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許每天下午都會到後城的一家茶館,為眾人用閩南語講古
本次閩南文化節,從新加坡收集的《走馬春秋》、《一枝梅平山賊》
兩本古書籍中,許多人名都是用閩南語翻譯
本次閩南文化節,從廈門收集來的閩南語古字典《增注硃十五音》,
以閩南語15個聲母,來教人讀閩南語
刺桐幼兒園,小朋友們表演布袋戲,唱閩南童謠《天烏烏》
閩南網5月29日訊 「酒幹倘賣無,酒幹倘賣無……」這首閩南語歌曲,各位看官肯定都十分熟悉吧?湖南衛視主辦的「我是歌手」總決賽上,歌手彭佳慧就唱著它華麗亮相。歌真的很好聽,可全國很多觀眾,卻對歌名《酒幹倘賣無》表示不解。
筱言不是胡謅。在百度搜索裡輸入「酒幹倘賣無」這五個字,跳出來的相關詞條,第一個就是:酒幹倘賣無什麼意思。
這首歌,在上個世紀80年代,曾紅遍兩岸,傳唱大街小巷,堪稱經典。讓筱言為你稍稍解讀一番——
「酒幹」是什麼呢?這是外地人最不了解的閩南名詞——空酒瓶子;「倘」的本義是可以;「買無」是買不到;「賣無」根據語氣分意思:語氣輕是賣完了、賣了啦,語氣重了是設問「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賣」。「酒幹倘賣無」的意思就是「有沒有空酒瓶子賣?」
閩南語有著千年歷史的方言,按照傳統的閩南語十五音分析,上古漢語的19個聲母,閩南語保留了15個。不過,這門語言可不是古董般的無法靠近,你到泉州的大街小巷聽聽,多少厝邊操著閩南語敘家常,茶館裡的泉州講古、嬉皮幽默的五色話、充滿童趣的泉州童謠、引人入勝的民間傳說,閩南語走進了每一代人的生活裡。
【釵主本紀】
大給赫!挖系筱言(大家好,我是筱言),今天要和大家見面的溫陵第五釵,就是我啦。我說得一口流利的閩南語,優點可以概括為這兩個詞:伶牙俐齒,能說會道。
閩南語被稱為「古漢語活化石」,承載著閩南世界厚重的社會基礎和文化基礎。有網友調侃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兩個閩南人在一起卻說普通話!父母為我取名「方筱言」,就是取「方言」之意,希望我能為閩南語的發展傳承盡綿薄之力,最起碼,把網友這些酸酸的調侃給堵住啊。
下個月的世界閩南文化節還專門設立了我們家族的專場。今兒我正要好好造訪我族幾位前輩,為家族專場認真做準備。
□讀這些書,你可以更了解我
《閩南方言大詞典》,周長楫主編
《閩南方言》,李如龍、姚榮松主編
《閩南文學》,朱水湧、周英雄主編
《泉州歌訣圖典》,泉州市文化局、泉州市新海路閩南文化保護中心編
《泉州俗語故事》,傅孫義編著
□世界閩南文化節展情速遞
圖版:閩南語部分字的寫法、發音和普通話的解釋;閩南語外來詞彙一組;閩南語融入他國語言、保留古語古韻的部分展示。
場景:古厝說書
聲像屏幕演播:古詩閩南語吟誦;學生用閩南語誦讀經典、童謠。
電腦觸控螢幕:電子版閩南語字典,同一詞語,泉、漳、廈、潮、臺灣等地區閩南語的不同發音。
3D電子書:閩南語難寫字拼圖、寫法、發音及在普通話裡的意思。
一嘆又一喝,泉州講古藏刺桐春秋
——「筱言啊,你今日卡有閒來聽我講古啊?」
——「老許你講得好,名聲響,我特地帶朋友來飲茶話仙,聽你講一段故事!」
——「歡迎歡迎,趕緊坐落下!」
泉州市區後城街上的一家小茶館,老先生一段又一段原汁原味的閩南語講古,為筱言打發了很多無聊時光。
「說著話,只聽見一聲暴響,嘣——」80歲的許榮銅右手捧一本泛黃小冊,左手捏一把摺扇,「啪」的一聲敲在木桌上,把最後一個「嘣」字拖得老長,「掀起兩個大坑,濟公和女妖拔了上來,濟公一鬆手,這個女妖立即倒地……」
