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悠久歷史中,產生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俗諺和俏皮話,俏皮話即歇後語。這種語言文學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有的甚至朗朗上口,既是文化結晶,反映當時的現實,也是了解歷史的綱鑑和載體。比如「東城無塔,西城五塔」「灶君廟的獅子——鐵對兒」等等,至今人們耳熟能詳,並一代代流傳下去……
「東城無塔,西城五塔」
俗諺「東城無塔,西城五塔」像「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一樣,流傳甚廣。至於潭柘寺與北京城誰的歷史悠久,素來眾說紛紜,史實與傳說相矛盾,並沒有統一的定論。從歷史上講,北京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而潭柘寺建於晉代,只有1700多年,誰的歷史長,不言而喻。但「東城無塔,西城五塔」還是有根據的。西城的五塔指北海瓊華島白塔、妙應寺白塔、慶壽寺雙塔及西四萬松老人塔。
▍從左至右:西四萬松老人塔、妙應寺白塔以及慶壽寺雙塔(今已無存)
▍北海瓊華島白塔
慶壽寺在今天的西單地區(電報大樓附近),始建於金章宗初年(1190年),當時稱大慶壽寺。歷史上多次被毀和重建,明代時由太監王振重建,易名大興隆寺。有文章稱朱棣的國師姚廣孝曾在此廟居住,但史料記載不多,僅為傳說而已。雙塔一是元代「天光普照佛日圓明海雲佑聖國師之塔」,又一是「佛日圓照大禪師可庵之靈塔」。從老照片上看,雙塔一樣高,其實一個高九層,一個高七層。據史料載,在建元大都時,雙塔慶壽寺已存在,為避開和保護雙塔,「城南面命三十步避之」,於是,元大都的南城牆在此拐了個彎。
1956年為展寬西長安街將慶壽寺及雙塔拆去,拆時出土了一些骨灰和零散文物。慶壽寺、雙塔沒了,使「西城五塔」之說難以存在了。
俗諺中的東、西城僅指老北京內城,不包括外城(老宣武、崇文地區)及二環路外。如果按今天的行政區劃,西城地區就不止五塔了,如天寧寺塔(建於遼代),再遠一點有慈壽寺塔(建於明代)等。而在今天的東城也是有塔的,如在龍潭湖附近曾有法藏寺,寺內有磚塔一座,此塔曾有白塔、乏塔等稱呼,還伴有美麗的民間故事。
東直門外曾有鐵塔,遠一點有王四營的延壽寺塔,又稱「十方諸寶塔」。關於東直門外鐵塔,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中有所介紹,稱鐵塔建在正方磚臺上,「相傳寺建於明末,塔中祀像為一胡僧,雲系坐化於此,祀像及其肉身外縛以漆,香菸所燻已不變顏色。」鐵塔在1958年時煉了鐵。十方諸寶塔保存至今,並以塔為中心建了「古塔公園」。
不過西城其他三塔至今保存完好,西四萬松老人塔還「古為今用」,塔下小院開了正陽書局。
「三官廟——不進香火」
北京歷史上有多個三官廟,但只有東四朝內大街的三官廟因「三官廟——不進香火」的流傳,讓人們記住了它。
三官廟建於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名為大慈延福宮,因供奉道家的天官、地官和水官,故又稱三官廟。廟不大,但一度香火旺盛,香客如雲,據說抽籤卜卦最為靈驗。到了崇禎末年,大明王朝垮臺前夕,李自成的大順軍已兵臨城下,崇禎十分驚慌、懼怕,到三官廟抽籤佔卜未來吉兇。據傳說,他連抽三次都是「上」字,「上」原本是吉卦,而崇禎因氣急敗壞和惶惶不可終日而惱怒,大罵廟中道士說:「莫非讓朕上吊乎?」於是,他下旨此廟永遠不進香火,不許百姓進廟燒香磕頭。
幾天後,崇禎果然在煤山上吊而亡,而且還拉上了貼身太監王承恩。崇禎死了,留下了「三官廟——不進香火」的歇後語,而三官廟至此香火斷了很久,直到乾隆年間方恢復。一個小小的三官廟留下了「不進香火」的歇後語,並由此又產生了一個有關的歇後語:「崇禎上吊——叫了王承恩」。這句歇後語也是北京土語,比喻處境非常困難、窘迫,急望得到幫助的意思。
▍隱身於高樓大廈中的三官廟(大慈延福宮)殘跡
老北京有「四牌樓東,四牌樓西,四牌樓底下賣估衣」的俗諺,而賣估衣都集中在三官廟東西兩側。據《老北京的商市》一書所云:「估衣行分坐店和街頭、集市、廟會擺攤叫賣兩大類,前者稱估衣鋪或估衣莊,後者稱估衣攤。」三官廟前的估衣攤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最紅火,人們稱此地為「估衣一條街」。估衣是八成新左右舊衣,但不是破爛衣物,有些估衣是當鋪的「死當」,也有些是家中死人遺物。除擺攤買賣外,三官廟兩側還有估衣莊。1923年出版的《增訂實用北京指南》中有所記載,僅三官廟兩側的估衣莊就有永聚成、元順號、聚盛號等8家,至於「雨來散」的估衣攤就更多了。老北京估衣攤是時代產物,因衛生及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等多種原因,1949年之後就漸漸失去了市場,這個行業慢慢消失了。
