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祭祀祖先,那我國古代喪葬禮儀有什麼過程?三分鐘了解
又到清明節,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是掃墓祭祖的肅穆之節。當我們祭祀祖先時,我們是否想到祖先仙逝時是按照什麼禮儀呢?這就是我國喪葬禮儀。
定義
我們每個生活在網絡時代的人,每次提到喪葬時,都感覺這是一個很忌諱的詞,也是很晦氣的詞句。其實喪葬是一種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集大成」。從遠古時代到現在,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喪葬禮儀,地域民族不同,喪葬禮儀也不同。在古代王朝中,喪葬禮儀更多體現是一種孝道的禮儀,是生者對逝者禮節,於是形成一種禮節制度及道德上的規範。
我們從歷代王朝古墓中,就能看到古代先人在喪葬禮儀上的重視程度,這既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生命的禮儀,也是人們對生命的尊重。進入現代社會以來,喪葬禮儀雖然有所簡化,但中國元素依然保留,這既是善待逝者,也是撫慰生者。
傳承
我國古代喪葬禮儀源於《周禮》,歷代雖然有所變化,但基本內容及禮儀方式並沒有改變。魏晉社會動蕩以後,我國古代迎來一個很長穩定繁榮期,後來進入隋唐時代,四百多年社會混亂局面已基本結束。
唐朝初年,李世民文治武功很厲害,也是一個極力構建法治與禮制的皇帝。比如《唐律》,在禮制方面制定了《貞觀新禮》,唐玄宗後來還增加了一個《大唐開元禮》,唐朝制定的這些禮儀中就包括喪葬禮儀。把喪葬禮上升到王朝用制度來規定,可見我國古代對喪葬禮儀的重視。
唐朝滅亡進入五胡亂華時代,雖然中國處於各個政權割據,動蕩不安,民眾生活困苦不堪,一些書籍丟失或者損毀,關於古代祭祀禮儀在此期間有過停頓。
但宋朝建立後,此朝代在經濟文化上高度發達,而且對待文官相當寬容,因此宋朝整理出很多典籍古書,這一點值得肯定。比如《資治通鑑》、《文苑英華》、《全唐文》等書籍編輯完成,特別是到了南宋時期,出了一代儒學大師朱熹。朱熹的理學中有許多關於喪葬方面的論述及規範,這些都記錄在《朱子家禮》中。
《朱子家禮》涵蓋的內容很廣泛,而且在南宋時期推廣也最多,被大多數人所接受,此書分為《通禮》、《冠禮》、《昏禮》、《喪禮》、《祭禮》五卷。既包括人們日常生活,又有人們生老病死。朱熹的書,也為後來明清兩朝廣泛推崇,成為後來民眾禮制尊崇的依據。
元朝時雖然進行了廣泛的漢化,但元朝皇家的喪葬並沒有遵循南宋留下的禮制,這是元朝蒙人的自己的風俗。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由於從小艱苦生活,他特別尊崇「孝禮」,而且親自撰寫祭文範本要求全國推行:
「維某年某月某朔某日,孝孫某闔門眷屬,告於高曾祖考妣靈曰:昔者祖宗相繼,鞠育子孫,懷抱提攜,劬勞萬狀。每逢四時交代,隨其寒暖,增減衣服,撙節飲食。或憂近於水火,或恐傷於蚊蟲,或懼罹於疾病,百計調護,惟恐不安,此心懸懸,未嘗暫息。使子孫成立,至有今日者,皆祖宗劬勞之恩也。雖欲報之,莫之所以為報。茲者節屆春夏秋冬天氣,將溫熱涼寒,追感昔時,不勝永奠。謹備酒餚羹飯,奉闔門眷屬以獻。尚饗!」
明朝喪葬禮儀在繼承宋朝的基礎上,也有自己的特點,比如皇帝或者皇后駕崩初喪,全國每座寺廟都要敲鐘三萬次,而且明朝還有朱升寫的《齋戒文》很詳細,也帶入宗教色彩。
明朝在祭祀齋戒中,齋戒者祭祀天地、祖先及其他神明前數日(通常是三日)在停止食用葷食(用蒜、韭、蔥等香辛料烹製的菜餚,並非禁止吃肉),停止飲酒,停止性生活。不僅如此,還對齋戒者的行為規則做出了規範:「戒者禁止其外,齋者整齊其內。沐浴更衣,出居外舍(即到專門的齋戒住宿場所居住),不飲酒,不茹葷,不問疾,不弔喪,不聽音樂,不理刑名,此則戒也。嚴畏謹慎,苟有所思,即思所祭之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精白一誠,無須臾間,此則齋也。」此風俗在華人圈中還有所保留。
內容
那麼我國喪葬禮儀都有哪些步驟呢?
