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四季穿棉襖」,一句順口溜道出那曲自然環境的惡劣。在平均海拔4500米、全年平均氣溫僅有2.2攝氏度的雪域高原上,有一個被勞動者稱為「娘家」的地方——那曲市人社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兩年來,該院受理勞動爭議案件97件,接待來電來訪群眾諮詢524人次,經調解結案96件,結案率達98%,為勞動者挽回經濟損失613萬元,在雪域高原譜寫了一支正義、和諧的讚歌。
海拔高,工作標準更高
「不管再苦再忙,只為白牆變紅牆。」談起近兩年的調解仲裁工作,院長陳小敏自豪寫在臉上。近年來,全院在合情、合理、合法幫助勞動者維權過程中,贏得不少點讚,勞動者自發送來一面又一面錦旗。
遠在阿里,苦在那曲!那曲的苦不光在自然環境。2017年之前,由於資金和場地所限,仲裁院沒有仲裁庭,也沒有執法儀、照相機等設備,仲裁員也沒有統一的服裝,「想開庭開不了,民工維權來回跑,接到投訴也只能以調解為主,實在調解不動的就移送法院。」回憶起以前的工作場景,陳小敏苦水滿腹。
為適應新時代仲裁工作需求,那曲人社局爭取來資金和辦公場地支持,在4580米的雪域羌塘組建全國海拔最高的仲裁庭,使勞動爭議案件有了公開開庭調解的場地,硬體設施也逐步完善,為勞動者維權開闢了綠色通道。
海拔高,工作標準不能降。走進那曲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一塊LED顯示屏滾動播放仲裁案件相關信息,案件卷宗管理井然有序,大廳「一窗受理」,仲裁事項「一次性告知」,農民工案件投訴舉報渠道暢通,仲裁案件受理按照「快立、快調、快審、快結」的原則,在最短時間內幫助廣大勞動者解決問題。
標準化建設帶來工作實效提升。仲裁調解團隊明顯感覺工作順暢了,群眾滿意多了、笑臉多了。在他們的指導下,各縣(區)也組建起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實現縣級調解仲裁全覆蓋,勞動者權益保障牆越築越牢。
用真誠和微笑融化堅冰
「包工頭跑了,工資沒人管,你們說怎麼辦?」
「辛辛苦苦幹了大半年,我們找誰評理?」
2018年4月的一天,仲裁院辦公室裡夾雜怒氣的話語不時響起,孫建等14名農民工前來投訴,稱其在京藏高速路至西藏安多縣崗尼鄉公路改建工程幹活期間,包工頭張本福拖欠工資近24萬元。
「又是一個難度很大的集體性事件。」陳小敏和幾名仲裁員了解情況後,第一時間安撫來訪人員,及時同工程承建方西藏聖潔建築有限公司取得聯繫,先墊付14名工人12.9萬元,並將案件移交公安機關,最終張本福落網,所拖欠民工工資也妥善解決。
一月後,幾位樸實的農民工笑呵呵地走進仲裁院辦公室,手中舉著一面錦旗:「公正執法、熱心為民」,「你們可真是俺們勞動者的娘家人啊!」他們異口同聲地說。
近年來,那曲市基礎設施建設進入黃金期,外地農民工大量湧入,勞動者維權意識逐步增強,勞動人事爭議案件頻發,給勞動仲裁調解帶來新的挑戰。
「以前投訴還分淡季旺季,現在全年常態化了。」副院長吾金次仁說。全院正式員工只有4名,陳小敏和吾金次仁是「80後」,另外兩名同志是「90後」,有三人家在外地,可無論多晚多累,遇到群眾投訴,他們堅持「一臉笑容相迎、一張桌椅相讓、一杯熱茶相奉」。
「沒辦法,就是對仲裁工作有感情!」在仲裁崗位上一幹就是八年的吾金次仁說。儘管每年回家的次數幾個指頭就能數過來,但是仲裁員們還是堅持用汗水、真誠和微笑踐行為民服務的宗旨,深入基層一線為廣大勞動者提供法律服務,腳步常年奔走不停。
精耕業務服務下沉
「把辦案人員素質培養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努力打造一桿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的正義之秤。」談起仲裁隊伍建設工作,那曲人社局副局長田密革有感而發。
近年隨著投訴案件頻發,一些難點、痛點問題暴露出來。「最明顯的一點就是仲裁員的法律知識儲備不足,光知道仲裁法、調解法還不夠,還要懂民法、行政法、經濟法。」田密革說。
那曲市人社局以「兩學一做」、系統行風建設、作風紀律整頓活動等為契機,組織仲裁員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精神和治邊穩藏重要論述,要求仲裁院全體幹部每周學習業務知識不少於2小時,組織開展疑難案例集中討論,在不斷學習和實踐中提升辦案能力和業務水平。仲裁院全面落實政務公開制度,積極推行「陽光仲裁」,堅決杜絕「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和吃拿卡要情況發生。
「小事不出企業,大事不出街道」,如今仲裁院探索調解工作重心下移、關口前置工作,在鄉鎮(街道)、企業等基層建立調解組織,變被動應對為主動出擊,從源頭上治理化解各種不穩定因素。「把勞動者的娘家建得更暖心、舒心、貼心。」田密革說。
編輯:劉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