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泉州節俗禮儀之喪葬禮俗篇

2020-12-18 閩南網

  喪葬儀禮是人生儀禮中的最後一次。如果以太陽在一天中的運行軌道來形容人的一生的話,生育儀禮有如那噴薄而出的朝陽,充滿生機活力,而喪葬儀禮則似那隱沒西山的夕陽,人生舞臺的黑幕也隨之沉重地降下。然而喪葬儀禮之隆重,卻不亞於人生儀禮中的任何一次,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即與人們傳統的靈魂不滅觀念和佛教「轉世再生」說的影響有關,在人生儀禮中,喪葬儀禮被認為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就像太陽晚上從西方落下以後,第二天早上又會從東方升起一樣。

  一、殮期

  殮期指的是人死後至入棺這個階段。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視為德之本。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對以孝著稱的門徒曾子說過:「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但自古以來,衡量「孝」的普遍標準,主要是看其對父母「生養死葬」的態度,因此喪葬儀禮一開始,其孝親的特色就十分顯著。

  泉俗凡己50歲或做「公(爺爺)媽(奶奶)輩」者,在病危臨終之際,均要「上廳邊」,即讓其臥於本家或祖厝廳堂邊由四塊床板臨時搭成的簡易床鋪上,兒孫,媳婦都守候在旁送終。死者即將斷氣時,親眷要邊哭邊為其更換壽衣,穿上鞋襪,動作要快,如遲至斷氣後,有「死者得不到」之嫌。死者壽終正寢後,當即用其被單復蓋軀體與面部,親眷圍屍慟哭,治喪即告開始。

  孝男出門,自池旁、埂邊或大路口取回泥土一塊,用瓦片取回,土上插香,置於屍體腳端處的地上,以示「人死入土為安」,並置米飯一碗,上插竹筷一雙,稱「腳尾飯」,或叫「辭生飯」。親眷要不斷地續香,焚燒冥紙(說是陰間使用的紙幣),為死者前往陰間準備足夠的「盤纏」。為讓死者在冥冥之中走向光明,尚須點白燭一支或油燈一盞,要注意不使熄滅,稱「點腳尾燭」。如再加上早在死者生前為備「百年」之後啟用所「豎」之「生壽」(俗稱「起大厝」),以及壽終之後「做功德」時所焚燒的紙糊大厝(內有紙糊的各種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有傭人、汽車等),可謂是對死者的衣、食、住、行諸方面都考慮到了,而且類似的做法,在整個喪葬儀禮過程中,還會不斷地出現。

  治喪之家要在大門上掛上一塊白布,或於原貼紅聯處覆蓋白紙,讓周圍的人們都知道,並向堂親姻戚報喪,給在外地或海外親人發訊,子女聞訊奔喪。其中向姻戚報喪,尤要慎重。我國古代多流行族外婚,同姓不婚,因此聯婚就成為加強部落、氏族、家族、各姓氏之間關係的極其重要的感情紐帶。故《禮記。昏義》在記述婚姻的功能時,首先強調的就是「合二姓之好」。但聯婚的成果,常因一方的不幸去世而產生波折。在泉州,有的外家因懷疑女兒在夫家受虐待而死於非命(有的也確為事實),就糾集人馬前往親家「吃人命」的事時有所聞。因此民間在為女性長輩舉辦喪事時,十分注意姻親關係,並形成了一些相應的習俗,這在新編的《安溪縣誌。 風俗志》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收殮前,孝男年長者要手提小桶,領全家孝眷到附近公用井乞水,回到家門口,取水一碗進屋洗屍,餘水傾倒門外,然後為死者舉行「辭生祭」,即可入殮。入殮時,凡生肖五行與死者相剋者,均應迴避,以免犯「衝煞」,收殮後,孝男孝女需將死者生前所用過的日常生活用品,送至郊外或村外焚化,俗稱「送草」,或叫「送腳尾」。事畢,再由道士在室內外進行一些祓兇驅邪的儀式,俗稱「收烏」(或於守靈結束進行)。

