否應當先將表文的副本呈交清廷有關官員驗查?外國君主表文的正本是需呈交清帝的重臣,還是直接呈交清帝本人?外國使臣如何呈遞,在何處呈遞本國君主給清帝的禮物?在何處,以怎樣的禮儀接受清帝給本國君主的回贈禮物等等。在這些問題上,均發生過嚴重的交涉爭執。這一紛爭貫穿於有清一代二百餘年。

但是,中外爭論交涉的最主要、最核心的問題,是外國使臣是否需要覲見,怎樣覲見,是否必須以三跪九叩之禮覲見清帝的問題。在清廷看來,外國使臣能夠以三跪九叩之禮覲見清帝,則表示其承認,至少是在理論或形式上承認了清帝為天下共主的地位;而在外國看來,若向清帝施行三跪九叩之禮,則將本國降為大清國的附屬地位,有損於本國及本國君主的尊嚴。因此,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之內,中外雙方在覲見禮儀問題上互不相讓,幾乎成為中外交往過程中解不開的「死結」。

馬戛爾尼使團訪華

無庸諱言,明清時代的中國封建統治者和士大夫,存在著唯我獨尊的高傲心理,天朝上國、天朝中心論的思想十分嚴重,決無國家平等的外交理念,在與其他國家交往之時,更不可能採用平等的外交禮儀。所有這些無疑都是錯誤的,必須摒棄的。但是,所有這些又都是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諸多因素的凝結[1],不能不加分析地全面否定,更不能因此而徹底否定清廷在中外外交禮儀中的所有要求或作法。其實,在相當多的禮儀爭執問題上,清廷只是在堅持與本國文化和價值觀念相一致的外交禮儀傳統與規矩;而外國方面的一些外交禮儀要求,雖然符合近現代國家關係平等原則和外交慣例,但也有一些禮儀要求完全違背了其本國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和禮儀慣例,充分顯示出其強權政治、炮艦政策的侵略本質。對此,人們不可不察,不可不論。

《阿美士德使團出使中國日誌》

[1] 王開璽.天朝中心論與跪拜禮儀[J].河北學刊,2001,.

