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牒研究與海峽兩岸節俗禮儀——閩南生育禮俗

2020-12-19 超級生活小竅門

作者:粘良圖(晉江市譜牒民俗學會 副會長)

原文刊載於《譜牒研究與節俗禮儀》

——譜牒研究與海峽兩岸節俗禮儀研討會論文集

中國人重視「生」,傳統的道教重視生命,謂「道生萬物」,以修行、藥物等方式來延續生命,儒家也認為「天道有好生之德」,草長鳶飛,生機活潑,就是上天好仁的生動體現,就是天道。閩南生育禮俗體現的就是中華民族重視生命、愛惜生命的傳統文化。

閩南生育禮俗大概可分為求子、孕子、產子、育嬰、養子(教子)幾個階段:

一、求子

男女成家後,一般都想養育孩子。有求子願望的人家會供奉送子觀音、臨水夫人等與生育有關的神靈,在初一、十五燒香禮拜,虔祝早賜貴子。而家中的「床母」也是敬祀的對象,按照民間的說法,小孩生來有胎記,就說是「床母做記」,可見床母不僅管生育,而且關係到嬰兒的俊醜。所以人家會在初一十五備辦幾碗菜餚,擺在床前敬祀床母。有的人家,會在家中貼上「麒麟送子」這一類年畫,也是祈祝早生貴子的意思。還有一種「送燈」的風俗,就是女兒出嫁後還沒生子,則娘家在過年時得往女婿家中送燈,在閩南話中,燈與丁同音,送燈就表示給女婿家添丁。通常送的是蓮花燈,而且是白色的蓮花燈。因為白花代表男孩,紅花代表女兒,過去的人重男輕女,總想求男孩。也有人到廟裡求神拜佛求子的。華表山紫竹寺有一株白色山茶花,就因為據說有靈,常有人來乞求採摘花朵回家供奉,祈祝生下男孩。不過現在風氣有所改變,願意生女孩的也大有人在,所以廟方也急人所需,在旁邊種下了一株紅色的山茶花。

二、孕子

過去,在婦女懷孕期間,有許多講究。比如家中不得動土,特別是不得移灶。不得動土是因為怕在家中引起大的動靜,驚動了嬰兒,還是怕不經意間驚動土地公,會對家中人口不利,或者兩者皆有顧慮,不得而知曰灶是家庭的象徵,有人家必要有灶,才能做飯,吃飯才能活命。一戶人家在閩南通常稱為「一口灶」,如果人戶滅絕,則稱「倒灶」,所以灶和人口關係甚大,不能輕易改移。

孕婦的食物也有一些禁忌,比如說,禁忌吃兔子的肉,因為怕生下孩子「缺嘴」(兔唇)。有的說不能吃黑色的食物,怕孩子生下皮膚黑。

孕婦的居室裡通常貼上一些漂亮孩子的圖片,說是看了這樣的圖片生下的孩子長得漂亮,還說孕婦不能看猴子,以免剩下的嬰兒「著猴損」(佝僂病)。

在現代,還增加了一些「胎教」的內容,如讓胎兒聽音樂等等。

三、產子

生了男孩子,家裡就要大放鞭炮,以示慶祝。通常產後要煮雞蛋給產婦「壓肚」,補充營養。鄰裡親友也送雞蛋表示慶賀。雞蛋的寓意深長,一來有種傳說人是由鳥蛋繁育出來的,二來母雞生蛋很多,用雞蛋來寓意繁育至多,因為古人有「多子多福」的觀念。送人雞蛋數量要成雙,偶數比較吉利,但是不可送六個蛋,因為閩南語「六」與「搚」諧音,而「搚」則有孕婦難產,用手把嬰兒拉下的意思。那就有咒人難產之嫌。以往醫學不發達,孕婦因難產死亡的不少,故有俗語形容謂:「勿生不值錢,要生生命在腳桶沿」。

過去產婦不得在娘家生子,因為怕奪走娘家的好風水。也不得在別人家生子,理由也一樣。以至有「(房屋)借人死不借人生」這種話。萬一有此類事發生,則要為主人家掛紅彩、放鞭炮,以示謝意。

