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祭拜「七娘媽」誕辰 祭品糖粿和傳統禮俗

2020-12-20 東南網泉州頻道

東南網-晉江經濟報8月23日訊(實習生 沈茜 記者 王婉芳)今天就是「七娘媽」的誕辰———農曆七月初七(七夕節)了,晉江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許多貢品祭拜七娘媽,舉行祈福活動,俗稱「做七娘媽生」。跟許多傳統節日一樣,七夕也有自己的應令祭品,老晉江人在今天都要吃糖粿。

今天,我們就介紹一下晉江七夕的應令祭品糖粿和傳統的祭拜禮俗。

七夕糖粿做法很簡單

泉諺有云:「七月初七七娘生。」泉州人都說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把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演變成「七位娘媽」;而在中國民間七夕節流傳著「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閩南人將兩個傳說「合二為一」,共同構成獨具特色的七夕風俗,應令祭品糖粿除了用於拜祭「七娘媽」之外,還有一個美麗的說法———「用來盛放織女的眼淚」。

昨日,記者在東石居民蔡女士家中體驗了一把糖粿的製作過程。

蔡女士介紹,糖粿的做法其實很簡單,用糯米粉加涼水調成麵團,然後搓成跳棋、玻璃珠大小的丸子;然後,用手掌輕輕一按搓成圓形的丸子,使之成為扁圓;最後用拇指往中間一押,使其中間下凹即可。糖粿做好後,把水燒開,放糖粿、烏糖,煮片刻即成。

「雖然糖粿的做法很簡單,但現在很多人都已懶得動手做了,都直接從市場買。」蔡女士說。

這不,在梅嶺菜市場,記者就看到許多賣糖粿的攤位,不少市民正圍著攤位購買,準備即將用於祭拜「七娘媽」的貢品。除糖粿外,人們需要準備的祭品還有鮮花、紙花、香粉等。

傳統的七夕祭拜禮俗

那麼,傳統的七夕祭拜有哪些程序,需注意什麼呢?記者也找到福建省民俗學會副會長周儀揚為大家介紹。

據周儀揚介紹,七夕祭拜活動一般由家裡的老人和婦女進行,每到這天上午,人們會在家裡大廳門口或者天井擺放桌子,桌子後面放著「七娘亭」和「七娘轎」。桌上用盤子擺放各種貢品,其中三種貢品必不可少:意味著健康長壽的面線;意味著團圓的糖粿;插著兩朵芙蓉花的香飯和紅雞蛋,意味著吉祥如意。此外,人們還可以準備乞巧物品,如針線、剪刀等,乞求聰慧、心靈手巧。

貢品準備好後,便要開始燃香點燭,祭拜後放鞭炮,燒紙錢,並將「七娘亭」和「七娘轎」一併焚燒。

每逢七夕,凡有1歲或16歲子女的家庭最為忙碌熱鬧。因為小孩出世的頭年要拜「七娘媽」為乾娘,以置於她們的庇護之下,此稱「新契」。到了16歲,已是成年,根基已固,可以脫離乾娘了,俗稱「洗契」。在孩子16歲成年禮時,祭拜的貢品會比平時豐盛。除供奉上述禮品,有兩件必不可少:做成烏龜形狀的米粿,代表長壽;還有就是煎粿。還有人供奉「三牲」「五牲」,即雞、鴨、魚、豬蹄等。

此外,掛「七娘媽燈」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風俗。如果當年哪家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剛結婚的新媳婦,在農曆的七月初就開始懸掛燈籠,甚至是掛在新婚夫妻的新房門口,有早生貴子的願望。

