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享:傳統的喪葬禮儀和所謂的門當戶對是什麼?

2020-12-17 春春醬娛咖

 014■說說"門當戶對"

  所謂門當戶對,是指締結婚姻的雙方應該具有大致相同的社會地位。

  婚姻關係中講究門當戶對的形式,早在周朝時就已經出現。特別是在統治階級內部,通婚範圍都有嚴格的等級限制。

  《國語·越語上》記載,吳、越爭霸戰爭中,越國戰敗,越王勾踐被吳國俘虜。越國大夫文種帶了大批財寶和許多姑娘去吳國求和,"願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但即使是在這種俯仰由人的不對等談判中,他依然強調必須按門當戶對的原則來安排這些越國女子的婚姻,即越王的女兒應該嫁給吳王;越大夫的女兒應該嫁給吳大夫;而越士的女兒也應該以吳士為丈夫。

  這種王室配王室、大夫配大夫的原則,有時候還根據地位的高低之分而實行換算,即大國上卿相當於小國諸侯;小國的王室只能與大國的卿大夫聯姻。比如陳國的公子陳完僑居齊國時,能娶齊大夫懿仲的女兒為妻已感到滿足。相反,齊僖公欲把女兒嫁給鄭國的公子姬忽,鄭國又不敢高攀了,說是婚姻要門當戶對。齊國大,鄭國小,不在一個等級上。這就是成語"齊大非偶"的由來。

  後來,這種"魚找魚,蝦配蝦,烏龜王八攀親家"的擇婚觀念繼續流傳下來。民間的談婚論嫁也大體相似,士農工商各色人等,都有約定俗成的通婚範圍。所謂"鳳凰要把高枝佔"、"做官人不攀草鞋親",直到近代仍舊是許多為父母者未能擺脫的擇偶標準。

  趣味連結:陪嫁溯源

  嫁妝,古時稱為"妝奩",原指女子梳妝用的鏡匣,後則泛指女家陪送出嫁女兒的一切兼備實用性和禮儀性的物品,故又叫"陪奩"或"陪嫁"。

  關於陪嫁的緣起,民間有不少解釋性的傳說。有一種說法稱,嫁女辦陪奩是文成公主出嫁時興起的。

  唐朝貞觀年間,吐蕃王派使臣帶上黃金珍寶為聘禮來到長安,請求娶公主為妻。吐蕃使臣能說會道,唐太宗無法推卻,於是答應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公主聽說皇上要將自己嫁到幾千裡遠的地方去,非常不願意,終日茶飯不思,以淚洗面。

  這可把唐太宗急壞了,便找大臣魏徵商量。魏徵建議皇帝將公主平時使喚的丫鬟、奶娘一齊陪嫁,再把她喜愛的家居用品、珠寶玩器也一同送給她。唐太宗將此計劃對公主一說,公主也不好再說什麼,就答應了下來。

  唐太宗十分高興,立即命匠人根據公主平時的喜好,做了龍鳳床、鴻雁櫃、孔雀屏、八仙桌、象腳凳、錦緞被、彩虹鏡。鏡子背面還嵌進了唐太宗夫婦的畫像,好讓公主思念父母時見像如見面。到公主遠嫁啟程那天,唐太宗親扶公主上車,又選了一位王子率領300名親兵護送,凡公主使喚的丫鬟、奶娘及其他珍寶器玩、經典書籍、琴棋書畫、梳妝器具等,一概陪送入藏。

  此後,唐太宗嫁女陪嫁物品的禮節傳到民間,人們便把這些物品稱為陪奩,而送陪奩的禮俗也一直流傳至今。

  015■傳統的喪葬禮儀

  喪葬禮儀是人結束了一生後,由家屬、鄰裡、友人等進行哀悼、紀念、評價的儀式,同時也是殮殯、祭奠、安葬的儀式。

  中國傳統的喪葬禮儀包括居喪禮儀和安葬禮儀,居喪禮儀還可分為喪禮、喪服禮制以及"諡"禮。

  居喪禮儀中的"喪禮",民間俗稱"辦喪事",古代視其為五禮中的"兇禮"之一。它是從死者初死至埋葬過程中,生者對死者所施行的各種禮節、儀式、祭奠等。《周禮·春官·大宗伯》載:"以喪禮哀死亡"。以漢族為代表的喪禮,都是從周禮演變而來的。通行的"辦喪事"名目繁雜,擇其大的儀式就有招魂、停屍、報喪、弔孝、入殮、送葬、葬後祭祀與掃墓等,無數繁文縟節雜陳其間。隨著各代風俗的變化,喪禮在細節上也有所增改。至於各民族的喪禮更是顯得複雜多樣。