說到緊張處,老許的聲音也跟著急促起來,精彩處,音調拔高,懸疑處,神秘兮兮,愣是把一出《濟公後傳》說得出神入化。周圍的人聽得入迷,有的嘴巴微張,眼睛盯著老許,聽到有趣的地方便咧嘴,眼睛都笑沒了。很多老人都是常客,有的從大老遠專程搭車過來。
老許是土生土長的泉州人,在茶館用閩南語講古8年了,每天固定說上2小時,風雨無阻。講的內容也很豐富,既有中國歷史神話傳說,也有不少流傳在泉州民間的故事。
「以前沒有那麼多娛樂,大家很愛聽說書講古。新中國成立初期,咱們泉州就有不少說書場,東菜市場、中菜市場,還有南門,一般都設在菜市場裡面,下午就開始了。」老許說,他40多歲時就曾在市區群眾戲院講古,那時每人收2分錢,一晚上能收到十來塊,十分火熱。「現在講古老先生走了不少,聽的人也少了,年輕人要學也很難,閩南語得講得好,還要懂歷史。」
泉州講古算是閩南語大家族中的長輩了,筱言希望它能夠走得更遠。這幾年,泉州電視臺閩南語頻道推出《泉州講古》節目,就十分受歡迎,骨子裡面,大家還是很喜歡它的。
五色配四句,閩南風俗人情看透透
——「紗巾掀過來,添丁大發財」「新娘坐乎正,入門才會得人疼」……
——「筱言,老人媽嘴裡念的是蝦米?」
——「這個你就不知影嘍,叫念四句,給新人送喜氣呢!」
源自民間的閩南語學問挺深的,像上面說到閩南四句,就和泉州傳統婚俗分不開。泉州筍江閩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吳燦雙老師說,在他們浮橋的傳統婚禮上,從新娘挽面開始,到冠禮、上頭、上轎、過火爐,都要請老人媽念四句。
吳燦雙老師還為我們介紹了「念四句」的同門——五色話。五色話包括了諺語、俗語和歇後語,這門口頭文學,包羅萬象,代代流傳,讀起來風趣幽默、琅琅上口。
「清明穀雨,寒死虎母,是說天氣很冷;賊去才關門,是馬後炮;三個指頭拾田螺,意思是穩拿,十拿九穩……」五色話真有意思,有的雖然很土很俗氣,可卻十分形象地將生硬的道理說清楚了。
吳老師說,五色話是十分本土的民間文學,像順口溜一樣,而且和當地的民俗風情聯繫緊密,甚至流傳海外。「現在很多年輕人,幾乎都聽不懂這些話了,不保護可不行。」
現在,吳老師所在的鯉城區已經將五色話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並且開展了普查和搜集整理工作。這麼有趣的民間文化要是失傳那就太可惜啦,除了官方的保護外,筱言認為關鍵還是要沿襲代代相傳的模式,讓更多年輕人了解並喜愛。
憶兒時童謠,鄉音代代流傳久不衰
——「天烏烏,要落雨,阿公仔舉鋤頭欲掘芋。掘呀掘,掘呀掘,掘著一尾旋溜嘏……」
——「筱言,你念的是不是咱泉州童謠《天烏烏》?」
——「對咯,咱泉州人幾乎人人都會,從小就曉得念了。」
閩南童謠,是許多閩南人兒時最美好的記憶。《拍鐵哥》、《月娘光光》、《天頂一塊銅》等,你聽過嗎?小時候,父母總會教筱言念,一遍又一遍,童年裡處處飄蕩著念童謠的聲音。
「小時候天熱時,很多孩子就湊到一起念童謠,比比誰會得更多。小學時,我就會念100多首了。」回想兒時,82歲的泉州歌訣非遺傳承人傅孫義記憶深刻,「童謠都是一代傳一代,我外婆教給我媽,我媽再傳給我。」
最近,傅老師即將出版一本《童謠一千首》,收集了一些流傳較廣的閩南童謠,還包括他自己的創作。2011年,泉州市機關幼兒園被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授為「泉州歌訣傳習所」,傅老師就常去教小朋友們念童謠。「童謠本身很有趣味,加上幼兒園用遊戲、舞蹈、說唱、繪畫等方式,小朋友學得很快,也很喜歡。」