產婦坐月子,滿月內外人不得進入產房,認為有汙穢。

四、育嬰

嬰兒剛出生,餵給黃連煮的藥湯,寓意人生先苦後甘。

三日,要為嬰兒洗浴,謂之「洗三」,這也是古人對水的崇拜,認為通過水來洗淨汙穢,可以讓人健康成長。三日,主家要準備若干菜餚敬祀「床母」。

十四日,主家要賣用花生仁和糖做的糖餅(奶豆)或一種特製的有個奶頭狀突起的「奶包」分發親朋戚友,以祈祝產婦多奶水,可餵飽嬰兒。

幼嬰經常啼哭,父母總會去攜抱,長輩會說「新來媳婦,月內幼囡」,不要急著去抱,養成孩子總要抱著的習慣,其中已經寓寄著教子的因素。

有小孩子喜歡日間睡覺,夜裡哭鬧的,家人常用金紙一張,在上面寫「天靈靈、地靈靈,我家有個夜啼郎,過路君子讀一遍,一夜睡到天大亮。」並把金紙貼到廁所牆上。據說過後小兒再也不會夜啼。這種厭勝的方法不知起於何時,而今還曾看到。

滿月,要給初生嬰兒剃頭,事先要煮一個雞蛋、一個鴨蛋,用煮蛋的水給嬰兒洗頭,一般剃頭也只是象徵性的剃一點,剃下的胎髮一般用紅紙或紅布包好收藏,不得亂丟棄。剃頭時用煮熟的雞蛋、鴨蛋在嬰兒頭上滾動,口念「雞卵頭,鴨卵面」,意欲孩子頭面長得勻稱好看。

滿月要辦喜宴、敬床母,敬七娘媽。外婆家要饋送食品、小孩衣物首飾等禮品。

四個月,也要辦喜宴慶祝,敬床母、七娘媽諸神。

周歲,也稱「度晬」要隆重進行慶祝,宴請親朋,搬演嘉禮(提線木偶),敬夫人媽,蒸四腳龜(做成扁圓形印成龜背狀的面粿,龜有長壽之寓意)、粽子分送親友。外婆家要送衣物,所送衣物要事先用紅線縫出「卍」字,帽子要縫上剪成紅桔狀的布條,要饋送銀手鍊、天官鎖等飾物。

周歲時要舉行「虵龜」的儀式,即在八仙桌上或地上鋪蓆子,上面放置若干物件如書籍、算盤、釐等(稱金銀的小稱杆)、上包、玩具等,讓周歲小孩在上面爬動,看他先抓什麼物件,以確定將來小孩的前途。其中也寓寄著教子的意義。

小孩子的衣物並非都穿用新做的,也要用一些別人用過的舊衣混合著穿,其用意是「惜福」,就是說有福分也要勻省著用,不要一下子用盡。

據說命中富貴的小孩子會招鬼神嫉妒,不好養,所以應該韜光隱晦,通常的做法是給取個賤命,所以小名叫狗屎、黑豬、溫州、啊北仔什麼的都有。再來是拜乞丐為誼父、誼母,吃一些討要來的食物,這樣就可避免鬼神的傷害。

更多是讓小孩子拜本地的神明為誼父母,託附神力保庇,讓小孩平安長大。拜的對象有觀音、臨水夫人、蘇夫人媽等女性神明,也有關帝、龍王、保生大帝、城隍公等正神,拜神當誼父母時要備辦敬祀,還要用紅紙寫張「契書」貼在廟裡。好像沒有人拜閻王、王爺等兇神為誼父母的。過去王爺等兇神的宮廟總建在村外,小孩子是不宜帶去朝拜的。

還有,一年裡頭,農曆七月是鬼節,相傳在這七月裡地獄放假,人間則大作普度,齋醮亡靈。所以在七月裡小孩子是不可隨便出外做客的,兩周歲,是小孩頭一回過生日。要煮一碗麵線(寓意長壽),煮一個雞蛋一個鴨蛋(俗諺:一雞兼一鴨,吃啊到一百)給小孩吃。

五、養子(教子)

