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讓你看懂閩南人和客家人的區別

2021-03-01 乃大書店

   點擊青春造夢師,一鍵關注


我經常被問到:什麼是客家?什麼是閩南人?二者有何區別?

簡單說就是我們把中國的13億7千萬人口分成56個民族,再把漢族細化分成八個民系,客家語系的是其中一個民系,閩南語系的也是其中一個民系。民族和民系的劃分標準,有五個方面:第一是語言;第二是民俗;第三是文化認同;第四是地域;第五是經濟生活。

很多人會問,現在的民族和民系就可以完全地劃分嗎,答案是不能。因為它已經被完全同化了,越來越趨同。比如我有一些朋友是畲族,但是他們已經被完全同化了,除了填表的時候民族那欄填畲族,已經跟少數民族沒有任何關係,被完全漢化了。

既然沒有民族民系之分,越來越趨同,那為什麼還有客家學或者閩南人研究呢?因為客家和閩南人這兩個民系的文化特點都很明顯,它存在可供研究的內容。

我舉個例子,全球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閩西、贛南、粵東,中國別的省像湖南、湖北、四川等地也有。簡單說就是福建的汀州、江西的贛州和廣東的梅州,記住是汀州,不是龍巖。汀州是指現在龍巖的5個縣和三明的3個縣,就是龍巖的永定、長汀、上杭、連城、武平和三明的清流、寧化、歸化。歸化就是現在的明溪縣,因為呼和浩特有個歸化城,和它同名了,所以在民國的時候改為明溪。我們現在的龍巖市除了我說的這5個縣以外,還有漳平和新羅區,這兩個地方是屬於閩南語系的。我們所說的客家就是集中在這幾個地方。

從地域上說閩南人也是很集中的,主要在廈漳泉,潮州和汕頭,這些是講閩南語系的。但是有一個區別是這樣的,我們說全球有一億的客家人,在說客家祖地在哪裡的時候,都會說寧化石壁,這是沒有分歧的。那麼我如果問你們,閩南人的祖地在哪裡,你們就會有不同的回答,泉州人說是泉州,漳州人說是漳州,但不會有人說是廈門,因為廈門的歷史太短,短得他們自己都不好意思講是祖地。

如果要問標準的客家話是哪裡話,我們會異口同聲說是梅州話。因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客家頻道就是用梅州話來廣播的。如果我問你們,標準的閩南話是哪裡話?你就會卡住,漳州人一定會說是漳州話,泉州人一定會說是泉州話,廈門人一定會說是廈門話,不會有一個大家都認同的標準答案。這就是為什麼客家文化值得研究,因為方便,沒有歧意。

我們說閩南人和客家人都是從北方南遷過來的。有一年我去天津採風,在那邊的農村發現天津的文化符號已經蕩然無存。他們現在的房子就是四堵牆加一塊水泥板,純粹是一個居住的功能,沒有任何文化的功能,不像我們閩南的古厝是有很多文化功能的,比如客家的土樓就有很多文化功能,這是有重大的區別的。他們掃墓也只掃到父親,自己的祖父是誰就不知道了。我們福建人都有族譜,祖宗八代、幾十代都是可以查閱的,在一個村子裡誰該叫誰叔叔,這都是很清楚的。我們掃墓的時候,可以一個村子的人一起去祭祀共同的祖先,這對北方的人來說是天方夜譚。他們村子裡,甚至沒有祠堂。

 


為什麼客家和閩南文化都0值得研究?就是因為研究漢族文化的時候,北方漢語的發源地已經沒有東西提供給學者做樣本了,它的文化符號已經不成立、被破壞了。只有在福建這種崇山峻岭的地方,才會保留一些。

什麼是客家?學界認為有三個標準:第一,你是不是講客家話;第二,你認同不認同客家文化;第三,你的祖先在南遷的時候有沒有經過寧化石壁。如果三個標準裡符合兩條,那麼我認為你就是客家人。比如有的人不會講客家話,但是他很認同客家文化,而且他的祖先在南遷的時候有經過寧化石壁,那麼我們就認為他是客家人。有的人會講客家話,也認同客家文化,但是他的祖先在南遷的時候繞過寧化石壁,我們也認為他是客家人。按照這三個標準居其二的原則,全世界有一億客家人。

