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獨,始終如一

2020-12-27 宜興紫砂之家
石濤山水作品

願意且常常自省的人,

往往在獨處的時候,

會與心語,

相互問答。

而慎獨,

它是人事規矩之外,

對自己說實話的一種方式,

它是一種提升境界的好方法,

也是一種有難度的約束。

石濤 松山茅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

所謂慎獨,即能在他人看不見的時候,可慎重行事;在他人聽不到的時候,能不言妄語。

「慎獨」一詞,出自秦漢之際儒家著作《禮記·中庸》一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簡單來說,君子慎獨,言行如一也。

石濤 作

慎獨是一種情操、一種修養,是比自律更高級的境界。

如果自律是歷經克服而成習慣,可以約束一個人的言行,那慎獨就是始終如一,讓自己可坦然自問,心口如一。

《後漢書》記載這麼一個故事,昌邑官員王密帶十斤黃金,深夜去拜訪楊震,楊震拒禮,王密言:"暮夜無人知。",楊震回答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人知?"王密慚愧而歸。

慎獨之人,有敬畏之心,故可心口如一。

石濤 山水

「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外人可見或不可見無礙,於己,慎獨更多的是一種自我淨化的過程。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梨雖無主,我心有主」,慎獨,是不放縱慾望,是一種可坦然臨對的磊落,是心中有方圓,可無人時、細微處不越軌、不逾矩。

若如一,則始終如一。

石濤(款) 深山秋水圖

沒有旁觀的眼睛,

人就不會端著,

故獨處之時,釋放出來的即是最本真的東西。

內在自省時,面對需糾正克己的問題,

就需要內在的定力,

保持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終如一。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追求純粹,可於靈魂深處「正心直內」,

