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的七夕,閩南人都在給這位媽媽慶生

2020-12-19 騰訊網

農曆七月初七

這是被列入第一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節日

雖然現在一提到七夕

大家就會想到「中國情人節」

事實上古代早些時候

七夕這個節日愛情無太多關係

簡單來說,很多很多年前的今天是

而這樣的傳統

在閩南泉州依然在延續

泉諺有云:「七月初七七娘生。」

在閩南,特別是泉州

過七夕節不重乞巧

更看重為孩子祈福平安健康

人們口中的「七仙女」不單指一位仙女

而是把天公的七個女兒合稱為七娘媽

織女是其中一位

閩南地區有「拜契」的信俗,按照傳統信仰十六歲以下的囝仔家長們都會拜契給神明當義子,以求神明庇護。其中七娘媽就是囝仔們最主要的寄拜對象。七位神娘被認為是婦幼保護神,分管送子、催生、養生,乳母、痘疹、眼光、引業等事項。每年七夕,是七娘媽的生日。因此在泉州七夕這天庇佑孩子健康成長的七娘媽的誕辰當中,有著獨特的民俗。不管有沒有給七娘媽拜契,她都會默默庇佑和守護著每一個囝仔~

新契:清《泉州府志·風俗》記載:「七夕:乞巧。陳瓜豆及粿,小兒拜天孫。」 按照這一習俗,家中若是生男孩,出生後的第一年的頭一個七夕要做「新契」,意為新拜「七娘媽」為契母(乾媽)。每個地方的流程不盡相同,舉例說明如下:祭拜時,囝仔的父母會請寺廟裡的師傅以紅紙手書一張契約,約定雙方的責任和義務。若神前「卜杯」通過,契約便正式生效,就會用古幣、鎖牌、銀牌、紅絨線為項圈帶在囝仔身上,直到十六歲七夕當天取下。因為囝仔得到七娘媽的看顧,家長需在七娘媽誕辰等日子,帶上香燭貢品前去答謝。

解續命縷:七夕這天解去新生兒於端午節繫於手腕上用五色絲線搓成的續命縷。為保佑囝仔「好搖飼」,人們會將祭拜七娘媽的供品放一點點在囝仔的搖籃旁,囝仔能乖巧聽話些。

洗契:到了十六歲這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囝仔已是成年,與契母的契約就算是終止了,答謝七娘媽多年的保佑而進行的洗禮。「洗契」可以說是泉州地區的成年禮。因此每逢七夕,凡有1歲或16歲子女的家庭最為忙碌,熱鬧祭拜的貢品會比平時豐盛或者擺宴席。

據閩南籍臺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會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講求多子多福。

七夕當日,家中主事婦女常以供品七份、擺供的筷七雙、 酒杯七隻、燃香七條、鹹飯七碗、乾果七樣等供奉七位神娘,夜晚設桌於庭院中,掛「七娘神燈」,遙向七娘媽拜壽。此外,還有用彩紙糊制的「七娘媽橋」(七乘)、「七娘媽亭」(內有七個仙娘之像)。在中午12點之前完成祭拜。點香、「燒金」、放鞭炮,燒「轎」「亭」。

來源:吳尚源

七娘媽亭:備好用竹篾和紙糊成的「七娘媽轎」七乘、「七娘媽亭」一座,一般內設七個座位。生孫娶妻用紅雙喜,保佑囝仔好好讀書則用「琴棋書畫」。

七娘轎:同時亦需要出動七座轎子,用以接送七娘媽。

七娘媽燈:家中有囝仔出生或者有剛結婚的新媳婦,都會在七夕這日懸掛畫有七仙女的長圓形燈籠,掛上一串有各種顏色的花串,表示家有喜事添丁了或者寄託著早生貴子的願望。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載:「七夕:…家各懸一紗燈。一書七娘神燈,一畫一仙女騎鶴,一男子衣冠仰視,雲是董永遇七仙女事。泉中亦有《仙女送》傳奇,指此。」

床母是形像神,是七娘媽、臨水夫人、註生娘娘等神祇的從神,負責助產安胎與保護嬰兒、幼兒。古時逢七夕佳節,閩南人家家中有十五歲以下的囝仔,家長們會準備供品,擺設嬰、幼兒臥室之床上,或置案於床上或床邊奉祀床母。