  二、殮葬

  殯葬包括殯和葬。殯指的是殮而未葬這個階段,葬則是死者的親人及親戚至友、宗親鄰裡向死者作最後的告別儀式,然後按風俗習慣用掩埋或其他方法處理死者遺體。

  自古以來,殯期長短不一。古代視死者地位尊卑,有過專門規定。《禮記。玉制》曰:「天子七月而葬,諸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月而葬。」但後人對此禮制並未認真遵行,泉俗舊時停樞「至有終身不葬或累世不葬,或子孫衰替忘夫處所,遂棄捐不葬者。悖禮傷義,無過於此」,被視為陋習。故早在明代,惠安知縣葉春及即明令禁止,並採取對停樞逾年不葬者治罪的嚴厲措施。之所以會出現這種陋習,古人幾乎異口同聲地指出,與泉俗惑於墓葬風水之說有關。

  根據靈魂不滅觀念,人們認為人死後靈魂在出殯前還會時時出入靈室,因此要設靈堂,點長明燈,子孫於樞旁鋪有稻草的地上,輪流日夜守靈,還擇日請僧道做法事超度亡魂(俗稱「做功德」)。僑鄉人們在為長輩超度亡魂時,往往還同時舉行「引水魂」儀式,招引死葬僑居地的華僑亡魂歸故鄉,以完其葉落歸根之遺願。進90年代後,有的還用紙飛機「引空魂」。開弔期間,親友前來弔唁。

  出葬於選擇墓地和卜定葬期後進行。出葬時,開路鼓吹響起,儀式即告開始。出殯儀式牌、銘旌靈幡、白紅大燈等前導,死者子女扶樞哭送,親友隨後哀送。孝眷哭聲悽切,親友步伐沉重,隊伍徐徐而進,氣氛是肅穆的。但那時起時落的鞭炮聲(近年來,鯉城市區己禁止燃放爆竹),喧大的鑼鼓聲,送葬隊伍中的化妝表演隊,卻使人又感到氣氛是「鬧熱」的,真是一時悲喜難分,這也許是人們把高壽者病逝的喪事稱為「喜喪」所需要的一種特殊氛圍吧。把人生最大的悲事死亡和人生最大的喜事結婚,均視為「喜事」,並習慣把這兩件性質截然不同的事扯在一起,合稱「紅白喜事」,這確是中國民俗文化的一個獨特現象。

  靈柩抵達墓地後,有祀「后土」、祭棺頭、點木主等儀式。落棺葬畢歸虞,俗稱「返主」。回家後,要「接主」、「安位」。而後喪家宴請送殯者,以吃「彩氣」。

  泉州葬俗,以土葬為多,但早在宋代,民間貧屢之家,以火葬為常,後被封建統治者指為不孝之罪,故自清代以來,除佛教僧尼用火葬外,民間均用土葬。新中國成立後,治喪從簡,泉州市區在60年代進行殯葬改革,改行火葬,其後又逐步推廣。

  泉州喪葬禮俗也因死者所屬民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而異。如回民死亡稱「歸真」,一般是早亡午葬,夜死晨埋,停屍不過三天。出殯需請阿訇主持葬禮,為亡人祈禱。出殯儀式簡單安靜,不用鼓樂吹打,墓葬不用棺,古代用四塊大石板圍成墓坑,近代是用「太興紅磚」砌成長方形墓坑,屍體下坑後,臉部須朝西,以示從此永朝聖地麥加,然後蓋上石板七塊,密縫堆上灰土即告葬畢。基督教徒去世,需由牧師、教友為其「安息榮歸」祈禱,出殯儀式簡樸隆重,且有眾多教友送葬。佛教僧尼均施火葬。