相關焦點

  • 泉州七夕祭拜「七娘媽」祭品 學習搓糖粿(圖)
    博友 名不虛傳的馬大哈/攝石獅日報8月25日訊(實習生 黃怡然 記者 佔婷)在閩南,都認為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隨著演變把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演變成「七位娘媽」;而在中國民間七夕節流傳著閩南人將兩個傳說「合二為一」,共同構成七夕祭祀「七娘媽」的習俗,其中祭品糖粿除了用於祭拜「七娘媽」之外,還有一個美麗的說法——「用來盛放織女的眼淚」。蔡曉紅是一位大一學生,她就借著七夕的機會向媽媽和外婆體驗了一把糖粿的製作過程。
  • 七夕泉州傳統秀出「愛意」 祭祀「七娘媽」(圖)
    「七娘媽」傳統佳節熱,與時尚多元文化相邂逅。圖為敬祀「七娘媽」的「七娘轎」。 吳小麗 攝    2日,正值民間傳統「七夕節」,東亞文化之都泉州上演祭祀「七娘媽」傳統佳節熱,與時尚多元文化相邂逅。圖為市民選購敬祀「七娘媽」祀品。
  • 七夕至 糖粿香 泉州七夕傳統民俗有哪些
    泉州人把今日定為七娘媽的誕辰,要拜七娘媽、吃糖粿……昨日上午,記者走訪了泉州老城區,發現不少市民忙著採購「七夕」用品。在市區的金魚巷口,記者看到不少市民前來買糖粿。一家店鋪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泉州的傳統民俗,早在800年前的宋朝,有一本書叫做《東京夢華錄》,上面記載:七夕以油麵糖蜜,造為壓笑兒,謂之『果食』。
  • 泉州七夕傳統民俗添浪漫 拜"七娘媽"過"情人節"
    在中心市區泉秀街,幾名小朋友在路邊賣玫瑰花。在領SHOW天地的園區內,一對情侶正將一顆彩蛋掛上樹,他們在彩蛋上寫下了對彼此的祝福和愛意。工作人員許志源告訴記者,這是他們針對七夕所開展的活動,情侶可以通過現場互動,贏取彩蛋,然後在彩蛋上寫下祝福,掛上樹,祈禱夢想成真。  「老公趕緊做糖粿,加油!」在六井孔的文化創意園,數十對情侶和夫妻正參加做糖粿活動。
  • 「七娘媽」誕辰祈祥 桃粿龜粿糖粿必不可少
    在閩南地區把這天定為「七娘媽」的誕辰,要舉行祈祥活動,俗稱「做七娘媽生」。在這一天,吃糖粿是必不可少的。在泉州的一些沿海地區,桃粿和龜粿也是祭祀時不可缺少的。昨日,記者來到泉州臺商投資區東園鎮郭阿婆家中,了解這兩樣甜品的做法。昨日上午10點多,在東園鎮郭阿婆的家中,郭阿婆正忙著製作桃粿和龜粿。
  • 從古至今的老風俗:敬拜「七娘媽」
    為此,古時候閩南人在祭祀完「七娘媽」之後,還會包一包糯米扔到屋頂上給喜鵲吃,以犒勞它們為牛郎織女搭橋之辛苦。七月初七敬拜「七娘媽」每年七夕,閩南地區的人們除了保留著與其他地區相同的乞巧等習俗外,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閩南地區,還有著獨屬於當地特色的,帶著濃厚閩臺民間色彩的民俗,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敬拜「七娘媽」了。
  • 從滿月到結婚,看遍泉州人生禮俗
    國慶節來西街看泉州版「人生縱貫線」10月1日—7日,由泉州市古城辦、泉州文旅集團主辦的潤物無聲展——「人生縱貫線」將在西街肅清門廣場展出,將為大家展現泉州的人生禮俗,看泉州人歷經千百年歲月洗禮和生活磨練後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
  • 傳統閩南人這樣過「七夕」 拜「七娘媽」吃「炒豆茶」
    我國民間有許多關於「七夕」的傳統,廈門以及閩南地區也有自己的特色。  七夕節拜「七娘媽」  閩南的七夕節,又稱「七娘媽」的誕辰日。據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
  • 七夕節「情人節」:傳統習俗時尚浪漫在泉州匯聚
    ­  七夕節被視為「中國情人節」 ­  傳統習俗時尚浪漫在古城匯聚­  七夕節在閩南地區又稱「七娘媽生」,凡有孩子的家庭,都會準備貢品祭拜「七娘媽」,祈佑孩子健康成長。隨著時代變遷,七夕也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年輕男女視其為「中國情人節」,街頭尋求浪漫和狂歡,不少市民當作團圓日,家庭聚會樂融融。這一天,可謂傳統習俗和時尚浪漫匯聚。