「七夕」,在全國範圍來說

是屬於女性的節日

特別是未婚少女的節日

以「乞巧」為主題

強調與鼓勵女紅技藝

因此也稱為女兒節、女孩兒節

古代的女子們用女紅表達情感、美化生活、籌謀生計。若家中有16歲以下女子,主事婦女會在農曆七月六日夜或七月七日夜在庭院準備好七娘母花七朵(即含苞待放之花千日紅等)、胭脂粉盒七份、紅髻繩七份、剪刀七把、瓜果七種等為向七星娘(織女)「拜師學藝」,對著天空上的織女星,祈求分贈一點巧慧給自己,使自己能夠精通女紅,同時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拜畢供奉儀式完成後,將以上準備物品打成包直接投到各家各戶的屋頂上,便告結束。

也有清晨把預先準備好的胭脂、香粉、扎花等用絲線綑紮扔到屋頂,意在讓喜鵲銜給織女以便梳妝打扮降落人間,外加一紅紙小包糯米,以犒賞喜鵲傳遞、搭橋之勞之說。

在「男耕女織」的古代,姑娘們乞求心靈手巧,是為了讓自己的日子過得更好。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漳州府志》也有記載 :「七夕,女兒乞巧,持熟都相餉謂之結緣。少女在月下用七枚針,取繡線穿之,穿多為喜。」 在閩南,女孩們備好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七孔針,在月光下比賽穿線,誰穿的線越多越快,就證明那個姑娘的手越巧,稱為"得巧"。

七夕,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

後逐漸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

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古人對星星的崇拜

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其中北鬥七星的第一顆星——魁星,也備受關注

從諸多七夕節的風俗來看

七夕是古代女子的節日

那麼古代小哥哥在這天都做些什麼?

實際上,七夕節也是古代讀書人的節日

科舉制度的產生後,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古代凡參加考試者,無不尊敬。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於是又把七夕叫「魁星節」,也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舊時,在七夕這天,家中長輩會備花果和文房四寶,扶小兒拜魁星爺,祈求「賜子聰明」;考取功名的讀書人,鄭重地祭拜他,或在書房掛以「魁」字轉化的魁星踢都圖,以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魏晉時代就有在七月七日曬書的習俗,《爾雅翼》卷二:「荊楚之俗,七月,曝經書及衣裳,以為捲軸久則有白魚。」古人讀書人七夕曬書越多,證明自己越「巧」,常曬腹中書,更得新知識。

夜晚,在一方小小的厝埕裡

仰看織女、牛郎相

兩顆星星都在相聚又別離的途中

年年歲歲,歲歲年年

那泉州人的七夕吃什麼?

每年七夕夜晚,通常會下一會兒小雨

民間傳說是牛郎織女一年一會時留下的眼淚

人們會用糯米製作糖粿

中間捏壓成扁圓形凹痕小圓丸

有說像裝盛眼淚的容器

寓意有情人終成眷屬

也有說似初生孩子臉上的小「酒窟」

寓意孩子健康成長

年月輾轉

七夕節俗與最初有了許多改變

但不論如何

只要人們心中還有同古人般的美好祈願

就不會只剩下情侶約會的又一個由頭

七夕了!

今天你打算怎麼過?

拜七娘媽、拜魁星、吃糖粿

......

