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七,閩南人這樣過七夕!從古至今的老風俗:敬拜「七娘媽」

2020-12-19 趣農雜談

七月初七,閩南人這樣過七夕!從古至今的老風俗:敬拜「七娘媽」

七夕馬上就來了,在這個充滿浪漫神話色彩的愛情節日裡,在我國各地都有不少獨特的習俗,今天小編想說的是閩南七夕節的習俗與傳說。

閩南七夕的傳說

關於閩南七夕的傳說,有很多個版本,比如當年七仙女與董永成婚,天帝得知還有盛怒,以銀河為界,將這一對恩愛的夫妻隔開,只允許她們以後每隔七天相會一次,並讓喜鵲送信傳達這項命令。喜鵲也不知道是急了呢,還是記性不好,嘴鈍舌笨的,居然將七天一相會誤報為每年七月七日一相會,導致七仙女與董永這對苦命鴛鴦一年只能見一次面。雖然喜鵲報錯訊,但傳出去的是天帝的命令,天命不可違,也只能將錯就錯了,最後天帝只能罰喜鵲每年「七夕」為牛郎織女搭橋,幫助他們相見。

直到現在,閩南地區還保留著「客鳥(喜鵲)報錯喜」的俗諺。據說,在閩南地區,人們在七月初七這一天是見不到喜鵲的影子的,因為所有的喜鵲都銀河給牛郎織女搭橋去了,也因此這座橋也叫做「鵲橋」。傳說七夕過後,喜鵲頭部就會全部禿頂,這是因為牛郎牽牛過鵲橋時,牛蹄子在它們頭頂蹂踏所致。

為此,古時候閩南人在祭祀完「七娘媽」之後,還會包一包糯米扔到屋頂上給喜鵲吃,以犒勞它們為牛郎織女搭橋之辛苦。

七月初七敬拜「七娘媽」

每年七夕,閩南地區的人們除了保留著與其他地區相同的乞巧等習俗外,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閩南地區,還有著獨屬於當地特色的,帶著濃厚閩臺民間色彩的民俗,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敬拜「七娘媽」了。關於「七娘媽」這個說法,乃是因「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故而在閩南地區農村中,人們就將七夕這一天稱之為「七娘媽生」。

敬拜「七娘媽」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兒,這天一大早,農婦們就要早早起來,煮粿仔,搓糖粿(在湯圓上戳一個小洞,將要出生的孩子便會有小酒窩,另有說法是這個小洞是用來裝牛郎和織女離別時的眼淚);有的還炒一些花生仁,然後碾成碎末,拌上白糖,待糖粿煮熟後,灑在上面,使糖粿吃起來更香、更Q,接著就是「乞巧」、「陳瓜果」、「小兒拜天孫」了。

泉州供祀「七娘媽」的供品,一般有糖粿、瓜果、「浥飯」、三牲、酒醴等,待中午時分,好祭拜「七娘媽」。家裡有新生兒的,七夕的時候還要做「新契」,用閩南老人的說法,就是拜「七娘媽」為義母(「契母」),祭拜的時候,還要將在端午節用五色絲線搓成的繫於新生兒手腕上的「續命縷」解去,然後等到孩子16歲那年七夕,再「洗契」,也就是與「七娘媽」脫離關係進行洗禮。所以,祭拜的供桌一般擺在主人的臥室門口,因為還要連裡面的「床母」一起祭拜。

隨著時代的進步,閩南地區很多習俗一件被城市家庭摒棄,但在農村中仍保留著這些習俗。怎麼樣,在七夕當天,你們那裡有什麼地方特色的習俗呢?

