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歌裡覓鄉音 唱著閩南歌赴臺灣下南洋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這個夏天,唱完最後一首閩南歌,臺灣閩南歌天后江蕙封麥。從上世紀80年代嶄露頭角、90年代大紅大紫,一直到如今告別歌壇,江蕙的演藝生涯也正因循了整個閩南語流行歌曲這幾十年來的起起落落。作為以方言作為語言基礎的地方歌曲,閩南歌傳遍大江南北,除了閩南話獨特的七音發音規律以及民謠基礎外,臺灣原創的閩南語歌曲同樣功不可沒。《愛拼才會贏》《浪子的心情》等臺灣閩南語歌曲,不經意間便在大街小巷四處傳唱,以至於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會來上一句「愛拼才會贏」。根植於閩南文化的閩南歌承載著的是怎樣一種獨特的文化?為何臺灣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迎來了它的爆發期?而眼下,兩岸閩南語歌曲面臨的發展困境又如何破解?

  唱著閩南歌赴臺灣下南洋

  生在鼓浪嶼的廈門歌舞劇院創作室主任鄭超英從小聽著媽媽的《行船歌》《點燈紅》等閩南歌謠長大。解放前,媽媽從南洋回國,一路哼唱的就是這些流傳甚遠的閩南語歌曲。

  閩南歌緣起於以閩南語的語調聲韻來演繹的民歌、歌仔冊等。據省閩南文化發展基金會副會長陳耕介紹,閩南地區依山傍海江河縱橫,山文化、水文化與海洋文化於此交織,自古即傳唱著曲目繽紛的民歌與歌仔等曲藝,代代相傳的閩南歌謠散發著濃鬱的泥土芬芳,並隨著閩南移民的腳步漂洋過海到臺灣下南洋,逐步流傳到世界各地。

  1931年,上海聯華影業製片印刷公司出品了影片《桃花泣血記》,由卜萬蒼編劇,阮玲玉、金焰主演。輸入臺灣時,電影業者為了招徠觀眾,設計製作廣告歌曲進行宣傳,便敦聘詹天馬依據劇情梗概寫了七言歌詞,由王雲峰譜曲,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第一首閩南語流行歌曲就這樣誕生了。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閩南音樂人姚佔福等渡海赴臺進行閩南語歌曲創作,作品《苦酒滿懷》和《心酸酸》風靡全臺,也帶動臺灣閩南語歌曲創作進入一個黃金時代,現在還傳唱的許多經典就是當時所創,如《望春風》《月夜愁》《四季謠》等。這些歌聲像一股春風,吹過大街小巷、城市鄉村,也流傳到一水相連的大陸。

  「天王」為啥也愛閩南歌

  「一時失志不免怨嘆,一時落魄不免膽寒……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這首由臺灣音樂人陳百潭創作的歌曲《愛拼才會贏》幾乎是流傳最廣的閩南語歌曲。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的電聲樂器、現代作曲法與流行唱法傳入臺灣,汲取這些外來營養,當代閩南語流行歌曲創作初具雛形。臺灣知名閩南語流行歌曲創作人黃揚哲告訴記者,早期閩南語流行歌曲的創作源泉大多來源於社會底層人物的生活和情感經歷。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期,隨著臺灣政治解禁,原本校園內禁講方言的規定也隨之解除,閩南話復興,閩南語歌曲的創作漸入高潮。與之相伴隨的則是臺灣經濟的騰飛,士農工商人人都有事可做,島內上下努力打拼,《愛拼才會贏》的問世把閩南人身上不服輸、愛打拼的精神描寫得淋漓盡致。因為生逢其時,它也成為許多草根出生的臺灣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勵志歌曲,一時間傳遍大江南北。

  閩南語歌曲興起後,很多在國語歌壇有所成就的臺灣歌手也紛紛跨足閩南語領域小試牛刀,這就是俗稱的「雙聲帶」歌手,其中包括蘇芮、蔡琴、齊秦、周華健等重量級歌星,創作題材可謂無所不及。這個閩南語風潮甚至還刮到了香港,香港「四大天王」之一的劉德華演唱的閩南語歌曲《世界第一等》至今仍廣為傳唱。

