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人看過來!這些閩南傳統節日你都知道了嗎?

2021-01-09 騰訊網

閩南閩南地區很注重民間傳統節慶,習俗與臺灣基本相同。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節前家家戶戶貼春聯。除夕夜,合家圍爐(火鍋)吃年飯。有的通宵不眠,名為「守歲」。長輩把紅包分給未成年的孩童,名為「壓歲錢」。初一凌晨,點燃爆竹「開正」。人們換上新裝到族人親戚家按輩份高低依次拜年,路遇朋友,都要彼此道賀新喜。客人來家,應款待甜茶、糖果、蜜餞,來客帶有孩童,則送給禮柑、瓜果。正月初三這天,被視為新喪之家的消愁日,一般不串門和外出賀年。

初九天公生:農曆元月初九,閩南僑鄉普遍做「天公生」,所謂「天公」,就是「天庭」的最高統治者「玉皇大帝」。奉敬「天公」比的是早,百姓在初八就準備好「三牲」,其中少不了大公雞,公雞的尾雉還不能除去。擺貢品的桌子還常常系上刺繡的錦,是為「桌圍」。結束前還要燒金紙,天公金是特大號,也特多。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日,閩南又稱為「上元節」或「燈節」。泉州俗稱上元小年兜,十分隆重 ,在正月初一後再次掀起一個節日的高潮 ,自朔至望 ,為春節的系列民俗活動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泉州元宵節的習俗不少,主要有鬧花燈活動,當天夜裡,父母往往帶著孩子提燈上街觀景。近年來在廈門中山公園舉行「鷺島燈會」已成慣例,民間還經常有耍龍燈、舞獅等活動;泉州市區舉行「元宵燈會」、踩街等活動,南安也舉行元宵文化一條街等相關活動。元宵佳節,閩南各地寺廟會準備一些由米粉或麵粉特意蒸製的大小「壽龜」,連同信眾去年乞去,今年又來奉還的,以供信眾乞龜。人們之所以來此乞龜,乃是祈求平安長壽,做生意興旺發財等。

清明節:人們要依俗掃墓和祭祀祖先。以前掃墓都是獻冥紙,現在逐漸以花圈或花束代之。清明節前後十日,公墓、骨灰室都開放供民眾祭奠。 清明節吃潤餅菜和清明粿,當為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日,閩南俗稱「五月節」。以往家家門口要插艾蒲、家中灑雄黃酒、給小孩佩帶香袋,用以驅邪,現已少見。但人們還習慣在這一天翻曬衣物、做大掃除,並保留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例如:泉港龍舟、集美龍舟是歷年組織龍舟競賽的場所,屆時熱鬧非凡。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日可以說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唯一屬於婦女的節日。七夕中午 ,敬祀七娘媽(即天帝的第七個女兒),舊時人們要備瓜果菜餚七盤,姻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盞七個,筷子七雙,小型紙橋七乘,看來泉州人把七娘媽的六位姐姐也全部請來了,共慶 "七娘媽生" ,所以,供品以七為數。泉州人還把七娘媽奉為護佑少年兒童苗壯成長的女神新生嬰兒在第一個七夕拜七娘媽為契母 ( 即乾媽 ),稱新契,至16 歲才解除契約,稱洗契,其時都要舉行一定的儀式。

中元節:農曆的七月俗稱鬼仔月,道教傳說,此時陰間地府有很多無主孤魂散鬼,久經飢餓,常於此時到人間覓食,於是民間在這一日,除須備辦豐盛菜餚,於自己的廳堂孝敬列祖列宗並祭拜地基主、土地公以及有關神祗;在本宅門口,於傍晚再擺上一席,菜餚葷酒俱全,且數量也多,以孝敬無主孤魂散鬼;並備齊冥幣及金、銀紙,這些冥幣儀式後焚化,燒給散魂「好兄弟」的。