  三、服喪

  泉俗服喪,須「禮盡三年」。葬畢七天內,每日均要由女眷於早、午、昏三次奠祭死者之靈,啼哭哀念,早稱「捧茶」,午、昏稱「捧飯」。葬後第三天,舊時有孝男、孝眷和親屬前往墓地探墓,在墓旁「后土」前和墓前分別祭奠。七天後,逢初一、十五,才由女眷哭祭,直至撤奠為止。另外,還有十四日祭,四十九日祭、百日祭等。去世一周年紀念日,古稱「小祥」,現俗稱「對年」;兩周年紀念日,古稱「大祥」,現俗稱「三年」,均要備物品致祭。如治喪期間沒「做功德」的,要在這時補做,否則因循舊制的子女會於心難安,認為孝道未盡,死者靈魂難以超升。三年過後,每逢死者生日要做「娩忌」,卒日做「正忌」,合稱「做忌」。一般人們比較重視「正忌」。另外,在清明、中元、冬至等歲時節日,也有掃墓、祭奠之禮俗。

  舊時泉州喪葬儀禮隆重侈靡,民間竟以此為自豪,「要吃要穿在蘇杭二州,要死要葬在福建泉州」(或曰「生要生在蘇杭二州,死要葬在福建泉州」)的俗諺世代流傳。其實,競爭喪葬儀禮隆重之最者大有人在,如安徽的徽州俗諺即有「生在杭州,嬉在蘇州,死在揚州,葬在徽州」。把生之天堂推舉為蘇、杭二州,這在傳統觀念中,似已定論,各地均不敢高攀,而對葬禮之隆重,卻當仁不讓地以自己的家鄉自薦,且充滿自信。重死甚於重生,反映出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化心態呢?可以說,葬禮是人們對死者身份、地位的確認,但 在宗法社會裡,出殯儀式也是死者家族勢力的一次大檢閱,它反映了送葬者的人生觀,旁觀者也會對出殯儀式「鬧熱」與否發表一番評論,可見,出殯儀式的社會意義大於個人意義,這應是喪事大辦的主觀原因之一。喪事侈靡,既不合古禮,也與今天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左,喪事簡辦,乃大勢之所趨。