  在大陸,閩南語歌曲創作也迎來了春天。從1988年開始,由廈漳泉三地電視臺等聯合主辦的福建省海峽兩岸閩南語原創歌曲、歌手大賽(下簡稱「雙歌賽」)每隔兩年舉辦一次。廈門市閩南音樂交流協會秘書長惠建新是2008年「雙歌賽」金曲獎的獲得者,他的獲獎作品《廈金情緣》由兩岸音樂人聯手創作完成,由惠建新作詞,臺灣少數民族歌手林文明譜曲,並親自演唱。歌曲演繹的就是兩岸從隔絕到一家親的情緣:「幾十年,你將門來拴,我將門來閂,攏無相借問。今仔日,雲散日頭光,兄弟來行踏,冷暖相照應……」

  交響樂、R&B裡的閩南歌

  伴著婉轉起伏的閩南語歌聲,時間進入二十一世紀。這十五年對於唱片行業來說可謂舉步維艱。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歌曲的載體和傳播方式從唱片、CD變成了網絡下載。由於版權保護尚不完善,歌曲下載幾乎都是免費,唱片業由此一路下滑。歌曲創作者無法從版權中獲得相應的收入,創作的積極性嚴重受挫,閩南語歌曲同樣受到衝擊。

  為促進閩南歌的繁榮發展,近年來,福建舉辦了多種閩南歌比賽。除了已經延續九屆的「雙歌賽」外,還有「全球閩南語歌曲創作演唱大賽」「超級明日之星」等,並請來臺灣知名閩南歌創作人包小柏、黃舒駿等擔任評委,陸續培養出大量閩南語歌手和創作者。

  首屆「雙歌賽」金獎得主、廈門原創音樂人陳國聰告訴記者,為了適應當今聽眾的需求,兩岸閩南語歌曲創作也都做了適當的改良,例如減少原來常用的「抖音」「哭腔」,有的還創新性融入R&B(節奏布魯斯,是一種首先由非洲裔美國藝術家演奏,並融合了爵士樂、福音音樂和布魯斯音樂的音樂形式)等元素。

  去年開春,廈門歌舞劇院推出了由鄭超英創作的首臺以閩南語歌曲為創作素材的交響樂《閩之南》,其中採用了《丟丟銅仔》《雜菜湯》《心酸酸》等10首帶有濃鬱閩南地方特色的歌曲進行再創作,並創造性地融入了藍調等西方音樂手法。有樂評人專門撰文稱《閩之南》「讓不同階層的人士感受到了一幅幅海峽兩岸文化秀美的音畫」。

  鄭超英告訴記者,閩南語歌曲要發展,光靠古老的民歌或經典流行歌曲還遠遠不夠。這幾年,專業音樂人士對閩南文化的保護和挖掘越發重視,進行閩南語歌曲創作的越來越多,也為其開拓了無限的可能性。今年的「雙歌賽」還專門增設了少年組的合唱比賽,為的就是讓更多的孩子一起用祖輩的語言來唱自己家鄉的歌。悠揚的歌聲裡,承載的是海峽兩岸千百年來共同的鄉音和根脈。(記者 陳夢婕)