相關焦點

  • 閩南七夕傳統民俗有趣:採摘胭脂花 供奉七娘媽
    閩南七夕傳統民俗豐富有趣,遺憾的是如今已基本失傳用來供奉七娘媽的胭脂花。閩南過七夕,要吃獨特的小吃「糖果粿」。(均為資料圖)  廈門網-廈門日報訊(記者 曾嫣豔 實習生 陳婕)  在本報資深人文地理編輯盧志明的印象中,「乞巧」是早年閩南地區過七夕最普遍的節俗活動,「但現在幾乎沒有人傳承了」。  盧志明說,現在的七夕,人們早已忘記了這些傳統習俗,幾乎都沒有人傳承。原先隨處可見的胭脂花、漳州粉只存在於老一輩人的記憶中了。
  • 閩南「七娘媽」的傳說
    可是在閩南地區尤其是農村中,傳說中的「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七娘媽」,並且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因而民間把這一天稱做「七娘媽生」。這也許是七夕民間流傳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閩南地區的衍化。
  • 安溪咱厝人的「七夕」民俗!
    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在閩南又稱為「七娘媽生(日)」。民間傳說,每年的這一晚上是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的時間,民間又認為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
  • 從前的七夕,閩南人都在給這位媽媽慶生
    ,很多很多年前的今天是 而這樣的傳統 在閩南泉州依然在延續 泉諺有云:「七月初七七娘生。」 在閩南,特別是泉州 過七夕節不重乞巧 更看重為孩子祈福平安健康 人們口中的「七仙女」不單指一位仙女 而是把天公的七個女兒合稱為七娘媽 織女是其中一位
  • 傳統閩南人這樣過「七夕」 拜「七娘媽」吃「炒豆茶」
    黃勁超 製圖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記者 葉子申)昨日是七夕節。「七夕」源於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愛情故事。我國民間有許多關於「七夕」的傳統,廈門以及閩南地區也有自己的特色。  七夕節拜「七娘媽」  閩南的七夕節,又稱「七娘媽」的誕辰日。據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
  • 七夕 摘花買轎吃糖糧果瓜果架下說七娘
    隨著七夕的臨近,各種慶祝活動接連而至。那麼,在閩南地區,七夕是不是也跟牛郎織女有關呢?它又有著怎樣的故事?本期《樂活》,帶你了解閩南的七夕習俗。    「七娘媽流目屎」和「客鳥報錯喜」    「在閩南地區,七夕已經從牛郎織女的故事演化為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跟『七娘媽』的關係比較密切。」民俗專家廖榕光說。
  • 泉州祭拜「七娘媽」誕辰 祭品糖粿和傳統禮俗
    東南網-晉江經濟報8月23日訊(實習生 沈茜 記者 王婉芳)今天就是「七娘媽」的誕辰———農曆七月初七(七夕節)了,晉江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許多貢品祭拜七娘媽,舉行祈福活動,俗稱「做七娘媽生」。跟許多傳統節日一樣,七夕也有自己的應令祭品,老晉江人在今天都要吃糖粿。
  • 閩南過七夕 最忙是小孩
    閩南過七夕 最忙是小孩 牛郎會織女的日子,也是「七娘媽」誕辰日,希望陣雨不會打攪你七娘轎孩子們的「七娘媽」在閩南和臺灣地區的七夕都是「七娘媽七夕前一周,市場上就能看到「七娘轎」——在一根橢圓形竹架上,排列著七個黑頂紅身的轎子。店主說,這七頂轎子是給七仙女坐的。泉州民俗專家傅孫義介紹,泉州民俗將「七娘媽」視為婦幼保護神,將農曆七月初七作為「七娘媽」生,加以慶祝、祈福。
  • 泉州人千餘年前就過七夕
    泉州民間有個有趣的說法,就是七夕過後,你看喜鵲頭部皆禿頂,原因是牛郎牽牛過鵲橋,牛蹄子蹂踏喜鵲頭頂所致。   天文愛好者稱,天上的牛郎織女的傳說僅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其實它們是永遠不會相會的。牛郎星和織女星相距達16光年之遠。每年的七月初七,半個月亮正好漂在了銀河的附近,月光使我們看不見銀河,古人便以為這時天河消逝,牛郎織女相見了。
  • 七夕,古代泉州小仙女們是如何過節的?
    ……簡單來說,很多很多年的今天是而這樣的傳統在閩南泉州依然在延續01泉諺有云:「七月初七七娘生。」在閩南,特別是泉州過七夕節不重乞巧,更看重為孩子祈福平安健康,更像是孩子的節日。人們口中的「七仙女」不單指一位仙女,而是把天公的七個女兒合稱為七娘媽(織女是其中一位)。閩南地區有「拜契」的信俗,按照傳統信仰十六歲以下的囝仔家長們都會拜契給神明當義子,以求神明庇護。其中七娘媽就是囝仔們最主要的寄拜對象。
  • 拜床神、崇蛇祭拜巡遊 福建各地七夕民俗知多少
    廈門、泉州  祭拜七娘媽  大部分閩南人認為七月初七是七娘媽生日。「七娘媽」是保佑孩子的神靈,織女是她們中的一位。有的地方,在清早時分,家裡的主婦就會將早已準備好的胭脂、香粉、七娘媽花燈用絲線綑紮,然後扔到屋頂,以便讓喜鵲銜去給七娘媽梳妝打扮,然後降臨人間接受供奉。
  • 我國古代是怎麼過七夕節?有哪些傳統習俗?與情人節一點不搭