不自欺,極盡恪守。

慎獨,是最高級的獨處。

石濤 看松露滴身 1702年作

- end -

相關焦點

  • 君子慎獨 不欺暗室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於微處隱處嚴謹自律,所謂君子「慎獨」。宋代大臣查道,不因四處無人,順手牽羊;清代巡撫葉存仁,月明風清夜半時,巧拒僚屬贈禮,不畏人知畏己知。典吏曹鼎,英宗宰輔,執獲女犯,四寂無人,唯其內心,堅守德操。他們氣宇軒昂在這天地間獨行,固守內心從未動搖的信念,何為慎獨?此為慎獨。
  • 古代君子修身的最高境界,君子慎獨
    「君子慎獨」出自《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句話的意思是:道,是一刻不可分離的,可以分離的東西,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也會警惕謹慎,在別人聽不到的地方也格外戒懼。
  • 君子慎獨,卑以自牧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禮記·中庸》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一個人或許只是一滴水珠,激不起千層浪,但時間卻將這一滴滴水珠,匯聚成了一條綿延不絕的歷史長河。
  • 慎獨,自律的最高境界
    圖片摘自Pexels 「慎獨」一詞,出自秦漢之際儒家著作《禮記 中庸》一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所謂慎獨,就是在別人不能看見的時候,能慎重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保持清醒。 最隱蔽的東西往往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同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而慎獨說到底其實就貴在這三個如一。
  • 君子慎獨——中國古代士人修為的最高境界
    在《中庸》第33章第2部分進一步解釋慎獨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無愧於神明與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中庸》裡關於「慎獨」的原文: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 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 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 慎獨,是自律的最高層次
    「慎獨」一詞,出自秦漢之際儒家著作《禮記·中庸》一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對「慎獨」的通俗理解是:謹慎獨處,在沒有別人在場和監督的時候,也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不做違背道德的事,不做違紀違法的事,不做違背良心的事,這就叫做慎獨。 所謂慎獨,就是在別人不能看見的時候,能慎重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保持清醒。不要認為隱藏的和危險的過失,就可以去做,而放鬆對自己的要求。
  • 夜讀丨慎獨:坦坦蕩蕩才是自在人生
    「慎獨」一詞,出自秦漢之際儒家著作《禮記中庸》一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所謂慎獨,就是在別人不能看見的時候,能慎重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保持清醒。最隱蔽的東西往往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同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而慎獨說到底其實就貴在這三個「如一」。言行如一,為情操《論語為政》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子貢問老師孔子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告訴他:「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先做好自己想說的,再把它說出來。
  • 最高級的修行,是慎獨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君子慎獨,從古至今除蘇軾外,歷史上稱得上真君子的有幾人
    歷史上真正能稱得上君子有幾人?我們熟知儒家將人的生命境界分為聖人、賢人、君子、士人、庸人五種層次,聖人之中除了最具影響的孔孟荀墨老莊韓的「先秦七子」外,還有孔廟五聖的顏回、曾子和子思。除了「聖賢」外,我們能尋得到並作為榜樣的就是「君子」了。中國歷史中稱得上君子的人很多,似乎每個朝代都能找到幾個。今天我們就從《論語》中來看看作為君子的標準都有哪些,和歷史上那些能成為我們修身齊家的榜樣的人。《論語》中這樣描述君子:「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 君子慎獨:真正能做到的人一定都是非常優秀的人,無一例外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君子在獨自一人的時候,也能夠堅守自我,不做違反道德準則的行為,亦不做虧心事。"君子慎獨",語出《禮記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威,故君子慎其獨也。"最近聽到一個身邊人的經歷,準確來說是身邊的一個孩子媽媽的複述。
  • 「慎獨」道德至高之標準,何為「慎獨」?又該如何做到「慎獨」?
    文/孔子研究院 楊富榮"慎獨",是中國古代先賢聖哲所倡導的一種修身的路徑。毋庸置疑,在今天的社會,我們依然要"慎獨"。可是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如何真正做到"慎獨"?"慎獨"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狀態?何為"慎獨"?慎獨,顧名思義就是審慎地對待自己獨處的時候。獨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釋名》中這樣解釋:獨,無所依也。當周圍環境沒有客觀的約束存在時,自己真實的內心狀態便可顯現出來。此時的自己,怎麼想,怎麼做,才是真正體現一個人素養的時候。
  • 曾國藩:慎獨,修身養性的關鍵
    其中慎獨是他一生事業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每日自省,刻刻慎獨,心地乾淨,清清白白無所求,坦坦蕩蕩無所欲,踏踏實實有所為。 慎獨就是在個人獨處或無人監督和注意的時候,也能嚴於律己,潔身自好,在欲望面前緊鎖心扉,在誘惑面前不動貪心。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慎獨是對君子嚴以修身的重要要求。《大學》中言:「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是故君子必慎其獨也。」《禮記》中講:「莫見乎隱,莫顯於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曾國藩秉承中國傳統文化君子修身的精神,對慎獨又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 慎獨,一名大學生的必修課
    慎獨,想必很多人知道。慎是謹慎、小心、慎重,獨是獨處,一個人的時候。慎獨指一個人的時候要注意,要小心。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能想,哪些不能想。不僅要知道,而且要真正做到。在《大學》中,關於慎獨有明確的論述。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 自律的最高境界:「慎獨」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慎獨」,意思是當你獨自一人時,在沒有他人的幹涉和監督時,你可以憑著高度的自覺,不做任何違背道德信念和做人原則的事情。那麼「慎獨」的可靠條件是什麼?其實,就是自律!「慎獨」是一種內在的道德力量和高度的自覺性。
  • 慎獨則心安,自律當快意
    他還說過:「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疚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慎獨」二字,顧名思義,即「慎」其「獨」者也。《中庸》有言:「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 曾國藩強大內心的方法之一:慎獨
    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獨處的時候保持謹慎的態度。《中庸》中說: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小心的,即使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身處隱蔽之地越不能放鬆自我要求,越是在細微的小事上,越要用心盡力。
  • 慎獨是內心深處的修行
    慎獨是我國古代儒家倡導的修身方法,見於《禮記·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有君子之德的人,即便在獨處時,也會慎重行事,檢點行為,不會因沒人注意而做有違道德之事。慎獨是中國人的千年修行,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
  • 君子慎獨:在無人監督時能體現一個人的真實品行
    凡是君子,即使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不會放棄他的品行。蘧伯玉是衛國的賢大夫,仁義而有智慧,平日服事君上十分謹慎,這個人一定不會由於天色暗淡就失禮的。」衛靈公派了個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衛靈公為了和南子開個玩笑,謊稱不是蘧伯玉。南子聽了,便斟上酒,兩次下拜,向衛靈公祝賀。衛靈公問: 「為什麼向我祝賀呢?」
  • 慎獨,是最高級的氣場修煉(深度)
    ——周國平氣場改變命運,這裡是《氣場課》的第14節:慎獨則心安!01慎獨,是生命的修養慎獨,則心安。最隱蔽的東西往往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同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曾國藩說: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慎獨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慎獨,修養的是內在的定力,是每天三省吾身的省察,是在無人時、細微處,如臨深淵,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慎獨,是自我與靈魂的對話。
  • 談「慎獨」:慎其獨也,方能成其大業
    何謂「慎獨」?《大學》有言: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中庸》也有表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兩部儒家典籍都不約而同提及的一個君子品行——慎獨,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依筆者看,「正其心」是慎獨,「誠其意」是慎獨,表裡如一,毋自欺也,就是慎獨。 慎獨是一種氣度,是楊震面臨重金時,那鏗鏘有力的「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如此話語,堅定得無力可撼,這是對生活的徹悟,更是對人生的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