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年食年俗:除夕甘蔗頂門 初九拜天公(圖)

2020-12-17 閩南網

  象徵喜氣的紅包與「長壽龜」,是春節期間祭祖款客的傳統糕點。(張九強 攝)

  過年時,不少閩南人家擺放水仙寓意吉祥。

  跳火堆、甘蔗頂門、「拔拔燈」、「坐釘轎」……這些獨特年俗,久糟菜、米粉肉、金橘糖、花生仁糖……那些美味年食。正月裡,蘊藏著閩南古早年味的習俗、美食一起湧現在現代人的生活裡,根植其中的地域特色文化也在悄然延續。

採塵、跳火堆、「年兜花」 燒去「過年畚」 迎來好兆頭

  家家戶戶門口的火堆,遠遠望去猶如連成一個火群。大家將「過年畚」倒進火堆,以燒「過年畚」去告別上一年的不如意,寄願新年生活風調雨順。

  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的這段日子,民間將之稱為「迎春日」,在此期間,各家各戶都要為迎接農曆新年的到來而做準備。

  「閩南地區的年前大掃除,被稱為『掃塵』、『採塵』,是過年前很重要的一個準備事項。」泉州民俗專家廖榕光介紹說,「採塵」有著「新貌迎新年」的寓意,將家裡家外打掃乾淨,不僅要「清洗各種器具,撣拂塵垢蛛網,拆洗被褥窗簾,還要灑掃六閭庭院,疏浚明渠暗溝」。此外,「採塵」還與一個現今少見的傳統年俗——「跳火堆」有關。

  「兒時在鄉下,除了整理屋子,還要打掃圈養牲畜、栽種蔬果的後院,整理出來的各種垃圾,老祖母總囑咐我不要急著倒掉,要將它們一直留到除夕夜。」廖榕光回憶說,那些由稻草、草皮、土灰及泥土堆積起來的垃圾,也被稱之為「過年畚」。待除夕吃過團圓飯,屋外的爆竹聲開始響起,每家每戶便會在自家門前堆起木柴,將其點燃,家家戶戶門口的火堆,遠遠望去猶如連成一個火群。火堆燃起後,大家將「過年畚」倒進火堆中燃燒,以燒「過年畚」去告別上一年的種種不如意,並讓愁怨、晦氣在燃燒的火堆中化為烏有,同時,也寄願在新一年裡,生活能夠風調雨順。

  燒過了「過年畚」,一家人圍繞在火堆旁,身手矯捷的年輕人可從火堆上一躍而過,小朋友則由家長抱著從火堆上跳過,上了年紀的老人則可以從火堆邊跨過去。來自安海的黃阿實說,在其老家,以前「跳火堆」時,長輩們還會念叨幾句俗語,如「大人跳入來,年年大發財。小孩跳出去,歡喜無顧憂。」大家一邊跟著念俗語,一邊互相喝彩,歡聲笑語不斷,也讓除夕夜顯得格外熱鬧,而待火堆熄滅後,家中長輩還會特地鏟些火灰入灶,以此預示新的一年裡生活能夠紅火興旺。

  每逢新春到來,閩南人家免不了在廳堂中,擺上一盆素雅的水仙或是幾株臘梅。「水仙、臘梅可算是傳統的『年兜花』,放在家中一則增添清新淡雅的花香,二來是為了『以花迎春』,為家裡帶來喜氣。」已過八旬的劉老太自小喜歡擺弄花草,每逢春節,她總會著手在家雕琢水仙,在她看來,把各式造型的水仙擺放在家中,既討喜又美觀。如今過年在家擺花已是一種流行,除了水仙花、臘梅之外,紅掌、杜鵑及蝴蝶蘭也成了不少泉州人喜歡的「年兜花」。在劉老太的記憶裡,兒時,水仙算得上是嬌貴的「稀罕物」,當時只有一些家境寬裕的人家,才捨得花錢添購水仙花布置門廳。由於花期較短,只有掐算好時間用清水培植,才能讓這些花蕾在春節綻放,藉此預示新年開始有一個好兆頭。

米粉肉、過年飯 備食跨年吃 討個好彩頭

  年夜飯要留下一碗,需要放上雞蛋、九鬃芋、糕粿、紅橘、柿餅以及紅棗,還要放上紅包以及一朵紅紙折成的「春花」。

  「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這句自古流傳於閩南民間的俗語,其意指到了臘月下旬,就該著手為過年準備一些肉食了。