什麼是客家話?客家話是一個語系,不是一種方言,語系由若干種方言構成。在我們連城那個地方的方言是全世界最複雜的,複雜到隔壁村都聽不懂,完全都聽不懂,除了發音以外,關鍵是有些措詞都不同。比如北團和四堡是緊挨著的兩個鄉,但他們必須用普通話交流,方言完全徹底相互聽不懂。北團人說的「魚」,四堡人表述為「擺尾佬」;北團人說的「粽子」,四堡人表述為「沙粒飯」。

方言既然這麼複雜,為什麼又說都是客家語系呢?這就涉及到語言學的問題。語言學裡除了發音,還有語法和措詞,我們在判斷不同的方言是不是屬於同一個語系的時候,通常是用若干個標準來判斷的。

 


我們講閩南話保留了唐代中原話的基本特徵,客家話保留了明代中原化的基本特徵,那你們的依據是什麼呢?依據很簡單,學界的研究有它的標準,只是沒有普及開來。

舉個例子,各個朝代都有詩和詞,每個朝代的詩和詞都是用當時的普通話創作的,那我們用哪一種方言念唐詩是最押韻的?凡是用普通話誦讀不押韻的唐詩,用閩南話朗讀都很押韻,所以我們的結論就是閩南話保留了唐代中原話的基本特徵。南音保留了唐代宮廷戲的基本特徵,我們的依據是它的唱詞,主要是唱詞而不是唱腔,唱腔有樂譜記載。

各個朝代的用詞是不斷的變化的,我們近代以來有幾百個日本人的用詞,「組織」、「幹部」這些都是日本人的用詞。你翻一下康熙字典,之前是找不到這些詞的。措詞在不同的朝代是不斷變動的,比如我們現在說PK,這個詞是這幾年才有的,以前是沒有的,那麼PK這個詞就會一直用下去,會成為一個化石一樣的東西一直保留下來。

客家話裡的「爹」和「爺」和普通話裡的是相反的,我們客家話說「爺」是指父親,說「爹」是指祖父。在《木蘭詩》裡就有「兵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這個「爺」就是指父親,花木蘭是替父從軍,不是替祖父從軍,那為什麼「卷卷有爺名」呢?因為在那個時候父親是稱為「爺」,不是「爹」,這些詞彙就保留下來了。比如說,我們說「走」就是「跑」的意思,而在那個時候「走」是用「行」來表示,「跑」這個詞是很遲才出現的。因為語言在南遷的時候不斷地和當地的土著語言融合,所以我們只能把客家話命名為一個語系,而不是一個方言。

 


接下來就是南遷的問題,福建的客家人和閩南人都是從北方南遷過來的。

閩南人佔的位置也比較好,客觀上來說,閩南人主要還是戍邊的部隊,當時唐朝的部隊到南邊以後就停下來不走了。比如去臺灣的閩南人基本上就是跟著鄭成功的部隊去的,它有可能從陸路走,也有可能從海路走,這都不一定。

客家人不一樣,客家人是流放到這個地方的,有的是戰亂時逃難到這裡來的。他們到這邊後,好的地盤沒有了,所以只好跑到崇山峻岭裡,主要在閩西、贛南、粵東這三地。

我們在說風俗的時候,其實「風」和「俗」是兩個概念,由於自然條件不同形成的生活習慣叫作「風」,由於社會條件不同形成的生活習慣叫作「俗」。舉個例子來說明「風」,比如在西藏,藏民穿的羊皮背心只有一半,把胳膊露了出來,另一半卻裹的很厚實,那我們就會很奇怪,不知道是太冷還是太熱。其實是因為他們那裡的晝夜溫差很大,早上和晚上很冷,裹嚴的那邊可以保暖,中午特別熱,裸露的那邊可以排汗。再比如新疆的維吾爾族姑娘都穿長裙子,不是因為她們的腿長穿裙子漂亮,而是因為在一望無際的戈壁灘男人很容易解決問題,而女人就很麻煩。穿裙子就方便多了,站在原地轉一圈,裙子自然張開,蹲下來就解決問題了。如果她們穿牛仔褲,活人就要被尿憋死。

