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清朝敗亡之後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清朝以前祖先們遺留下來的很多東西,在現在都被當成國寶,祖先們的技藝和智慧是現代人根本模仿不來的。
盛世古董,亂世黃金。在現在這個社會古董真是無價的,只要你喜歡,價格可以無限的開。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由於戰亂,有很多國寶流失國外,這是中國一個很大的遺憾。今天我們就來見識見識中國遺留國外的一些國寶。
明末清初玉筆洗,英國劍橋大學菲茲威廉博物館收藏。
玉筆洗是明代時期一種文房玉製品,是用來盛水洗筆文房用具,既是文人雅士的實用工具,又可作為雅玩和陳設品。
圖中所示這件葫蘆形筆洗,長8.3釐米,最寬6.6釐米,高4釐米,重158克,是用新疆和田籽料琢成的。筆洗玉質細膩光潤,留皮巧雕,通體作葫蘆形,葫蘆枝與葉纏繞器身,外壁攀附一蝙蝠、瓜蒂、枝葉、須藤、須葉下垂,葉脈清晰,自然素雅,婉轉至底,生動逼真。
此器雕琢精湛,構思巧妙,留皮處理也是元明以來玉器製作的常用之法。從整體雕刻技法及風格上看,應該是明代文房用具的精品之作。
清玉香爐,英國劍橋大學菲茲威廉博物館收藏
香爐是「香道」必備的器具,也是華人民俗,宗教,祭祀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供具。其用途有很多種,或燻衣,或陳設,或敬神供佛。形狀上常見為方形或圓形,方形的香爐一般都有四足,圓形的香爐,都有三足,一足在前,兩足在後放置。歷代使用的香器包含博山爐,香鬥,手爐,香筒等不同形制的香爐,以及燻球,香盒,香夾,香插,香盤,及香囊等配套器具,使用的質料主要包括銅,陶瓷,竹木器,金銀,琺瑯及玉石等。中國香爐文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的「鼎「。清朝光緒的御用香爐是由玉來做的,非常薄,用手電筒打在裡面,外面可以看到光源。
遼綠釉花卉紋罐,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明代時期,景德鎮成功燒紙哥釉器,明宣德時期御器廠仿燒哥釉瓷器時,底部用青花書寫款識,可謂此品種的創世。哥釉青花於明代晚期較為常見,但燒紙的器皿比較粗糙。萬曆朝的器物,紋片釉面閃米黃或黃色,開片紋路呈現粉紅色,青花呈色多為藍中閃灰或者發黑,一般多用白,褐色等材料推繪出松鼠,花蝶,蟠螭等圖案。
清瑪瑙碗,英國劍橋大學菲茲威廉博物館藏品
該碗距今至少有700年的歷史,為一件宋代生活器皿。其形製作缽狀,形狀規整,曲線流暢,製作典雅。圓形大敞口,深腹微鼓,底部平實。呈橙黃色,局部有暗紅色斑紋,系選用北方優質的火瑪瑙,將它整體掏空製作而成,器壁厚度僅僅為0.2釐米。碗呈橙黃色,局部有暗紅色斑紋,顯現出瑪瑙的自然紋理與柔和嫵媚的光澤,讓人為之驚嘆。
更為珍貴的是,在碗的口沿處鑲嵌了一圈薄薄的窄邊黃金條飾。宋代的官宦階層和富裕之家,往往在瓷器和玉器的口沿上包鑲金邊,也別是碗,盤等瓷器上的芒口,鑲金施彩,甚至流行。這種錦上添花的包鑲技術,更增加了器物的富麗和豪華。
如果流失國外的一些國寶,我們國家用自己的影響力去討要回來了很多,但是有些重器,國寶中的國寶,很多國家都不願意歸還。這是改變不了的事實,但是歷史的教訓我們必須時刻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