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患肺氣腫,在縣人民醫院經過10來天時間的治療,家住南部縣碑院鎮的張茂林11月28日上午出院。讓他沒想到的是,從住院到出院,自己沒花一分錢。
「咱們貧困群眾看病不要錢了,出院後要好好幹,爭取早日脫貧。」張茂林說。
在決戰全勝脫貧攻堅行動中,南部縣通過築牢基本醫療保險、商業保險、民政救助「三道防線」; 施源頭工程、基層醫療機構建設、技術培訓和醫療聯合「三大工程」;建立動態篩查、定期巡診、長效便民「三大機制」,一舉破解因病致貧、返貧頑疾。日前,省委政策研究室向全省推廣南部「處方」。
一項調研 因病致貧人口佔貧困人口47.6%
今年58歲的張茂林家住南部縣碑院鎮林壩村,屬於貧困群眾。11月中旬以來,他感到呼吸困難,肺部時常隱隱作痛。到鎮衛生院檢查後,醫生診斷出是肺部炎症導致肺氣腫,建議他到縣人民醫院作進一步檢查治療。11月17日,張茂林來到縣人民醫院檢查治療,經過門診醫生的檢查,確診為肺部炎症導致肺氣腫,當即安排他入院治療。
入院時,醫院除登記了張茂林的身份證和新農合資料外,沒有讓他繳納醫療費,甚至連押金都沒有交。入院後,張茂林得到了醫生的精心治療,經過10來天時間的輸液與吃藥,身體完全康復。28日上午,醫生安排張茂林出院。出院時,醫生還給他開了一些西藥,叮囑拿回家繼續服用。
「現在黨的政策就是好,貧困群眾住院都不要錢了。」張茂林感激地說,出院後,他一定好好發展副業,多養幾頭豬,再養10隻羊子,爭取早日脫貧致富。
「不僅僅是張茂林,全縣貧困群眾在縣域內醫院住院,醫療費用都是全免,門診費用報銷比例也達到90%。」南部縣衛計局副局長王愛民說。
南部縣貧困群眾享受的惠民醫療政策,源自於一項調研。
在開展脫貧攻堅中,南部縣經過對貧困群眾摸底調研發現,全縣精準識別為「醫療救助一批」的因病致貧人口為2.55萬人,佔貧困人口總數的47.6%。今年四川全省計劃脫貧「摘帽」的5個縣中,因病致貧返貧共有6.9萬人,南部縣佔三分之一強。
「救護車一響,一頭牲畜白養;住上一次院,一年農活白幹。」南部縣經過調研發現,在因病致貧戶中,不少是「小病捱、大病拖,危重才往醫院抬」,越窮越病、越病越不敢看,因延誤治療導致輕病拖成慢病,慢病拖成重病。
調研完成後,南部縣迅速找準了脫貧攻堅的著力點。「對症下藥,立即實施有效措施,破解因貧致貧、返貧頑疾。」南部縣委書記張根生要求。
「病根」找到,行之有效的「處方」很快開出。南部縣首先築牢基本醫療保險、商業保險、民政救助「三道防線」,對確定的12080特困供養人員、26370名需要醫療救助兜底的建卡貧困人員進行全額資助,他們在縣域內醫療機構住院醫療費用全額報銷,門診費用報銷比例達90%以上,同時加強大病保險與城鄉居民醫保、新農合等制度的有效銜接,形成醫療保障合力。對4065名建卡貧困低保對象在定點醫療機構發生的政策範圍內的住院費用,經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及各類補充醫療保險、商業保險報銷後的個人費用,再按70%的比例給予救助;對因為慢性病需要長期服藥或者患重特大疾病需要長期門診治療的32種門診重症疾病實施救助。
「實施『三道防線』後,貧困群眾能夠實現放心就醫。」王愛民認為。
為了確保貧困群眾能夠看得上病,南部縣還推出了動態篩查、定期巡診、長效便民「三大機制」。目前,全縣貧困人口建檔率達到了100%,做到了「一戶一卷、一人一案」;南部縣組織縣級和鄉鎮衛生院組建了醫療扶貧服務隊,定期對全縣198個貧困村免費開展健康體檢、集中診療和後續回訪,並按照慢性病、重大疾病、殘疾人三類和病種屬性、病情輕重、救治緩急等建立專門檔案;為了方便貧困群眾就醫,南部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縣婦幼保健院及12所中心衛生院均建立起了精準扶貧就醫綠色通道,貧困群眾在縣域內住院就醫時,一律實行「先住院後結算」,事先不繳押金、中途不繳費用。
建好村衛生室 讓群眾就近能夠看得好病
11月28日上午,家住南部縣大堰鄉封坎廟村村民劉照誠來到村衛生室測量血壓。村醫劉明珍發現他的血壓偏高后,當即開了一些降壓藥,並叮囑說:「飲食要清淡一些,常檢查……」
「現在看病真是方便,四五分鐘就到了村衛生室。」劉照誠說,他查出高血壓已經5年多時間了,以前因為村衛生室設備簡單,他只能到大堰鄉上查血壓和開藥,坐「摩的」都要20分鐘左右,一來一往半天時間還打緊。