  喪服禮制是有關死者親屬弔喪時所穿衣服、服喪期限等的規定。中國傳統喪服制度中著名的"五服"制度是宗法制度的表現形式,它清楚地顯示了父系母系有別、男女有別、親疏有別、嫡庶有別的特點。

  "諡"制是人死後獲得"諡號"的規定,也就是獲得一個褒貶善惡的"評價"稱號。能夠獲得這種"身後名"的婦女僅僅是皇后、妃嬪、公主、命婦們。作為一種禮制,諡的內容、賜諡的儀節都有嚴格的規定。

  "葬"是指處置死者遺體的方式。因而安葬禮儀是喪葬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處置死者遺體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安葬方法與形式五花八門,有土葬、火葬、天葬、水葬、崖葬、塔葬、荒葬等區別。

  趣味連結:古代的"五服"制

  五服有三方面的意義:一是統治階段的五等服飾,即天子之服、諸侯之服、卿之服、大夫之服和士之服。二是天子直接管轄的地區以外的地方,以五百裡為率,視距離的遠近分為五等,依次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和荒服。三是指喪葬中用的五種服飾,五服由重至輕的名稱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一般說的五服,即喪葬中用的五服。

  喪服又叫孝服,或叫"成服",按"五服制度"來穿孝、戴孝,稱為"遵禮成服"。一般說來,服制越重,其喪服形式也就越複雜,以示不同程度的哀痛之情,而一般是關係越近服制越重。

  最重的孝服是"斬衰"。這種孝服上身曰"衰",下身曰"裳"。所謂"斬",就是孝服不緝邊。斬衰裳並非貼身而穿,內襯白色的孝衣,後來有的直接用麻布片披在身上代替,故有"披麻戴孝"的說法。斬衰之服的居喪期是三年(一說是25個月,一說是27個月)。

  次於斬衰的孝服是"齊衰"。齊衰又分為四等,即齊衰杖期、齊衰不杖期、齊衰五月、齊衰三月,這四等連同斬衰、大功、小功、緦麻合稱"五服八等"。齊衰喪服用較斬衰略細的粗麻布做,齊謂衣邊縫緝而顯齊整。齊衰三年,喪期名為三年,實際上25個月(一說或27個月)而畢。