相關焦點

  • 根脈(十一):閩南童謠 傳唱兩岸
    根脈(十一):閩南童謠 傳唱兩岸   閩南童謠也叫"讀冊歌",發源於福建南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明末清初,隨著閩南人過臺灣、下南洋,閩南童謠也隨之流傳到臺灣地區和東南亞一帶,成為閩南文化傳承的生動見證。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南童謠至今代代傳唱。兩岸閩南童謠更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
  • 溫陵十二釵:千年古音傳閩南 鄉音娓娓道鄉情
    湖南衛視主辦的「我是歌手」總決賽上,歌手彭佳慧就唱著它華麗亮相。歌真的很好聽,可全國很多觀眾,卻對歌名《酒幹倘賣無》表示不解。  筱言不是胡謅。在百度搜索裡輸入「酒幹倘賣無」這五個字,跳出來的相關詞條,第一個就是:酒幹倘賣無什麼意思。  這首歌,在上個世紀80年代,曾紅遍兩岸,傳唱大街小巷,堪稱經典。
  • 當閩南人的「博杯」寫成了一首歌
    在閩南地區和臺灣,凡是有道教廟宇,在神像前幾乎都有一對筊杯。「筊杯」也稱「杯」,故閩南語「擲筊」又名「跋杯」「博杯」。然而筊杯並非僅在廟中使用,家中有供奉祖先者,往往也會備有一對筊杯。人們通常用博杯來請示神明。請示神明的人,就把「杯」擲到地上,看它的組合。
  • 來一句兩岸最熟悉的閩南話
    太空都能聽到的閩南話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日前,在廈門文化藝術中心舉行的「閩南語歌·詩·古詩吟唱會」上,臺灣安平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金安用閩南話吟誦起李白的《將進酒》,韻律和諧,平仄相合。「是不是聽出了點兒唐朝古音的味道?」從臺上下來,蔡金安依然餘興未了。
  • 勞動人民智慧的傳唱——閩南童謠介紹
    閩南話童謠的起源、沿革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但從福建地方典籍中記載著唐代福建觀察使常兗州曾看到閩地民間流行著《月光光》的童謠。這首《月光光》童謠與今天閩南各地流傳的《月光光》童謠,雖然文字或多或少做了改動,但主題和結構十分相似。由此可見,閩南童謠的歷史源遠流長。明朝中葉以後,隨著閩南人大批過臺灣、下南洋,閩南童謠也隨之傳播到臺灣、南洋。
  • 抖音公蝦米閩南歌叫什麼 公蝦米閩南歌完整歌詞歌曲試聽地址
    抖音公蝦米閩南歌叫什麼?公蝦米閩南歌叫什麼?公蝦米是什麼歌?  抖音公蝦米閩南歌叫什麼 公蝦米閩南歌完整歌詞歌曲試聽地址:https://y.
  • 童謠(北京童謠、閩南童謠)——孩童的詩意棲居
    閩南童謠的閩南風味格外突出,流行於閩南、臺灣和東南亞的華僑華裔居住地一帶,穿過閩南方言獨特的韻語和平仄,閩南童謠不斷豐富也更具音樂的氣息,成為民間口口相傳的文學。2008年北京童謠被納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閩南童謠也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 臺灣音樂人廈門發起閩南語合唱團 盼閩南音樂「生生不息」
    楊慕說,在廈門舉辦了數百場室內外音樂會,寫出這麼多的歌后,他一度覺得自己「任務已經完成」,但在廈門這座「愛唱歌的城市」裡,他希望能由「自己開一個頭」成立合唱團,集合熱愛鄉土文化的力量,讓閩南語歌聲繼續傳唱,讓「閩南鄉音被重新聽見」。
  • 抖音最近很火的一首閩南歌叫什麼名字?
    18183首頁 抖音最近很火的一首閩南歌叫什麼名字? 抖音最近很火的一首閩南歌叫什麼名字?
  • 【最廈門·最中國】閩南童謠:朗朗上口的「生活歌」 承載歷史與民俗
    歷史文化是一座城市魅力的關鍵,廈門擁有豐富的遺產資源,不僅有「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還有歌仔戲、高甲戲、答嘴鼓、閩南方言講古和中秋博餅等1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極具地方特色和互動性。正是這些多元的地方特色文化,構建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 遇見閩南歌 美妙唱出來!第十四屆閩南語雙歌賽啟動
    以「遇見閩南歌」為主題的第十四屆閩南語原創歌曲歌手大賽樂團季昨天下午正式啟動。此次大賽由音樂廈門組委會指導,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將首次採用團體競技的比賽模式,從廈漳泉、臺灣地區以及東南亞等地遴選出12支高水準的音樂製作團隊參與本次比賽,用豐富的形式打造更加多元的閩南語歌曲。報名從即日起持續至11月25日,詳情可關注微信公眾號「看閩南」。
