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閩南民間傳統的觀念裡,完美的生活狀態就是丁、財、旺皆有,並且「丁」是擺在第一位。生命的寶貴與生命歷程的豐富,使閩南家庭以敬畏和虔誠的態度來對待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這種敬畏與虔誠外化為種種的儀式,演變成我們今天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誕育禮俗、成人禮俗、婚姻禮俗、壽辰禮俗、喪葬禮俗等生命禮俗。按照人的生命歷程,相應的習俗隆重上演,提升了生命的價值,也為閩南生活增添了絢爛色彩。
生命禮俗速覽
■生育禮俗:開啟生命之門
嬰兒出生的一個月、四個月、周歲分別要做「滿月」、「四月日」和「度晬」。
滿月這天,祀神宴客。宴畢,請一位高齡剃髮匠給嬰兒剃胎髮,稱「剃滿月頭」。娘家依照習慣要送來「頭尾」,也就是嬰兒從頭到腳的一切衣物。這些禮物也可在出生日和周歲時送。
「四月日」這天,除祭拜神佛和祖先外,主要是進行收涎儀式。收涎,就是把涎水收乾淨,祝福孩子不斷長大。 家裡會準備12個酥餅,用紅絲線或黑絲線串起來,由親朋好友說一句吉祥話,並拿一個酥餅在孩子嘴上抹一下,說「收涎收離離,明年招小弟」。有一些地方,如泉港區沒有做「四月日」的習慣。
■成人禮俗:踏上成長之路
16歲意味著一個人步入成年。閩南民間在孩子16歲生日這天都要舉行成人禮。成人禮由家族中福壽雙全者主持儀式,俗稱「上頭」,儀式中還要敬天祭祖,較為隆重。民間傳統的觀點認為,小孩在未滿16歲之前,是由天上的七娘媽保護的。因此,在俗稱「七夕」的農曆七月初七,民間表現出一種關心下一代的節日氛圍,新生嬰兒在第一個「七夕」拜七娘媽為「契母」(即乾媽),稱「新契」,至16歲才解除契約,稱「洗契」,其時都要舉行一定的儀式。隨著時代的進步,這個習俗在不少城市家庭已經消失,但是在農村中還是很普遍。
■婚姻禮俗:喜結連理
古代婚禮有「六禮」,即六道程序。閩南民間流傳下來的婚禮現在主要是議婚、訂婚、完婚三步驟。閩南傳統婚俗隨著人們外出,還流傳到海外。
議婚即婚姻的考核階段,由媒婆了解雙方家庭,講究「門當戶對」。雙方感到滿意後,雙方家庭交換男女「八字」,各問卜於神明祖先。八字如果合得來,婚姻便成,這其中有「緣分天定」的味道。
訂婚俗稱「送定」、「過定」,男方擇定吉日,將聘禮湊成偶數送往女家。女家隨其禮物輕重而回贈禮物,並由男方尊長將戒指戴在準新娘手中。男家將女家禮物帶回後,將禮餅等分贈親朋,作為訂婚通知。
完婚就是迎親。由新郎至女家熱鬧接新娘子,沿途點放爆竹。迎親花轎到男家後,新郎新娘同拜天地、祖先、父母,然後相對交拜,拜畢進入洞房,接著大宴賓客,是夜親戚朋友鬧洞房。
婚後女子第一次回娘家省親,俗稱做客,並在日暮時,帶著兩株連根帶葉並箍上紅線或紅紙的甘蔗和一對腳綁紅布的雛雞(閩南語稱「娶路雞」)等禮物返回夫家。按閩南和臺灣的習俗,日暮時才返回,寓有「暗摸摸,生達埔(生男孩)」的含義。甘蔗和雛雞分別象徵好頭好尾和夫婦和睦相處,白頭偕老,同時甘蔗與雞也均含子孫昌盛的意思。
■壽誕禮俗:人間重晚情
成年儀禮逐漸淡化後,壽慶儀禮就日益為人們所重視,並以50歲為分界,50歲前稱賀生,過生日;50歲後為做壽,俗稱「做大生日」,逢十舉行,但泉俗是做「九」不做「十」,因「九」與「久」諧音,寓有「歲壽長久」之意。
■喪葬禮俗:風光厚葬
喪禮是人生的結束禮,閩臺民間均認真地按傳統禮俗辦理。喪禮的全過程相當繁瑣,包括始喪、入殮、出殯、做旬、做百日、除靈、合爐等程序。出殯時,笙鼓前導,靈柩由棺夫扛著遊行,親朋送葬,最為隆重。去世一周年的祭祀稱作對年,兩周年的祭祀叫做三年,至時,居喪者脫孝,喪葬儀禮結束。
民俗是一個地方綜合性的文化現象。在閩南,各類生命禮俗普遍體現了人們求健康、平安、長壽、富貴的願想。
【編輯/芙蓉 美編/榮鑫 編審/磐石 世寧】
振獅醫院健康小助手:將白朮、白芷、白芨、白蘞、白茯苓、白芍、珍珠粉7種材料按各1/7磨成粉,加清水攪成糊狀即可,可以消除斑點和痘痘。
石獅廣電微信推薦
愛石獅 微信號aishishi-2013
石獅廣電傳媒 微信號sstv-chuanmei
平安石獅 微信號 sstv_pass
石獅新聞 微信號shishi-news
石獅網 微信號chinash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