·END·

圖片:泉州影像

手繪圖: 吳尚源

整編:泉州府

相關焦點

  • 閩南、臺灣七夕節
    2010-07-20 13:52 [摘要] 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據閩南籍臺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 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
  • 閩南人千年之前七夕都在忙這件事,16歲古法成年禮原來長這樣!
    年輕的他,早就在心裡種下了閩南文化的種子。沈宇晨說,他的外公很喜歡看閩南戲曲,他從小就常陪伴在外公身邊一起看,對閩南文化特別感興趣,當聽到媽媽說朝宗宮有這麼個傳統的成年禮活動,他馬上報名參加。沈宇晨成年禮生現在都在弘揚民族文化嘛作為新生代的話 我覺得傳承傳統文化 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 傳統閩南人這樣過「七夕」 拜「七娘媽」吃「炒豆茶」
    黃勁超 製圖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記者 葉子申)昨日是七夕節。「七夕」源於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愛情故事。我國民間有許多關於「七夕」的傳統,廈門以及閩南地區也有自己的特色。  七夕節拜「七娘媽」  閩南的七夕節,又稱「七娘媽」的誕辰日。據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
  • 七月初七,閩南人這樣過七夕!從古至今的老風俗:敬拜「七娘媽」
    七月初七,閩南人這樣過七夕!從古至今的老風俗:敬拜「七娘媽」七夕馬上就來了,在這個充滿浪漫神話色彩的愛情節日裡,在我國各地都有不少獨特的習俗,今天小編想說的是閩南七夕節的習俗與傳說。閩南七夕的傳說關於閩南七夕的傳說,有很多個版本,比如當年七仙女與董永成婚,天帝得知還有盛怒,以銀河為界,將這一對恩愛的夫妻隔開,只允許她們以後每隔七天相會一次,並讓喜鵲送信傳達這項命令。
  • 閩南七夕傳統民俗有趣:採摘胭脂花 供奉七娘媽
    閩南七夕傳統民俗豐富有趣,遺憾的是如今已基本失傳用來供奉七娘媽的胭脂花。閩南過七夕,要吃獨特的小吃「糖果粿」。(均為資料圖)  廈門網-廈門日報訊(記者 曾嫣豔 實習生 陳婕)  在本報資深人文地理編輯盧志明的印象中,「乞巧」是早年閩南地區過七夕最普遍的節俗活動,「但現在幾乎沒有人傳承了」。  盧志明說,現在的七夕,人們早已忘記了這些傳統習俗,幾乎都沒有人傳承。原先隨處可見的胭脂花、漳州粉只存在於老一輩人的記憶中了。
  • 閩南過七夕 最忙是小孩
    閩南過七夕 最忙是小孩 牛郎會織女的日子,也是「七娘媽」誕辰日,希望陣雨不會打攪你七娘亭東南網8月9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彭思思 黃謹 文/圖)如果你打算今天向心愛的人告個白如果是情侶約會,毛毛細雨裡漫步,傾盆大雨裡一起撐一把傘都是不錯選擇。如果你打算表白、搭訕,也祝你成功哦。
  • 安溪咱厝人的「七夕」民俗!
    擴展閱讀 閩南人認為「七娘媽」(閩南人稱七仙女為七娘媽)為婦幼保護神,界定七月初七是其神誕。有小孩的泉州人家常要買七仙女轎和亭,因為閩南兒童或有拜「七娘媽」為「契母」。 民間把七夕定為七娘媽的誕辰,是日要舉行祈祥活動,稱「做七娘媽生」。因而,民間有七夕「拜天孫」的習俗。
  • 七夕上午鯉城區僅9對結婚 只因碰上閩南鬼月
    每年的這一天……海都記者都要去婚姻登記處採(bei)訪(nue)!今天早上10點半 海都記者來到鯉城婚姻登記處的時候偌大的辦事廳……只有一對在登記結婚工作人員都比來辦事兒的人多,這是一對一服務啊……來辦理登記的,是29歲的潘女士和大他4歲的男友。
  • 閩南民俗:正月初九「敬天公」——閩南「天公生」
    農曆正月初九,閩南傳統節日「天公生」。很多老閩南人對這一天的重視,可能更甚於春節,主婦們從初八這一天早晨就要開始準備了。不論是三牲五牲還是五果六齋,圓圓滿滿的一桌都是希望隆重為天公祖「慶生」,好為新的一年祈求平安幸福。
  • 史上最最最全的七夕節俗~~你可都了解?
    注云:「七夕,糊彩亭陳設花果,拜祭簷前,雲祝七娘壽,蓋稱織女為七星娘也。」      禮七姑:浙江一帶民間七夕節期,人家要給滿十六歲的子女買七姑亭,並享祀七姑。親戚朋友等也都要備辦禮品前來祝賀。酒宴上,家長或塾師要給子女取字或取大名,並行冠禮或笄禮。這種儀式實際上是一種成年禮。
  • 閩南「七娘媽」的傳說
