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原稿是劉勇興先生於2008年在博客發表的文字,很多朋友留言補充信息。劉勝民先生對原文也做了大量的補註。我們根據兩位先生的文字及部分網友的補充,進行再編輯,形成此文。不當之處,還請各位讀者不吝指正。
下圖:1941年梁浩如先生的葬禮在萬國墓地舉行。
上世紀50年代初期,天津的城鄉結合部建了許多「新村」。城鄉結合部除了農田就是墳地,還有一些開窪荒地。我家所住的新村地點在馬場道附近,比佟樓還靠中心區,現在早已是城市的核心。可在當時,實際就是郊區,那時這還沒通公交車,最近的車站是9路的「紡織醫院」(現睦南道天和醫院)站。後來13路才把線路從「第五醫院」延長到佟樓,這裡才通了公交車。第五醫院的準確位置在馬場道與合肥道交口處,其大門開在合肥道上,與美國兵營僅一路之隔,第五醫院後改稱韶山醫院、二醫大附院、醫大三附院,現已拆除。
下圖:位置示意圖
新村的南面是條小河,舊稱廢牆子河,即今津河,河對岸是倪家墳地,現址為兒童醫院,原稱倪家花園。新村北面100米處有條小馬路叫偉夫路(現湛江路),偉夫路基本上是東西走向,其西端開口於馬場道,解放前路口有一個加油站,之後改建為副食合作社和一個糧店。偉夫路上有幾幢小洋樓(如崔伯舊居),東端與海口路公園連接,海口路公園原來是一塊墓地,是專門埋葬住在五大道地區死在此地人的「萬國公墓」。據坊間傳言:此處俗稱「大墳地」,相對海口路公園北側僅一牆之隔的另一塊俗稱」小墳地「,解放以後改稱「海口路殯儀館」,而今友誼北路與桃園村大街交口處的兒童公園,則是「美國墳地」。後來犧牲在朝鮮戰場的著名相聲演員小蘑菇(常寶堃)埋葬於此,儘管同葬於此的還有程樹棠烈士,但周圍老百姓仍習稱「小蘑菇墳地」。
下圖:1984年地圖(黃克榮 提供)。
天津市著名相聲演員常寶堃,藝名「小蘑菇」,是最受天津父老鄉親喜愛的演員。換句話說就是「有人緣」,百姓太喜歡他了。天津有給壓歲錢的習慣,長輩在接收晚輩拜年後必然要給壓歲錢。比如小蘑菇在廣播電臺播出相聲時,提到給聽眾拜年,沒想到家裡就會收到大量的來信,信封裡都裝著鈔票。有的有發信人或發信地址,有的寫了幾句吉祥話,可大部分什麼都沒寫,只是真心真意地給他「壓歲錢」,可見天津百姓是多麼喜歡他。常寶堃於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赴朝鮮慰問團,任曲藝服務大隊副大隊長。程樹棠,天津市著名曲藝弦師,原名耿承彬,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赴朝鮮慰問團,為曲藝服務大隊隊員。常寶堃、程樹棠隨慰問團於4月初抵達朝鮮,4月23日在朝鮮前線沙裡院演出時遭美軍飛機轟炸犧牲。
下圖:常寶堃與程樹棠
1951年5月12日中央同意常寶堃、程樹棠按前線陣亡烈士待遇。同日,常寶堃和程樹棠兩位烈士的靈柩被護送到天津。5月15日,在馬場道第一公墓殯儀館舉行公祭,5月18日,舉行了隆重的送葬儀式。出殯那天,幾乎天津一半兒的市民都為他送行,黃敬老市長也參加了出殯儀式。參加送葬的隊伍綿延整個和平路,路兩邊是群眾。那天,我也加入在群眾之中,可惜我沒有一點兒印象,那時我才兩歲,是母親帶著我。那時我家住在老城廂西門裡,母親二十多歲,聽說小蘑菇出殯,幾乎所有文藝界名人都要送行。母親是想借這個機會目睹文藝界的眾多名人。那時,母親就是現在追星一族的年齡呀。母親說,她帶著我就站在現在的鞍山道路口那個位置。
下圖:1943年的萬國墓地(王瑋 提供)
