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瓊僑歌謠,出海傳鄉音(僑界關注)
第十六屆世界海南鄉團聯誼大會歡迎晚會現場。駱雲飛攝 (來源:中新網)瓊僑歌謠,跟隨海南籍華僑華人產生、遷徙,傳唱著瓊僑的歷史與當下。2007年,瓊僑歌謠入選第二批海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瓊僑與故鄉聯結的紐帶。日前,第十六屆世界海南鄉團聯誼大會在海南三亞舉行。大會歡迎晚宴上,由馬來西亞表演團隊帶來的瓊僑歌謠,再次用海南鄉音喚起各地瓊籍華僑華人的共同記憶。有鄉音才有鄉情「阿公赴南洋,阿婆把家當。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曼谷街頭的海南味
泰國,在這個51.3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生活的6800多萬人口中,有600多萬華人華僑,其中祖籍海南的華人華僑有150萬人左右。上千年來,他們乘坐船隻,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在泰國紮下了根。 在曼谷生活的瓊籍華人華僑在融入當地社會與生活中時,也帶來了不少海南文化,兩種文化互相融合,衍生出一派散發著「泰香」的海南味。「泰籍海南味」,是曼谷不少街巷中真實的一面。
-
海南日報數字報-僑賢澤桑梓 最美是鄉音
回鄉興業—— 騰達不忘桑梓情 香港文昌社團聯會會長陳閃,祖籍海南文昌,生於文昌市馮坡鎮,長於香港。2003年,事業有成的陳閃帶著父親的囑託回到海南,在三亞投資旅遊商業地產項目。2009年,陳閃又將目光投向老家文昌。如今,陳閃已在文昌投資建成了一座度假酒店,以及文昌第一座寫字樓。
-
不會作詩也會吟 「吟誦古詩詞」分享會 鄉音濃濃
2020-12-16 09:28 |樂清日報全媒體-浙江新聞客戶端
-
「鄉音鄉情 雙屏雙贏」音樂會火熱開演
「鄉音鄉情 雙屏雙贏」音樂會火熱開演2017年09月25日 14:26:00來源:洞頭新聞網核心提示:為增進兩岸半屏山旅遊經貿文化交流,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9月22日晚上,由國臺辦、省政府主辦,市委宣傳部、市臺辦、洞頭區人民政府承辦,區臺辦、區文體局、東屏街道辦事處、溫州海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執行的 「鄉音鄉情 雙屏雙贏」音樂會在洞頭火熱開演。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編者按 12月14日,由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副總會長、檳城海南會館主席林秋雅拿督帶隊,馬來西亞文化交流團一行36人,在海南大學舉行了學術交流、文藝演出等活動。此後,來賓們還將趕赴三亞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其中包括探訪三亞回輝村。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文\見習記者 劉夢曉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陳美辰 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
孔祥有:難忘鄉音鄉情 關注家鄉發展
孔祥有正在閱讀《詩人筆下的金東》7月20日,由金東區委宣傳部、浙報集團金華分社、金華日報全媒體中心組成的「天南地北金東人」採訪團隊來到了第一站——杭州。握著我們的手,仍然十分有力,一口金華鄉音的普通話,我們這些小年輕,一下子就放下心中的包袱,喜歡上了他。「我小時候,是在婺江水裡面泡大的,然後經常在松林中玩耍。」說起家鄉的變化,孔祥有眉飛色舞,他說他最懷念小時候在婺江邊畔戲水的日子。「每個人都一樣,我對家鄉也很熱愛,一直盯著金東的發展呢。最近幾年很不錯,基礎建設越發完善,環境也越發好了。
-
馮磊:讓海南本土音樂在自貿港絢麗綻放
立志將海南話融入流行音樂,填補海南本土流行音樂的空白;以濃鬱的海南流行歌曲樂風演唱贏得了華僑華人的歡呼;至今為海南城鄉觀眾奉獻義演超過800場次……他就是被人們讚譽為「海南歌王」的無黨派人士、海南呀喏噠娛樂集團董事長馮磊。
-
海南日報數字報-臺灣有個「海南村」
「我本身有做海南新娘的義工,只要知道哪裡有海南新娘,就會去拜訪她。我知道結婚所有的手續,所有的福利,她們會不會辦證件,知不知道多少年可以領到身份證,政府的相關補助如何申請,她們不知道的,我都會告訴她們。」即使是在自己生活最艱難的那段日子裡,王雪琴也不遺餘力地去幫助每一位向她求助的海南新娘。「因為我經歷過的,就要跟她們分享。」
-
共話鄉音共敘鄉情共謀發展-溫州日報甌網 - 溫州新聞門戶網 - 溫州...
