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初七
這是被列入第一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節日
雖然現在一提到七夕
大家就會想到「中國情人節」
事實上古代早些時候
七夕這個節日與愛情無太多關係
簡單來說,很多很多年前的今天是
而這樣的傳統
在閩南泉州依然在延續
泉諺有云:「七月初七七娘生。」
在閩南,特別是泉州
過七夕節不重乞巧
更看重為孩子祈福平安健康
人們口中的「七仙女」不單指一位仙女
而是把天公的七個女兒合稱為七娘媽
織女是其中一位
閩南地區有「拜契」的信俗,按照傳統信仰十六歲以下的囝仔家長們都會拜契給神明當義子,以求神明庇護。其中七娘媽就是囝仔們最主要的寄拜對象。七位神娘被認為是婦幼保護神,分管送子、催生、養生,乳母、痘疹、眼光、引業等事項。每年七夕,是七娘媽的生日。因此在泉州七夕這天庇佑孩子健康成長的七娘媽的誕辰當中,有著獨特的民俗。不管有沒有給七娘媽拜契,她都會默默庇佑和守護著每一個囝仔~
新契:清《泉州府志·風俗》記載:「七夕:乞巧。陳瓜豆及粿,小兒拜天孫。」 按照這一習俗,家中若是生男孩,出生後的第一年的頭一個七夕要做「新契」,意為新拜「七娘媽」為契母(乾媽)。每個地方的流程不盡相同,舉例說明如下:祭拜時,囝仔的父母會請寺廟裡的師傅以紅紙手書一張契約,約定雙方的責任和義務。若神前「卜杯」通過,契約便正式生效,就會用古幣、鎖牌、銀牌、紅絨線為項圈帶在囝仔身上,直到十六歲七夕當天取下。因為囝仔得到七娘媽的看顧,家長需在七娘媽誕辰等日子,帶上香燭貢品前去答謝。
解續命縷:七夕這天解去新生兒於端午節繫於手腕上用五色絲線搓成的續命縷。為保佑囝仔「好搖飼」,人們會將祭拜七娘媽的供品放一點點在囝仔的搖籃旁,囝仔能乖巧聽話些。
洗契:到了十六歲這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囝仔已是成年,與契母的契約就算是終止了,答謝七娘媽多年的保佑而進行的洗禮。「洗契」可以說是泉州地區的成年禮。因此每逢七夕,凡有1歲或16歲子女的家庭最為忙碌,熱鬧祭拜的貢品會比平時豐盛或者擺宴席。
據閩南籍臺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會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講求多子多福。
七夕當日,家中主事婦女常以供品七份、擺供的筷七雙、 酒杯七隻、燃香七條、鹹飯七碗、乾果七樣等供奉七位神娘,夜晚設桌於庭院中,掛「七娘神燈」,遙向七娘媽拜壽。此外,還有用彩紙糊制的「七娘媽橋」(七乘)、「七娘媽亭」(內有七個仙娘之像)。在中午12點之前完成祭拜。點香、「燒金」、放鞭炮,燒「轎」「亭」。
來源:吳尚源
七娘媽亭:備好用竹篾和紙糊成的「七娘媽轎」七乘、「七娘媽亭」一座,一般內設七個座位。生孫娶妻用紅雙喜,保佑囝仔好好讀書則用「琴棋書畫」。
七娘轎:同時亦需要出動七座轎子,用以接送七娘媽。
七娘媽燈:家中有囝仔出生或者有剛結婚的新媳婦,都會在七夕這日懸掛畫有七仙女的長圓形燈籠,掛上一串有各種顏色的花串,表示家有喜事添丁了或者寄託著早生貴子的願望。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載:「七夕:…家各懸一紗燈。一書七娘神燈,一畫一仙女騎鶴,一男子衣冠仰視,雲是董永遇七仙女事。泉中亦有《仙女送》傳奇,指此。」
床母是形像神,是七娘媽、臨水夫人、註生娘娘等神祇的從神,負責助產安胎與保護嬰兒、幼兒。古時逢七夕佳節,閩南人家家中有十五歲以下的囝仔,家長們會準備供品,擺設嬰、幼兒臥室之床上,或置案於床上或床邊奉祀床母。
「七夕」,在全國範圍來說
是屬於女性的節日
特別是未婚少女的節日
以「乞巧」為主題
強調與鼓勵女紅技藝
因此也稱為女兒節、女孩兒節
古代的女子們用女紅表達情感、美化生活、籌謀生計。若家中有16歲以下女子,主事婦女會在農曆七月六日夜或七月七日夜在庭院準備好七娘母花七朵(即含苞待放之花千日紅等)、胭脂粉盒七份、紅髻繩七份、剪刀七把、瓜果七種等為向七星娘(織女)「拜師學藝」,對著天空上的織女星,祈求分贈一點巧慧給自己,使自己能夠精通女紅,同時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拜畢供奉儀式完成後,將以上準備物品打成包直接投到各家各戶的屋頂上,便告結束。
也有清晨把預先準備好的胭脂、香粉、扎花等用絲線綑紮扔到屋頂,意在讓喜鵲銜給織女以便梳妝打扮降落人間,外加一紅紙小包糯米,以犒賞喜鵲傳遞、搭橋之勞之說。
在「男耕女織」的古代,姑娘們乞求心靈手巧,是為了讓自己的日子過得更好。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漳州府志》也有記載 :「七夕,女兒乞巧,持熟都相餉謂之結緣。少女在月下用七枚針,取繡線穿之,穿多為喜。」 在閩南,女孩們備好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七孔針,在月光下比賽穿線,誰穿的線越多越快,就證明那個姑娘的手越巧,稱為"得巧"。
七夕,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
後逐漸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
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古人對星星的崇拜
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其中北鬥七星的第一顆星——魁星,也備受關注
從諸多七夕節的風俗來看
七夕是古代女子的節日
那麼古代小哥哥在這天都做些什麼?
實際上,七夕節也是古代讀書人的節日
科舉制度的產生後,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古代凡參加考試者,無不尊敬。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於是又把七夕叫「魁星節」,也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舊時,在七夕這天,家中長輩會備花果和文房四寶,扶小兒拜魁星爺,祈求「賜子聰明」;考取功名的讀書人,鄭重地祭拜他,或在書房掛以「魁」字轉化的魁星踢都圖,以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魏晉時代就有在七月七日曬書的習俗,《爾雅翼》卷二:「荊楚之俗,七月,曝經書及衣裳,以為捲軸久則有白魚。」古人讀書人七夕曬書越多,證明自己越「巧」,常曬腹中書,更得新知識。
夜晚,在一方小小的厝埕裡
仰看織女、牛郎相
兩顆星星都在相聚又別離的途中
年年歲歲,歲歲年年
那泉州人的七夕吃什麼?
每年七夕夜晚,通常會下一會兒小雨
民間傳說是牛郎織女一年一會時留下的眼淚
人們會用糯米製作糖粿
中間捏壓成扁圓形凹痕小圓丸
有說像裝盛眼淚的容器
寓意有情人終成眷屬
也有說似初生孩子臉上的小「酒窟」
寓意孩子健康成長
年月輾轉
七夕節俗與最初有了許多改變
但不論如何
只要人們心中還有同古人般的美好祈願
就不會只剩下情侶約會的又一個由頭
七夕了!
今天你打算怎麼過?
拜七娘媽、拜魁星、吃糖粿
......
·END·
圖片:泉州影像
手繪圖: 吳尚源
整編:泉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