為小孩子取名字,在過去要請算命的按小孩出生的年月時辰排定八字,算出命格裡「五行」所缺的因素,取名來彌補,比如命裡缺水,就取個帶三點水的名字,命裡缺火,就取個帶火字旁的名字。有的則更乾脆,命裡缺水缺金就取名金水,缺木缺土就取名木土。老規矩取名不得與族人前輩重名,通常按照家族排定的字行來做名字的首字。取名字每每寄託著家人對孩子的期望,也常常帶有時代的烙印。

在閩南,十六歲即視為成人,以往都要舉行成人禮,男性稱冠禮,女性稱笄禮。

冠禮的儀式相當繁複,事先要準備舉行儀式用的衣物、器具,請一位有德望有學問的先生作儐相主持冠禮。到時候,家人(通常由父親)迎接儐相上廳堂,為童子梳頭結髻,帶上頭巾,教導他現在已經步入成人,應該負起成年人的職責,並為他祝福,再一次為他換上儒巾、襆頭,希望他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在過去,人不僅有名,還得取字(比如關羽字雲長),男子在加冠後才取字。

笄禮在女子十五歲即可舉行,通常在內堂舉行,由母親及女儐相主持,為女孩梳髮髻並用簪固定。並為她取字。

小孩子頭髮是披散的或隨便紮成兩個發叉,所以童年稱為垂髻、總角。經過冠禮、笄禮後稱為束髮(俗稱」上頭」),就是成年人了。閩南有句:」未耶上頭爺不算大人」,就是這個意思。近代以來,冠禮已廢弛不用。不論男女,只「做十六歲」。「上頭」的儀式就放在婚禮前進行。

做十六歲與做周歲禮俗基本相同而更隆重些。外婆家要送衣物、金器,慶賀外孫(外孫女)成年。家中要辦宴席請客,拜床母、夫人媽。有拜神明為誼父母的,要到廟裡敬拜酬神,稱為「洗契」。還要備辦糕粿粽等食品分送親友。家裡通常要燉一隻雞,讓十六歲的孩子獨自享用。

總而言之,從胎兒養育到成人,要經過種種禮俗,禁忌也相當繁多。這種種禮俗無論合理不合理、科學不科學,總的目的都是對幼小生命的愛惜和呵護。體現的是一種重視生命的原則,十分契合傳統的「天地好生之德」。而從禮俗中一次次對各種神明的敬祀,以及在小孩生命過程中各個節點與周邊的人的互動,如滿月、周歲、十六歲的宴請親友,娘家人送禮等形式,事實上也是為這幼小生命搭建一道道安全的保護網。「禮之用,和為貴」,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在這裡也可見一斑。

—END—

作者 | 粘良圖

圖片 | 網 絡

整編 | 許漢冬

終審 | 施若凡

版權聲明

本公眾號所有影像圖文均註明來源及作者,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文章內容標註原創的,其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任何媒體、網站、單位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抄襲必究。歡迎分享、轉發,另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勞動,否則將視作侵權。

