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泉州民系節俗禮儀之秋季節俗篇

2020-12-22 閩南網

  一、 七夕

  公曆3月8日為現代的一個國際性婦女節日,而農曆七月初七日可以說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唯一的屬於婦女的節日,名「七夕」但這兩個節日在本質上並不相同,「三八國際婦女節,,是世界各國勞動婦女為爭取和平民主、婦女解放而鬥爭的節日,而「七夕」乞巧,則曲折地反映了中國舊時代的婦女們不能把握自身命運的可悲地位。

  她們希望自己變得更「巧」一些,是為了更能適應以男性為中心的宗法社會。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七夕」節使在封建禮法制度下處於無權和受壓抑地位的婦女們,擁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節日,使她們在這個指定的日子,能合法而堂皇地通過「過節」的形式,表露心中深藏的美好願望,舒洩心中積鬱的種種情思,從而體現出我國民俗文化中關心女性和同情女性的一面。

  泉州民間關於七夕的傳說有:一是牛郎織女的故事,一是七仙女與董永「百日緣」的故事,但後來泉州人把這兩個傳說混為一談,說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並尊稱為「七娘媽」。泉諺有云:「七月初七七娘生。」可見民間是把七月初七這天界定為七娘媽的誕辰,是日要舉行祈祥活動,稱「做七娘媽生」。據說天帝原旨意是允許織女七日一會牛郎,但喜鵲「報錯喜」,錯傳為一年一度即七月七日相會,這是個不能原諒的過失,因此人們在七夕大清早把胭脂花粉用紅髻索綑紮起來,拋上屋簷頂,責罰喜鵲銜送到天河邊,讓織女梳妝打扮,以會牛郎。牛郎會織女時,喜鵲會紛紛飛至大河上,為之搭橋,名曰「鵲橋」。人們說,七夕過後,喜鵲頭部皆頹頂,就是因為牛郎牽牛過鵲橋時,牛蹄子蹂踏所致。是夕如下小雨,人們則謂這是牛郎、織女於分手之際,彼此依戀不舍,揮淚告別。泉州有關七夕的民間傳說,極富人情味,牛郎織女這對恩愛大妻,每年須至七夕時才得以一會,是個悲喜交集的日子,泉州人卻把它演化為織女的誕辰,並舉行相應的祈祥活動,這就大大地衝淡了「七夕」節原來所具有的悲傷氣氛。泉州人還把原為大帝孫女的織女(故織女又稱「天孫」)的輩份提升一級,說成是人帝的第七個女兒,泉諺雲,「父母疼尾仔。」這就縮短了天帝與織女之間的感情距離,而天帝為使女兒不因婚後而荒廢生產,原意讓她每七日與牛郎相會一次,尚不致於太絕情。喜鵲雖有報錯喜的過失,但它那種將功補過,任勞任怨的精神,也確實令人感動。這些故事情節的安排,充分體現了泉州民俗文化中所蘊涵的「中庸」的儒家倫理思想,即以處理事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態度。可見,泉州素來號稱「海濱鄒魯」,並非溢美之言。

  七夕中午,敬祀七娘媽,舊時人們要備瓜果菜餚七盤,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盞七個,筷子七雙,小型紙橋七乘,看來,熱情好客的泉州人,把七娘媽的六位姐姐也全部請來了,共慶「七娘媽生」。至於供品以「七」為數,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數的思維模式有關,即「數七」為陽數之一,是吉樣之數。如泉州民俗以正月初七為人的生日,需取菜果七樣做羹,名七寶羹。七月初七為「重七」,亦是吉日,把織女演化為七娘媽,可能也與「數七」有關。

  泉州人還把七娘媽奉為護佑少年兒童茁壯成長的女神,因此在「七夕」還表現出一種關心下一代的節日氛圍。新生嬰兒在第一個「七夕」拜七娘媽為「契母」(即乾媽),稱「新契」,至16歲才解除契約,稱「洗契」,其時都要舉行一定的儀式。