普度:農曆七月,是做普度的月令,所謂普度,即普度眾生之意,而普度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以豐盛的菜餚酒食施捨給無主的孤魂散鬼,那些在天災時不幸罹難的死者,成為無主的孤魂散鬼,變成陰司地府的流浪族,這一些鬼魂,到處遊蕩,有時擾亂人間,造成災禍。普度之舉,就在於施捨衣食,讓凡間芸芸眾生不被這些無主孤魂散鬼撓擾而不安寧。各村有各自的普度日,從七月初一日至月底,分境逐日進行。普度之日,普度之村,也常宴請來本村看熱鬧的親戚朋友。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人們合家團聚或倍加思念遠方親友的日子。在中秋節,閩南人除了賞月、吃中秋月餅之外,還有一種自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臺灣時候流傳下來的「玩會餅搏狀元」的民俗活動,極具特色,充滿樂趣。中秋會餅每盒63塊餅,大小不同,共分為6種,分別代表古代科舉的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在「搏狀元」活動中俗稱狀元、對堂、三紅、四進、二舉、一秀)。每人輪流將6個骰子擲入碗中,根據投入碗裡的骰子的點數領餅,以最終奪得「狀元」為幸運。三百多年來,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一直在閩南民間流傳。泉州中秋節還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習俗 ,如月夜聽香、對擲石戰,燃燒"塔仔"、敬"孔明燈"等。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按照中國的傳統習慣,九月初九日,有九九之數之稱。故重九又稱重陽,由於是民間傳統節日,所以歷代以來,均稱為重陽節。在九月九日這一天,百姓到附近的山頭去登高,採插菊花等。近年來,古老的節日注入了新的內容,那就是把這個傳統節日定為「老人節」,使古老的傳統節日增添了新的內容,賦予了新的含義。

冬至節:家家戶戶祭祖吃「冬至圓」或稱為「圓子」。 冬至節,又稱冬節。冬至為24個節氣之一,特別為人們所重視,泉州人稱冬至為「冬節小年兜」。冬節早晨,要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後合家以甜丸湯為早餐。有的人家還於餐後留下幾粒米丸,粘於門上,稱「敬門神」。泉州人吃丸,稱元宵丸為「頭丸(圓)」,冬節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是意味著全家人整年從頭到尾一切圓滿。

尾牙節:「尾牙」即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源自農曆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做牙」(用供品「打牙祭」)的習俗,到農曆年末臘月十六就稱為「尾牙」。商人和農人在「尾牙」這一天,除了供奉神明,也要招待自家的僱工與僕婢,對於來年是否繼續僱用一個人,也要在本日作最後的決定。所以,這算是慰勞日,又是禮貌相送日。

除夕:泉州俗稱年兜,是農曆一年裡的最後一天 ,也指最後一天的晚上。泉州除夕這天的節俗主要有祭祀祖先、張貼春聯、吃團圓飯、分壓歲錢 ,"跳火盆",辭年守歲等。除夕晚上 ,各家各戶要在廳堂和房裡的桌上擺過年飯 ,飯上壓有紅桔、紅蛋、年糕、硬幣等 ,並插有"春花"( 或稱春枝 ),象徵年年有餘 ,吉祥如意、添丁進財。還要以三牲供果 ,敬奉廳中神祗和灶君 ,俗稱拜歲。家務收拾停當後 ,合家歡聚一堂守歲迎春 ,是夜燈火長明 ,俗謂守歲可為父母或長輩延年益壽 ,故又稱坐壽。

佛生日:是閩南一帶特有的傳統節日,節日氣息比春節有過之而無不及。是閩南獨特的民俗,在閩南一帶世代沿襲。特別是泉州一帶更顯重視。每年的佛生日,都要唱戲,一般唱三天左右的戲。舉行「進香乞火」,迎神賽佛儀俗也十分盛行。所謂「進香乞火」,即組織眾多善男信女,舉行隆重儀式,列隊到該佛分身的祖寺取回不滅香火。「進香乞火」之日,浩浩蕩蕩的隊伍中,五色旌旗,鼓樂吹打,神轎佛輦,化妝的高蹺、馬隊,妝閣,以及旗、鑼、鼓、槍,無所不有,招搖過市。有時,還出現神棍跳神戳釺刀者,場面十分森嚴壯觀。