我們在說到風俗的時候,主要用「風」來區別閩南人和客家人。在廈門,你去一個人家裡做客,他家裡如果有一個神龕,那通常是閩南人;他家裡如果掛祖宗像,通常是客家人。記住我的措詞,我說的是通常,沒有說一定。客家人沒有把神龕放在家裡習俗,客家人認為祖在家、神在廟,你要拜神就到廟裡去拜,怎麼能放在家裡呢?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閩南人靠海居住,需要下海捕魚,他們的敵人主要是風浪,為了祈求平安,所以要有一個神龕。客家人生活在山地,他們的敵人主要是土匪和土著,他們必須抱成團,共同抵禦土匪和土著的侵擾,所以要掛祖宗像。我們的祖宗是同一個,所以我們要團結。

 


你們看土樓,土樓分布在客家人和閩南人交界的地方,在南靖和永定交界的地方其實是械鬥最嚴重的地方,所以建造了土樓。

所以,用最簡單的一句話概括客家人,我認為就是「祖宗崇拜」。客家人特別重視祠堂、族譜、祖宗墓,還特別重視教育,客家人特別渴望當官,想通過科舉獲得一個功名,光宗耀祖。所以在第一代國家領導人裡有很多客家人,但是現在客家人也知道賺錢比當官重要,所以慢慢地,在中央,客家人變少了。

接下來我們講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是由於風俗和語言的不同。

現在過聖誕節的是比較年輕的,老一點的人特別反感過聖誕節,所以文化認同跟風俗是有關,跟你的兒童記憶和受的教育也有關。現在大的趨勢是逐步趨同化,形成客家學不是因為客家人比別人優秀,而是客家的文化內涵可以供學者研究,別的民系可能被同化的更加嚴重。

 


另外,「客家」這個概念不是自古就有的,是羅香林教授提出的「客家」,我小時候也沒有聽父親說我們是客家人。現在很多人都是在不斷地被客家,什麼是被客家呢?因為客家的版圖要擴大。

「客家」這個概念提出來到現在也不過短短的幾十年。在清代的時候有客家館,凡是客家人都可以在這個地方接待,超越了地域的限制,後面這麼多年,客家學越來越突出是因為它的文化特點比較顯著,比較便於研究。

本文根據吳爾芬老師的沙龍講座整理而成。

 

【青春造夢師】原創文章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轉載請保留下圖

否則均視為違規

 