  此外,泉州七夕尚有「乞巧」民俗,與全國其他地方差不多,故七夕又稱「乞巧節」。

相關焦點

  • 譜牒研究與海峽兩岸節俗禮儀——閩南生育禮俗
    作者:粘良圖(晉江市譜牒民俗學會 副會長)原文刊載於《譜牒研究與節俗禮儀》——譜牒研究與海峽兩岸節俗禮儀研討會論文集中國人重視「生」,傳統的道教重視生命,謂「道生萬物」,以修行、藥物等方式來延續生命,儒家也認為「天道有好生之德」,
  • 閩南泉州節俗禮儀之喪葬禮俗篇
    泉俗凡己50歲或做「公(爺爺)媽(奶奶)輩」者,在病危臨終之際,均要「上廳邊」,即讓其臥於本家或祖厝廳堂邊由四塊床板臨時搭成的簡易床鋪上,兒孫,媳婦都守候在旁送終。死者即將斷氣時,親眷要邊哭邊為其更換壽衣,穿上鞋襪,動作要快,如遲至斷氣後,有「死者得不到」之嫌。死者壽終正寢後,當即用其被單復蓋軀體與面部,親眷圍屍慟哭,治喪即告開始。
  • 閩南年俗之新正、拜正
    年 ● 龍 海 味 閩南 年俗
  • 「俗」是什麼意思?拆開俗字是人吃五穀還是人住山谷?
    這樣聯想沒毛病,「吃」確實很俗,民以食為天,「吃」是最大眾化的行為,也已形成一定的飲食習俗、風尚、習慣,可以說,「吃」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六甲番人覺得有趣,因此也湊趣回覆說:「俗」是二「人」一「八」一「口」,意為兩個人,一個八卦一個多嘴。
  • 閩南清明節習俗
    原標題:閩南清明節習俗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那麼閩南清明節習俗有哪些呢?
  • 閩南泉州節俗禮儀之生育禮俗篇
    就母親而言,與誕生儀禮有關的習俗自婚嫁之日即已開始,當新娘坐上花轎離開娘家時,轎前要有一人是著烘爐火炭,上覆貼有紅紙雙喜字樣的瓦片兩丸以寓日後子孫繁衍之意。未懷孕前,則有生殖崇拜及歲時節日中的求子習俗,如泉俗元宵節,娘家要為新婚女兒送上紅、白成對的蓮花燈和「仙女送子」的皇都市燈,寄以「早生貴子」的祝民新婦懷孕,俗稱「病子」或「有身」,期間凡事需小心在意,有諸多禁忌。
  • 【泉州市移風易俗典型案例】泉州臺商區閩南童謠接地氣 移風易俗成...
    今日,本微公號展示泉州各地移風易俗工作典型案例十九《泉州臺商區閩南童謠接地氣 移風易俗成自覺》。
  • 趣談年俗剪紙中的鼠文化
    尤其是在年俗剪紙中,鼠的形象大量出現,成為引人注目的主題。  鼠,在十二生肖榜上排名第一,為「子鼠」 。為什麼鼠排在榜首呢?那是因為子時即陰陽交合之時。而鼠的活動時間正是夜之子時;而子時又是天地相交、陰陽交接、混沌初開之際。鼠作為耗蟲,不耗則天之氣不開,只有鼠才有本事把混沌一團的天地咬開,鼠咬天開之說即由此而來。
  • 被盜文物「肉身坐佛」的前世今生:從僧人到俗神
    一直到近代,閩南人依舊熱衷於各種「拜拜」,他們不但拜佛、拜神、拜祖先、拜孤魂,也拜諸如老虎、青蛇、神龜這樣的精靈。清嘉慶年間擔任過龍溪縣知縣的姚瑩曾這樣寫道:「閩俗好鬼,漳泉尤甚,小民終歲勤苦,養生送死且不足,輒耗其半以祀神。病,於神求藥;葬,於神求地,以至百事營為不□者,皆於神是求。愚民之情,亦可哀矣。」
  • 【志載年俗】大年初九,拜天公壽誕
    01春節民俗祭天 冀北張家口地區在正月初九這天誦經禮拜,以示對天公感恩。祭拜天公前,全家大小都得齋戒沐浴。家家戶戶在正廳天公爐下擺設祭壇,一般都是用長板凳或矮凳先置金紙再疊高八仙桌為「頂桌」,桌前系上吉祥圖案的桌圍,後面另設「下桌」。
  • 【志載年俗】臘月二十九,打酒蒸饅頭
    01春節民俗何為「小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夕,除夕為大除夕。這天,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 中國農曆有大小月之分,所謂大月是三十日,小月只有二十九日。所以遇到臘月為小月,二十九這一天就是這一年最後一天,那麼臘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
  • 閩南年食年俗:除夕甘蔗頂門 初九拜天公(圖)
    (張九強 攝)  過年時,不少閩南人家擺放水仙寓意吉祥。  跳火堆、甘蔗頂門、「拔拔燈」、「坐釘轎」……這些獨特年俗,久糟菜、米粉肉、金橘糖、花生仁糖……那些美味年食。正月裡,蘊藏著閩南古早年味的習俗、美食一起湧現在現代人的生活裡,根植其中的地域特色文化也在悄然延續。