  大功喪期為九個月。喪服用熟麻布做。小功喪期為五個月,喪服以較細的熟麻布做。緦麻喪期為三個月,喪服以細麻布做。

相關焦點

  • 古代喪葬禮儀都有哪些步驟?18個步驟體現傳統文化,與迷信無關
    清明時節祭祀祖先,那我國古代喪葬禮儀有什麼過程?三分鐘了解又到清明節,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是掃墓祭祖的肅穆之節。當我們祭祀祖先時,我們是否想到祖先仙逝時是按照什麼禮儀呢?這就是我國喪葬禮儀。定義我們每個生活在網絡時代的人,每次提到喪葬時,都感覺這是一個很忌諱的詞,也是很晦氣的詞句。其實喪葬是一種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集大成」。從遠古時代到現在,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喪葬禮儀,地域民族不同,喪葬禮儀也不同。
  • 廬陵喪葬禮儀概覽
    關於廬陵喪葬禮俗,在歷史資料中有較為全面粗略的整理,其中羅列了喪葬的各種儀式,但缺乏對禮儀過程的細緻記載,只能知其大概。筆者先後四次到廬陵地區各區縣進行田野調查,並實地參加了兩次葬禮,掌握了大量廬陵喪葬禮儀的實況資料。
  • 傳統墓碑上對聯刻字內容寓意豐富,是一種獨特喪葬文化
    自古以來,中國人便十分重視喪葬禮儀文化,對於逝者的身後事處理,要按照特定的程序和禮儀,隆喪重禮,重斂厚葬,由此造成了流傳上千年的土葬厚葬之風。「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喪葬禮儀不僅是個體生命終結的儀式,也是體現孝道倫理的一種社會禮儀。
  • 「頭七」「尾七」,喪葬傳統中的「七七」習俗從何而來?
    自古及今,都有祭奠先人的傳統,當家中有親人去世之時,按照習俗有「燒七」的習俗,喪葬習俗沿襲至今,雖各地不同,卻又都大同小異。這七輪之中逢七為一祭,但卻又不能都祭,缺祭含義為先人留福,一旦祭祀全,即為福盡,因此,多半以頭七、三七、五七和七七最宜祭祀。七七規矩也是極多,更有撞七之說,即燒七忌日這天農曆逢七。那這日便不燒七,但恰逢的是頭七、七七這兩個日子即使撞七也要燒七。
  • 結婚禮儀知識,結婚禮儀又有什麼注重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聲明: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我國是泱泱大國,不管參加哪些場所都必須注重禮儀知識,喝喜酒必然都是這樣。那麼結婚禮儀知識又有什麼?
  • 彝族傳統有哪些節慶?傳統的婚姻禮儀有哪些?
    作為禮俗民族,彝族有哪些傳統的人生禮俗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講一講吧!法國著名人類學家阿諾爾德·范熱內普是研究禮儀的代表性人物,他認為首先應將禮儀分為感應性禮儀兩類,「感應性」和「感染性」的概念源於對弗雷澤「交感巫術」和「接觸巫術」概念的比較。
  • 平江喪葬習俗
    舊時辦喪事有多道程序,要插族旗、開路、懸幡、做道場、誦經禮懴、燒靈屋、唱夜歌,親朋好友為了表示對亡者的追思之情要寫輓聯、祭文等等,所以民間辦喪事也是我國五千年喪葬文化的具體體現。平江人向來把死與生看得同等重要,民間相信人的靈魂不死,死人能投胎轉世還有來生。人死之後家人進行隆重的喪葬儀式,是對死者的尊敬,是後裔盡忠承孝的具體表現。
  • 《明清社會和禮儀》:「禮儀革命」造成的「傳統社會」
    科大衛教授的研究聚焦於16世紀以來中國的禮儀、宗族,以及商業,處理如此複雜議題的十幾篇文章,集中收錄於《明清社會和禮儀》(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這些精彩的研究也許會改變有關「傳統社會」的「常識」。貫穿科大衛教授豐富研究的問題是:維持如此龐大帝國的鄉村社會秩序的力量是什麼?這個提問來自20世紀中葉西方學界理解中國社會結構的三種不同觀點。第一,認為社會的秩序來自政府控制。
  • 門當戶對中的「門當」和「戶對」各指什麼?
    過去農村人找對象講究門當戶對,那什麼是「門當」?,什麼是「戶對」?從古至今,不管城裡人還是農村人,找對象都講究個「門當戶對」,是說兩家的經濟條件和文化層次應該差不多。反之大家就會說,肩膀不齊不是親戚,或者說門不當戶不對,這樣的親家走的累。
  • 國學知識:古代的禮儀文化
    何謂古代婚姻的"六禮"  六禮,是古代的婚姻禮儀。以六禮為代表的婚姻禮儀,是古代婚姻禮制的主幹,在我國延續了2000多年。  "六禮",早在周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六禮的名稱分別是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 禮儀文化:淺談中華傳統禮儀,何為「五禮」?何為「九拜」?
