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曲佔斌收徒傳太極李四通大賽奪冠軍
上回書說到高志東習武不懈,傳武不怠,傳承姚氏詠春,繼承家族武術,堪稱一方武林豪傑。表過不提。
卻說重慶有一位青年才俊,雖年紀不大,卻精於太極,創建一一太極俱樂部,自任總教練。有藏頭詩讚此青年曰:
李氏男兒多英豪,四射光彩照山城。
通意達才稱俊傑,帥氣臨風太極人。
此位青年才俊,姓李名四通,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一年生人,師從關志剛、曲佔斌,習武已有十五年,乃是楊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
楊式太極拳是歷史悠久的拳術,太極拳的重要流派之一。說到楊氏太極拳,自然不能不從楊露禪說起。
卻說這楊露禪名福魁,字露禪,公元一千七百九十九年生於河北永年,逝於公元一千八百七十二年,享年七十三歲。
楊露禪自幼好武,因家貧,迫於生計,便投身在廣平府西關大街中藥字號「太和堂」中做夥計。
卻說這藥店乃是河南陳家溝人陳德瑚所開,這陳德瑚見楊露禪為人忠厚可靠,又聰明能幹,便將他選派到陳家溝家中做工。有道是無巧不成書,那楊露禪來到陳家溝陳德瑚家時,恰逢陳家溝太極拳名師陳長興借住陳德瑚家教授徒弟們習武。那楊露禪本就好武,自然是心中十分羨慕,有心想要拜師學藝,卻因當時太極傳功收徒有諸多講究,規則繁多,頗多禁忌,故而害怕陳長興不會收下自己。與此同時,又因楊露禪只是一名家中做工的夥計,自然是日常諸事繁雜,少能顧及。
然而畢竟求武學藝心切,又是得遇陳長興這等名師,楊露禪安能輕易放過?故而也就顧不得什麼江湖禁忌了,就在陳長興教授徒弟們練拳之時,悄悄在一旁觀看,眼中不放過一個運作,心中暗記下每一個招式,待到夜深人靜之時,便私下到那無人之處,憑藉記憶將一招一式認真練習。久而久之,竟也頗有所得。
然而終究是紙包不住火,楊露禪暗中偷偷學藝之事,終於引起了陳長興的注意。
卻說楊露禪為了偷學武藝,每在陳長興教拳之時,便裝著幹活,站在場邊不離開。開始的時候,那陳長興並沒在意,後來無意間不注意到,每天在教徒的時候,楊露禪總是在邊上。這麼一來,這陳長興就留了意了,而這一留意,也就瞧出了端倪,於是這陳長興就上了心了。可是楊露禪因為太投入,並沒有發覺陳長興已經在注意自己。
這一天,陳長興教完徒弟,仍像往常一樣,在楊露禪的目送之下離開教場。到是晚上,楊露禪忙完了活,又獨自一人悄悄遛出門,來到一片小樹林內,開始邊回憶白天所記的招式,邊憑記憶練習。不想剛練了幾個運作,便聽一聲咳嗽,楊露禪心下一驚,這裡平時沒人來呀?今天怎麼會有人咳嗽呢?於是他忙借月光循聲看去。這一看不打緊,楊露禪不覺心裡一陣緊張,原來他看清來人並非別人,正是陳長興。
原來陳長興對楊露禪留了心,見他晚上悄悄出了門,也便悄然跟蹤著楊露禪。見楊露禪走進小樹林,練的正是他白天教徒弟們所學的招式,這陳長興是何許人也?立刻便明白了楊露禪是在偷藝。於是他咳嗽一聲,算是提醒楊露禪。此時見楊露禪一難羞愧地站在自己面前,低著頭不敢看自己,本想斥責楊露禪的陳長興心裡倒生出幾分愛惜來。