編輯 | 胡一舟 閆紅

相關焦點

  • 王開璽:爬梳歷史細節,探索晚清真相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史表組專家、中國圓明園學會副會長王開璽教授,爬梳了大量史料,對上述問題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面臨著「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和「數千年未有之強敵」。在前所未有的晚清大變局中,究竟有哪些問題值得人們關注和重新認識呢?
  • 中國封建禮制的終極挑戰——晚清覲見禮儀改革
    鹹豐以前,歷代封建統治者皆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任何國家在天朝上國的面前都得頂禮膜拜,只有君臣之分。外國使者覲見中國皇帝不是平等的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是進貢與賞賜的關係。隨著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這種傳統的禮儀制度被撼動,晚清時期,中國的禮制迎來了一次重大的改革。
  • 王開璽:讀書人鬧革命是為改變中國_歷史頻道_鳳凰網
    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的教學和研究,尤致力於晚清政治史的研究。出版有《南國風煙》、《隔膜、衝突與趨同--清代外交禮儀之爭透析》、《清通鑑·道光卷》(合著)等著作。發表論文約60篇。但我覺得最主要的是清政府在政治上有權衡,清政府有意加強直隸的軍事力量,要絕對保衛中央朝廷的安全。對內是這樣,對外這個意圖更加明顯,中國近代以來,清王朝首都北京兩次被外國人攻佔,一是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北京火燒圓明園,這對清朝打擊很大,天朝上國的臉面喪失殆盡;還有一次是1900年八國聯軍打進北京,直接佔領了清帝皇宮(現故宮)和中南海等地。
  • 李鴻章見外國使節,用音譯學俄語,臨場偷看扇子上的「小抄」
    但李鴻章作為大清朝的外交官,確實是半句外語都不會說的。那若遇到外國友人來訪,李鴻章當如何呢?不會外語,當然難不倒聰明的李鴻章。每當外國有使節來訪時,李鴻章都會臨時抱佛腳,學上幾句外語應應急。這個法子呢,用了多次都未被拆穿。李鴻章便有些「膨脹」了。
  • 晚清日俄在中國領土開戰 為何清政府卻宣布保持中立?
    說起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相信讀者朋友們比較熟悉的有晚清以來的兩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以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上面這四次戰爭,最後都以清方慘敗,與帝國列強籤訂出賣國家利益的不平等條約而告終,每一次戰爭都是對晚清以來衰落的清國的一記重創,致使中國在帝國勢力壓迫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 北師大教授王開璽談圓明園焚掠史:課本裡的論斷有錯誤之處
    三個世紀以來,圓明園的傳奇牽引著無數筆尖和鏡頭——史學家、小說家、影人、畫家們捕捉著它無盡的暗影和光輝。近日,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王開璽的著作《圓明園三百年祭》由人民東方出版社出版。翻拍的圓明園諧奇趣景區。視覺中國 資料「歷史學研究的一個最基本原則就是『論從史出』。」
  • 國門打開後,外國使節覲見大清皇帝要不要下跪,研究了12年
    在我國古代,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一般人是根本見不到的,即便能見上,除了太后等少數皇帝的長輩外,其他人是一律是下跪的,這是天經地義的,任何人都不曾懷疑過,直到,外國使節到來。同治帝清廷的拖延政策雖然暫時奏了效,但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至1867年,仍有很多人主張在皇帝成年之前要迴避這個問題。
  • 乾隆立嘉慶為太子時,為何命令他,向早逝的哥哥行叩拜禮
    乾隆命令兒子,讓他去向早逝的哥哥,行叩拜之禮。乾隆為何要這樣做呢?而嘉慶叩拜的這位哥哥,又是誰呢?他就是乾隆的第一任太子,原本該繼承皇位,卻不幸早逝的嫡長子永璉。 雍正一早就將乾隆,視為自己的繼承人,於是親自為他挑選了嫡福晉富察氏。富察氏出身名門,從小受到正統教育,是一位嫻於禮法,性格恭儉,深明大義且富有涵養的女子。
  • 新書推薦┃┃王開璽:晚清變局——晚清七十年的苦難突圍史
    本書以政治史為視角,對晚清歷史進行了深刻探究,重點論述了晚清以來清政府、清統治階級面對「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所採取的各種政策上的應對。涉及晚清政治與政局、清廷的對外態度及外交、清廷的預備立憲與政局、中外禮儀之爭與跪拜禮儀的廢除、清廷的洋務運動與財政等。作者簡介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外國使節們咋都到這裡來「直播帶貨」了?