    禮儀起源可追索到殷周之際,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和上古禮制的淵藪,《儀禮》、《周禮》、《禮記》先後被列入學官,隨著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禮樂文化自然成為了東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了解中國禮儀文化。
  • 傳統文化的冷知識:門當戶對,應是門當和戶對,你知道它來歷嗎?
    一直以來我們以傳統文化而自豪,但是又把傳統文化了解的一鱗半爪,斷章取義,久而久之,許多真實的情況和內涵,被世俗的價值觀給取代了。有的更是被後人自以為是的偏見給嚴重扭曲了。宋朝周密在《齊東野語·道學》中曾經指出:「其能發明先賢旨意,溯流徂源……」就是溯本求源的意思。只有能夠明白古代聖人的宗旨和意思,追根尋底,你才算真正讀懂了文化的內涵,才不會貽笑大方。
  • 「門當戶對」的婚姻?為什麼要找門當戶對的人,對婚姻有什麼好處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只有門當戶對的婚姻,才能夠相偕到老,恩愛白頭,這種想法並沒錯,但這是以前古代信息不發達的古代講究的,對於日新月異的現在社會來說,現在的門當戶對和過去的門當戶對就完全不同了。現代婚姻是相愛的兩個人走在一起,為了生活而奮鬥的過程,因此這個門當戶對就變成了,兩個人的能力、生活習慣、學識等方面的大致一樣,這樣的兩個人才是真的門當戶對。為什麼要找門當戶對的人,這樣的婚姻有什麼好處呢?
  • 喪葬玩出新花樣:花圈也能共享,殯葬業電子化或成未來趨勢
    這些年來,共享經濟可謂為是一直沒有退熱的話題;其中很主要的一個因素在於閒置資源的機構或個人,將資源使用權有償讓渡給他人,讓渡者獲取回報,分享者通過分享他人的閒置資源創造價值,其中最典型且突出的就是共享單車了。
  • 封建社會講究門當戶對,什麼是「門當」,什麼又是「戶對」
    拋開封建糟粕不說,那到底什麼是門當戶對呢?其實,門當戶對原意不過就是傳統民居中的建築裝飾而已。相信很多人都看到過大戶人家的舊宅門前都有一對石獅子,除此之外,還有些宅門之前也會放置一對「石鼓」,有時候就做成印章形狀的石墩子,這個就叫做門當。最開始的時候,門當是起到「鎮宅」、「闢邪」的作用,是用來祈禱家宅平安的。
  • 結婚禮儀知識有哪些呢,結婚禮儀又有什麼注重
    我國是泱泱大國,不管參加哪些場所都必須注重禮儀知識,喝喜酒必然都是這樣。那麼結婚禮儀知識又有什麼?下邊就要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一、新人彼此的結婚禮儀知識1.儀容儀表新人是婚禮現場的主人公,因而新人彼此的儀容儀表十分關鍵。著裝禮儀包括妝面、表情動作及其服飾等。
  • 門當戶對的建築學含義是什麼?
    門當戶對的建築學含義是什麼? 2018年01月24日 14:40作者:網絡編輯:網絡 門當戶對的建築學含義是什麼
  • 傳統的喪葬習俗你都知道些什麼?
    人們認為各種神靈、祖先在另一個世界裡也過著一種和凡人一樣的生活,也需要享受人間的各種美味佳餚。人死了以後,活著的人們要祭奠他們,要以食品供奉他們,就可以使他們感到愉悅,從而賜福給活著的人。 在普遍實行火葬制度之後,我們在文中所介紹的一些喪葬民俗,只是作為我們認識和了解我們的先人在過去的生活狀況的一個個側面,在現實中則往往不復存在。
  • 中國古代的喪葬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要在墳上堆一個土包的?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喪葬文化,歷來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古代的喪葬方式,多種多樣,如崖葬、海葬、土葬等等。在這其中,土葬是傳統中原王朝,最為常見的一個喪葬方式。而在歷史的演變當中,人們出於對死亡的崇拜和敬畏,對於墳墓一事,就越來越重視了。但是,提到土葬這件事,我們不禁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墳墓上面,都需要埋一個小土包?這種習俗,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實際上,如今我們所熟知的喪葬習俗,其實是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演化的。
  • 藏族喪葬習俗
    人在自然界中的軟弱無力,令藏人力圖藉助其他力量和物質來求得一種自我保護以及對持久生命的維繫,於是藏人相信寄魂物的存在。本教就是在這樣一個生命學說的文化氛圍中,在遠古藏人的功利意識下醞釀、植根乃至一統天下。本教作為一種原始宗教,以萬物有靈、靈魂不滅為思想基礎。藏人所謂山神、帳篷神、灶神,以「下鎮鬼怪、上祀天神、中興人宅」、「為生者除障、死者安葬、動者驅鬼」為其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