此時陳長興在月光之下認真打量著楊露禪,套用武俠小說的一句話,就是發現楊露禪骨骼清奇,確是一副練武的好材料,端端的是可造之才。於是陳長興不但沒有因為楊露禪偷學犯了禁忌而生氣,反而生出了要正式收楊露禪為徒的念頭。
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這陳長興從心裡喜愛上了楊露禪,便打破禁忌,大膽摒棄門戶之見,收下了楊露禪,並與陳德瑚商量,允許楊露禪在幹活之餘正式學習太極拳。
這便是楊露禪陳家溝偷藝的一段佳話,當然遠沒有坊間及後來小說家演繹的那麼複雜與精彩,此事表過不提。此正是:
露禪偷藝陳家溝,長興大義收高徒。
功夫不負有心人,從來良馬能遠途。
單說楊露禪被陳長興收入門下,從此可以光明正大地學藝,自然是更加用心,待到藝成之時,楊露禪已是四十歲左右的人了。他辭去東家陳德瑚,回到家鄉永年,為了生活,他在家鄉收徒教授太極拳。
有道是:
武林從來是非多,江湖難有平靜時。
人在家中天了禍,吉人自有貴人扶。
卻說楊露禪離鄉多年,突然返鄉收徒教武,更不知教武收徒需要拜碼頭講規矩,自然引起當地一批武人的不快,認為楊露禪這是目中無人,不把他們放在眼裡,自是自恃功高無敵了。於是就有那平日裡以武稱霸鄉裡之人,找上門來要與楊露禪比武,目的就是要砸楊露禪的場子。楊露禪被逼無奈,只得應戰。
閒言少敘,這一場比武,對方一上手便步步緊逼,招招都是斃命的狠招。楊露禪開始還步步避讓,手下留情,不想對方一主要置他於死地。無奈之下,楊露禪只得使出真招,不料卻將對方重傷。雖然說這場比武是雙方自願,但是畢竟是致人重傷,難免生出一場官司,在家鄉自是待不下去了,楊露禪便一人潛逃到了北京。
卻說當時在北京東安市場北面,有一家號為「天義順」的醬菜園,掌柜的姓張名鳳歧,因體型粗肥,人送外號「張四胖子」。這「天義順」醬菜園醃製的醬菜從不向外出售,而是專供王府享用,因而張鳳歧與王府過從甚密,有錢有勢,被人稱作「小府醬菜張」。這張鳳歧家住海澱,每隔數日來醬園一次,那些日子他正要為其兩個兒子尋找教書先生,曾託囑醬園門前的粥攤掌柜丁紫蘭留心,如有合適的給找一個。
再說楊露禪到了北京,因為是逃亡而來,在北京是人生地不熟,無事可幹,坐吃山空,所帶的那點盤纏已是所剩無幾。這一天,他來到東安市場,因沒錢下飯館,就到丁紫蘭的粥攤喝粥,他邊吃邊與丁紫蘭閒聊,於閒聊之中,便問丁紫蘭有沒有什麼事可讓他做,工錢不計多少。
丁紫蘭問他:「您都會些什麼?」
楊露禪道:「不瞞您說,俺識得字,可做教習先生。」
也是機緣巧合,這丁紫蘭一聽便想到張鳳歧所託之事,於是便將楊露禪推薦給了張鳳歧。
那張鳳歧對楊露禪略加詢問,見他答對無疑,且看上去人也實在,於是便正式請他在家裡做了教習。從此楊露禪即住北京海澱張鳳歧家裡,每天教兩個孩子念書,別無他事,因為是逃避官司而來,練武之事自是不敢露頭。
這張鳳歧家是大業大,為了防護,家中還僱有二十幾名看家護院的家丁,每日打拳練武,為東家效命。只是這些家丁,平日裡多少有些仗勢,加之武林門戶之見,難免就和一些綠林好漢存有衝突和矛盾。
楊露禪在張家教書半年有餘,一天晚上,他正在書房後面角門小屋裡休息,忽聽得見後花園內有異聲傳來。這楊露禪本是練武之人,因而稍一辨聽便知是刀劍之聲,定是有人用刀槍器械在械鬥。楊露禪隨手拿起三尺菸袋,向後花園去看個究竟。