相關焦點

  • 閩南泉州節俗禮儀之生育禮俗篇
    至於人類自身的生產,是我們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得以延續下去的保證,因此向來為人們所重視,它不僅突出地體現在生育儀禮以及婚姻儀禮、生殖崇拜等方面,甚至連人死後所舉行的喪葬儀禮,也貫穿著人類自身生產的意識,因為按照宗教迷信的觀念,人死後還可以「輪迴輪世」。  一、誕生  誕生儀禮中的主角包括母親和嬰兒。
  • 體驗泉州人生禮俗,遊歷人生縱貫線
    其中,由泉州市古城辦、泉州文旅集團主辦的「潤物無聲國慶展·人生縱貫線」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集實物造景、打卡蓋章、歲時市集等互動環節於一體的文創活動,讓市民與遊客體驗了從滿月、周歲、成年到結婚幾個重要人生階段中的習俗。今天小編帶大家到現場回味一番,了解充滿智慧與生活經驗的泉州人生禮俗。
  • 從滿月到結婚,看遍泉州人生禮俗
    從滿月到結婚 看遍泉州人生禮俗展區壹 滿月之喜初生落地,喜迎滿月嬰兒滿一個月,俗稱「滿月」,也稱「彌月」,咱泉州禮俗較多,在孝敬「床母」和「七娘媽」之時,要用五色紙剪成「床母襖」「七娘媽襖」,同五味碗孝敬,以答謝床母和七娘媽庇佑嬰兒之恩。
  • 【咱是閩南人】這些獨特的生命禮俗,你知道嗎?
    生命的寶貴與生命歷程的豐富,使閩南家庭以敬畏和虔誠的態度來對待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這種敬畏與虔誠外化為種種的儀式,演變成我們今天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誕育禮俗、成人禮俗、婚姻禮俗、壽辰禮俗、喪葬禮俗等生命禮俗。按照人的生命歷程,相應的習俗隆重上演,提升了生命的價值,也為閩南生活增添了絢爛色彩。
  • 臺灣省馬祖地區喪葬禮俗:百萬喪禮的迷惘與難題
    由於喪禮花費高達1至2百萬元(1人民幣=4.5452新臺幣,約為22萬-44萬人民幣)之高,很多老人家生前省吃儉用,就為多攢一些喪葬費用。記著走訪馬祖當地人士,了解各階層及不同世代對馬祖喪葬禮俗的看法:曹先生(60歲,雜貨店老闆):馬祖的喪禮都很傳統,家裡有長輩過世,都要依照傳統禮儀處理,男性42天出殯,女性49天出殯,也有更久者。儀式要怎麼做、日子怎麼算,這些都是地方長輩說了算。
  • 了解歷史,了解文化,了解【閩南泉州習俗】建房禮俗
    大家好,我是wumingdong今天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閩南泉州的建房禮俗。想了解更多的閩南文化習俗知識歡迎大家評論告訴我,感謝!!!建造新房是一個家庭的百年大業,尤其需要慎重對待,泉州民間也因而形成了一套頗具特色的禮俗。建宅之始,請風水師選擇地址坐向,再請擇日師擇定吉日動土興工。城裡選擇地址雖然受街巷局限,但風水師能「解兇化吉」。
  • 譜牒研究與海峽兩岸節俗禮儀——閩南生育禮俗
    作者:粘良圖(晉江市譜牒民俗學會 副會長)原文刊載於《譜牒研究與節俗禮儀》——譜牒研究與海峽兩岸節俗禮儀研討會論文集中國人重視「生」,傳統的道教重視生命,謂「道生萬物」,以修行、藥物等方式來延續生命,儒家也認為「天道有好生之德」,
  • 廬陵喪葬禮儀概覽
    關於廬陵喪葬禮俗,在歷史資料中有較為全面粗略的整理,其中羅列了喪葬的各種儀式,但缺乏對禮儀過程的細緻記載,只能知其大概。筆者先後四次到廬陵地區各區縣進行田野調查,並實地參加了兩次葬禮,掌握了大量廬陵喪葬禮儀的實況資料。
  • 知識分享:傳統的喪葬禮儀和所謂的門當戶對是什麼?
    這種王室配王室、大夫配大夫的原則,有時候還根據地位的高低之分而實行換算,即大國上卿相當於小國諸侯;小國的王室只能與大國的卿大夫聯姻。  此後,唐太宗嫁女陪嫁物品的禮節傳到民間,人們便把這些物品稱為陪奩,而送陪奩的禮俗也一直流傳至今。  015■傳統的喪葬禮儀  喪葬禮儀是人結束了一生後,由家屬、鄰裡、友人等進行哀悼、紀念、評價的儀式,同時也是殮殯、祭奠、安葬的儀式。
  • 看點丨一些隴東禮俗,在《詩經·豳風》中都能找到痕跡
    周朝伊始,創建了一整套可操作的禮樂制度,包括飲食、起居、祭祀、喪葬……成為隴東禮俗的發端。從《詩經·豳風》的記載到今天,每個歷史時期都賦予其獨特的歷史印記和內容,並在傳承發展中融入了農耕文化、窯洞文化、先周文化,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