相關焦點

  • 第四屆海峽兩岸民間譜牒文化論壇在福建泉州舉行
    中新社泉州11月29日電 (孫虹 曾董超)第四屆海峽兩岸民間譜牒文化論壇29日在位於福建泉州的閩臺緣博物館舉行。200多名兩岸專家學者、譜牒文化愛好者和姓氏宗親代表,從「譜牒文化」「家風文化」等方面展開交流研討。
  • 海峽兩岸「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研討會在閩南師大召開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龍超凡 陳梅燕 通訊員 沈瑞芳)12月5日,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質性研究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學術會議暨第六屆海峽兩岸「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研討會在閩南師範大學開幕,來自海峽兩岸的近200位專家學者齊聚漳州,共同探討疫情下的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
  • 【咱是閩南人】這些獨特的生命禮俗,你知道嗎?
    生命的寶貴與生命歷程的豐富,使閩南家庭以敬畏和虔誠的態度來對待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這種敬畏與虔誠外化為種種的儀式,演變成我們今天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誕育禮俗、成人禮俗、婚姻禮俗、壽辰禮俗、喪葬禮俗等生命禮俗。按照人的生命歷程,相應的習俗隆重上演,提升了生命的價值,也為閩南生活增添了絢爛色彩。
  • 燕翼宮開漳聖王非遺信俗文創產品亮相第十三屆海峽兩岸文博會
    12月4日上午,由中央臺辦、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廣電總局、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廈門國際會議展覽中心隆重開幕。開漳發祥地福建省漳州市雲霄縣「陳元光故居燕翼宮」受邀進駐本屆文博會漳州館參展,展示開漳聖王非遺信俗文創系列產品。
  • 兩岸專家學者熱議閩南文化保護與傳承
    兩岸專家學者熱議閩南文化保護與傳承 2018-06-03 11:34  本次活動有近70名兩岸專家學者參與,其中臺灣專家有10餘位,活動內容包括參觀海峽兩岸將軍連緣書畫院與中國海峽兩岸將軍書畫展、調研考察閩南文化生態體驗基地、保護傳承閩南民俗文化研討座談會、長泰縣閩南民俗文化生態展示等。  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閩臺的文化差異並不大,這一點讓彼此在生活上更容易習慣、融合。
  • 張文琪:譜牒類書目的源流與分屬演變
    「牒」最早是指「古代用來書寫的小而薄的竹簡或木片」[2]470。由此推斷,譜牒應是一種記載帝王或家族世系的竹簡或木片。譜牒作為一類重要的文獻分支,對其起源與在目錄學著作中的分屬演變進行研究,對於考察譜牒類書目的歷史流變與其在不同背景下功用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學術意義。
  • 海峽兩岸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在國家大劇院開幕
    人民網北京9月29日電 「閩南古韻、兩岸傳情」海峽兩岸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開幕式29日上午在國家大劇院舉行,來自福建漳州華安高山族舞蹈團、臺灣戲曲學院的兩岸藝術家為觀眾們奉上了一臺原汁原味的閩南傳統文化藝術盛宴。
  • 第八屆海峽兩岸合唱節唱響臺灣花蓮
    新華社臺北10月4日電(記者 曹檳)在臺灣花蓮舉行的第八屆海峽兩岸合唱節4日舉行頒獎音樂會,來自新疆的「天山百靈女教師合唱團」等三支隊伍獲得成人組金獎,花蓮太平小學合唱團等兩組獲得少兒組金獎。此屆合唱節由中國音樂家協會、福州市政府和花蓮縣政府主辦,共吸引了海峽兩岸21支合唱團逾1200人參賽,其中大陸團隊14支,臺灣團隊7支,為歷屆規模之最。據了解,本屆合唱節特邀兩岸知名作曲家、指揮家、歌唱家和樂評人擔綱評委,對合唱隊伍的總體水平、曲目選擇和精神風貌也提出了更高更具體的要求,參賽隊伍都經過層層選拔,具備較高的音樂素養。
  • 閩南、臺灣七夕節
    2010-07-20 13:52 [摘要] 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據閩南籍臺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 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
  • 第七屆海峽兩岸中學生閩南文化夏令營順利閉營
