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俗諺:「一無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

2020-12-19 紫砂壺的哪些事

閩南俗諺:「一無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

明清制壺名手張君德、惠孟臣、惠逸公、陸思亭,壺品小巧精妙,皆為傳統經典壺式,有的方中寓圓、古樸典雅,有的線條簡潔、渾然天成,成為後世朱泥小壺的代名詞。

「思亭」壺俊秀高雅,氣韻出眾。早期的思亭壺,壺流曲度較小,流口簡練。年代稍晚些的思亭壺,受「孟臣」、「逸公」諸式的影響,曲線明顯,流口較尖,風格柔美。

思亭壺成功之處,在於這個壺型成為了運用曲線的典範,細細品味曲線之妙,宛若一位亭亭玉立的女子,款款而來,給人舒暢、輕快、曼妙的藝術美感。

思亭壺大多用朱泥製作而成,朱泥收縮比較高,所以大多為小品壺。此款作品許躍峰老師採用大紅袍朱泥製作而成,整器端莊俊挺,氣韻出眾,色澤紅潤,形制優雅,口小肚大,深受壺友喜愛。

曲線具有良好的張力和流暢感。思亭壺身桶兩側曲線,自頂部圓鈕處流動而下,壺蓋處向外曲張,肩部自然向內彎曲,到腹部則又向外膨脹成一條更大的曲線,鈕、蓋、腹三段曲線自然流暢,頗有動感且乾淨利索。

