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七,閩南人這樣過七夕!從古至今的老風俗:敬拜「七娘媽」
七夕馬上就來了,在這個充滿浪漫神話色彩的愛情節日裡,在我國各地都有不少獨特的習俗,今天小編想說的是閩南七夕節的習俗與傳說。
閩南七夕的傳說
關於閩南七夕的傳說,有很多個版本,比如當年七仙女與董永成婚,天帝得知還有盛怒,以銀河為界,將這一對恩愛的夫妻隔開,只允許她們以後每隔七天相會一次,並讓喜鵲送信傳達這項命令。喜鵲也不知道是急了呢,還是記性不好,嘴鈍舌笨的,居然將七天一相會誤報為每年七月七日一相會,導致七仙女與董永這對苦命鴛鴦一年只能見一次面。雖然喜鵲報錯訊,但傳出去的是天帝的命令,天命不可違,也只能將錯就錯了,最後天帝只能罰喜鵲每年「七夕」為牛郎織女搭橋,幫助他們相見。
直到現在,閩南地區還保留著「客鳥(喜鵲)報錯喜」的俗諺。據說,在閩南地區,人們在七月初七這一天是見不到喜鵲的影子的,因為所有的喜鵲都銀河給牛郎織女搭橋去了,也因此這座橋也叫做「鵲橋」。傳說七夕過後,喜鵲頭部就會全部禿頂,這是因為牛郎牽牛過鵲橋時,牛蹄子在它們頭頂蹂踏所致。
為此,古時候閩南人在祭祀完「七娘媽」之後,還會包一包糯米扔到屋頂上給喜鵲吃,以犒勞它們為牛郎織女搭橋之辛苦。
七月初七敬拜「七娘媽」
每年七夕,閩南地區的人們除了保留著與其他地區相同的乞巧等習俗外,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閩南地區,還有著獨屬於當地特色的,帶著濃厚閩臺民間色彩的民俗,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敬拜「七娘媽」了。關於「七娘媽」這個說法,乃是因「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故而在閩南地區農村中,人們就將七夕這一天稱之為「七娘媽生」。
敬拜「七娘媽」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兒,這天一大早,農婦們就要早早起來,煮粿仔,搓糖粿(在湯圓上戳一個小洞,將要出生的孩子便會有小酒窩,另有說法是這個小洞是用來裝牛郎和織女離別時的眼淚);有的還炒一些花生仁,然後碾成碎末,拌上白糖,待糖粿煮熟後,灑在上面,使糖粿吃起來更香、更Q,接著就是「乞巧」、「陳瓜果」、「小兒拜天孫」了。
泉州供祀「七娘媽」的供品,一般有糖粿、瓜果、「浥飯」、三牲、酒醴等,待中午時分,好祭拜「七娘媽」。家裡有新生兒的,七夕的時候還要做「新契」,用閩南老人的說法,就是拜「七娘媽」為義母(「契母」),祭拜的時候,還要將在端午節用五色絲線搓成的繫於新生兒手腕上的「續命縷」解去,然後等到孩子16歲那年七夕,再「洗契」,也就是與「七娘媽」脫離關係進行洗禮。所以,祭拜的供桌一般擺在主人的臥室門口,因為還要連裡面的「床母」一起祭拜。
隨著時代的進步,閩南地區很多習俗一件被城市家庭摒棄,但在農村中仍保留著這些習俗。怎麼樣,在七夕當天,你們那裡有什麼地方特色的習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