    7月21日晚,2017年第七屆「海峽兩岸中學生閩南文化夏令營」順利閉營。本屆營員包括48名來自臺灣宜蘭縣羅東高工、臺灣桃園市桃園高中、臺灣桃園市陽明高中和臺灣桃園市治平高中的師生和59名來自西北大學附屬中學、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泉州培元中學、石獅中英文學校、廈門六中、廈門科技中學、集美中學和廈門二中的大陸師生。 在為期6天的活動中,營員們遊走了閩南金三角。
  • 根脈(十一):閩南童謠 傳唱兩岸
    根脈(十一):閩南童謠 傳唱兩岸   閩南童謠也叫"讀冊歌",發源於福建南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明末清初,隨著閩南人過臺灣、下南洋,閩南童謠也隨之流傳到臺灣地區和東南亞一帶,成為閩南文化傳承的生動見證。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南童謠至今代代傳唱。兩岸閩南童謠更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
  • 福建上杭縣白砂鎮傅氏姓氏志(二)譜 牒 與 族 規 譜牒簡介
    譜 牒 與 族 規 譜牒簡介之一 名稱:《白砂傅氏族譜》又稱:《壬辰譜》。 卷數:22卷十四冊。 修譜年代:清·道光十二年壬辰(公元1832) 總編:煥英。分編:南金、聯芳、青雲。譜牒簡價之四名稱:《清河.賀莊傅氏宗譜》(德閏堂)卷數:一本。修譜年代:民國八年已未歲,公元1919年。總理:時增,副理:時忠,督譜:時授。
  • 兩岸青年共研閩南文化:「真正有兩岸一家親的感覺」
    來自臺灣師範大學的研究生王阿勉經過此次閩南文化研習營活動,感受頗深。  7日,由閩南師範大學主辦的海峽兩岸青年閩南文化研習營在福建廈門落幕,活動為期7天,兩岸青年共同研習閩南文化,尋找到文化的認同感。臺灣青年實地參觀閩南師範大學福建僑鄉文化館。
  • 第十屆海峽兩岸保生慈濟文化旅遊節昨開幕 海內外近2000名嘉賓共祭...
    4月18日,海峽兩岸(廈門海滄)保生慈濟文化旅遊節開幕式上傳統閩南民俗蜈蚣閣遊行。(本報記者黃少毅攝)  海峽兩岸(廈門海滄)保生慈濟文化旅遊節開幕式上,富有閩南特色的表演大鼓涼傘。(本報記者黃少毅攝)
  • 海峽兩岸共「旺來」
    時間:2008-09-12 00:47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進入論壇 手機讀報  人們俗信吃了「旺來」就會心想事成,家業興旺  有一種水果叫鳳梨,廣受海峽兩岸的人們喜愛。2005年5月18日,16種臺灣水果首次登陸大陸許多城市銷售,其中鳳梨位居臺灣三大水果之首。
  • 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海峽元素異彩紛呈
    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海峽元素異彩紛呈 2016-02-20 16:17:44以「福天福地福文化·海風海韻海峽情」為主題的2016年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在福州花海公園啟幕。 記者劉可耕 攝   中新網福州2月20日電 (記者 閆旭)20日,福州花海公園內上演了一場展示海峽兩岸傳統文化資源的「盛宴」。  當天,隨著歡快的閩南拍胸舞、喜慶的南獅表演,2016年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拉開帷幕。
  • 首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節開幕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本報訊 (記者張文王景 劉波 潘登 王柏峰)2月27日晚,「中華情·閩南風」首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節開幕式暨「新華都之夜」大型文藝晚會,在泉州市海峽體育中心體育館盛大上演,現場嘉賓及觀眾一同沉浸在歡樂、喜慶氣氛之中,共度元宵佳節。  伴隨著音樂的響起,在絢麗而獨具閩南特色的舞臺上,歌曲《大吉大利中國年》拉開晚會帷幕。
  • 臺灣大學生摘取第二屆海峽兩岸大學生舞蹈大賽金獎
    臺灣大學生摘取第二屆海峽兩岸大學生舞蹈大賽金獎 2018-07-17  「海峽彩虹·青春築夢——第二屆海峽兩岸大學生舞蹈大賽」17日晚間在福州決出戰果。臺灣高校選送多個作品問鼎金獎。其中,臺北藝術大學選送的群舞《離》獲專業組群舞表演及作品雙料金獎;臺北藝術大學學生林則安、徐佩嘉雙人舞《一隻手的距離》亦斬獲專業組單項組表演及作品雙料金獎;臺北大學生街舞聯盟的《HiZam》榮獲大賽「組委會特別獎」。
  • 閩南泉州節俗禮儀之喪葬禮俗篇
    如果以太陽在一天中的運行軌道來形容人的一生的話,生育儀禮有如那噴薄而出的朝陽,充滿生機活力,而喪葬儀禮則似那隱沒西山的夕陽,人生舞臺的黑幕也隨之沉重地降下。然而喪葬儀禮之隆重,卻不亞於人生儀禮中的任何一次,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 慈濟文化連兩岸 文創大賽展風採 海峽兩岸(白礁)保生大帝信俗文化...
    12月3日上午,2020年海峽兩岸(白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