- end -


▼▼點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精彩。

相關焦點

  • 臺灣四大族群: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
    臺灣四大族群為屬於南島語系的「原住民」、屬於漢藏語系、具有臺灣省籍的「福佬人(閩南人)」與「客家人」、以及戰後由大陸各省陸續遷臺的「外省人」(及其後代)。臺灣原住民閩南人一般而言,在提及臺灣閩南人或閩南裔等這類詞語時,所指的通常是在1945年日本二戰投降以前移民來臺的閩南人後裔。
  • 客家人和閩南人是閩越人還是漢人後裔?
    閩南人與客家人,廣府人與客家人,潮汕人與客家人,歷來不甚和睦,直至今日,閩南、潮汕和廣府仍有大部分人認為客家人為閩越人後裔,而相反的,客家人亦常常論斷閩南人、潮州人和廣府人的百越基因,凡此種種,閩粵人與客家人之間矛盾除了二者文化上的差異之外,當然更多的是不同民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地盤和資源的爭奪造成的衝突。
  • 客家人遷徙了上千年,為何客家人的語言不會變,向心力如此強?
    客家人認同主要是語言,雖然每個地方客家口音聲調不一樣,但是相隔萬裡,表達的主要用詞是一樣的,所以全世界的客家話只要是客家人都能交流。這也認證了客家人兩千年的遷徏是真的,有一個龐大的地方遷往世界各地,主要昰中原地區,因為中原土地肥,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常年戰亂,所以好多都是整村人遷徙。客家人是漢人無疑,很多有族譜記的。
  • 不只閩南人,客家人也吃菜脯蛋,做法並無大不同,只是臺式的偏甜
    不只閩南人,客家人也吃菜脯蛋,做法並無大不同,只是臺式的偏甜今天小編要帶給大家的文章是有關於一道臺灣名菜——菜脯蛋的故事。話不多說,快點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內容吧!連續被盯了幾年,看到菜脯蛋都不自覺產生厭惡,懊惱自己怎麼連這都做不好,直到後來獲得師傅們肯定,這才知道過去那些提醒與叮嚀都是珍貴的。」現在,李漢斌已是青葉AoBa餐廳的副主廚,談起這段往事他仍很有感觸。但在他手中,果真煎出了五顆蛋等級的菜脯蛋。1993年對臺灣來說,是一個特別的年份——菜脯蛋上了飛機。
  • 東南亞華人華僑「五大幫」,閩南人最多,1082萬人
    基於地利和海洋傳統,閩粵兩省是南洋華人華僑的主要祖籍地,按方言籍貫的差異,可分成五大幫:講閩南話的福建人(後通稱閩南),講客家話的客家人,講潮州話的潮州人(後亦稱潮汕),講廣東話的廣府人(亦稱廣肇人),講海南話的海南人。除福建人為福建省籍外,後四者在當時均屬廣東省籍。
  • 一文看懂全球客家人的歷史
    然而,在中國的歷史上卻有這麼一群人,在近兩千年的歷史中,他們因為中原戰亂等原因而選擇「向南逃去」,這群人從從中原出發,「向著南邊跑去」,「前方是茫茫大山,後有追兵緊隨」,日夜兼程地翻過了一座又一座大山。 這些人被世人稱之為中國客家人。
  • 潮汕人與客家人
    今天我們就講潮汕人和客家人。潮汕人,古時稱潮州人,隋宋兩次南遷最終定居潮州府形成潮汕文化。當代多數潮汕人以潮州話(也稱「潮汕話」,簡稱潮語,近似秦漢魏晉時期的古漢語)為母語,現集聚於海內外近60個國家和地區。潮汕人敢於闖蕩、善於經商,以「愛拼才會贏」為座右銘,他們在商界成就顯著。被譽為「東方猶太人」。
  • 一口氣讀懂:客家人與潮汕人有什麼不同!
    在廣東,按照方言的差異,可以將人群分為說粵語的廣府人、說客家話的客家人和說潮汕話的潮汕人。在深圳,你進菜市場買菜,那賣菜的十有七八是潮汕人;而你進政府辦事,辦公室裡那些帶「長」的官員則十有七八是客家人。從歷史上來看,潮汕人和客家人都曾經是外來的「北佬」。有研究表明:客家先民早在秦朝時就開始南來。中國史學界歷來認為「從中原南遷的漢人稱客家」。
  • 廈門驚現閩南話「神翻譯」 你都能看懂了嗎
    晨報記者 陳璐「西幹」「利厚」「烏贏夾來著」……這些詞,你看懂了嗎?如果告訴你,這是閩南話的翻譯,估計還有人一時半會想不明白:「這真是閩南話嗎?」前日,市民薛先生路過中山路某品牌服裝店,發現牆上滿是這類牽強附會的閩南話詞語,這在他眼中顯得「不倫不類」。
  • 諾蘭《信條》沒看懂?看完這篇文章,解答你心中的所有疑問
    許多看完《信條》的觀眾走出電影院後,仍然是一臉懵的狀態,似乎看懂了,但是又有很多細節沒有搞清楚,本篇文章我就從幾個方面加以解析,認真看完,相信你一定會有不少收穫。