    賈天勇 攝 來自阿聯、南非、衣索比亞、義大利和愛爾蘭的5位外國駐華使節和雲南金平縣、麻慄坡縣的代表輪番上場直播帶貨,推介各國使館的義賣貨品和兩縣的特色產品,為資助兩縣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籌集善款。 這場「直播帶貨」有何不同?
  • ...護照讓人熱淚盈眶,晚清雖貧弱,但護照上的這句話實在太丟臉了
    晚清時期華人更是受盡了屈辱,可大家看過晚清時期的中國護照?如果大家看過《戰狼2》這部電影,在電影結尾處有中國護照的特寫鏡頭,護照背面有這樣一段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當你在海外遭遇危險,不要放棄!請記住,在你身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 我國護照制度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從古代的過關憑據符傳、節、驗、過所、文引等通行證件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史書《周禮·地官·掌節》記載:「凡通達天下者必須有節,以傳輔之。」
  • 外國媒體為何醜化中國體育 以禮相待不如理服人
    最近,中國國奧隊在與英國皇家園林巡遊者隊的一場熱身比賽中,發生了令人遺憾的球場暴力衝突,中國數名球員在毆鬥中受傷。儘管中國球員對此事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以目擊者和現場錄像看,對方球員事前的不斷惡意挑釁和衝突中的暴力襲擊,理應承擔這一事件的一定責任。
  • 晚清以來的留學潮_讀書頻道_鳳凰網
    羅素1921年到訪時還說,清華「恰似一個從美國移植到中國來的大學校」,而其校長「也就像一位在美國小城鎮的校長一樣」。清華早期歷史,確實也是中國留美學生史的一個最佳縮影。史黛西·比勒的《中國留美學生史》,是想全面梳理一下中國近代的留學生與國家實踐之間的關係。留學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特殊群體和特殊現象。
  • 調查顯示一些駐美外國使節虐待傭人 拖欠工人工資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美國政府責任署7月29日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某些駐美外交官家中存在虐待傭人現象。報告認為要調查處理這些虐待傭人問題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幹撓。  據美國媒體8月1日報導,每年都有數千名持有特別籤證的外國人來到美國,特別是紐約和華盛頓,住在各國外交官家中,為他們提供家政服務。
  • 書摘 | 我們如何認識百餘年前的晚清?
    美國歷史上唯一一部針對特定國家移民的種族歧視法「1882年排華法案」,為何目標對準了中國?今日的朝鮮半島問題已經成為美國幹涉東北亞的戰略楔子,可誰又知道,美國進入朝鮮半島竟然是中國從中牽線介紹的呢?★還原教科書之外的歷史真相,顛覆對晚清、對美國的固有認知教科書中呈現的歷史,往往帶著各種先入為主的現代觀點,將過去簡化為一兩句蓋棺定論。然而歷史從不簡單。
  • 此人死後,康熙為他掃墓6次,行叩拜大禮,轉頭卻將其後代全殺光
    此人死後,此人死後,康熙為他掃墓6次,行叩拜大禮,轉頭卻將其後代殺光,這是為什麼呢? 此人就是朱元璋,我們都知道,那個時候的明朝開國皇帝。他死後,被葬在江南。而康熙下了6次江南,每次去了之後,都會給他親自掃墓,並且還是三跪九叩這等叩拜大禮。
  • 美術研究|晚清以來機器造物認知驅動的美術設計觀念演變
    【關 鍵 詞】「西器東輸」;造物觀;近現代想像晚清以來「西器東輸」的狀況打斷了我國器物造型的自然演化過程,建築、日常用品等生活器物形態發生了急劇性斷裂變革,使人們熟悉的物質文化在物感和物性上迥異於過往,直接或間接地改變著民眾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和思想觀念。
  • 道教的拜師禮儀及各種叩拜方式
    行拜師禮,一般要在宮觀殿堂內,或設立壇場。在殿堂或壇場中,首先由師父邀請來的道侶行祝願禮,接著師父上香,向祖師行三禮九叩大禮,然後端坐於殿堂或壇場一側事先設好的座位上。接著準備拜師上香,向祖師行三禮九叩大禮,然後轉身面對師父,向師父行三拜禮。師父賜起以後,根據本派的字輩賜道名於弟子。 然後,在眾道侶祝願禮儀中,師父再率領弟子向神位行三禮九叩大禮。
  • 大多數外國使節來到中國都跪拜皇帝,為什麼只有英國人不跪?
    只是清朝的皇帝發現俄國的哥薩克對東方的狂熱推進,已經危及到了中國模糊的西北和東北邊疆,除了武裝抗擊之外,外交上的交道也得有,於是,不僅俄羅斯的使團來北京,中國的使團也去了莫斯科,而且臨行前康熙皇帝特意囑咐,出使大臣見了俄國的君主,也要三跪九叩。因此,雖然沙皇對於這等繁複的中國禮儀有點莫名驚訝,但還是耐著性子領受了。
  • 道教叩拜的禮儀,你會嗎?
    去了不拜一下,又如何對得起自己大冷天辛苦過來一趟?記得自己第一次站在祖師爺面前的時候,就有如此的困惑,想拜,想給祖師爺磕頭,卻又不知道該怎麼做......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安利一下道教諸多禮儀中的一項:叩拜禮。 道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宗教,其禮拜時所用的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