第二年,我家就搬到小蘑菇墳地附近了。兒時我常到那裡玩,墓地裡有的松柏、石質的墳丘、漂亮的墓碑,秀麗的護欄,甚至可以與公園媲美。二烈士的墓地有漂亮的漢白玉墓碑,背面刻有字體為八分體的碑文,秀麗的漢白玉護欄,還有漢白玉的供桌,但未見有石質的墳丘。據網友「gongzheng」回憶:1952年海口路公園裡全是外國人的墓地。走進去一派西洋味道,如不拆掉現在可以在裡面拍電影,一處處墓穴周圍有花壇很講究。墓地改建花園應在1953年以後(一說1956年以後),但家長還是儘量阻止孩子們到那裡玩,畢竟原來是墳地呀。墓地大門(開口於墓地北側)以東有一座尖頂小教堂,是青磚砌築的,小教堂周圍有很多樹,長的很茂密,牆基很潮溼,下雨時有很多蝸牛,到了旁晚沒有人時感覺陰森可怕。小時候在永安道,常見有二三位修女從西開教堂步行到此處參加宗教儀式。
下二圖:英國士兵的葬禮在萬國墓地舉行(陳碩 提供)。
墓地有兩個大門:一個開在海口路的南端。海口路,原名哈內路,是今天友誼北路的一部分,起於原海口路公園北大門,止於馬場道與桂林路相對,是一條南北走向的馬路,中間與永安道、桃園村大街相交。墓地另一個門開在偉夫路(湛江路)的東端,此門南側有一住宅掩映在一片柳林中,現在回想起來就像艾米莉·勃朗特筆下呼嘯山莊的英格蘭風情。文革後為天津市自動化儀表十一廠佔用,致使筆者印象中的英格蘭風情蕩然無存。其門北側有兩棟帶有地下室樓房,記得其中一座曾經失火。圍牆約2米多高,其中公園大門西側一段圍牆與旁邊的三小(桃園村小學)圍牆相臨(應該是平房,可能是桃園村小學的體育組及器械室),形成了一段狹小且有直角彎的小胡同,估計大約有七八十公分的樣子。這段胡同很窄,大約五六十米長,寂靜陰森,尤其晚上沒有路燈,誰經過那都會害怕。那是從新村到謙德莊(當時的購物中心)的必經之路,每次單獨一個人在此經過後,都要長出一口氣,「可算沒遇到鬼……」哈哈,這是笑話。真的,每每想到恐怖的鬼故事,就會聯想到這條小胡同。在北門對面有一個石匠鋪,俗稱出大石頭的,專門定做墓地的石碑和建墓的石材。石匠鋪的位置應該在海口路與永安道之東北角,公共廁所則在其東面,記得二者並存,大約1956年公私合營後石匠鋪消失了。石匠鋪主人姓張(有一女兒叫張霞),後來在天津市大理石二廠上班。公共廁所一直堅持到建羅馬花園時,隨周圍平房一起拆除。
下圖:上文中提到的狹窄胡同一側與墳地的牆,牆垛是萬國公墓唯一的遺存,拍攝於2010年。(攝影 張翔)
網友「老知青」回憶,50年代墓地正在遷移時,他和幾個小夥伴偷偷進入墓地,裡面很凌亂,一些遺骸已經遷走,留下一個個混凝土澆築的墓穴,下雨后里面都是黑湯。每個墓都一個石碑,墓地前鋪著一塊大理石,上面都刻著英文,並灌著鉛。還有一些墳墓沒有遷走,在墓區路的兩邊上一排排放著很多的棺木,在永安道上靠近桃園村小學的圍牆邊也排放著待遷的棺木。
「小蘑菇墳地」改建為海口路公園一直存在到修築友誼北路。海口路公園大門北圍牆之隔的「小墳地」,後來建了海口路殯儀館,其大概範圍即今羅馬花園一部,四至為:西到海口路;南至海口公園大門;北止永安道,東靠六和裡(大約是羅馬花園大門稍靠西)。天津市大部分的追悼紀念活動都海口路殯儀館舉行,常年哀樂不斷。桃園村小學的學生各個都會哼唱熟悉的哀樂旋律,就像哼唱流行歌曲。現在,小蘑菇墳地沒了,滄海桑田一瞬間啊。
下圖:1987年海口路殯儀館(張國建 提供)。
天津記憶精彩文章,如需轉載敬請告知
業務郵箱:tianjinjiyi@vip.163.com
投稿郵箱:swell10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