楊露禪來到後花園,只見有數十人在格鬥,有人被打倒在地,有的還被捆上了丟在一邊。楊露禪近前一看,倒地被捆上的竟然都是張府家丁。
有個家丁見楊露禪走過來,出於好心,大聲叫道:「楊先生,可別過來,別讓他們把你打了。」
楊露禪哪聽他的,也不答言,走過去用菸袋鍋一撥,就將一綠林好漢手中刀給下了,隨即順手再一點,又撂倒一個。眾人就見楊露禪手中菸袋上下翻飛,還沒弄清是怎麼回事,就已經被他三下五除二,幾下子就將一眾綠林好漢全都打倒在地。接著,楊露禪又解開捆著家丁的纜索,反將綠林好漢們一個個都給捆上了。
收拾完這一眾人等,楊露禪方便不慌不忙地問他們:「各位英雄好漢,你們是願意官了還是私了?」
那一眾人中領頭的就反問楊露禪:「官了怎麼了,私了怎麼說?」
楊露禪道:「若是官了,便將你們交給官府處理。若是私了,各位聽我一名勸,有仇宜解不宜結,你們與張府的事就此一筆勾銷,以後不再鬧事。」
那些綠林好漢一聽,哪裡還有話說,當然是願意私了,一時間個個求饒,人人保證。於是楊露禪將他們一一解開,放了眾人,然後倒背雙手,回到小屋休息去了。
那眾家丁將整個過程看在眼裡,此時花園之中只剩下他們,一個個面面相覷,實感難堪。
其中一人便道:「我等吃糧聽差,職責是看家護院,卻讓人家給捆了,還是靠教書先生給解的圍,今日是把這臉給丟盡了。」
另一個道:「是啊,我等哪還有臉再待下去,兄弟們明日向東家辭為好。」
眾家丁就此達成共識。
第二天,家丁們都來向張鳳歧辭行。那張鳳歧也沒想到一個教書先生會是武功高手,自是又驚又喜。但是若是放走眾家丁,這看家護院之事還是需要人幹的,於是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對家丁們說:「你們也別走了,就讓楊先生來教你們吧。」
眾家丁一聽,這倒是個好主意,他們可是目睹楊露禪的武功了得的,能跟隨楊露禪學習,自是求之不得。而且東家這麼說了,想那楊先生也必然不然推辭,於是紛紛答應留下,願跟楊先生學武。
那張鳳歧跟楊露禪說了此意,楊露禪感於張鳳歧一直對自己比較看重,而且這張鳳歧雖是富豪,倒也善良,於是便應了下來。從此,楊露禪除了教兩個孩子讀書,還教眾家丁練武。
就這樣過了兩年多,平安無事,楊露禪惦記著家中,便給永年縣老家去了信,告知他在北京的情況。
不久之後的一天,門房傳話,說:「楊先生,門外有您老家來人要找您。」
楊露禪聽了,一時心裡也不知是誰,隨即走出迎接。
當時張府大門口馬路對面有一座大影壁,上有「迎祥」兩個大字。
楊露禪出門一看,只見影壁前站著一位年輕人,年紀在三十多歲,墩壯孔武。他仔細辨認此人,確定自己並不認識。
楊露禪剛要詢問,那人卻一見楊露禪,立刻跨步上前過來請安,對楊露禪施下大禮。史見他右腿向下一跪,右拳直衝楊露禪的小腹而來。
原來此人乃是楊露禪當年在永年縣那次比武所傷之人的兒子,從楊露禪的家書得知楊露禪在京情況,便來京找他報當年傷父之仇。所以請安施禮是假,藉機進招攻擊楊露禪下三路衝拳進襠是真。
楊露禪何許人也,豈能讓他得呈,就在電光火石之間,楊露禪使出一招「海底撈針」,剎那之間,只聽得「嘭」的一聲,那年輕人的身子便直飛出去,打到影壁之上,身子直貼在「迎」字上面。隨後又直墜地面,摔倒在地。
年輕人爬將起來,口中叫道:「大叔,咱們三3年後見。」說完扭頭快速跑遠了。