  「舊時生活不寬裕,對於鄉村農家人而言,殺禽宰畜是家中的一件大事,為過年宰殺一頭豬,有的人要把豬肉拆分送給親戚們,有的人則把豬肉帶去市場上置換其他物品。」德化烹飪餐飲業協會秘書長吳少泉說,以前交通不便,物質匱乏,不少住在德化鄉村的農戶在臘月裡宰殺好家豬,趁著新鮮,便帶著豬肉趕往位於永春五裡街上的年貨集市行,用豬肉換取過年所需的一些糖果子及米製品。剩下的豬肉則需要提前加工儲存,以備正月裡自食或是待客之用。吳少泉師傅介紹說,通常容易變質的豬頸肉,會與用芥菜醃製的「久糟菜」一起炣成醬肉,在正月裡隨時都可以把這些醬肉拿來配飯吃。而夾帶肥油的五花肉,則會用紅米酒、醬油、地瓜粉以及芋頭一起蒸成「米粉肉」,可作為年菜品嘗,也可存放在正月裡食用。對於「貴重」的豬蹄,過去生活拮据的農戶一般會將之售賣,只有富裕的人家才會自留豬蹄,並用自家釀製的紅米酒燉煮成菜,以此寓意「紅火」,並把這道菜作為新春佳節裡款待貴客的上等菜品。

  不僅珍貴的肉品要從臘月存留到正月,廖榕光說,除夕晚上的年夜飯也要記得留下一碗,以作為「隔年米」,也稱為「過年飯」。這碗白米飯上,還要有所「裝飾」,需要放上有團圓之意的雞蛋、護子護孫之意的九鬃芋、發財之意的糕粿、有吉祥之意的紅橘、柿餅以及紅棗,除此之外,最後還要放上紅包以及一朵紅紙折成的「春花」(也稱「春枝」)。廖榕光說,這碗「過年飯」大多會放在房中、廳堂或是灶臺上,擺放的時間要延續到正月初四,也就是俗稱為「散正」的春節結束之時,由此來寓意「年年有餘」。此外,插在飯上的「春花」,寓意則更多,有著在「新一年裡播種希望」的另一層含義,在廖榕光看來,插「春花」也反映著閩南人盼望來年家中的好事喜事能像春天的樹枝一樣開滿整個枝頭,生活美滿幸福的心聲。

