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歷史,了解文化,了解【閩南泉州習俗】建房禮俗

2020-12-19 wumingdong

大家好,我是wumingdong今天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閩南泉州的建房禮俗。想了解更多的閩南文化習俗知識歡迎大家評論告訴我,感謝!!!

建造新房是一個家庭的百年大業,尤其需要慎重對待,泉州民間也因而形成了一套頗具特色的禮俗。

建宅之始,請風水師選擇地址坐向,再請擇日師擇定吉日動土興工。城裡選擇地址雖然受街巷局限,但風水師能「解兇化吉」。地點、時間都擇好了,即於廳址祀土地公神位,備辦酒菜祀神上香後,建築工人就用鐵釺沿屋址周圍破土,這就是「動土」了。晚間設筵席招待建築工人。凡遇該吉日犯煞的人、戴孝的人、進過產房的人,均須迴避。開工後,每月的初二、十六均須敬祀土地公,並宴請建築工人。

依工序進展的下、置門、上梁、封歸、合脊、放涵,都要選擇吉日良辰。其中上梁是最重大慶典,「做龜扎粽」(家庭自製的禮品食物)、祀神、請客、請道士祈禳。置門,門底須埋「五穀」,門柱頂壓紅布。上梁,即中脊正梁(脊檁)須掛上紅彩八卦。封歸,合脊,屋頂上的中脊完工,還要「點梁」,有的還加「做煙土」,即在屋頂中脊正中安置烘爐火(通常在半夜子時),主人及其子孫4人或8人上屋頂齊呼「湖龍來啊」(意謂把家庭龍脈圍攏來)!此俗常與附近鄰宅發生糾紛,明智者建宅多不「做煙土」。脊的兩端俗稱「歸尾」,形如燕尾,這是遠承宋朝的建築模式,甚為古老。建築工序最後是「謝土」(落成典禮)。同日要有「入新厝」儀式,即喬遷新居,由家主人的嶽家送大紅燈一對及一群雛雞(喻「添丁」,子孫像雞仔雞孫那樣興旺),並若干廚房用具(如碗碟之類)和大米(喻衣食豐足)。宴請客人,除親戚朋友外,一定要請左鄰右舍,打個友好的招呼。俗語有「千銀買厝,萬銀買厝邊(鄰居)」,可見泉州人睦鄰的風尚。

整個建房期間,房主要關心工人的施工安全,防止中暑或工傷事故,平日供足煙茶,辦好膳食,對工人招待倍至;初二、十六及上梁等節日,都要設宴款待。故俗語云:「初二十六,土刀斧鑿;封歸合脊,師傅肚必(「必」為方言,即裂開之意)」,謂吃得很飽。

泉州人歷來認為居住環境與子孫繁衍、家業興旺息息相關。早年房屋的設計講究結構對稱,忌兩側輕重不一,認為這樣風水財源會傾斜,不但會使兒孫各房有好壞之差,甚至會造成整個家庭的不穩固。近年來,房屋結構雖日趨多樣化,但仍注意整座房子各部分的協調。住宅大門忌正衝豁口、溪流口、道路口、大樹,鄉間居民大門常貼有八卦、佛符諸類以驅邪。私家住宅朝巷口正中(即丁字街口),必須於朝巷(街)正中的牆面上立一塊石頭,上刻「石敢當」,有的還刻上獅頭。

房屋主大廳方向最忌正對人家的門窗、煙囪或與某種有稜角的物體對衝。人們認為這種對衝於居住者不利,會破壞圓滿的生活。因此先蓋房的常阻止後蓋者的大廳對自家大門,以防不利不吉,後蓋者為避開這種對衝,或把大門改偏方位,或在大門前一定的距離建一道照牆遮攔。現在除大街道邊的房屋外,普通居民都注意這種忌避。古式房屋講究聚財忌錢財外流。屋中部有深井,屋頂的水聚於深井,深井有水涵排水,這水涵的涵道是彎曲的,忌從中門直出(錢水外流),人們認為這樣財氣才不會直流。現在的房屋多數沒有深井,也就沒有這種忌避了。