    農曆七月初七,就是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也是古代少女的日子,故也叫女兒節,除漢族外,滿、壯、侗、苗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我國古代的七夕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呢?1、結紮巧姑在陝西西北地區,在每年七夕節,都會舉辦乞巧活動的風俗,女人們要的插草人,謂之巧姑。還比賽穿針走線,以及剪窗花等傳統民俗活動。另外,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與青蔥,在七夕之夜,女子們都剪豆苗與青蔥,投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佔卜命運。
  • 七夕|一個古老而短暫的日子
    閩南七夕習俗在閩南地區,傳說中的「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七娘媽」,並且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因而民間把這一天稱作「七娘媽生」。這也許是七夕民間流傳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閩南地區的演化。
  • 農曆七月初七——圖解中國古代「七夕」!
    "七夕」,即農曆七月初七,民間相傳是牛郎織女從鵲橋渡過天河相會的日子,七夕節也稱「乞巧節」,在百姓心中織女是位善良、貌美、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初七當晚,女子,特別是未出閣的女子要向織女「乞巧」,以求也能擁有一顆聰慧的心,擁有一雙靈巧的手。人們紀念七夕這一天、在七夕這一天祈願,往往也都圍繞著「心靈」、「手巧」這兩個主題,並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紀念形式和民俗活動。
  • 走上「七星橋」穿過「七娘媽亭」 廈門少年循古禮 「做十六歲」
    在閩南地區,「七夕」並不僅是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也是紀念七仙女「七娘媽」的節日,還是為十六歲少年舉行成年禮的日子。雖然這是閩南的傳統習俗,但隨著城市化進程,在現代文化的衝擊下日漸沒落。位於沙坡尾的朝宗宮遵循古制,回歸傳統,同時借鑑了與閩南文化同源的臺灣臺南地區「成人禮」儀式,於2015年恢復「做十六歲」的禮儀傳統。
  • 細數廈門農曆七月習俗 農曆七月不宜出海
    在很多老廈門人眼中,整個農曆七月,有不少禁忌,比如嫁娶、生育、買房等吉利事都要避開七月。整個月,人們都在做普度,祭奠亡靈,互相宴請。據說,請到的人越多越好。普度是閩南地區的一種民俗文化現象,它是糅合農曆七月十五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會而形成的民俗節日。  「農曆七月初一俗稱『開鬼門』,小時候,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在大門口祭祀,焚香祝告,請諸位『好兄弟』來享用。」  李景昕說,在農曆六月最後一天或七月初一晚上,家裡需備辦五味飯菜和一盞紙燈籠,燈籠上書「恭敬地藏王,祈求平安」或「喜敬陰公,祈求平安」。
  • 七夕全國都在過情人節,溫州的孩子卻在祭祀「七娘媽」,過小人節
    七月七日,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被稱為「中國情人節」,在溫嶺石塘鎮的石塘、箬山一帶,七夕也被稱為「小人節」,當地人為未滿16周歲的孩子舉辦盛大的祭祀「七娘媽」活動,祈求家裡小孩能夠健康平安成長。300多年前,石塘、箬山一帶的居民從福建、惠安、泉州等地遷入,將當時在閩南盛行的七夕供奉玩偶的習俗也帶到了這一地區。七夕為七娘媽生日,家家戶戶需祭拜她。石塘、箬山先民從閩南遷入之時,把這一習俗帶入石塘一帶。
  • 泉州七夕傳統民俗添浪漫 拜"七娘媽"過"情人節"
    昨日是農曆七月初七,俗稱七夕,因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平添浪漫色彩,近年更是與「東方情人節」畫上等號,受到年輕一族青睞,中心市區大街小巷儘是過節人群。值得一提的是,在泉州,七夕的傳統民俗代代傳承,拜「七娘媽」成了必不可少的環節。
  • 閩南人千年之前七夕都在忙這件事,16歲古法成年禮原來長這樣!
    「人生甘酸甜美麗好厝邊」每年農曆的七月初七此外, "小狀元們"還要走過"成年門",穿過"七星橋"來到"七娘媽亭",祭拜"七娘媽"。「七娘媽」,為啥就和孩子成年有關係呢?原來啊,在閩南的古老傳說中,牛郎織女七夕鵲橋相會的時候,把孩子託付給了其他的姐妹來照顧。所以閩南人七夕節祭拜的"七仙女"可不只織女一人,而是指七位仙女,"七娘媽"就是這七位仙女,是保佑兒童平安成長的神明。
  • 七夕|願有歲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頭!
    七夕節日來源農曆七月初七是七夕節,七夕節,又稱七巧節、女兒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名稱來源七夕七月七,人稱「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初七晩上(晚上古稱「夕」),故稱為「七夕」。七夕民間習俗【穿針乞巧】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