  • 閩南俗諺:「一無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
    閩南俗諺:「一無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明清制壺名手張君德、惠孟臣、惠逸公、陸思亭,壺品小巧精妙,皆為傳統經典壺式,有的方中寓圓、古樸典雅,有的線條簡潔、渾然天成,成為後世朱泥小壺的代名詞。思亭壺成功之處,在於這個壺型成為了運用曲線的典範,細細品味曲線之妙,宛若一位亭亭玉立的女子,款款而來,給人舒暢、輕快、曼妙的藝術美感。思亭壺大多用朱泥製作而成,朱泥收縮比較高,所以大多為小品壺。此款作品許躍峰老師採用大紅袍朱泥製作而成,整器端莊俊挺,氣韻出眾,色澤紅潤,形制優雅,口小肚大,深受壺友喜愛。
  • 臺青福州天后宮體驗端午節俗 網絡直播兩岸同源信俗文化
    臺青福州天后宮體驗端午節俗 網絡直播兩岸同源信俗文化 2020-06-25 20:51:40記者劉可耕 攝   中新網福州6月25日電(記者 劉可耕)「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裡……」25日傳統端午節,在福州三坊七巷天后宮舉行的兩岸青年共同體驗端午節習俗主題活動,吸引在福州的臺灣青年前來體驗榕臺同源的信俗文化。參加在福州三坊七巷天后宮舉行的兩岸青年共同體驗端午節習俗主題活動的在榕臺青拜謁媽祖神像。
  • 這篇文章讓你看懂閩南人和客家人的區別
    什麼是閩南人?二者有何區別?簡單說就是我們把中國的13億7千萬人口分成56個民族,再把漢族細化分成八個民系,客家語系的是其中一個民系,閩南語系的也是其中一個民系。民族和民系的劃分標準,有五個方面:第一是語言;第二是民俗;第三是文化認同;第四是地域;第五是經濟生活。很多人會問,現在的民族和民系就可以完全地劃分嗎,答案是不能。因為它已經被完全同化了,越來越趨同。
  • 卜風賢 | 鞭打春牛農俗中的地方教化與國家認同
    相對於春節、端午、中秋等吉慶歡樂的重大農事節日而言,鞭打春牛則簡單了許多,雖然典制禮儀和方志文獻中有鞭打春牛禮俗節日的相關記載,但專注農俗節令的農史研究對此論述依然不多。閔宗殿先生於十年前發表《古代的勸農備耕民俗——迎春》一文,至今還是春牛農俗研究中極具代表性的成果。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 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泉州召開
    學術研討會分為四大板塊,主題涉及王爺信俗的跨境傳播、王爺信俗的功能與特徵、王爺信俗的田野研究以及泉州富美宮的王爺信俗傳承,參會專家學者發表了24篇相關論文。與會代表們不僅從王爺信俗的文本、流布、變遷、功能等方面對信俗內涵與特徵進行了深刻翔實的研究匯報,探討了王爺信俗及相關儀式對於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和現實意義,而且還基于田野調查對泉州、廈門、漳州等多地的王爺信仰、送王船儀式、搶孤習俗等進行了學術呈現。
  • 從前的七夕,閩南人都在給這位媽媽慶生
    在閩南,特別是泉州 過七夕節不重乞巧 更看重為孩子祈福平安健康 人們口中的「七仙女」不單指一位仙女 而是把天公的七個女兒合稱為七娘媽 織女是其中一位
  • 陝北燈俗文化:傳承中華文脈,婚嫁喪葬年節時令民俗活動中的標誌
    我們從《爾雅·釋器》中能了解到燈的起源變化:「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我們從燈字的演變過程也能清晰地看到燈的進化演變過程。方塊漢字是華夏民族的祖先觀物取象刻畫出的象形圖符,經歲月的雕飾逐步形成的,因此,字的橫豎點捺間儲存著大量的原始訊息。
  • 和古代端午節俗比起來,我們今天的端午節,只剩下粽子和龍舟了?
    和古代豐富多彩的端午節俗比起來,我們今天很多人的端午節,確實可以說是過了一個假的端午節了。那麼,古代端午節都有哪些節俗呢?下面,我們一一給大家道來。一、吃粽子這應該是我們現代人最熟知的端午節「標配」了。以往很多傳說告訴我們:粽子是人們為了保護沉溺於汨羅江的屈原的遺體不被魚類啃咬,包裹黍米丟進江中,誘惑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