建房過程忌不熱情款待建築工人,尚未酬謝「土地」的新居,不得敲鑼打鼓。門檻忌踏、站或刀砍、物擊。正廳旁側不添造廚房,否則有「乞丐背草袋」之諱。房間裡,床的坐向也是有講究的,睡臥忌腳朝門口(死人相),床位忌朝房門(露醜)。房屋絕對不借人家生孩子,人們認為有人在家裡臨時生下孩子而後抱走,就是把家裡應有的人丁帶走。因此外人在自家要生孩子一定要立即離開,出嫁的女人更不得在娘家生孩子。俗話說「借死不借生」。有外人死在自家的房屋裡,要借廳堂辦喪事,這是許可的。 20世紀80年代以來,城鄉新建的居民住宅樓群日益增多,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居住條件,然而生活在樓房公寓裡的居民,往往感到以前那種友善的鄰裡之情在逐漸淡化,「對門數年互不知姓名」的現象也逐漸多了起來。

相關焦點

  • 了解歷史,了解文化,了解【閩南泉州習俗】出洋習俗
    大家好,我是wumingdong今天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閩南泉州的出洋習俗。想了解更多的閩南文化習俗知識歡迎大家評論告訴我,感謝!!!泉州由於地狹人稠,自古以來,不斷有人遠渡重洋,出國謀生。泉州成為著名的僑鄉,因此形成了相應的民風民俗。華僑出國前,須備辦果盒香金(冥鈔),到公媽廳中親自點燃三炷香,跪著向祖宗辭行,以示尊宗敬祖。同時聲言離鄉背井到南洋謀生,乃生活所迫,伏祈祖宗鑑諒,並求祖宗神靈庇佑安全渡洋,在僑居地興旺發達,日後一定回鄉謝天敬祖,光耀門庭,俗稱「拜公媽」(也稱「拜祖」,牢記「搖籃血跡」,出洋後,不忘家鄉故土)。
  • 了解歷史,了解文化,了解「閩南泉州習俗」造作漁船
    大家好,我是wumingdong今天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閩南泉州的造作漁船。想了解更多的閩南文化習俗知識歡迎大家評論區告訴我,感謝!!!船是漁民的主要財產和工具,它關係到生產收益的好壞和船員的安全。如泉州後渚港出土的宋代木帆船,即以耐水的松木為中龍骨,用堅實防蛀不易變形的樟木為艏柱、桅座和舵座,以輕便韌耐的柳杉為舷板。而惠安崇武造漁船的用料品種則更為豐富,有松木、樟木、杉木、相思木、黃楮木、芒果木及其他堅韌的雜木等。造船的工具也甚多,有斧頭、鑿子、刨刀、鑽木、釘送、釘拔、掘斧、墨斗、曲尺、刮刀、灰刮板等等。有關的準備工作完成後,即可考慮動工。
  • 體驗泉州人生禮俗,遊歷人生縱貫線
    其中,由泉州市古城辦、泉州文旅集團主辦的「潤物無聲國慶展·人生縱貫線」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集實物造景、打卡蓋章、歲時市集等互動環節於一體的文創活動,讓市民與遊客體驗了從滿月、周歲、成年到結婚幾個重要人生階段中的習俗。今天小編帶大家到現場回味一番,了解充滿智慧與生活經驗的泉州人生禮俗。
  • 從滿月到結婚,看遍泉州人生禮俗
    國慶節來西街看泉州版「人生縱貫線」10月1日—7日,由泉州市古城辦、泉州文旅集團主辦的潤物無聲展——「人生縱貫線」將在西街肅清門廣場展出,將為大家展現泉州的人生禮俗,看泉州人歷經千百年歲月洗禮和生活磨練後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
  • 博餅是閩南地區的中秋文化習俗,你了解多少?
    文/南風博餅是閩南地區流傳已久的中秋文化習俗。其來源據說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在臺的官兵想念家鄉和親人,到了中秋佳節更是難以阻擋。於是,就有了博餅的傳統習俗。鄭成功被封過延平王,官職不小,用七九六十三塊餅來做「會餅」,正是閩南地區博餅文化的真正內涵。中秋博餅習俗,圖的是開心和兆頭,誰都想博中狀元,所以閩南人對其非常重視,有「小春節,大中秋」的說法。博餅經過幾百年的變遷,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傳統文化。原先只流行於閩南地區(包括臺灣省),如今已經在八閩大地廣為流傳。
