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七夕
公曆3月8日為現代的一個國際性婦女節日,而農曆七月初七日可以說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唯一的屬於婦女的節日,名「七夕」但這兩個節日在本質上並不相同,「三八國際婦女節,,是世界各國勞動婦女為爭取和平民主、婦女解放而鬥爭的節日,而「七夕」乞巧,則曲折地反映了中國舊時代的婦女們不能把握自身命運的可悲地位。
她們希望自己變得更「巧」一些,是為了更能適應以男性為中心的宗法社會。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七夕」節使在封建禮法制度下處於無權和受壓抑地位的婦女們,擁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節日,使她們在這個指定的日子,能合法而堂皇地通過「過節」的形式,表露心中深藏的美好願望,舒洩心中積鬱的種種情思,從而體現出我國民俗文化中關心女性和同情女性的一面。
泉州民間關於七夕的傳說有:一是牛郎織女的故事,一是七仙女與董永「百日緣」的故事,但後來泉州人把這兩個傳說混為一談,說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並尊稱為「七娘媽」。泉諺有云:「七月初七七娘生。」可見民間是把七月初七這天界定為七娘媽的誕辰,是日要舉行祈祥活動,稱「做七娘媽生」。據說天帝原旨意是允許織女七日一會牛郎,但喜鵲「報錯喜」,錯傳為一年一度即七月七日相會,這是個不能原諒的過失,因此人們在七夕大清早把胭脂花粉用紅髻索綑紮起來,拋上屋簷頂,責罰喜鵲銜送到天河邊,讓織女梳妝打扮,以會牛郎。牛郎會織女時,喜鵲會紛紛飛至大河上,為之搭橋,名曰「鵲橋」。人們說,七夕過後,喜鵲頭部皆頹頂,就是因為牛郎牽牛過鵲橋時,牛蹄子蹂踏所致。是夕如下小雨,人們則謂這是牛郎、織女於分手之際,彼此依戀不舍,揮淚告別。泉州有關七夕的民間傳說,極富人情味,牛郎織女這對恩愛大妻,每年須至七夕時才得以一會,是個悲喜交集的日子,泉州人卻把它演化為織女的誕辰,並舉行相應的祈祥活動,這就大大地衝淡了「七夕」節原來所具有的悲傷氣氛。泉州人還把原為大帝孫女的織女(故織女又稱「天孫」)的輩份提升一級,說成是人帝的第七個女兒,泉諺雲,「父母疼尾仔。」這就縮短了天帝與織女之間的感情距離,而天帝為使女兒不因婚後而荒廢生產,原意讓她每七日與牛郎相會一次,尚不致於太絕情。喜鵲雖有報錯喜的過失,但它那種將功補過,任勞任怨的精神,也確實令人感動。這些故事情節的安排,充分體現了泉州民俗文化中所蘊涵的「中庸」的儒家倫理思想,即以處理事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態度。可見,泉州素來號稱「海濱鄒魯」,並非溢美之言。
七夕中午,敬祀七娘媽,舊時人們要備瓜果菜餚七盤,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盞七個,筷子七雙,小型紙橋七乘,看來,熱情好客的泉州人,把七娘媽的六位姐姐也全部請來了,共慶「七娘媽生」。至於供品以「七」為數,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數的思維模式有關,即「數七」為陽數之一,是吉樣之數。如泉州民俗以正月初七為人的生日,需取菜果七樣做羹,名七寶羹。七月初七為「重七」,亦是吉日,把織女演化為七娘媽,可能也與「數七」有關。
泉州人還把七娘媽奉為護佑少年兒童茁壯成長的女神,因此在「七夕」還表現出一種關心下一代的節日氛圍。新生嬰兒在第一個「七夕」拜七娘媽為「契母」(即乾媽),稱「新契」,至16歲才解除契約,稱「洗契」,其時都要舉行一定的儀式。
此外,泉州七夕尚有「乞巧」民俗,與全國其他地方差不多,故七夕又稱「乞巧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