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晉江經濟報8月23日訊(實習生 沈茜 記者 王婉芳)今天就是「七娘媽」的誕辰———農曆七月初七(七夕節)了,晉江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許多貢品祭拜七娘媽,舉行祈福活動,俗稱「做七娘媽生」。跟許多傳統節日一樣,七夕也有自己的應令祭品,老晉江人在今天都要吃糖粿。
今天,我們就介紹一下晉江七夕的應令祭品糖粿和傳統的祭拜禮俗。
七夕糖粿做法很簡單
泉諺有云:「七月初七七娘生。」泉州人都說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把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演變成「七位娘媽」;而在中國民間七夕節流傳著「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閩南人將兩個傳說「合二為一」,共同構成獨具特色的七夕風俗,應令祭品糖粿除了用於拜祭「七娘媽」之外,還有一個美麗的說法———「用來盛放織女的眼淚」。
昨日,記者在東石居民蔡女士家中體驗了一把糖粿的製作過程。
蔡女士介紹,糖粿的做法其實很簡單,用糯米粉加涼水調成麵團,然後搓成跳棋、玻璃珠大小的丸子;然後,用手掌輕輕一按搓成圓形的丸子,使之成為扁圓;最後用拇指往中間一押,使其中間下凹即可。糖粿做好後,把水燒開,放糖粿、烏糖,煮片刻即成。
「雖然糖粿的做法很簡單,但現在很多人都已懶得動手做了,都直接從市場買。」蔡女士說。
這不,在梅嶺菜市場,記者就看到許多賣糖粿的攤位,不少市民正圍著攤位購買,準備即將用於祭拜「七娘媽」的貢品。除糖粿外,人們需要準備的祭品還有鮮花、紙花、香粉等。
傳統的七夕祭拜禮俗
那麼,傳統的七夕祭拜有哪些程序,需注意什麼呢?記者也找到福建省民俗學會副會長周儀揚為大家介紹。
據周儀揚介紹,七夕祭拜活動一般由家裡的老人和婦女進行,每到這天上午,人們會在家裡大廳門口或者天井擺放桌子,桌子後面放著「七娘亭」和「七娘轎」。桌上用盤子擺放各種貢品,其中三種貢品必不可少:意味著健康長壽的面線;意味著團圓的糖粿;插著兩朵芙蓉花的香飯和紅雞蛋,意味著吉祥如意。此外,人們還可以準備乞巧物品,如針線、剪刀等,乞求聰慧、心靈手巧。
貢品準備好後,便要開始燃香點燭,祭拜後放鞭炮,燒紙錢,並將「七娘亭」和「七娘轎」一併焚燒。
每逢七夕,凡有1歲或16歲子女的家庭最為忙碌熱鬧。因為小孩出世的頭年要拜「七娘媽」為乾娘,以置於她們的庇護之下,此稱「新契」。到了16歲,已是成年,根基已固,可以脫離乾娘了,俗稱「洗契」。在孩子16歲成年禮時,祭拜的貢品會比平時豐盛。除供奉上述禮品,有兩件必不可少:做成烏龜形狀的米粿,代表長壽;還有就是煎粿。還有人供奉「三牲」「五牲」,即雞、鴨、魚、豬蹄等。
此外,掛「七娘媽燈」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風俗。如果當年哪家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剛結婚的新媳婦,在農曆的七月初就開始懸掛燈籠,甚至是掛在新婚夫妻的新房門口,有早生貴子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