楊露禪望著年輕人的背影搖了搖頭,回到屋內,想到自己行藏已露,不定何時還會有人來找麻煩,心中煩悶。思之再三,最後找到張鳳歧,如實講了自己在永年縣傷人之事,如今行藏已露,不得不防。為不給張府帶來麻煩,楊露禪決定離開張府。
張鳳歧一聽,深感惋惜,心裡想到兩個兒子才學兩年多,如果學成了該是多好。張鳳歧內心有些不舍,想了一想,便對楊露禪道:「楊先生,您若是能到四爺那裡就好了。您別鋮著離開,我去活動一下,找大管家王蘭亭說說,或許能行。」
話說此時正值鹹豐年間,端王稱為四爺,肅王稱為六爺。楊露禪若能到得端王面前教拳,自然是無人敢惹,可絕後患。
那端王府的總管王蘭亭特別喜愛武術,經張鳳歧一說,心下已是非常喜歡,於是幫著張鳳歧從中說合,徵得四爺答應見楊露禪一見。楊露禪來到四爺府,施展拳腳,竟被四爺一眼相中,於是便進了端王府,擔任教官。那四爺府的總管王蘭亭精明能幹,身材高大,體強力壯。楊露禪在教端王練拳之時,王蘭亭就在一旁跟著學習,每到緊要解說之時,楊露禪便用王蘭亭作靶子,這王蘭亭挨打是逃不過的,但也就因挨打,反而令王蘭亭慢慢地領會了太極拳法的精要。
不久,在四爺端王的安排之下,楊露禪開始充任旗營武術教官。楊露禪修書一封,讓次子楊班侯、季子楊健侯等也來到了京城,協助教拳。此時,楊露禪所教之拳術,還不叫太極拳,而稱作「綿拳」,且是只教旗人不教漢人,旗營中也是只教近八旗,不教外八旗。
其時旗營分為東八營和西八營,東八營是善撲營,練摔跤,西八營多是提籠架鳥的,體質較差,練綿拳。當時有很多王公子弟也來學拳,然而大多數人怕苦而學藝不精,僅有時貝勒之子時紹南和武狀元出身的將軍嶽柱臣學得太極真諦,並且正式行了拜師禮,拜在楊露禪門下。
旗營下級軍官中,有三人得了太極真傳,此三人即為凌山、萬春、全佑。三人各得所長,凌山善發勁,萬春善剛勁,全佑則善柔化。因礙於舊的等級觀念,三人不能與貝勒子、將軍等人稱兄道弟,故而楊露禪令此三人拜其子楊班侯為師。後來,時紹南因出天花喪命,嶽柱臣在中俄邊境戰爭中陣亡。楊露禪連失愛徒,心痛不已,再也無心教拳,遂辭去武術教官之職,離開了旗營。
此時楊班侯已任清軍旗營武德騎尉銜、戴藍翎,生性剛直的楊班候因看不慣洋人在京城耀武揚威,凌男霸女。一日正碰上一名洋人欺國人,楊班候一怒之下,將那洋人打了個半死。如此一平,在京城再待不得了,於是父子三人收拾行裝,離開京城,返回老家。
關於楊露禪陳家溝學藝,以及京城往事,另有相傳,在此不再輟述。
這正是:
自古英雄多磨折,不懼豪強不懼惡。
路見不平必出手,一顆肝膽行評說。
卻說這楊氏太極拳,自楊露禪開創,傳子楊班侯,楊健侯,後其技由其孫楊少侯、楊澄甫傳承。楊澄甫以大架為本,最終定型為而今流行的「楊家太極大架」。楊家內部仍然有大、中、小和長拳之傳授,然拳架招式乃以楊澄甫定型之大架為主,且這四個架勢並非四套拳,只是一套拳的四種打法。
而今要說的是河北任縣永福莊鄉楊固村有一人,名曰曲佔斌,就職於工商銀行順德支行。自幼酷愛武術,對太極拳更是情有獨鍾,公元一千九百七十二年開始,跟隨北方大俠、任縣一代宗師劉灜洲嫡孫劉殿魁學習傳統楊式太極拳,且習得系統傳授太極拳核心功法。