閩南童謠在泉州又叫泉州歌訣,泉州新海路閩南文化保護中心主任龔勤勤說,現在很多小孩都不會念,甚至連閩南話都講不好,該中心從幼兒園著手,以傳播歌訣的方式開始對閩南語的保護。
去年11月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舉行的泉州歌訣傳承經驗交流會,許多致力於閩南方言保護的專家各抒己見,有的提議創辦教學機構,有的認為可以立足於高校這個平臺,鼓勵大學生從事泉州歌訣的創新工作……想法很多,不過大家一致認為,泉州歌訣應從娃娃抓起。
家族世系譜
三國時期
吳國入閩設立建安郡,帶來了一部分的吳越楚地漢語方言。
西晉
永嘉之禍期間,晉室南遷,大批北方漢人入閩,帶來了3世紀時中原語言。
唐高宗年間
唐高宗儀鳳年間(約677年),陳政、陳元光父子帶兵入閩平亂,進而屯墾閩南漳州,帶來了7世紀時中原語言。
唐僖宗年間
唐僖宗中和年間(885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又帶軍隊入閩平黃巢之亂,也帶入了當時的中原語言。唐時的這兩批移民所帶來的北方口語,演變後成了所謂的「漳州腔」的基礎。
明末清朝
明末清朝,學者對於當時閩南語進行系統整理,如清晉江黃謙著有《匯音妙悟》,清東苑謝秀嵐歸納出匯集雅俗通十五音等。
至今
如今,閩南語主要分布在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東南亞(臺灣、新加坡、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地區和國家,並形成幾種次方言:泉州話、漳州話、廈門話、龍巖話、海陸豐話、臺灣話、浙南閩語、峇峇(音,bā)話、檳城福建話、新加坡福建話。
閩南方言分布
閩臺文化圈
1.閩南地區23個縣(市、區)(含金門縣),約1000萬人
2.閩西的龍巖市區、漳平市和三明的大田等地,約80萬人
3.臺灣省18個縣市,約1400萬人
潮汕文化圈
廣東省東部潮汕地區12個縣市,約1000萬人
瓊文雷州文化圈
海南省18個縣市400萬人和廣東雷州半島275萬人
國內其他地區
1.廣西中南部的合浦、陸川、北流、平樂、平南、桂平以及柳江等縣約有16萬人
2.浙江南部的平陽、玉環和舟山群島、江蘇的宜興和江西的鉛山、上饒、玉山等地約有141萬人
海外文化圈
南洋群島(菲律賓、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和中南半島(泰國、馬來西亞)等地、香港和澳門、西歐和南北美洲約2000萬人
(數據由泉州師範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閩南文化研究專家林華東提供)
【徵集令】秀出你身邊的閩南文化
閩南文化博大精深,涵蓋範圍之廣,融入生活之深,令言語蒼白。本報推出特別策劃「溫陵十二釵」,擬以虛擬釵主,介紹閩文化的十二大類:陶瓷文化、茶文化、先賢思想、海洋文化、南少林武術、南音南戲、人生禮俗、宗教信仰、閩南語文化、民間工藝、宗族文化、南建築文化等。
親愛的讀者,身邊有啥好玩有趣的閩南文化現象及物件,你來秀;有啥令你困惑的閩南文化形式及器物,我來幫。歡迎撥打968111或新浪微博@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與我們分享。(本網記者 張帆 謝向明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