  • 看了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看了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1、巴西,目前有30萬華人居住在這裡,華人人數在世界各國中排在第二十名。整個巴西華人最密集的地方,是聖保羅的25街,這裡雖然沒有中式牌樓和建築,但在很多人眼中是聖保羅的「唐人街」。2、義大利,目前有32.0794萬華人居住在這裡,華人人數在世界各國中排在第十九名。
  • 香港客家人:為什麼我還要堅持講客家話?
    其次,目前國內所有的學校都是用普通話教學,這導致會講客家話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不過,作為香港90後的年輕人,我依然每天講著客家話。去年的某一天,我和朋友吃飯時,由於有事要打電話回家,被一位朋友聽到我講客家話。那個朋友是個廣州人,在國外唸完書以後,來香港不太久,但很喜歡香港的生活方式。他等到我一放下電話,便很好奇的問我:「為什麼你還講客家話 ?」
  • 為什麼客家人愛當官,而潮汕人愛做生意?
    在廣東省主要有三個鮮明的族群,廣府、潮汕和客家人。這三個地方的人語言都主要是粵語、潮汕話、客家話。 相信大家出來社會了,假如在廣東生活工作的話,你會發現身邊總會有那麼幾個潮汕人的,不管去哪個角落,總會有幾個店鋪的老闆是潮汕人的,而且可以聽到很多客家人都是當官,當領導的。
  • 三分鐘看懂孩子發燒應該怎麼辦!這篇文章值得收藏!
    三分鐘看懂孩子發燒應該怎麼辦!這篇文章值得收藏!
  • 關於客家與畲族的爭議:客家人和畲族到底有什麼關係?
    客家人來源於何方早有定論,雖和畲族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但卻是兩個民族的區別。可就是已經蓋棺定論的事實,在網絡上,對客家人是漢人的質疑從來沒有停止過,其中質疑較多和聲浪較大的,莫過於很多人把客家人和畲族視為同一民族。對於這個問題,我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論證。
  • 客家人:我們真的不是少數民族
    筆者從小在江西西北部的一個農村長大,村裡的大部分是客家人,所以從小的日常交流都是講客家話,據說村裡的客家人都是一百多年前從廣東和福建四處遷徙,最後選擇定居此處。小時候總聽見父母會跟不認識的人介紹說我們「系客籍人」,當時並不了解客家人是一個怎樣的概念。
  • 把「閩南話」改稱「臺語」是歧視誰
    大概正因為民調結果讓許多綠營政客看到了明年粉墨登場的希望,臺灣某些綠營的政治人物也開始興奮起來,5月23日,所謂「臺文筆會、臺灣母語教育學會、臺灣南社」等十多個「獨」派社團組成「反對閩南語歧視稱呼」正名聯盟,還召開記者會,居然宣稱把「臺語」稱作「閩南話」是歧視,稱臺灣人是「閩南人」是欺負臺灣人。為了權力,島內獨派已經開始癲狂,不僅不擇手段地發動意識形態的爭端,而且利令智昏到了顛倒黑白的程度。
  • 當你成為一名音樂老師,你才能看懂這篇文章!
    有句古話說得好:「上輩子造孽,這輩子教音樂「,當你成為一名光榮的音樂老師,你才能看懂今天的文章!你一定會澄清,這並不是謠言……當你遇到一個「聽話」的學生時……你不僅是一名音樂老師你還是一個「放馬」的當學生問你要練多久時,你會回答他:練到見鬼,練到著魔,練到成仙當你發現,做了音樂老師後
  • 龔鵬程|客家人已逐步去客家化
    這三項特徵根本互相矛盾。至於第四項,他說客語沒有「暖昧之音」及兒化韻,所以比較好聽云云,亦毫無客觀意義。每個語族都會說自己的話好聽,而元音中為何ㄜ就是曖昧元音?說國語中的ㄜ韻「每發音不能完全一致,就算是同一個人的發音,也沒辦法絕對標準」,又真是如此嗎?陳先生這些論點,採自臺灣《苗慄縣誌》卷二人文志語言篇,及《中原文化叢書》中的《客家語言研究》。
  • 客家人是來自何方的「客」?這支龐大漢族民系,有哪些特點?
    說客家話的是客家人,沒有經過特別學習,一般人想聽懂相當難。客家話是各地客家族群間交流溝通的重要紐帶,但即使各地客家話口音也有區別。 另一個數據是,國內8000萬,海外有1500萬客家人。不論是哪組數據,客家人都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群落。 那麼客家人稱呼中為何有個「客」字,他們又是哪裡來的「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