公元二千零五年,曲佔斌跟隨楊少侯、楊澄甫內傳弟子張文炳之徒、北京通州實力派名家蔣林系統學習楊式內傳太極拳及練功體系,該體系包括基礎拳架「正路子」、功力拳架「加(家)手」、技擊拳架「小快式」等套路和一系列練功心法、理法和技法,傳人甚少。至公元二千零七年,曲佔斌便正式拜於蔣林門下,成為楊式內傳太極拳「繼」字輩入室弟子,楊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深得傳統太極功法之精要。
如今的曲佔斌,已為傳統楊式太極拳高級拳師,武術名家。現任河北邢臺市武術協會教練委員會副主任,任縣武術協會教練委員會副主任,河北邢臺傳統太極功法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任縣劉瀛洲武術研究會名譽會長,關志剛傳統功夫總會副會長,任縣太極健身研究會總教練,任縣楊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兼總教練。
曲佔斌曾撰寫《論「松」在太極拳中的基礎地位與主導作用》等論文,且根據自身在長期追求、探索和歷練中積累的心得體會和經驗,教授弟子,不隱不藏,傾心相授,培育了一大批入門弟子、學生和太極拳愛好者,其中不乏極具發展潛力的武術優秀人才,李四通即是其中代表性人物之一。
且說李四通被曲佔斌收入門下,深受曲佔斌之喜愛,對其傾囊相授。這李四通也極聰穎,領悟極快,深得曲佔斌所授太極精髓。與此同時,李四通又在楊班侯再傳弟子、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賈志祥弟子關志剛門下學習學習楊班侯系列拳架、推手和器械,令自己的功夫更上層樓。
李四通習武十餘年,憑著良師教習,自身領悟與刻苦,練就了一身過硬的太極功夫,先後參加各類武術活動及比賽,獲得多項榮譽。李四通曾參加國際太極拳比賽,可謂是不負眾望,力克群雄,最終拿得國際太極拳冠軍。
公元二千零八年,李四通參加河北省永年第五屆太極拳年會,獲擂臺推手七十公斤級冠軍、樁上推手七十公斤級冠軍;同年獲第十一屆國際太極拳運動大會擂臺推手六十五公斤級冠軍。公元二千零九年,獲香港世界中華國術大賽擂臺推手七十公斤級冠軍及楊氏太極拳、太極劍第二名。公元二千零十一,獲山東省武術太極拳錦標賽太極推手七十五公斤級冠軍等。
如今的李四通,雖年紀不大,卻已是重任在肩。其乃是重慶市九龍坡區武術協會副主席,重慶市九龍坡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楊氏太極拳繼承人,中華武術當代優秀太極拳傳承人,太極拳國家二級裁判員,傳統楊氏太極拳拳師,玩界體育創始人。
此正是:少年豪傑自練成,拜得良師化鯤鵬。楊氏太極名四海,傳承國粹自有人。
欲知下一位豪傑是誰,請看第八回:出名門佛道融一體,姚志賢武醫集一身。
青史不留名,枉在世上行!能夠青史留名者,唯以入經、史、傳、記為途。長篇紀實《當代傑出武林人物傳》,即是專為武林人士著書立傳。《首屆「中華真功夫」傑出武術人物評選》活動正在報名,凡報名參選者皆可入傳,留名青史!了解詳情,可搜索「武林村」網站。
本傳作者為國家文化部文學金獎獲得者,省級「五個一工程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