  • 【咱是閩南人】這些獨特的生命禮俗,你知道嗎?
    生命的寶貴與生命歷程的豐富,使閩南家庭以敬畏和虔誠的態度來對待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這種敬畏與虔誠外化為種種的儀式,演變成我們今天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誕育禮俗、成人禮俗、婚姻禮俗、壽辰禮俗、喪葬禮俗等生命禮俗。按照人的生命歷程,相應的習俗隆重上演,提升了生命的價值,也為閩南生活增添了絢爛色彩。
  • 平面設計師超愛閩南文化,他說:傳統文化的東西越了解越讓人沉迷
    16年正式創立了「泉州辦桌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致力於將推廣閩南文化與事業發展相結合。超富現在除了創業青年的身份還多了一個身份——石獅伴手禮協會副秘書長。曾經的80後看不懂90後,很少有年輕人對傳統文化如此沉迷,將之發展成自己的事業更是少見。
  • 泉州文廟也是半個泉州文化歷史博物館!
    因此,你們會發現,但凡有文廟的城市,大多都是具有深厚文化歷史底蘊的城市,如南京,北京,蘇州等歷史文化名城。位於市中心老城中山路邊上的泉州文廟,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建築群。泉州文廟和我以前去過的文廟不一樣,它沒有很突出的「景觀感」。其坐落於舊城之中,廣場上行走的居民都是居住在附近的居民,根本看不到景區內的架子。
  • 國慶節來西街看泉州版「人生縱貫線」
    泉州網9月26日訊(記者 李心雨 李菁 文/圖)10月1日—7日,由泉州市古城辦、泉州文旅集團主辦的潤物無聲展——「人生縱貫線」將在西街肅清門廣場展出,將為大家展現泉州的人生禮俗,看泉州人歷經千百年歲月洗禮和生活磨練後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
  • 泉州師範學院閩南姓氏文化研究中心揭牌儀式舉行
    6月14日上午,泉州師範學院閩南姓氏文化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首屆中華閩南姓氏文化論壇在泉州師範學院圖書館舉行。  儀式上,福建省開閩姓氏文化研究院院長蔡幹豪介紹,為深入研究閩南姓氏文化,傳承保護家族文化遺產,建成全球閩南族裔的尋根中心和學術交流中心,泉州師範學院和福建省開閩姓氏文化研究院決定成立閩南姓氏文化研究中心,並聯合眾多海內外姓氏研究組織共同倡議發起籌建「閩南族譜館」,廣泛開展公益宣傳活動,共同傳承與弘揚閩南傳統文化。
  • 八閩千姿:拯救閩南文化「活化石」泉州歌訣
    中新社泉州11月16日電 題:拯救閩南文化「活化石」泉州歌訣  作者 蘇巧鳳 陳龍山  「燕仔燕仔真好看,同飛同歇不拆散。飛來袂赴清明節,飛去袂赴七月半。」在中新社記者面前,今年80歲的老人傅孫義情不自禁吟唱起自己熟稔於心的泉州歌訣《燕仔燕仔真好看》。  泉州歌訣又稱泉州童謠,是閩南童謠在泉州地區的稱呼。
  • 他收藏了近千件阿嬤結婚時的陪嫁品,只為傳承一種鮮為人知的閩南文化.
    閩南文化博大精深,特別是泉州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底蘊。
  • 怎樣全面了解西班牙的歷史文化?