    閩南地區地處我國東南沿海,自古以來經濟比較發達,社會相對穩定,民間習俗長久流傳不衰,民俗文化豐富多彩,七夕除了保留著與其他地區相同的乞巧等習俗外,還有其獨特的、帶著濃厚民間色彩的民俗。    有關七夕的傳說,在中國大地上普遍流傳著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人們傳說中的織女系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民間習慣稱之為「七仙女」。
  • 2017年七夕節是幾月幾日?細數七夕節民間流傳那些習俗
    拜七娘媽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據閩南籍臺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
  • 【閩南習俗】神通廣大的閩南床母神,你是否拜過?
    在閩南人的信仰裡,這位從不露臉卻神通廣大的床母,便是孩子們最勤勤懇懇的保姆兼保護神。不過床幃到底是私密之所,有位男士在一旁總叫人不那麼舒服。於是,臉皮薄的閩南人對床神信仰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只留下一位床母,而將床公悄悄略去了。 自打小夫妻結婚起,床母便開始盡心竭力地為新人的後代努力了。如今在閩南人的婚俗裡,還完整地保留著新婚夫婦祭拜床母這一項內容,只是在細節上有些許不同。
  • 七夕是哪一天?七夕情人節由來及傳統習俗盤點
    原標題:七夕有哪些習俗? 七夕情人節由來及傳統習俗盤點   拜七娘媽   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
  • 泉州七夕祭拜「七娘媽」祭品 學習搓糖粿(圖)
    博友 名不虛傳的馬大哈/攝石獅日報8月25日訊(實習生 黃怡然 記者 佔婷)在閩南,都認為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隨著演變把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演變成「七位娘媽」;而在中國民間七夕節流傳著閩南人將兩個傳說「合二為一」,共同構成七夕祭祀「七娘媽」的習俗,其中祭品糖粿除了用於祭拜「七娘媽」之外,還有一個美麗的說法——「用來盛放織女的眼淚」。蔡曉紅是一位大一學生,她就借著七夕的機會向媽媽和外婆體驗了一把糖粿的製作過程。
  • 七夕|一個古老而短暫的日子
    七夕節,源自於一個美麗的愛情傳說,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這個傳統節日在年輕一代人心中都有著非常深刻的烙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這個節日被不少人賦予了新的色彩,那便是中國的情人節。
  • 南安人看過來!這些閩南傳統節日你都知道了嗎?
    閩南閩南地區很注重民間傳統節慶,習俗與臺灣基本相同。春節:農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節前家家戶戶貼春聯。除夕夜,合家圍爐(火鍋)吃年飯。有的通宵不眠,名為「守歲」。長輩把紅包分給未成年的孩童,名為「壓歲錢」。初一凌晨,點燃爆竹「開正」。人們換上新裝到族人親戚家按輩份高低依次拜年,路遇朋友,都要彼此道賀新喜。
  • 70歲大爺大媽七夕民政局領證,大爺誇老伴兒化妝後:「還和從前一樣...
    【 70歲大爺大媽七夕民政局領證 ,大爺誇老伴兒化妝後:「還和從前一樣靚。」】今年七夕依然是情侶們的「領證熱」, 很多人 七夕排隊10小時只為第一個領結婚證 ,而廣州白雲區民政局一大早也迎來了一對大爺大媽,老兩口前陣子弄丟了結婚證,於是這個七夕,浪漫的大爺就帶老伴直奔民政補證,正好趕上了京東七夕的線下活動,負責補妝的京東服務人員還為老奶奶化上了美美的妝,大爺看了後直贊:」還和從前一樣靚。
  • 除了秀恩愛,七夕節還有以下傳統民俗活動,大部分人可能都不知道
    大多數人都聽說過牛郎織女的故事,認為七夕節是從牛郎織女7月7日鵲橋相會的神話故事中衍生出來的,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在古時候,七夕節是從自然天象崇拜過程中衍生出來的,在傳統意義上叫做七姐誕。在7月7日這天晚上舉行祭拜七姐的活動,所以被稱作七夕。
  • 官方紛紛為羽生結弦慶生!最後下場的這位穩了!這是在邀約麼?
    更有聰明的冰迷,善用了海底撈的慶生服務,舉著羽生結弦的banner讓服務員們歡歡樂樂地唱起了慶生歌!話說這才是海底撈生日的正確打開方式啊! 進入到北京時間,羽生結弦在中國的各個相關帳號也啟動了慶生模式。雪肌精、西鐵城,都為他們的代言人送上了12月7日12點07分的卡點兒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