相關焦點

  • 閩南人正月初九拜天公
    ③甜粿在閩南城鄉,農曆正月初九絕大多數家庭都有拜天公年俗。今年2月5日是農曆正月初九,剛交子時,拜天公的鞭炮聲交織,通宵達旦,持續不斷,比起除夕之夜的「開新正」還熱鬧幾分。閩南民間天公信仰與彼岸臺灣如出一轍,十分普遍,正月初九「天公生」是閩南地區最隆重的歲時祭祀之一。天公者,即道教所稱的玉皇大帝,後逐漸演化為民間神祇,俗稱天公、天公祖。
  • 正月初九閩南習俗敬天公 泉州人拜天公來歷有什麼講究
    敬天公是閩南地區最盛行的閩南民俗之一,再窮的人家每年正月也要祭祀一次,除了正月初九天公生日外,每逢喜慶節日就會殺豬倒羊來敬天公。  敬天公的民俗除了閩南地區,在臺灣和東南亞一帶的閩南華僑也廣為盛行,祭祀的風俗和規矩與閩南地區大致一樣。除了祈福保佑的含義外,「敬天公」更是華僑們思鄉的一種表達方式。
  • 正月初九閩南習俗敬天公 泉州人拜天公來歷 有什麼講究
    敬天公是閩南地區最盛行的閩南民俗之一,再窮的人家每年正月也要祭祀一次,除了正月初九天公生日外,每逢喜慶節日就會殺豬倒羊來敬天公。  敬天公的民俗除了閩南地區,在臺灣和東南亞一帶的閩南華僑也廣為盛行,祭祀的風俗和規矩與閩南地區大致一樣。除了祈福保佑的含義外,「敬天公」更是華僑們思鄉的一種表達方式。
  • 閩南初九拜天公,你知道這個傳統的起源嗎?
    在這天,閩南各地的道觀、信徒和百姓都會使用俗世儀式來慶祝玉皇的誕辰。在閩南,正月初九,是一個比較重大的宗教節日,熱鬧程度不亞於除夕。節日前夕,全家老少必須」守壽「到午夜。(紅龜粿)那拜天公前,需要準備什麼呢?作為閩南人,你肯定需要知道。
  • 初九拜天公原來人家這麼拜,作為大田人,你知道大田拜天公怎麼拜嗎?
    讓我們先來看看閩南人是怎樣拜天公的。  正月初九「拜天公」是一件不亞於除夕的大事。閩南人拜天公,除了感恩外,也祈求天公在新的一年賜福給全家人。祭拜天公的供品,包括豬肉、雞鴨、魚蝦、甘蔗、柑橘、紅龜粿等等。
  • 除夕要祭祖初九拜天公 專家:「正港」廈門年分三階段
    轉眼已到除夕,不少人家已經從小年臘月二十三就開始忙碌,大掃除、備年貨,迎接羊年的到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一些繁瑣的過年習俗逐漸被人們所遺忘。本報特邀廈門民俗專家為您介紹最純正的廈門過年習俗,讓年長的人喚起兒時的記憶,讓年輕的人感受遠去的傳統味。
  • 正月初九,「天公壽誕」
    正月初九天公壽誕今晚12點是民俗初九天公生的主要活動時間,宮觀寺廟尤其是有「天公生」集中敬香傳統的民俗、信俗、宗教場所仍然處於關閉狀態,大家無須出門上香。入了正月,天天都有說道從初一到初十分別為:一雞、二犬、三豬、四羊、五穀六麥、七人、八馬、九天、十石過去古人認為九在數目中表示最多、最大因此為上
  • 正月初九拜天公歷史由來 漳州今晚比春節還熱鬧
    坊間拜天公舉家沐浴更衣以表虔誠  為了拜「天公」,家裡的子孫都會到齊,舉家沐浴更衣,為表虔誠。  還要用一支甘蔗掛上「長錢」和紙元寶等一起在敬拜後燒給天公,以示恭敬奉獻虔誠。平和南靖拜天公是需要用整棵甘蔗,而且是需要帶尾葉芯的紫紅色果蔗才可以的啊。目的意思表示甜甜蜜蜜節節高啊。
  • 【志載年俗】大年初九,拜天公壽誕
    【志載年俗】大年初九,拜天公壽誕 2020-02-02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OMG, 這個沿海閩南小鎮,竟然如此過節
    拜天公隨著時間推移,科技發展,繁文縟節能簡則簡,習俗漸漸不見了,年味也越來越淡了。能說清道明這些習俗的人寥寥無幾。各種年初給神明們下的禮,都在這個月還願,小到2斤豬肉加2千金銀(金銀:一種祭祀用的紙,上面貼了天或壽或方正的銀鉑,天是拜天公,壽用於祭神明,無字用於祭祖),大到一隻熟豬+一隻生豬帶只羊。
  • 年兜,祭祖先,拜天公.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福」,有盛滿貢品供奉祖先或神靈,祈求得到庇護之意除夕拜天公、祭祖先、貼福字就是一個「福」字除夕這一天的儀式要從小年廿八或大年廿九晚上開始拜天公,答謝禮從今晚11:00至凌晨1:00之間開始
  • 濃情香山灣,尋找閩南人的「年味」
    傳統習俗裡,「年」是從臘月十六開始,到新年的正月十五才屆尾聲,長達一個月之久。這期間迎來送往,繁忙、喜慶、回顧、憧憬交織一起,構成了閩南濃鬱的「年味」。年味兒裡的「舊俗」筅塵日「送神」清房屋用嫩竹枝葉、榕樹枝葉,或用稻草、甘蔗葉等紮成長長的撣子,用來清掃屋角梁上的灰塵蛛網,同時也用「桌布巾」來清洗各種農具、物品。清清爽爽過大年,瘟疫不見平安幸福年。
  • 正月初九敬天公傳說和由來 大年初九玉皇大帝誕辰(圖)
    在漢族民俗信俗中,正月初九為玉皇聖誕,俗稱「玉皇會」,傳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這一天都要隆重慶賀。玉皇大帝在臘月廿五會親自降臨下界,巡視察看各方情況。依據眾生道俗的善惡良莠來賞善罰惡。玉皇在其誕辰日的下午回鸞返回天廷。是時道教宮觀內均要舉行隆重的慶賀齋蘸科儀。玉皇的生日,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自午夜零時起一直到當天凌晨四時,都可以聽到不停地鞭炮聲。
  • 閩南人正月初九「拜天公」是一件不亞於除夕的大事.除了感恩外,也祈求天公在新的一年賜福給全家人.
    閩南人正月初九「拜天公」是一件不亞於除夕的大事。除了感恩外,也祈求天公在新的一年賜福給全家人。天公生的祭拜儀式,是從初八深夜開始,一直持續到初九凌晨。祭拜天公的供品,包括豬肉、雞鴨、魚蝦、甘蔗、柑橘、紅龜粿等等。
  • 閩南初九拜天公來由講究禁忌嗎?大年初九有什麼講究?
    泉州民間拜神明農曆日期一覽  閩南與臺灣民眾奉祀「玉皇大帝」,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又稱「玉皇赦罪天尊」、「昊天通明宮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簡稱玉皇、玉帝,俗稱天公,是道教中的天界的實際領導者,也是地位最高的神之一
  • 正月初九「拜天公」,閩南人最為重要的節日,甚至於比除夕還重要
    對於我國民眾來說,一般來說,大年三十(除夕)是春節裡最重要也是最熱鬧的日子,其實對於我國福建閩南地區和臺灣地區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閩南華人來說,正月初九才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其重視程度甚至於超過了除夕。
  • 今夜閩南人的家裡都會點上蠟燭祭拜天公,小朋友說明天又有大餐了
    要說閩南民間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初九拜天公當屬一個。對於很多閩南人來說,過了初九拜完天公才開始開工。閩南民間傳說每年農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用壽桃祭拜為其慶祝生日,而玉皇大帝在閩南被百姓尊稱為「天公」,所以才有初九拜天公的說法。
  • 正月初九閩南人習俗拜天公,隆重熱鬧又講究
    拜天公其實就是敬拜老天爺,每年正月初九,敬拜天公是閩南地區最盛行的南民俗之一,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會殺豬、殺鴨、殺羊、殺雞來敬拜天公,祈福保佑家人平安、福星高照、事業有成和風調雨順。拜天公從大年初八晚上12點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