相關焦點

  • 農村的這些節日你們都知道嗎?這些節日很流行,是傳統節日
    時間每天都在流逝,一年四季不斷更替著。要知道,一年中我們會歷經很多個節日,比如:教師節,兒童節,國慶節。在農村有一些節日被人們看作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不知道你聽說過沒?在農村有被人們過的、人節和神節,並且這些節日很流行,你知道這些節日嗎?每當這些節日來臨時,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
  • 閩南初九拜天公,你知道這個傳統的起源嗎?
    全世界只有不到1 % 的人關注了發現鷺島你真是個特別的人
  • 閩南端午民俗 南安埕邊村製作午時草襲上輩傳統
    閩南網6月3日訊 「五月五,過端午。插艾草,掛菖蒲。」除了賽龍舟、吃粽子、插艾草外,你還聽說過端午節制午時草的習俗麼?  在泉州南安埕邊村,70歲的老楊會在端午當天的午時,製作出一種包含20多種草藥的午時草,喝這草茶過節。
  • 在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過年,這些特色美食你吃過嗎?
    在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泉州過年,這些特色美食你吃過嗎?閩南語發音做「炸錮」(ji ko)油酥炸是惠安、泉港、南安一帶具有民間傳統特色的小吃。裡面包裹著拌有白糖、蒜泥、蔥頭的花生粉末。口感香甜,外皮層層疊疊,酥脆可口。個頭不大,近看像個小月牙,遠看又像是一個個金元寶!
  • 福建人舌尖上的清明美食 這些你都吃過嗎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閩南人會備辦葷食、潤餅菜、金紙、香燭等祭品,敬奉祖先。閩菜大師程振芳表示,二三十年前,潤餅菜、麥餡粿、鼠粬粿等閩南小吃都是作為祭品擺上桌。很快,她拔了滿滿一籮筐,原來,這些都是做「鼠粬粿」的材料。在德化,這是一種清明時節才會製作的小吃。「每年清明前後,正是鼠粬草快速生長的時候,這時的草嫩綠嫩綠的,不會太老。」林女士說,南安也有製作「鼠粬粿」的習俗,但是兩地製作方法不同。德化做的「鼠粬粿」不會加芥菜汁,全部是用鼠粬草搗碎成泥,加入用冬季稻米磨好的粉,反覆攪拌。蒸熟後倒入石臼中連續捶打,直至全團柔軟細膩,再放入圓形模具中。
  • 【咱是閩南人】這些獨特的生命禮俗,你知道嗎?
    在閩南民間傳統的觀念裡,完美的生活狀態就是丁、財、旺皆有,並且「丁」是擺在第一位。
  • 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但這些國家也都年味濃濃,你知道有哪些嗎?
    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但這些國家也都年味濃濃,你知道有哪些嗎?說到春節,相信每一位中國人都再熟悉不過了,作為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年春節都是非常盛大的。那麼你們知道嗎?在當今世界,還有一些國家,此時此刻也是年味濃濃,來看看都有哪些國家吧!在春節時期,也有許多的國人們都願意出國旅遊,來看看驢友們在國外的「春節」。一位去韓國旅遊的遊客稱道:在韓國,人們稱韓國為「舊正」,與新年的「新正」相呼應,而春節也是韓國的傳統節日,風俗習慣與我們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 臺南安平地區一帶的老一輩的人都知道的傳統點心
    蚵仔煎,是一道常見的家常菜,起源於福建泉州,是閩南,臺灣,潮汕等地區經典的傳統小吃之一。關於它的起源,有一則有趣的故事。民間傳聞,西元1661年時,荷蘭軍隊佔領臺南,泉州南安人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
  • 泉州傳統村落之南安漳州寮:琵琶古厝彈奏家風新調
    南安市自然資源局 供圖白石基底,紅磚外牆,燕尾翹脊……提起閩南傳統建築,古樸典雅的蔡氏古厝群便會浮現眼前,深刻雋永。這片位於南安官橋鎮漳州寮村的恢弘古建築群蘊藏著最傳統、最純粹、最典型的閩南,一磚一石都留下了時代的印痕,訴說著崢嶸歲月,也傳承著熠熠生輝的家風文化。
  • 閩南人的清明傳統美食——潤餅
    是中國民間節日的一種傳統食品,流行於中國各地,在江南等地尤盛。在中國南方,過春節不吃餃子,吃春卷和芝麻湯圓。閩南一帶清明時節也吃春卷,民間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於待客。春卷歷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大多數春卷都是包好以後再下鍋油炸。