    說到西班牙的歷史文化,相信有朋友不知道可以從哪些渠道入手了解,那今天主要給大家整理一些個人覺得比較實用,對了解西班牙和拉美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習俗、風土人情都很有幫助的資源,走心推薦一些網站、書籍和紀錄片等等,相信你會大開眼界,其實資源不在多,在於精!
  • 2019閩南泉州划拳會員競技賽
    活動背景划拳屬於行酒令的一種,在泉州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群眾基礎,是一項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競技性體育活動,但由於划拳時,經常與酗酒鬥毆等事件相生相伴,加之每於夜間吆喝之聲高揚頗有擾民之嫌,划拳者時有坦胸露背之舉又頗有不雅之相,難免為高雅人士所側目
  • 歷史上閩南文化的美食
    近日,應該有不少朋友發現,在抖音上颳起了一陣閩南風,作為閩南文化源頭的泉州,至今有著1750多年的歷史。古語云「民以食為天」,那麼在「轉糾」有哪些地道又美味的小吃呢?一起來瞧瞧。小編大學有兩個泉州舍友,說起泉州的小吃,他們第一個想到的都是面線糊。可能你在大街小巷都見過這道小吃,呈糊狀,由細面線、地瓜粉製作成,常作為早餐食用,亦可作點心和夜宵,味道鮮美,清甜爽滑。
  • 汶萊的文化習俗,來了解一下
    因為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影響,使得汶萊擁有比較深重的宗教色彩,汶萊人講話非常的委婉、重視禮節,在和外人交流的時候基本上不會採取過激行動,關注弱勢群體,在做事的時候循規蹈矩,很遵循傳統禮節,下面來看下汶萊的文化習俗有哪些?
  • 泉州醫高專舉行「閩南文化進校園」活動系列講座
    黃真真作《泉州古橋文化》講座東南網4月13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 通訊員黃丹妮)12日下午,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閩南文化進校園」活動系列講座第一講《泉州古橋文化》由泉州市文管所研究員黃真真拉開序幕。現場,百餘名學生聆聽講座,對泉州古橋歷史和閩南文化的考古工作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閩中橋梁甲天下,泉州橋梁甲閩中」。黃真真就泉州古橋文化中的兩位「橋狀元」——最具代表性的古橋洛陽橋和五裡橋分別作介紹,通過史料記載、傳說事跡等資料,結合豐富的圖片和視頻,全方位介紹泉州古橋文化,加深學生對閩南文化的認識與認知。同時與學生們分享了年輕時考古發掘的經歷。
  • 閩南清明節習俗
    原標題:閩南清明節習俗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那麼閩南清明節習俗有哪些呢?
  • 閩南科技學院--泉州師範學院(泉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歷史沿革
    1.閩南科技學院歷史沿革2001年福建師範大學(閩南科技學院)創建2003年福建師範大學(閩南科技學院)通過教育部獨立學院確認2018年福建師範大學(閩南科技學院)轉設為閩南科技學院福建師範大學參見福建:「福建師範大學(……)歷史沿革」
  • 安溪兩「民俗控」大學生 「鬥陣」傳播閩南民俗文化
    出生於1993年的安溪小夥楊巍峰,說到這類婚嫁習俗方面的閩南四句,張口便能來上一段;而好友謝金印,生於1994年,摯愛宮廟文化,經常利用假期走訪寺廟,並在網上發布和推廣其背後的人文。如今,他曾走過的寺廟,連自己都數不清,少說也有數百座。  問起為什麼會喜歡研究民俗和寺廟,楊巍峰和謝金印不約而同地說,因為小時候喜歡看熱鬧和逛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