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七夕傳統民俗添浪漫 拜"七娘媽"過"情人節"

2020-12-22 閩南網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昨日是農曆七月初七,俗稱七夕,因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平添浪漫色彩,近年更是與「東方情人節」畫上等號,受到年輕一族青睞,中心市區大街小巷儘是過節人群。值得一提的是,在泉州,七夕的傳統民俗代代傳承,拜「七娘媽」成了必不可少的環節。

在中心市區泉秀街,幾名小朋友在路邊賣玫瑰花。 (張九強 攝)

交通較順暢 花店生意火

  昨晚7點多,記者沿著寶洲街往刺桐路方向行走,相較於往年,騎電動車和走路出門的人增多,車輛通行較順暢。路面上,成雙結對的情侶走在馬路上,手上拿著玫瑰花,非常浪漫。

  浪漫節日,必然少不了玫瑰花。記者走訪發現,中心市區很多花店仍在加班,花店外面放了很多包好的玫瑰花,準備送出去。位於萬達廣場的一家花店,老闆李女士正和店員忙碌著。她說,生意火爆,賣出去的玫瑰花估計有上千束。「這個七夕,我接的最大單是1314朵玫瑰花包成花束,價格要5000多元。」李女士說,該花束是提前預訂的,如果七夕當天買,價格還得翻上兩三倍。

  花店生意火爆,中心市區的餐廳也十分擁擠,不少市民排隊等候就餐。

外國友人跳舞助興 (黃楓 攝)

外國友人助興 情侶表達愛意

  昨晚8點多,在萬達廣場,一群來自奈及利亞的友人正在廣場上跳舞,引來市民圍觀。他們穿著當地服裝,敲著鼓,跳起舞來,市民紛紛拿起手機拍照。據萬達廣場的工作人員介紹,這些外國人是他們請來增添七夕氛圍的,跳的是非洲的舞蹈。

  在中心市區領SHOW天地,多個樂隊正在路旁駐唱,不少情侶停下腳步欣賞。在領SHOW天地的園區內,一對情侶正將一顆彩蛋掛上樹,他們在彩蛋上寫下了對彼此的祝福和愛意。工作人員許志源告訴記者,這是他們針對七夕所開展的活動,情侶可以通過現場互動,贏取彩蛋,然後在彩蛋上寫下祝福,掛上樹,祈禱夢想成真。

  「老公趕緊做糖粿,加油!」在六井孔的文化創意園,數十對情侶和夫妻正參加做糖粿活動。據了解,這是六井孔文化創意園的一家酒樓發起的「男包女吃 為愛蒸煮」的活動,該活動是男方做糖粿,煮熟後再餵給女方吃。「閩南的七夕節,要吃糖粿,這次舉辦這個活動是為了慶祝傳統佳節,同時也能增加夫妻和情侶之間的感情。」主辦方張先生說。

  在西街的文化創意公司大拾堂內,何冬冬老師帶著學生們在東西塔前自製「糖粿」。 (戴涵琦 蘇豔蓮 攝)

傳統祭拜 祈求佑護

  七夕被稱為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聚的日子,在泉州地區,這一天是「七娘媽生」,在農村或者有小孩子的城市家庭中,都被成當成重要的節日。

  在「80後」晉江內坑尤女士看來,最近幾年,七夕慢慢成為「情人節」,兒時,七夕是「七娘媽生」。每年的這一天,母親提早買來「七娘媽亭」,臨近中午,擺上供品,讓她和兄弟姐妹們拜拜,而後燒掉「七娘媽亭」。母親祭拜時,往往要念叨一些語言,祈求「七娘媽」保佑孩子健康成長、學業有成。

  據悉,七夕這天,有16歲以下孩子的家庭會為孩子過節,祈求佑護,所以,這一天也被稱為「小孩節」。

  泉州民俗專家傅孫義介紹,泉州民俗將「七娘媽」視為婦幼保護神,將農曆七月初七作為「七娘媽」神誕,加以慶祝、祈福。

  在嬰兒剛出生的第一個「七娘媽」生,要拜「七娘媽」為「契母」(閩南語,即義母、乾媽的意思),祈望嬰孩長大後聰明、伶俐,會讀書,以後成為有用的人。第一次的「頭契」儀式很隆重,要製作或者購買紙糊的「七娘媽轎」、「七娘媽亭」,張掛「七娘媽燈」,辦有七碗一飯、七杯水酒、七種果子的供品,經濟條件好的,還會準備香菇、木耳等七樣乾貨。當然,還要買胭脂、扎花、粉等讓「契母」打扮。「在中午12點之前要完成祭拜。」傅孫義說,點香、「燒金」、放鞭炮,燒「轎」「亭」,再將「轎」「亭」餘下的骨架扔到在厝頂。

