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盡頭是神學?愛因斯坦晚年為什麼會痴迷神學,我們一起來尋找答案。
要解開這些謎團,我們首先得從科學學與神學的關係問題開始:
通過前幾章對意識的簡單解析,我們大概清楚,意識是物質產生的。是物質經過幾十億年變化的結果,在精神意識出現之前,所有的意識形態都只是短暫的,瞬間的。現在我們身邊的有記憶載體的其它動物都只是停留在最基本的意識
意志的階段,而僅僅在人類的大腦中發生了質變的升華,達到精神意識精神意志的階段。達到精神意識階段的標誌性變化,就是在具備精神意念的意識階段,開始用意識來思考意識存在的合理性。也就是說,現在已知的具有記憶載體的大腦中,只有人類的大腦中具備了用意識去思考意識和物質兩者的存在先後和兩者關係的問題。現在被稱為【哲學】
這個過程至今大概經歷了一億年,前五千萬年,由於生存條件的惡劣,所以促使意識一直在圍繞物質的豐富而進行著創造性的改變,後五千萬年,隨著物質需求的不斷豐富,人類開始向意識豐富方面發展,最終在大約三千年前就已經形成對物質和意識的基本認識。其具有代表性的兩個觀點,一個產生在中國,一個產生在印度,也就是:基於物質變化基礎規律而總結的理論,稱為【道】。和基於意識可改變物質變化的基礎規律而總結的理論,稱為【佛】。
近兩千年來,從物質和意識第一性爭論中開始,兩種理論一直在矛盾中不斷的相互促進,並各自完善,最終在爭論最激烈的德國,赫然成熟了兩種非常完備的理論系統,一個是黑格爾哲學,一個是馬克思哲學。
近百年來,兩者矛盾不斷的促進了二者開始走向了實踐之路,基於物質第一性的思想,通過對物質的不斷研究,使得改變物質的創造性進一步發展,最終以核彈的爆炸,證實著物質第一性的理論基礎,這種對物質改變和創造的實踐活動,又被稱為科學。由於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的謎團困惑著如今的科學界。而基於意識第一性的思想,通過對意識的不斷研究,也使得改變意識的創造性進一步發展,最終以心理學理論呈現在世人面前,催眠術就是這種實踐的成果之一。
兩種思想都想試圖證明對方的認識錯誤性,返而促進了整個人類社會在近三百年的突飛猛進的發展。
那麼我們現在輕易的說誰對誰錯嗎?當然是不能,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我們知道,歐洲在近四百年的時間發展迅速,這和兩種思想的爭論和實踐是密不可分的。
這種現象在中國也曾發生過。那就是佛教和道教的矛盾。從兩漢時期,佛教引入中國後,就一直存在著兩種思想的矛盾,直到隋末唐初之時,由於少林寺對大唐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作用,所以使得佛教地位開始提升,並在玄奘西遊歸來後達到鼎盛,並使得中國的科技文化等領域達到鼎盛,史稱「大唐盛世」
由於中庸思想的影響,使得兩種思想在相對長的時間內一直處於相對平衡的階段,直到明朝達到了又一次巔峰,科技和文化的再一次繁榮,《西遊記》就是對當時佛道相爭的現實反映。最終由於乾隆年間,意識控制的方向問題,導致兩種思想停止了實踐之路。導致後期被趕超的其它國家羞辱了近200年。
意識控制:是人類意識邁入文明意識的標誌。也就是,一方面平衡意識和物質的關係,一方面又控制矛盾的發展方向的控制意識。其代表人物就是孔子和耶穌。
近代意識控制的代表人物有:列寧和希特勒。結果顯而易見,這裡暫時不多闡述。
那麼現在,大家是否對科學(物質)與神學(意識)的關係有了進一步的明確認識呢?
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是近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也就是說是他把科學的實踐推向了極致,而科學與神學的關係又是密不可分的,而且愛因斯坦具備相對論的基本理念,也就是中國道家的陰陽之道的理念,而且還具備了耶穌的意識控制思想,因此,愛因斯坦去研究神學是不是偶然是必然。
現在我們可以明確,其實科學與神學的關係問題已經不能只從這兩者之間來呈現了,必須和意識控制聯繫起來,正如之前的文章裡一直提到的三個名稱:顯陽物質(科學)、顯陰物(神學)質、陰陽物質(儒學和基督學)。宇宙就是這三種物質變化的結果——「三生萬物」,那麼一是什麼就顯而易見了。
人體本身也是個宇宙,所以這三種物質同時存在,因內部變化而整體表現出的形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