28日上午,記者在封坎廟村衛生室看到,這裡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房間窗明几淨,醫療設施齊全,有聽診器、吸痰器、診查床、清創縫合包、血壓計、呼吸器、輸液架、氧氣包、擔架等。「村衛生室如今的環境與過去相比,那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當了47年村醫的劉明珍回憶,過去一直沒有村衛生室,他就將自己家裡的房子騰出一間,用來為群眾看病。如今,村裡不僅新建了村衛生室,面積達70餘平方米,添置了醫療設施,西藥種類也從過去的20種增加到了80種,中藥從過去的60種增加到了150種。
封坎廟村「第一書記」李翼宏說,為了讓老百姓就近就能看好病,封坎廟村不僅建起了標準的村衛生室,大堰鄉衛生院還派出了一名坐診醫生,並多次組織村醫到縣人民醫院、鄉衛生院培訓學習,如今老百姓打針輸液、普通小病、常見病,都能夠在村裡得到治療,村衛生室甚至還能夠開展一些小型手術。
封坎廟村衛生室建設是南部縣保障群眾看得好病,實施的「基礎工程」和「保障工程」的一個縮影。為了保證貧困群眾「小病不出村、就近能看病」,南部縣今年安排專項資金453萬元,對2016年規劃的60個脫貧村衛生室全面實施標準化建設,今年9月份全部建成並投入使用。對2017年、2018年脫貧村衛生室建設,計劃在2017年上半年全面完成。據介紹,南部縣還將投入1.5億餘元,新建、改擴建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3個,新建村衛生室204個,配備急需的醫療設備5000餘臺(件)。隨著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加快,前些年「體溫靠摸、拿藥靠抓」的現象一去不復返。
「『硬體』設施達標了,『軟體』也必須達標才行。」王愛民介紹,為了讓基層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敢於看病、看得好病」,南部縣還採取舉辦短訓班和巡迴講座等方式,分期分批培訓全縣鄉村醫生,覆蓋面達100%,並制定了二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對口支援鄉鎮衛生院方案,保證了每個貧困村所在的鄉鎮衛生院都有一個上級單位或上級下派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一對一」幫扶。統計顯示,今年1至6月,南部縣內就診率同比增長9%,其中貧困患者縣內就診率達91%。
建六大制水廠 農村群眾用上放心水
水龍頭一擰,自來水就「譁譁譁」的流了出來。28日上午,家住南部縣保城鄉馬家坪村的村民唐德偉高興地說:「以前吃水,要到700多米的山下去挑,水質還得不到保證。」
南部縣屬於丘陵地區,水資源分布不均,季節性降水不均衡,「十年九旱」的高山村、旱山村人畜飲水和生產生活用水嚴重匱乏,區域性缺水、季節性缺水,嚴重影響了老百姓的生活質量,以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為了破解缺水的難題,南部縣運用「項目資金+財政補貼+社會融資+群眾自籌」的多元投資機制,整合資金15億元,實施「源頭工程」,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目前,全縣建成6個大型制水廠,日供水能力13.5萬噸,鋪設了9條射線狀主幹管網,並建設了多處加壓泵站和調蓄水池,覆蓋縣城及64個鄉鎮場鎮、輻射668個村,解決了65萬群眾的安全飲水用水問題。
汩汩清泉潤民心。今年68歲的張秀瓊家住南部縣長坪鎮侯元村,今年年初,她出資1800元,就把自來水接進了廚房。老人高興地對記者說:「從此,我們再也不用擔心喝不到乾淨的水了。」乾淨的自來水通到了村裡,通到了群眾家裡。長坪鎮雙溝村「第一書記」伏雲國說,有了水,村裡辦起了小榨油坊,養殖業也發展起來了。
南部縣五靈鄉丁字橋村海拔700餘米,過去,老百姓天還沒亮就到山下的小河溝去排隊等水、找水,鄉小學沒水吃時只能放假。村民孫永芳娶兒媳婦那年買了一臺洗衣機,因為缺水一次也沒有用過。通上自來水那天,孫永芳一大早就搬出洗衣機,樂呵呵地說:「今天終於可以派上用場了,平時挑水用的水桶也得『下崗』了。」
南部縣水務局一名負責人介紹,今年底之前,全縣計劃出列的60個貧困村、計劃脫貧的7420名貧困戶都將用上和縣城一樣的安全水、放心水。隨著全域供水模式的推行,一股股甘甜的清泉流進千家萬戶,也將從根本上解決「因水致貧」的頑疾。(記者 李奎 實習生 曹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