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荔枝道啟動大型考古調查楊貴妃吃的荔枝來自哪裡
原標題:荔枝道啟動大型考古調查楊貴妃吃的荔枝來自哪裡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代詩人杜牧形象描繪了唐玄宗為滿足楊貴妃快馬加鞭運送荔枝的情景。運送荔枝的「荔枝道」在哪裡?如今還有哪些遺存?在唐代,荔枝怎樣「保鮮」送至長安?日前,為配合蜀道申報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為期20天左右的荔枝道大型考古調查正式啟動。根據省考古隊的工作進程,記者大膽猜想了此次調查可能揭開的秘密。
猜想一:
貴妃專供荔枝園可能在涪陵
《新唐書》曾記載:「妃嗜荔枝,乃置驛傳送,走數千裡,味未變已至京師。」相傳,唐玄宗專門從當時的涪州(今涪陵)經開江、宣漢等地至長安(今西安)修了條運送荔枝的道路。但楊貴妃所食荔枝,真的就來自涪陵嗎?
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介紹,給楊貴妃進貢的荔枝產地,一直有嶺南和涪州兩說。著名歷史學家嚴耕望在《唐代交通圖考》中考證,「白居易說荔枝採摘三日而色香味俱變,審度當時交通條件,由嶺南發驛至京師,絕不可能保持新鮮,故若欲及新鮮享嘗,則由涪州飛驛,較為合理。且楊貴妃幼長於蜀,所嘗當為蜀產,亦增加驛自涪州之可能性。」歷史上,蘇軾、範成大等諸多文人學者,都傾向於此說。
【考古重點】此次考古調查,工作人員的主要工作是結合各方線索,爭取能對這片古蜀道的現存歷史遺蹟調查摸底,希望能發現蛛絲馬跡。
猜想二:
荔枝道可能是古代「高速公路」
要讓荔枝3日送達,在古代「難於上青天」的蜀道能保障嗎?達州市相關文史人員在考查時,發現這條古代「高速公路」設計頗具匠心,荔枝保鮮很可能不是文學的誇張。「僅萬源境內現存的荔枝道遺址,就有雞公寨、竹筒溝、化米梁等。」萬源文管所副所長張霞告訴記者,雞公寨的荔枝道蜿蜒於懸崖邊際,為免驛馬「車速過快」翻下懸崖,古道邊上有大石條砌成的「攔馬牆」。此外,古驛道還有提供供給的驛站。
在化米梁附近,還有保存完整的古代餵馬的飲馬槽。這些飲馬槽,就在古道邊的大石板上鑿成,而距槽不遠處還鑿有圓孔,釘入木樁拴馬。化米梁下的衙門坪,傳說是專為管理護送荔枝工作而設置的衙門,圍牆依稀可辨。而為節約「快遞」時間,驛使每至一站便提前搖鈴提醒繼任者準備。如此大動幹戈,才有了杜甫「百馬死山谷,到今耆舊悲」的譏諷。
【考古重點】在萬源之外還有哪些古道路、古驛鋪等遺存,便是考古工作者這20天的工作重點。
猜想三:
古題刻可能幫助荔枝道「驗明正身」
對考古工作者而言,荔枝道有史料記載是一回事,但如果能找到相關題刻作為佐證,顯然更有價值。
張霞透露,萬源通天觀峰頂,距地面5米的青砂崖壁上,有一處「魁」字石刻。石刻不遠處的3塊碣形碑,則有「嘉慶九年(1804年)」「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民國·菖·菖年」字樣。在古道上還發現另一碣形碑,高1.67米、寬0.7米,從上至下陰刻楷書大字「張大老人德政」。考古工作者從這些題刻的內容中,能夠追溯到這條古道在明代就已經存在。而它是不是在唐朝就有了尚需更多題刻提供佐證。
省考古院相關工作人員則表示,修築「省際」公路在古代是浩大的工程,因此朝代更迭也往往會沿用原有官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荔枝道是蜀道的一部分,其詳盡數據,至少可以豐富四川境內蜀道的文化遺存,為蜀道衝擊雙遺產並且展開文物保護提供依據。
【考古重點】尋找證據,探究荔枝道是否就是當年唐玄宗開鑿的。
(來源: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