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青春造夢師,一鍵關注
我經常被問到:什麼是客家?什麼是閩南人?二者有何區別?
簡單說就是我們把中國的13億7千萬人口分成56個民族,再把漢族細化分成八個民系,客家語系的是其中一個民系,閩南語系的也是其中一個民系。民族和民系的劃分標準,有五個方面:第一是語言;第二是民俗;第三是文化認同;第四是地域;第五是經濟生活。
很多人會問,現在的民族和民系就可以完全地劃分嗎,答案是不能。因為它已經被完全同化了,越來越趨同。比如我有一些朋友是畲族,但是他們已經被完全同化了,除了填表的時候民族那欄填畲族,已經跟少數民族沒有任何關係,被完全漢化了。
既然沒有民族民系之分,越來越趨同,那為什麼還有客家學或者閩南人研究呢?因為客家和閩南人這兩個民系的文化特點都很明顯,它存在可供研究的內容。
我舉個例子,全球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閩西、贛南、粵東,中國別的省像湖南、湖北、四川等地也有。簡單說就是福建的汀州、江西的贛州和廣東的梅州,記住是汀州,不是龍巖。汀州是指現在龍巖的5個縣和三明的3個縣,就是龍巖的永定、長汀、上杭、連城、武平和三明的清流、寧化、歸化。歸化就是現在的明溪縣,因為呼和浩特有個歸化城,和它同名了,所以在民國的時候改為明溪。我們現在的龍巖市除了我說的這5個縣以外,還有漳平和新羅區,這兩個地方是屬於閩南語系的。我們所說的客家就是集中在這幾個地方。
從地域上說閩南人也是很集中的,主要在廈漳泉,潮州和汕頭,這些是講閩南語系的。但是有一個區別是這樣的,我們說全球有一億的客家人,在說客家祖地在哪裡的時候,都會說寧化石壁,這是沒有分歧的。那麼我如果問你們,閩南人的祖地在哪裡,你們就會有不同的回答,泉州人說是泉州,漳州人說是漳州,但不會有人說是廈門,因為廈門的歷史太短,短得他們自己都不好意思講是祖地。
如果要問標準的客家話是哪裡話,我們會異口同聲說是梅州話。因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客家頻道就是用梅州話來廣播的。如果我問你們,標準的閩南話是哪裡話?你就會卡住,漳州人一定會說是漳州話,泉州人一定會說是泉州話,廈門人一定會說是廈門話,不會有一個大家都認同的標準答案。這就是為什麼客家文化值得研究,因為方便,沒有歧意。
我們說閩南人和客家人都是從北方南遷過來的。有一年我去天津採風,在那邊的農村發現天津的文化符號已經蕩然無存。他們現在的房子就是四堵牆加一塊水泥板,純粹是一個居住的功能,沒有任何文化的功能,不像我們閩南的古厝是有很多文化功能的,比如客家的土樓就有很多文化功能,這是有重大的區別的。他們掃墓也只掃到父親,自己的祖父是誰就不知道了。我們福建人都有族譜,祖宗八代、幾十代都是可以查閱的,在一個村子裡誰該叫誰叔叔,這都是很清楚的。我們掃墓的時候,可以一個村子的人一起去祭祀共同的祖先,這對北方的人來說是天方夜譚。他們村子裡,甚至沒有祠堂。
為什麼客家和閩南文化都0值得研究?就是因為研究漢族文化的時候,北方漢語的發源地已經沒有東西提供給學者做樣本了,它的文化符號已經不成立、被破壞了。只有在福建這種崇山峻岭的地方,才會保留一些。
什麼是客家?學界認為有三個標準:第一,你是不是講客家話;第二,你認同不認同客家文化;第三,你的祖先在南遷的時候有沒有經過寧化石壁。如果三個標準裡符合兩條,那麼我認為你就是客家人。比如有的人不會講客家話,但是他很認同客家文化,而且他的祖先在南遷的時候有經過寧化石壁,那麼我們就認為他是客家人。有的人會講客家話,也認同客家文化,但是他的祖先在南遷的時候繞過寧化石壁,我們也認為他是客家人。按照這三個標準居其二的原則,全世界有一億客家人。
什麼是客家話?客家話是一個語系,不是一種方言,語系由若干種方言構成。在我們連城那個地方的方言是全世界最複雜的,複雜到隔壁村都聽不懂,完全都聽不懂,除了發音以外,關鍵是有些措詞都不同。比如北團和四堡是緊挨著的兩個鄉,但他們必須用普通話交流,方言完全徹底相互聽不懂。北團人說的「魚」,四堡人表述為「擺尾佬」;北團人說的「粽子」,四堡人表述為「沙粒飯」。
方言既然這麼複雜,為什麼又說都是客家語系呢?這就涉及到語言學的問題。語言學裡除了發音,還有語法和措詞,我們在判斷不同的方言是不是屬於同一個語系的時候,通常是用若干個標準來判斷的。
我們講閩南話保留了唐代中原話的基本特徵,客家話保留了明代中原化的基本特徵,那你們的依據是什麼呢?依據很簡單,學界的研究有它的標準,只是沒有普及開來。
舉個例子,各個朝代都有詩和詞,每個朝代的詩和詞都是用當時的普通話創作的,那我們用哪一種方言念唐詩是最押韻的?凡是用普通話誦讀不押韻的唐詩,用閩南話朗讀都很押韻,所以我們的結論就是閩南話保留了唐代中原話的基本特徵。南音保留了唐代宮廷戲的基本特徵,我們的依據是它的唱詞,主要是唱詞而不是唱腔,唱腔有樂譜記載。