朱熹在《朱子家禮》中把喪葬分成若干步驟,僅安葬之前就有初終(病人一斷氣稱作初終)、沐浴、襲、奠、為位、飯含、靈座、魂吊、銘旌、小斂、大殮、成服、朝夕哭奠、上食、吊、奠、賻、聞喪、奔喪等步驟,這些步驟需要規定的天數完成。
按照皇家喪葬的禮來看,主要有18個步驟:
1.初終:病危的人斷氣後叫「初終」,此時人要在正室、正寢內。
2.復:這是為死者招魂的一種儀式。招魂時由復者拿著死者的衣服,一手執腰,向幽冥的北方,拉長聲音高呼死者的名字。
3.殮:復後把死者遺體安放在正寢南窗下的床上,用角柶插在死者上下齒之間,把口撐開,以便日後飯含,叫作楔齒。
4.命赴:派人向死者的上級、親屬和朋友報喪。
5.弔唁:親友接到訃告後即來弔喪,並慰問死者家屬,叫作唁。
6.銘旌:在堂前西附用竹竿挑起明旌,上書「某某之柩」。
7.沐浴:先在堂前西階前西面的牆下掘坎為灶,把洗米水燒熱,為死者潔身,又要為死者櫛發,修剪指甲,然後把這些東西再埋入坎中。浴罷把水倒在坎中。
8.飯含:就是把珠、玉、米等物放在死者口中。
9.設重:也叫設燎重。製作一塊木牌,放在堂前庭中,大小也以也死者身份分等級,其作用就是暫時代替神主牌位,象徵死者亡靈。
以上9項禮儀都要在初終一天內完成。
10.小殮:一般在人死亡後第二天,要正式穿著入棺的壽衣,這叫小殮。
11.大殮:死亡第三天舉行入棺儀式,稱為大殮。
12.成服:即殯之後,死者家屬分別按血緣關係的遠近,穿著不同等級的喪服,叫成服。
13.朝夕哭、奠:成服後到下葬前,每天一早一晚要在殯所哭奠,稱朝夕哭、朝夕奠。遇賓客來弔唁致奠,主人也要答拜迎送,哭踴如儀。
14.筮宅、卜日:請人佔卦選擇墓地葬所和下葬日期。
15.既夕哭:在下葬前兩天的晚止,在殯所對靈柩作葬前最後一次哭奠,稱既夕哭。
16停靈:.遷柩下葬前一天,先把靈柩用靈車遷入祖廟停放。
17.發引:即下葬之日柩車啟行,前往墓地。
18.下葬:在墓地上先前挖掘好的墓壙,並鋪墊石灰、木炭,樹碑壙前。如有墓室,亦已先成。靈車到達墓地,抬下靈柩,又有祭奠。
發展
我國喪葬禮儀在近現代以來已經進行了簡化,比如胡適提出9個步驟,已經與我國古代喪葬禮儀完全不同。胡適本是一個長期在外國留學的人,他怎麼能理解悟透中國的喪葬禮儀呢?在古代官員父母去世,都有守孝三年之說,估計胡適沒經歷過。
1928年,蔡元培和薛篤弼在制定禮制時,對喪俗也進行了簡化,這項簡化禮制基本保留了中國傳統元素,比胡適制定要強很多。
很多人認為喪葬禮儀是封建迷信,這種認識有些片面。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喪俗,像信奉基督教的國家和伊斯蘭教的國家,喪俗更繁瑣。而我國的喪俗,每一個環節都體現一種傳統文化,並非宗教儀式。
歡迎各位看官批評指正,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