  • 平面設計師超愛閩南文化,他說:傳統文化的東西越了解越讓人沉迷
    辦桌文創創始人 邱超富石獅伴手禮協會副秘書長平面設計師上世紀80年代開始,閩南語歌曲、鄉土劇的流行讓很多人知道了「閩南話」, 閩南人的宗親文化、愛拼搏也隨著文化傳播逐漸深入人心。92年的石獅「少年家」邱超富正是這波閩南文化的追隨者。
  • 二年級語文下冊《傳統節日》,孩子們知道我們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二年級語文下冊《傳統節日》,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愛國從小做起二年級語文下冊我們會接觸到《傳統節日》一課,不知道小朋友們都知道我們中國有哪些節日呢?在學習完本節課後相信小朋友們都會知道我們傳統節日都有哪些?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 中元節是「鬼節」嗎 閩南的習俗你知道多少
    閩南人都有哪些習俗?一起來看看吧~什麼是中元節呢?中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俗稱「七月半」、「鬼節」。中元節來源於佛教,與佛家的盂蘭盆會有著緊密的關係,是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每到中元節,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福建省旅遊學會執行會長彭一萬說,說農曆七月是鬼月,是比較迷信的說法,其實中元節是和普渡聯繫在一起的。
  • 今日尾牙│廈門人過年習俗日曆來啦!還有這些閩南年貨,你吃過嗎?
    過大年,看社戲、踩高蹺、南音等閩南傳統節目,無不充滿了濃厚的鄉土氣息。要注意的是,這天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因為這樣會讓對方整年都被人催促著做事。紅龜粿象徵 「福碌壽」,紅紅的「小烏龜」非常喜慶,這是閩南、潮州還有客家人節日祭祀用的美食,在很多地區都流行。
  • 端午節過去了,這些中國傳統節日的英文表達小學生比你知道的多!
    今天,Ruby老師帶你們一起來學習下中國傳統節日的英文表達!搬出小板凳,拿出小本本一起來把這些表達都記下吧!(建議收藏)重陽節不得不說,我相信從小到大,大部分人都沒有學過這個節日的英文表達,大部分同學學的都是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但是,令人驚訝的是現在新譯林牛津版五下中卻出現了這個單詞!
  • 什麼樣的閩南味養出的福建人,能把隔壁廣東人都饞哭了?
    說到閩南,很容易聯想起全國各地的火鍋店裡都會有的沙茶醬,還有好吃卻嚇人的土筍凍。但是,閩南的美食遠遠不僅沙茶醬、土筍凍,不然,吃著這些美食長大的福建人也不會讓隔壁廣東人那麼惦記了。01盤點閩南美食 / 不止沙茶、土筍凍 /沙茶沙茶就是沙爹,從南洋傳入的香辛調味醬,由香辛類植物、花生、蝦醬、植物油等製成。
  • 閩南建築大觀園,一對父子建造的23座恢宏宅邸
    南安,位於中國福建,是泉州市下轄的縣級市,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家鄉。由於地處沿海,加之本地資源匱乏,自古以來,南安人多從事商業貿易,以海為田,以船為車,是諸多臺胞及海外華僑華人的祖居地。以父子二人之力,建造了二十幾幢精美絕倫的閩南古厝,這在福建地區乃至全國,恐怕都是極為罕見的。現存的蔡氏古民居約為18座,佔地面積達到了驚人的16000平米,是山西著名的四合院建築喬家大院的兩倍多,古民居約有400多所房間。
  • 南安有個閩南民居大觀園,20多座百年古厝集於一村
    觀山村,地處群山環抱中,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風光,素有「閩南民居大觀園」之稱。村內共有二十多座百年以上古大厝,除了閩南古大厝,南洋風格建築隨處可見,還有閩南風格的燕尾脊。觀山古大厝不僅建造精美,並且富含華僑南下南洋打拼的辛酸血淚,每一幢紅磚古厝背後都藏著故事,凝結著最草根的民間智慧。
  • 歷史上閩南文化的美食
    小編大學有兩個泉州舍友,說起泉州的小吃,他們第一個想到的都是面線糊。可能你在大街小巷都見過這道小吃,呈糊狀,由細面線、地瓜粉製作成,常作為早餐食用,亦可作點心和夜宵,味道鮮美,清甜爽滑。閩南文化歷史悠久,作為源頭的泉州,有哪些地道的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