  • 【網絡中國節 七夕】浪漫獨特的泉州版「七夕套餐」
    記者精心為您安排了幾個泉州版七夕「套餐」。 拜月老許下幸福約定 傳統文化中,自古有「拜文昌中狀元,拜月老得良緣」一說。在泉州市區附近,有兩座供奉月老的寺廟。 一座是位於北門街的泉山土地公宮,有一座月老殿,裡面供奉著月老以及象徵家庭和睦、婚姻幸福的和合二聖,每天都有善男信女前來祭拜求好姻緣。另一座是南安市豐州鎮的武榮慈濟宮,據考證,這裡很可能是泉州最早的月老崇拜之地。有不少上了年紀的婦人在此向月老叩拜,為兒女乃至孫輩祈求好姻緣。
  • 泉州七夕多雲天午後或有陣雨 浪漫賞雨看星空
    家中要擺好貢品,放著「七娘亭」和「七娘轎」,敬奉「七娘媽」生日;在情人眼中,今兒是中國情人節,又到了秀恩愛曬甜蜜的時間了,單身的可要準備好,不管電影院、餐廳,還是大街上,隨時都可能受到精神攻擊。如果覺得孤單寂寞冷了,就吃一碗糖粿享受一個人的甜蜜吧。  不管您是怎麼過,都先關心下天氣如何吧。首先,今天的溫度不會像昨天那麼熱了。
  • 七夕,古代泉州小仙女們是如何過節的?
    在閩南,特別是泉州過七夕節不重乞巧,更看重為孩子祈福平安健康,更像是孩子的節日。人們口中的「七仙女」不單指一位仙女,而是把天公的七個女兒合稱為七娘媽(織女是其中一位)。閩南地區有「拜契」的信俗,按照傳統信仰十六歲以下的囝仔家長們都會拜契給神明當義子,以求神明庇護。其中七娘媽就是囝仔們最主要的寄拜對象。
  • 同安七夕祭拜「七娘媽」 金瓜煮麵旗是不可缺少的供品
    廈門市級非遺傳承人同安「薄餅嫂」吳招治正在準備祭拜「七娘媽」的供品。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見習記者林燕萍記者洪豔豔)七夕節百姓皆知天上鵲橋牛郎會織女,卻很少知道地上「七娘媽生」的古早習俗。在同安,有不少居民至今保留著祭拜「七娘媽」的習俗。  昨天,記者來到位於金安大廈的91歲蔡榮阿婆家中,只見阿婆正手持剪刀,裁剪七娘衣,案桌上擺滿供品,「一直以來家中都延續著祭拜『七娘媽』的習俗」。  同安「民俗達人」、老中醫陳永健說,小時候常聽家中老人稱「七娘媽」為「七星娘娘」「七星娘媽」,即為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指七個神娘。
  • 閩南七夕傳統民俗有趣:採摘胭脂花 供奉七娘媽
    閩南七夕傳統民俗豐富有趣,遺憾的是如今已基本失傳用來供奉七娘媽的胭脂花。閩南過七夕,要吃獨特的小吃「糖果粿」。  盧志明說,現在的七夕,人們早已忘記了這些傳統習俗,幾乎都沒有人傳承。原先隨處可見的胭脂花、漳州粉只存在於老一輩人的記憶中了。前些日子,他聽說文化宮後面還種有一些胭脂花,迫不及待地趕去拍照,希望留住童年的回憶。  誰是「七娘媽」?
  • 七夕全國都在過情人節,溫州的孩子卻在祭祀「七娘媽」,過小人節
    七月七日,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被稱為「中國情人節」,在溫嶺石塘鎮的石塘、箬山一帶,七夕也被稱為「小人節」,當地人為未滿16周歲的孩子舉辦盛大的祭祀「七娘媽」活動,祈求家裡小孩能夠健康平安成長。300多年前,石塘、箬山一帶的居民從福建、惠安、泉州等地遷入,將當時在閩南盛行的七夕供奉玩偶的習俗也帶到了這一地區。七夕為七娘媽生日,家家戶戶需祭拜她。石塘、箬山先民從閩南遷入之時,把這一習俗帶入石塘一帶。
  • 七夕福州展傳統習俗 閩臺共祭「七娘媽」
    七夕福州展傳統習俗 閩臺共祭「七娘媽」【解說】七夕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它既是女孩乞巧的節日,也是「中國情人節」。8月20日,正值傳統「七夕節」,位於福建福州的三坊七巷重現了一系列古老而有韻味的傳統風俗。【解說】每到七夕節,閩臺的許多地方都會用彩紙或彩綢搭建亭子,用以祭拜「七娘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