一座小小三官廟,因俗諺與歇後語的流傳,引出不少故事,足見民間口頭文學的魅力。三官廟目前還有一座大殿殘存,近年還有所修葺,成了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灶君廟的獅子——鐵對兒」
老北京的俗諺或歇後語幾乎都有典故。流傳多年的「灶君廟的獅子——鐵對兒」就是一例。灶君是人們對灶王的尊稱,正如稱火神為火德真君一樣。崇文門外東花市的灶君廟始建於明代,在清康熙年間重建。據史料記載,該廟門口有一對鐵鑄的獅子把門,「這對獅子為一雄一雌,均高約0.9米,長約1.06米」;「雄獅居左,雌獅在右,呈半蹲踞狀,雄獅右前爪下踩一繡球,雌獅左前爪下踏一小獅,二獅相向對顧,風姿雄健。」兩個獅子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鑄的,是康熙年間重建時的產物。由於日久年深,獅身被香客們摸得光滑發亮,猶如塗了一層閃光的黑漆。
在民間傳說中,灶王是個小神,灶君廟或灶王廟大多不見經傳,但有了這對鐵獅子,花市的灶君廟名聲大振。中國人講倫理道德,人們從這對相依為伴的鐵獅子中得到了啟迪,留下了「灶君廟的獅子——鐵對兒」的歇後語,用來形容友好者的親密無間、形影不離,與今天年輕人愛說的「鐵瓷」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今位於東花市大街一座小學門口的灶君廟鐵獅子
民國之後,花市灶君廟改為小學校,廟拆了但鐵獅子保留了下來。無獨有偶,在西直門外也曾有一座灶君廟,就其規模而言,大於花市的灶君廟。不過,它門口不曾有鐵獅子而默默無聞,湮沒在歷史塵埃中成了地名。
老北京流傳下來的俗諺及歇後語,有些應該說是文化寶藏和生活指南。像「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壞小子上天橋——找死」、「天橋的貨——假的多」之所以流傳至今,就是因為反映了老天橋的真實。這些歇後語對於今天人們了解天橋的真正歷史,建設新的天橋有很大意義。同時也印證了當年有家教的家庭不讓子孫後代逛天橋的原因。老天橋一去永不復還不是壞事,「光說不練」、「假的多」是極好的理由和佐證,況且那些「光說不練」的「絕活」在今天沒有任何意義。
俗諺與俏皮話往往與歷史有關,像「冰棍敗火,拉稀別找我」聽來可笑,但與當時的現實有關,至少反映出當年的時代特徵。所以老北京此類俗諺與俏皮話不少。如人們很熟悉的「傻子賣豌豆——多給」、「賣柿子的說睡——就是不澀」、「砂鍋居的買賣——過午不候」、「會仙居的炒肝——沒早沒晚」、「八戒吃天福號肘子——自殘骨肉」、「老太太喝豆汁——好稀」、「當鋪的夥計——從來不笑」及什麼古玩鋪「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臘月水貴三分」等,既反映當年的商業形態,又是生活的寫照,能流傳至今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現。
老北京一些與歷史地理風物有關的歇後語中,有許多歷史故事,這些歷史故事又被用歇後語長期保留下來了。如《京城舊事》中所記述的一些歇後語,不但有趣,還有利於豐富人們的歷史知識。如「寶月樓的香妃——沒笑臉兒」,就是發生在乾隆年間一段很悽美甚至悲慘的歷史故事,寶月樓即今天的新華門,香妃又稱容妃,是維吾爾人進宮的妃子,原名稱買木熱·艾孜木。據說她「相貌傾城傾國,生而體有異香,故號曰香妃」。記住了「寶月樓的香妃——沒笑臉兒」,便可了解這段歷史。
「雁翅樓的太監——無家可歸」反映了晚清太監的血淚史。清宮裡太監眾多,民國後住在紫禁城裡的宣統,為節省開支不得不大量裁減,多數太監投親靠友,有些有錢財的住進廟裡享清福,其中有三百多貧困無助的太監無家可歸,只能住在地安門內的雁翅樓,他們棲息在這裡靠乞討和社會救濟為生。據老人們回憶,每逢從雁翅樓外走過時,總會聽到太監們哀鳴的痛苦之聲。他們的聲音不男不女,聽著很嚇人。雁翅樓舊樓在1999年展寬平安大街時被拆除,近年又重建並開闢為書店,在琅琅的讀書聲中,回憶起那些「無家可歸」的可憐太監,也算「憶苦思甜」吧!
▍中國書店雁翅樓店
此外,「永安寺的獅子——頭朝裡」、「大高殿的牌樓——無依無靠」等都有故事可言。只要手中有老北京俗諺或歇後語這把鑰匙,了解老北京就很容易了。(責編:楊昌平)
來源 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張雙林
編輯:姜寶君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