  孩子長大到了16歲,就要「洗契」,「洗契」儀式與「頭契」一模一樣。寓意「七娘媽」保佑孩童長大成人,保佑照顧的職責完成了。

  傅孫義說,七夕不僅是「七娘媽生」,也是乞巧節。在古代這一天,未婚的少女,會單獨或者與姐妹伴一同拜「七娘媽」,乞求「七娘媽」傳授她們紡織、製鞋、縫補等技能。(記者 黃楓 廖培煌 實習生 莊瑋瑜)

相關焦點

  • 七夕節「情人節」:傳統習俗時尚浪漫在泉州匯聚
    ­  七夕節被視為「中國情人節」 ­  傳統習俗時尚浪漫在古城匯聚­  七夕節在閩南地區又稱「七娘媽生」,凡有孩子的家庭,都會準備貢品祭拜「七娘媽」,祈佑孩子健康成長。隨著時代變遷,七夕也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年輕男女視其為「中國情人節」,街頭尋求浪漫和狂歡,不少市民當作團圓日,家庭聚會樂融融。這一天,可謂傳統習俗和時尚浪漫匯聚。
  • 七夕節被視為「中國情人節」 傳統習俗時尚浪漫在古城匯聚
    「七娘媽生」,凡有孩子的家庭,都會準備貢品祭拜「七娘媽」,祈佑孩子健康成長。隨著時代變遷,七夕也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年輕男女視其為「中國情人節」,街頭尋求浪漫和狂歡,不少市民當作團圓日,家庭聚會樂融融。這一天,可謂傳統習俗和時尚浪漫匯聚。
  • 七夕至 糖粿香 泉州七夕傳統民俗有哪些
    「七月初七,七娘生。」泉州人把今日定為七娘媽的誕辰,要拜七娘媽、吃糖粿……昨日上午,記者走訪了泉州老城區,發現不少市民忙著採購「七夕」用品。在市區的金魚巷口,記者看到不少市民前來買糖粿。一家店鋪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泉州的傳統民俗,早在800年前的宋朝,有一本書叫做《東京夢華錄》,上面記載:七夕以油麵糖蜜,造為壓笑兒,謂之『果食』。
  • 【網絡中國節 七夕】浪漫獨特的泉州版「七夕套餐」
    [新聞頁-臺海網] 到月老殿許下約定,搓糖粿吃糖粿,還可以登高觀星、相約看一場戲 —浪漫獨特的泉州版「七夕套餐」
  • 2017七夕情人節是幾月幾日?七夕的習俗民俗有哪些盤點
    2017七夕情人節是幾月幾日?七夕的習俗民俗有哪些盤點  2017年七夕情人節是幾月幾日,2017年8月28日星期一,是中國的情人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是我國最浪漫的傳統節日。在古代,人們對「七夕」的重視程度更勝於今天。
  • 七夕泉州傳統秀出「愛意」 祭祀「七娘媽」(圖)
    圖為敬祀「七娘媽」的「七娘轎」。 吳小麗 攝    2日,正值民間傳統「七夕節」,東亞文化之都泉州上演祭祀「七娘媽」傳統佳節熱,與時尚多元文化相邂逅。圖為市民選購敬祀「七娘媽」祀品。 吳小麗 攝   中新網泉州8月2日電 (劉真真 郭斌)祭七娘媽、掛七娘神燈、燒七娘神轎與七娘亭、吃糖粿……2日,正值民間傳統「七夕節」,東亞文化之都泉州上演祭祀「七娘媽」傳統佳節熱,與時尚多元文化相邂逅。  據《泉州府志》記載:泉州俗稱「七夕節」為「乞巧節」、「陳瓜果」、「小兒拜兒孫」。
  • 買「七娘亭」品「七夕」文化(圖)
    點擊進入>>>   早報訊(記者王紅豔王昆火文/圖)泉州素有七夕節買「七娘亭」、「七夕橋」、「七娘媽燈」、「七娘花」之習俗,其中「七娘亭」做工最為精細,也最具文化傳統內涵。
  • 七夕,古代泉州小仙女們是如何過節的?
    ……簡單來說,很多很多年的今天是而這樣的傳統在閩南泉州依然在延續01泉諺有云:「七月初七七娘生。」在閩南,特別是泉州過七夕節不重乞巧,更看重為孩子祈福平安健康,更像是孩子的節日。人們口中的「七仙女」不單指一位仙女,而是把天公的七個女兒合稱為七娘媽(織女是其中一位)。閩南地區有「拜契」的信俗,按照傳統信仰十六歲以下的囝仔家長們都會拜契給神明當義子,以求神明庇護。其中七娘媽就是囝仔們最主要的寄拜對象。
  • 除了秀恩愛,七夕節還有以下傳統民俗活動,大部分人可能都不知道
    大多數人都聽說過牛郎織女的故事,認為七夕節是從牛郎織女7月7日鵲橋相會的神話故事中衍生出來的,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在古時候,七夕節是從自然天象崇拜過程中衍生出來的,在傳統意義上叫做七姐誕。在7月7日這天晚上舉行祭拜七姐的活動,所以被稱作七夕。
  • 臺灣七夕習俗 祭七娘媽辦成年禮拜月老
    因七夕節的故事大多流傳於中國內地一些地區,故大多數人認為七夕只有內地才有,其實,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關非中國內地所獨有,臺灣地區也一樣有自己的七夕節。在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