  • 2019閩南泉州划拳會員競技賽
    活動背景划拳屬於行酒令的一種,在泉州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群眾基礎,是一項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競技性體育活動,但由於划拳時,經常與酗酒鬥毆等事件相生相伴,加之每於夜間吆喝之聲高揚頗有擾民之嫌,划拳者時有坦胸露背之舉又頗有不雅之相,難免為高雅人士所側目
  • 人為歌聲以助哀:《詩經》中的悼亡詩,體現周代的喪葬禮俗
    周禮作為中國禮儀的起源,共有"五禮",且對中國古代禮儀的形成影響至深,其中的"喪禮"是中國上古先民的喪葬禮俗,是對中國"事死如事生"觀念的體現,表達的是對生命終結時的恭送情懷,也是對於人生最後階段的高度重視。並以禮儀喪俗的形式,強調了對個體生命的尊重,肯定了生命的價值,是對個體生命一生行為品質的總結。並且,喪禮的規格大小、制度,體現了當時社會的等級秩序,也體現了死者的個人價值。
  • 有關中國傳統的禮俗規約你知道多少?
    皇家貴族禮儀的文化特性:皇家貴族禮制可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無不以明示等級尊卑為宗旨,皇家貴族的禮儀活動注意規模與程式,將禮儀過程視為國家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強化王權,明晰統治集團內的等級與名分關係,禮製成為維繫傳統社會的強有力的文化紐帶。
  • 國慶節來西街看泉州版「人生縱貫線」
    從滿月到結婚 看遍泉州人生禮俗 展區壹初生落地,喜迎滿月嬰兒滿一個月,俗稱「滿月」,也稱「彌月」,咱泉州禮俗較多,在孝敬「床母」和「七娘媽」之時,要用五色紙剪成「滿月之喜的展廳,將展示孩童滿月禮時,家中需準備的滿月禮俗用品以及銅幣。展廳內的展品包括滿月習俗照片、「滿月圓」模型、胎髮毛筆模型、滿月衣物、銀飾、長命鎖等。「妝糕人」體驗區將邀請非遺傳承人現場製作滿月禮俗的相關造型,同時現場教授如何製作「妝糕人」。
  • 思念的菜碗——閒話泉州喪葬飲食文化
    出生時,一碗浥飯分發左鄰右舍,以示慶祝;往生辦喪,也是一碗浥飯感謝親朋好友 ,這是我記憶中的老泉州故事。多年以後,浥飯濺得拿不出手,於是無論生還是死都大辦宴席。我今天想寫喪葬飲食,因為我剛經歷一場喪禮,想以美食祭奠親人。
  • 俗話說生在蘇杭,死在泉州,原來舊時泉州的喪葬風俗是這麼講究
    侈費之風由來已久,乾隆《泉州府志》風俗篇引宋圖經說:「喪葬以儉薄為恥。」民國《福建通志》引嘉定條例雲:「民之有喪,富者侈費而違禮。」可見至少在十三世紀初泉州喪葬風俗已很鋪張了。沿及明清以至民國,此風仍不稍衰。萬曆《泉州府志》謂:「居喪之奠,廣致親賓。」乾隆《晉江縣誌》載:「居喪之奠,臚列豆籩,親賓饗胙,不諱醉飽。即鄉村下屋亦視茲為送死大事,以不能廣致親賓為羞。」
  • 閩南泉州民系節俗禮儀之秋季節俗篇
    牛郎會織女時,喜鵲會紛紛飛至大河上,為之搭橋,名曰「鵲橋」。人們說,七夕過後,喜鵲頭部皆頹頂,就是因為牛郎牽牛過鵲橋時,牛蹄子蹂踏所致。是夕如下小雨,人們則謂這是牛郎、織女於分手之際,彼此依戀不舍,揮淚告別。
  • 同出一脈,卻又形態各異,先秦時期與古希臘時期的禮俗有何差別?
    引言「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從古至今,中國便是禮儀之邦,早在先秦時期,儒家就已經提出了以「禮」為核心的儒家思想,此後歷經數千年的歲月洗禮,延綿至今。形式多樣,禮制寓意濃厚,先秦時期的禮俗文化注重綱常倫理禮俗二字,最早出現在《周禮·土均》:「土均......邦國都鄙之政令刑禁,與其施捨禮俗喪紀、祭祀。」
  • 靜靜在泉州
    圖片|建洲大魔王 ©泉州有六千個神明,但最親切的是媽祖。
  • 泉州,被萬神庇佑的城市
    水中之城找不到了,但泉州還在。無需累贅的行囊,帶一顆閒心,走在泉州街頭,看著沿路的紅磚厝,聽著古老的閩南話。看著百種宗教建築,穿過百年西洋騎樓,細心的你會發現,有人當街立張八卦桌,擺上貢品,點上沉香,舉香閉眼拜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