  • 閩南,唱同一首歌,還是三個世界三種曲調
    在諸多兄弟的捨命護送下,顏思齊等多位聯盟首領逃了出來,暫時落腳到日本九州島。下一步往哪裡走?其中一個兄弟提了一個想法:到流求(也就是臺灣,不是琉球群島)去,那還是待開發的荒島,又是海上貿易航線的必經之地,只要我們用心經營,不出幾年,定能闖出一片天地來。
  • B站再啟「雲」畢業典禮 兩岸師生為閩南師大聯袂獻歌
    2020屆畢業生們用彈幕表達心聲,約12萬人在線觀看了這場閩南師範大學舉行的「雲」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閩南師範大學在B站舉行2020屆「雲」畢業典禮典禮上,閩南師大海峽兩岸師生聯袂創作的原創畢業歌《我的大學手冊》溫情首發,作為送給2020屆畢業生的禮物。
  • 閩南傳統民間歌謠——蓮花褒歌基本內容
    蓮花小坪山歌用閩南方言演唱,閩南方言豐富多彩,活潑多樣;特別是俗語俚語和諺語都講究押韻,這一切都被山歌所包涵。  山歌的演唱形式多為對唱,在山野、田間、茶園,男起女對,女起男對,每首歌四句至八句,句句押韻。歌詞內容豐富,包括天文地理、農耕生產知識,自然景物,男女情愛等。如《手提茶卡三角尖》這首歌唱到:「採摘茶葉著惜枝,專心摘採心會平。
  • 「姐姐們」為閩南歌代言,有沒有一首唱的是你
    有那麼多經典的閩南語歌曲,觸動了許多人的心、聽哭了萬千個閩南人,也激勵了無數泉州人。仔細研究,那些在泉州被廣為傳唱的閩南歌,往往都深藏生活內涵,因為歌的內涵是被普遍認同的才會流行,如果說節目中演唱的《愛拼才會贏》、《海海人生》體現了泉州人愛拼敢贏,遇到困難不放棄,不言敗的精神,那麼,還有許多關於親子、愛情、婚姻、奮鬥、人生的閩南歌,體現了泉州人的精神和價值觀。
  • 閩南童謠聲中尋童年 兩岸「讀冊歌」大賽舉行(圖)
    昨天下午,第八屆海峽兩岸「讀冊歌」廣播電視大賽決賽在廈門廣電中心舉行。來自廈門、漳州、高雄等地的300多位兩岸小朋友,用17首或經典或創新的閩南童謠,共同度過了一個屬於自己的「讀冊歌」節日。「豬腳燉蓮子,紅蝦來煮麵,歡歡喜喜來過年……」這些「讀冊歌」在小朋友的活潑演繹下,聽得大人們如沐春風,仿佛回到難忘的童年歲月。  跟往屆相比,今年不管是參賽隊伍、參賽節目還是參賽人數,都達到歷屆之最。從初賽到決賽,參賽的小朋友有800人之多,86個精彩的節目,讓觀眾印象深刻。
  • 沙嗲米料,閩南滋味,南洋風味
    草草啖鹽說蜜——說天地美食,談家鄉風味「米料」,這個神奇的詞語,估計出了閩南誰也看不懂這是啥東西?這便是普通閩南人家極其尋常的鴨血米料。閩南人吃鴨,連鴨血也不會放過。這有點像南京人,南京人會用鴨血做一碗鴨血米粉湯。而閩南人,直接將鴨血連同糯米做成米料,然後和鴨肉一起燉煮,米料吸收鴨肉的精華,竟然比鴨肉還好吃。當然,米料不只有鴨血米料,還有豬血米料。
  • 閩南文化日 晉江五店市閩南古戲、老手工藝、影視大咖看不停
    【好戲連臺看非遺】南音木偶高甲戲 曲藝歌驚喜不斷在晉江五店市閒逛,不禁被非遺館的絲竹嫋嫋吸引——五店市傳統街區,正是在當今城市化提速進程中,在閩南人對故土和老厝的懷念中,成為了晉江這座城市非常重要的軟實力承載地。閩南電影也必將促進更多人從閩南文化的角度重新看晉江,對晉江形象的塑造是非常有意義的。五店市的華僑文化、南洋文化是好題材
  • 《愛拼才會贏》這歌對閩南人代表著什麼?
    曾經,在生活裡掙扎,我們都是無名之輩。後來,我們接受了這現實,但會努力去改變。是啊,這世界從來都不講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努力。當我們發現自己與他人的差距,自嘲著自己的不足,但依舊努力著。慢慢的,我們不再普通。
  •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南童謠」傳承人周長楫:平平仄仄閩南謠
    平平仄仄閩南韻 口口相傳囝仔歌周長楫,廈門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南童謠」福建省級的代表性傳承人。如今已是81歲高齡的他,為推廣普及閩南文化一直堅守在三尺講臺上。早在擔任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的時候,他就開始致力於閩南話以及閩南文化的研究和推廣,長期在廣播電臺和電視臺主持各類閩南話節目。退休後,他還負責搜集了500多首閩南童謠,分門別類編進教材,供廈門市幼兒園和小學使用。著有《閩南方言大詞典》、《閩南童謠》、《閩南方言與俗語》等作品,並多次赴臺灣和新加坡擔任客座教授和研究員,對閩南話研究頗有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