思亭壺曲線優美,清麗妙曼,被稱為美人壺之一,妙若女子娉婷而來。#茶生活# #紫砂# #紫砂壺# #茶#

相關焦點

  • 《邇言等五種》:俗諺方言流行語來歷大揭秘
    全書以二字詞為主,卷五後半部分為一字、三字詞,卷六為四字及以上的詞語。每條先列出被釋詞,不釋義,直接徵引一兩條書證,個別多達十數條。每條書證均註明出處,徵引書目來源於經、史、子、集,大多常見易尋。該書有鹹豐元年正月原刻本及光緒四年仁和葛元煦理齋刻本。光緒四年刻本是對鹹豐元年刻本的補刊,卷末附有葛元煦識語。《釋諺》,清代平步青撰。
  • 用俗諺解讀老北京歷史
    北海白塔 攝影:鄧偉 在北京的悠久歷史中,產生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俗諺和俏皮話,俏皮話即歇後語。這種語言文學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有的甚至朗朗上口,既是文化結晶,反映當時的現實,也是了解歷史的綱鑑和載體。一座小小三官廟,因俗諺與歇後語的流傳,引出不少故事,足見民間口頭文學的魅力。三官廟目前還有一座大殿殘存,近年還有所修葺,成了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灶君廟的獅子——鐵對兒」老北京的俗諺或歇後語幾乎都有典故。流傳多年的「灶君廟的獅子——鐵對兒」就是一例。
  • 「東城無塔,西城五塔」 「三官廟,不進香火」您還記得哪些俗諺?
    在北京的悠久歷史中,產生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俗諺和俏皮話,俏皮話即歇後語。這種語言文學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有的甚至朗朗上口,既是文化結晶,反映當時的現實,也是了解歷史的綱鑑和載體。一座小小三官廟,因俗諺與歇後語的流傳,引出不少故事,足見民間口頭文學的魅力。三官廟目前還有一座大殿殘存,近年還有所修葺,成了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灶君廟的獅子——鐵對兒」老北京的俗諺或歇後語幾乎都有典故。流傳多年的「灶君廟的獅子——鐵對兒」就是一例。
  • 閩南年俗之新正、拜正
    年 ● 龍 海 味 閩南 年俗
  • 譜牒研究與海峽兩岸節俗禮儀——閩南生育禮俗
    作者:粘良圖(晉江市譜牒民俗學會 副會長)原文刊載於《譜牒研究與節俗禮儀》——譜牒研究與海峽兩岸節俗禮儀研討會論文集中國人重視「生」,傳統的道教重視生命,謂「道生萬物」,以修行、藥物等方式來延續生命,儒家也認為「天道有好生之德」,
  • 閩南臺灣床文化奇觀
    這話不無道理,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就是在床上度過的。床,猶如人生之舟,由此地到彼岸,從起點到終點,生生死死都離不開它。在地緣近、血緣親、俗緣同的閩南和臺灣,人們對床的感情在全國可謂獨一無二。床既是生活中的家具,也是民俗中的道具,演化出不少獨具情趣的禮儀和婚俗交融的床文化奇觀。
  • 今夜閩南人的家裡都會點上蠟燭祭拜天公,小朋友說明天又有大餐了
    要說閩南民間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初九拜天公當屬一個。對於很多閩南人來說,過了初九拜完天公才開始開工。閩南民間傳說每年農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用壽桃祭拜為其慶祝生日,而玉皇大帝在閩南被百姓尊稱為「天公」,所以才有初九拜天公的說法。
  • 閩南正月初九熱鬧又講究的「天公生」民俗
    福建簡稱為閩,閩南即指福建的南部。閩南地區有許多閩南民俗,其中正月初九又稱為天公生,在這一天,人們會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又俗稱"敬天公"。敬天公是閩南地區最盛行的閩南民俗之一。玉皇上帝在天庭統領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眾神,由於他的地位至為尊貴,所以民間習俗在祭拜天公生時,也是非常慎重,民間俗諺說:"天上天公,地下母舅公",便道出天公神格的高貴。
  • 歷史:閩南方言與文化縱橫談--第一篇
    一、閩南方言的形成,閩南方言又叫閩南話,也有人稱之為「河洛話」或「福佬話」。閩南方言是在福建閩南地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關於閩南方言的形成時間,至今學者們的看法仍不完全相同,但都認為至少在上古的末期南北朝已見端倪。
  • 從前的七夕,閩南人都在給這位媽媽慶生
    泉諺有云:「七月初七七娘生。」>閩南地區有「拜契」的信俗,按照傳統信仰十六歲以下的囝仔家長們都會拜契給神明當義子,以求神明庇護。 據閩南籍臺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會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講求多子多福。 七夕當日,家中主事婦女常以供品七份、擺供的筷七雙、 酒杯七隻、燃香七條、鹹飯七碗、乾果七樣等供奉七位神娘,夜晚設桌於庭院中,掛「七娘神燈」,遙向七娘媽拜壽。
  • 閩南年食年俗:除夕甘蔗頂門 初九拜天公(圖)
    (張九強 攝)  過年時,不少閩南人家擺放水仙寓意吉祥。  跳火堆、甘蔗頂門、「拔拔燈」、「坐釘轎」……這些獨特年俗,久糟菜、米粉肉、金橘糖、花生仁糖……那些美味年食。正月裡,蘊藏著閩南古早年味的習俗、美食一起湧現在現代人的生活裡,根植其中的地域特色文化也在悄然延續。
  • 俗諺「大路有水,小路有鬼」啥意思?專家:並非迷信,現在還有用
    ▲《新青年》舊照01其實我國很多民間俗諺雖然涉及鬼神之說,卻也是歷代先民對周邊環境觀察,對為人處世道理參透而來,並非全無道理。我們熟悉的「八字沒一撇」、「病急亂投醫」等都是俗語。其中「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等更是十分精闢的人生哲理。這些俗語產生年代不詳,也並不多見於官方著作中,卻隨著時間一代代流傳下來,憑藉其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特點在民眾中擁有了極強的生命力,很多俗語因太過琅琅上口甚至會被誤認為成語。這些俗語融入了我們血肉之中,成為我們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閩南清明節習俗
    原標題:閩南清明節習俗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那麼閩南清明節習俗有哪些呢?
  • 世代相傳的農業生產俗諺,看看你知道的有哪些
    湖北當陽市民俗專家王友兵、文光福、王大森、吳閒清、賀大霖、牛軍、曹良柱等人,經過廣泛深入的田野調查,對流傳於當陽市的農業生產俗諺進行了搜集整理,現發布出來,看看你知道和懂的有哪些?斑斕的當陽高標農田 陳利安 攝一,季節與農事諺語驚蟄春分,(麥子)一夜長一針深。二月的清明不用忙,三月的清明下早秧。
  • 閩南泉州民系節俗禮儀之秋季節俗篇
    一、 七夕  公曆3月8日為現代的一個國際性婦女節日,而農曆七月初七日可以說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唯一的屬於婦女的節日,名「七夕」但這兩個節日在本質上並不相同,「三八國際婦女節,,是世界各國勞動婦女為爭取和平民主、婦女解放而鬥爭的節日,而「七夕」乞巧,則曲折地反映了中國舊時代的婦女們不能把握自身命運的可悲地位。
  • 正月初九閩南習俗敬天公 泉州人拜天公來歷有什麼講究
    敬天公是閩南地區最盛行的閩南民俗之一,再窮的人家每年正月也要祭祀一次,除了正月初九天公生日外,每逢喜慶節日就會殺豬倒羊來敬天公。  敬天公的民俗除了閩南地區,在臺灣和東南亞一帶的閩南華僑也廣為盛行,祭祀的風俗和規矩與閩南地區大致一樣。除了祈福保佑的含義外,「敬天公」更是華僑們思鄉的一種表達方式。
  • 正月初九閩南習俗敬天公 泉州人拜天公來歷 有什麼講究
    敬天公是閩南地區最盛行的閩南民俗之一,再窮的人家每年正月也要祭祀一次,除了正月初九天公生日外,每逢喜慶節日就會殺豬倒羊來敬天公。  敬天公的民俗除了閩南地區,在臺灣和東南亞一帶的閩南華僑也廣為盛行,祭祀的風俗和規矩與閩南地區大致一樣。除了祈福保佑的含義外,「敬天公」更是華僑們思鄉的一種表達方式。
  • 閩南文化的歷史淵源!
    初升的陽光映在木窗格上的時候,開元寺裡僧俗弟子們的早課還沒完成;而清淨寺伊斯蘭教信徒的晨禮已經結束;基督教堂做禮拜的人三三兩兩地到來;在媽祖廟燒頭柱香的女人則擺開自己的香燭銀紙;王爺宮中做道場的主壇道士正凌空諱字——對許多閩南人來說,這是最重要、最莊嚴的時刻。
  • 中元節是「鬼節」嗎 閩南的習俗你知道多少
    閩南人都有哪些習俗?一起來看看吧~什麼是中元節呢?中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俗稱「七月半」、「鬼節」。中元節來源於佛教,與佛家的盂蘭盆會有著緊密的關係,是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每到中元節,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福建省旅遊學會執行會長彭一萬說,說農曆七月是鬼月,是比較迷信的說法,其實中元節是和普渡聯繫在一起的。
  • 兩岸專家學者熱議閩南文化保護與傳承
    本次活動有近70名兩岸專家學者參與,其中臺灣專家有10餘位,活動內容包括參觀海峽兩岸將軍連緣書畫院與中國海峽兩岸將軍書畫展、調研考察閩南文化生態體驗基地、保護傳承閩南民俗文化研討座談會、長泰縣閩南民俗文化生態展示等。  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閩臺的文化差異並不大,這一點讓彼此在生活上更容易習慣、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