共話鄉音共敘鄉情共謀發展 2017/07/16 08:27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童昭武 瀏覽:2861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春光:廿載功夫烹出濃濃椰香
首屆「海南老字號」評審認定活動已於2015年12月31日圓滿落幕,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積級參與,挖掘出了春光、椰樹、福山咖啡、椰島、海韻天成、兆南等23家「海南老字號」企業(老店)。 「海南老字號」作為海南商業精神的標識圖騰,經受住了時間的洗禮,承載著海南發展的歷史記憶,彰顯了伴隨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海南企業商道。它們和海南工商業一起,構成了海南記憶的縱深。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紅糖年糕
喜聞那金雞報春,樂觀那爆竹花開,咬一口紅糖年糕,海南人即咬住了美好的新年。 年前的晨光含著花草香,猶如孩童般歡愉,蒞臨了祖母已守望多年的老石磨。從前操縱磨把的祖母,而今換成了勞作的母親,她只能坐在旁邊,按照她的節奏向磨孔中投放一定量的大米,似乎也投放了老人家的樸實心願和流逝的光陰。
-
留住方言,留住寄寓在鄉音裡的濃濃的鄉愁
比如,我們不再歧視那些說方言的外鄉人,讓他們在城市有尊嚴地生活的同時,又能為他們留住寄寓在鄉音裡的濃濃鄉愁。我去菜市場,聽到有家鄉口音的菜販我就會停下來,親切地用方言問一句:「菜咋賣哩?」那人憨憨地笑笑:「老鄉?」我說:「是恁。俺是梁山韓垓裡,您是哪裡?」「汶上西溫口。不遠。」臨了,他總會給我減去一個零頭或者搭上幾棵菜。如果不忙,我會陪他們說說話,我也會接過他們隨手遞給我的一支煙,再借個火,點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的文化滲透
第三,警察教育 1941年11月8日,三省聯絡會議出臺《海南籍警察訓練綱要》,決定成立「警察訓練所」,培養「為我方所用的海南籍優秀警察人員」。綱要指出,「警察訓練所應進行以皇道為基礎的東亞民族共榮的思想觀念教育,傳授警察所必需的知識,實施實際技能訓練」。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海南大學:通過網絡把電子資源帶回家 不同於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全面對外開放」,海南大學圖書館採取的是「有條件的對外開放」。「我們的網絡資源的開放程度很高,只要來到我們圖書館,通過連結我們的網絡,就能享受到我們圖書館的電子資源」,海南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王小會介紹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溪韻社:文學,在這裡生根
1989年,海南中學溪韻文學社建社。作為海南歷史上較早開啟的中學校園文學社,溪韻社有自己「獨當一面」的風格,到目前為止,在老社團成員的記憶裡,已經發行了48期刊物。 一個中學的文學社,集聚著年少青春的力量,曾經歷過輝煌,也有過低谷。
-
透過鄉音鄉情認知歷史 讓傳統文化能薪火相傳
這兩本書編撰耗時三年,前者還原了各非遺項目的前世今生,後者則收錄了當地民謠的鄉音鄉情。大朗鎮宣傳文體局的一位工作人員向羊城晚報記者直言:「傳統文化不傳承不記載,就會慢慢被淡化,甚至消失。而要記錄這些文化元素,最難的是尋找傳統文化背後的『知情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厲兵秣馬再出發
本報訊(記者郭景水)4月13日,光明日報在一版刊發報導《厲兵秣馬再出發——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二周年掃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