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一支筆,我們就擁有了世界。
1989年,海南中學溪韻文學社建社。作為海南歷史上較早開啟的中學校園文學社,溪韻社有自己「獨當一面」的風格,到目前為止,在老社團成員的記憶裡,已經發行了48期刊物。
一個中學的文學社,集聚著年少青春的力量,曾經歷過輝煌,也有過低谷。24年來,最讓溪韻社團成員引以為傲的,是它堅持「獨立其精神,自由其文風」的信念,無論是《泥石流》裡奔湧的文字,還是《涅槃》裡沉重的呼吸,亦或是訴說歲月無比靜好的《庚寅年》,溪韻人曾用年輕的視角來審視社會,這裡一度成為吟詠狂書的潑墨場。
一群喜愛文學的中學生
溪韻社成立於1989年,說到「溪韻」名字的來歷,溪韻文學社第一任指導教師吳蔭華曾這樣評價:「涓涓細流,韻味十足,這些學生們的文章很有才情,就像涓涓流淌的溪流一樣,我們都相信它會逐步壯大,所以起名叫溪韻。」
據海中退休語文老師孟兆仁介紹,80年代末,每逢周末,60多名社員便會聚在一起,交流一本好書,或者討論一些時事,還會邀請校內外的專家進行文學講座、組織演講比賽和社員作文大賽等,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辦《溪韻》文學報。學校每學期給文學社提供1000塊錢經費,每學期文學社會固定出刊兩期。
早期的溪韻文學報不像如今有漂亮的銅版紙封面,是一份兩張八個版的鉛印小報紙。辦刊過程中,從徵稿、選稿、編輯到插圖,都是年輕的中學生們自己完成。刊載的文章也是五花八門,題材不限。《溪韻》出刊很快受到學校裡學生們的追捧,每期《溪韻》一出,同學們幾乎是人手一份,最多的一個學期,《溪韻》出到了十期。
溪韻社帶來的驚喜
孟兆仁對《溪韻》有著很深的感情。1993年,孟兆仁指導溪韻文學社,每周五他都會給社員們開辦文學講座,並要求大家針對他們各自的生活、社會現象寫作文。初次接手,這群孩子的文筆才情給了孟兆仁很大的驚喜。有一次,孟兆仁給社員布置了一個以「海口」為題的作文題目,要求在兩個星期內寫好。至今,一個叫徐華的孩子給他留下的深刻印象。「徐華每天騎著自行車,穿梭於海口的大街小巷,兩個星期後,一篇《美麗的海口》交到了我手上,看到這篇作文,我很驚喜,他以海口的建築為參照,對比經濟發展,將椰城日新月異的變化寫得很到位。」據他介紹,後來他們把這篇文章投稿到海南日報,在1994年12月30日得到了全文刊載。
文學社取得的成績令孟兆仁驕傲。據孟兆仁回憶,當時每學期溪韻社團成員在全國各種中學生作文大賽上都能斬獲佳績,歷屆社員有考進北京大學近20名。1996年,溪韻文學社獲得由中國文學社團研究會舉辦的全國校園文學社團刊物評比一等獎。
《溪韻》遭遇發展低谷
世紀之交,一直發展平穩的溪韻文學社遭遇了一段低谷,甚至瀕臨停刊的邊緣。
從1999年至2006年間,即使中途已經由報紙形式變成了雜誌刊本,《溪韻》也只是斷斷續續地出刊,有時候一年只能出一期。
2006年5月,一期《涅槃》特刊在全校引起轟動。「我們用文字期待靈魂的共鳴。」這是這一期《溪韻》的封面語,這期用靈魂而作的讀本也得到了學校師生的高度認可。
在現任溪韻指導老師董新看來,這是一期具有轉折性意義的刊物。「這期是一群當年的高三學生在畢業前趕出來的,他們取名《涅槃》,不僅僅意指個人升學,從這兩個字眼裡我看到了溪韻人決意重振溪韻威名的決心和鬥志。」
此後,《溪韻》做出了一系列改革,刊物封面不再固定以《溪韻》為名,而是以每一期的主題命名,社員自主學習掌握編輯排版技術,並邀請學校想眼漫畫社為刊物作圖。《溪韻》出刊開始規律,每學期會出一到兩期,每期刊印3000冊,《溪韻》又重新回到讀者面前。
文學在這裡生根
翻看最近一期的《謬反》,「這張面具之下不只是肉體,這張面具之下是一種思想,而思想是不怕子彈的」、「所謂謬反,就是要質疑,在大家認為的理所當然的正確中剝離它的不合理之處,又在大家所唾棄的錯誤中尋出它的合理之處」。這些文字有時讓人吃驚,吃驚於他們的大膽,吃驚於他們的思想。
「溪清覓俊士,韻雅謝良朋」,正如溪韻文學社社徽上的這兩句箴言,溪韻人崇尚以文會友,他們可以嘆惋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痛苦,可以批判葛朗臺貪婪與悲哀,可以感懷李清照的念怨,只要是真誠的,在這裡,每一個聲音都可以變成鉛字傳唱。
走過24年,文學已在這裡紮根,溪韻社已溪清韻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