各個朝代的用詞是不斷的變化的,我們近代以來有幾百個日本人的用詞,「組織」、「幹部」這些都是日本人的用詞。你翻一下康熙字典,之前是找不到這些詞的。措詞在不同的朝代是不斷變動的,比如我們現在說PK,這個詞是這幾年才有的,以前是沒有的,那麼PK這個詞就會一直用下去,會成為一個化石一樣的東西一直保留下來。
客家話裡的「爹」和「爺」和普通話裡的是相反的,我們客家話說「爺」是指父親,說「爹」是指祖父。在《木蘭詩》裡就有「兵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這個「爺」就是指父親,花木蘭是替父從軍,不是替祖父從軍,那為什麼「卷卷有爺名」呢?因為在那個時候父親是稱為「爺」,不是「爹」,這些詞彙就保留下來了。比如說,我們說「走」就是「跑」的意思,而在那個時候「走」是用「行」來表示,「跑」這個詞是很遲才出現的。因為語言在南遷的時候不斷地和當地的土著語言融合,所以我們只能把客家話命名為一個語系,而不是一個方言。
接下來就是南遷的問題,福建的客家人和閩南人都是從北方南遷過來的。
閩南人佔的位置也比較好,客觀上來說,閩南人主要還是戍邊的部隊,當時唐朝的部隊到南邊以後就停下來不走了。比如去臺灣的閩南人基本上就是跟著鄭成功的部隊去的,它有可能從陸路走,也有可能從海路走,這都不一定。
客家人不一樣,客家人是流放到這個地方的,有的是戰亂時逃難到這裡來的。他們到這邊後,好的地盤沒有了,所以只好跑到崇山峻岭裡,主要在閩西、贛南、粵東這三地。
我們在說風俗的時候,其實「風」和「俗」是兩個概念,由於自然條件不同形成的生活習慣叫作「風」,由於社會條件不同形成的生活習慣叫作「俗」。舉個例子來說明「風」,比如在西藏,藏民穿的羊皮背心只有一半,把胳膊露了出來,另一半卻裹的很厚實,那我們就會很奇怪,不知道是太冷還是太熱。其實是因為他們那裡的晝夜溫差很大,早上和晚上很冷,裹嚴的那邊可以保暖,中午特別熱,裸露的那邊可以排汗。再比如新疆的維吾爾族姑娘都穿長裙子,不是因為她們的腿長穿裙子漂亮,而是因為在一望無際的戈壁灘男人很容易解決問題,而女人就很麻煩。穿裙子就方便多了,站在原地轉一圈,裙子自然張開,蹲下來就解決問題了。如果她們穿牛仔褲,活人就要被尿憋死。
我們在說到風俗的時候,主要用「風」來區別閩南人和客家人。在廈門,你去一個人家裡做客,他家裡如果有一個神龕,那通常是閩南人;他家裡如果掛祖宗像,通常是客家人。記住我的措詞,我說的是通常,沒有說一定。客家人沒有把神龕放在家裡習俗,客家人認為祖在家、神在廟,你要拜神就到廟裡去拜,怎麼能放在家裡呢?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閩南人靠海居住,需要下海捕魚,他們的敵人主要是風浪,為了祈求平安,所以要有一個神龕。客家人生活在山地,他們的敵人主要是土匪和土著,他們必須抱成團,共同抵禦土匪和土著的侵擾,所以要掛祖宗像。我們的祖宗是同一個,所以我們要團結。
你們看土樓,土樓分布在客家人和閩南人交界的地方,在南靖和永定交界的地方其實是械鬥最嚴重的地方,所以建造了土樓。
所以,用最簡單的一句話概括客家人,我認為就是「祖宗崇拜」。客家人特別重視祠堂、族譜、祖宗墓,還特別重視教育,客家人特別渴望當官,想通過科舉獲得一個功名,光宗耀祖。所以在第一代國家領導人裡有很多客家人,但是現在客家人也知道賺錢比當官重要,所以慢慢地,在中央,客家人變少了。
接下來我們講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是由於風俗和語言的不同。
現在過聖誕節的是比較年輕的,老一點的人特別反感過聖誕節,所以文化認同跟風俗是有關,跟你的兒童記憶和受的教育也有關。現在大的趨勢是逐步趨同化,形成客家學不是因為客家人比別人優秀,而是客家的文化內涵可以供學者研究,別的民系可能被同化的更加嚴重。
另外,「客家」這個概念不是自古就有的,是羅香林教授提出的「客家」,我小時候也沒有聽父親說我們是客家人。現在很多人都是在不斷地被客家,什麼是被客家呢?因為客家的版圖要擴大。
「客家」這個概念提出來到現在也不過短短的幾十年。在清代的時候有客家館,凡是客家人都可以在這個地方接待,超越了地域的限制,後面這麼多年,客家學越來越突出是因為它的文化特點比較顯著,比較便於研究。
本文根據吳爾芬老師的沙龍講座整理而成。
【青春造夢師】原創文章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轉載請保留下圖
否則均視為違規
- end -
▼▼點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