  • 浪漫七夕「成年禮」
    浪漫七夕「成年禮」農曆七月七日被稱為「七夕節」,也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其產生的源源悠久美麗。在傳統古老的神話中,天上的北鬥星實際是七位織藝高船的做女,她們能織出美如彩雲般的「雲錦天衣」,按在身上可以自由飛翔於天上人間。
  • 安溪咱厝人的「七夕」民俗!
    有小孩的泉州人家常要買七仙女轎和亭,因為閩南兒童或有拜「七娘媽」為「契母」。 民間把七夕定為七娘媽的誕辰,是日要舉行祈祥活動,稱「做七娘媽生」。因而,民間有七夕「拜天孫」的習俗。
  • 七夕是哪一天?七夕情人節由來及傳統習俗盤點
    原標題:七夕有哪些習俗? 七夕情人節由來及傳統習俗盤點   拜七娘媽   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
  • 泉州人千餘年前就過七夕
    近日,泉州一位收藏者向記者展示了一枚清末珍稀火花(火柴商標)——「雙星七夕圖」,以及一枚早期火花「七巧」。這兩枚珍貴的火花體現了七夕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影響。而五代時安溪縣令詹敦仁所作《牛女夜有感》一詩,更是證實泉州人早在千餘年前就在過七夕節了。
  • 七夕節2019年是幾月幾號?2019七夕情人節詳細時間
    2019七夕情人節詳細時間 2019年的七夕節馬上就要到來了,無論是男女老少都想給自己最愛的他/她表示一番,很多小夥伴還不知道2019年七夕節是幾月幾號,下面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千萬別錯過了
  • 泉州七夕多雲天午後或有陣雨 浪漫賞雨看星空
    閩南網8月2日訊 今天七夕,你怎麼過?在長輩眼裡,今天是「七月初七七娘生」。家中要擺好貢品,放著「七娘亭」和「七娘轎」,敬奉「七娘媽」生日;在情人眼中,今兒是中國情人節,又到了秀恩愛曬甜蜜的時間了,單身的可要準備好,不管電影院、餐廳,還是大街上,隨時都可能受到精神攻擊。如果覺得孤單寂寞冷了,就吃一碗糖粿享受一個人的甜蜜吧。
  • 我國古代是怎麼過七夕節?有哪些傳統習俗?與情人節一點不搭
    農曆七月初七,就是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也是古代少女的日子,故也叫女兒節,除漢族外,滿、壯、侗、苗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我國古代的七夕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呢?1、結紮巧姑在陝西西北地區,在每年七夕節,都會舉辦乞巧活動的風俗,女人們要的插草人,謂之巧姑。還比賽穿針走線,以及剪窗花等傳統民俗活動。另外,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與青蔥,在七夕之夜,女子們都剪豆苗與青蔥,投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佔卜命運。
  • 從前的七夕,閩南人都在給這位媽媽慶生
    在閩南,特別是泉州 過七夕節不重乞巧 更看重為孩子祈福平安健康 人們口中的「七仙女」不單指一位仙女 而是把天公的七個女兒合稱為七娘媽 織女是其中一位
  • 閩南「七娘媽」的傳說
    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七夕節」,又稱「乞巧節」,當代還稱之為「中國情人節」。    自古以來,在閩南地區勞動婦女的心目中,「七娘媽」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她不僅能給小孩子帶來撫愛、溫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因而,民間有七夕「拜天孫」的習俗。《泉州府志》記載:泉俗七夕「乞巧」、「陳瓜果」、「小兒拜天孫」。
  • 七月初七,閩南人這樣過七夕!從古至今的老風俗:敬拜「七娘媽」
    七月初七,閩南人這樣過七夕!從古至今的老風俗:敬拜「七娘媽」七夕馬上就來了,在這個充滿浪漫神話色彩的愛情節日裡,在我國各地都有不少獨特的習俗,今天小編想說的是閩南七夕節的習俗與傳說。傳說七夕過後,喜鵲頭部就會全部禿頂,這是因為牛郎牽牛過鵲橋時,牛蹄子在它們頭頂蹂踏所致。為此,古時候閩南人在祭祀完「七娘媽」之後,還會包一包糯米扔到屋頂上給喜鵲吃,以犒勞它們為牛郎織女搭橋之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