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武林人物傳第二十七回:單刀李中興形意拳 趙文龍藝結京津冀

2020-12-25 談詩說文

第二十七回 單刀李中興形意拳 趙文龍藝結京津冀

上回書說到,詹廠慶致力於八卦掌之承傳與弘揚,堪稱新一代尹式八卦掌傳人之領軍人物。這一回所要說的,乃是天津市寶坻區人士,「京東拳藝社」創辦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北派形意拳代表性傳承人趙文龍。

一首藏頭詩單說趙文龍:

趙氏自古多才俊,文有宣簡武有雲。

龍乘風時行天下,藝領京東聚群雄!

趙文龍,公元一千九百七十四年生人,中國武術七段,乃「中華武士會」創始者李存義之第四代傳人。

卻說這李存義,原名存毅,字肅堂,後改名存義,字忠元。公元一千八百四十七年生人,清末河北省深州即今深州市南小營村人。

李存義出身貧寒,以幫人趕車為生。自幼愛好武術,年紀稍長始習長短拳技並週遊各地。二十歲時向劉奇蘭、郭雲深學形意拳,後至京與程廷華等為友,並曾從董海川學八卦掌。精研數十年,實力大進,名揚武林。

光緒十六年即公元一千八百九十年,李存義在軍人劉坤一帳下教士兵練武,屢建功績。後到保定開萬通鏢局,他一把單刀,所向披靡,無人敢劫其鏢。

一次,李存義單身一人走在涿州路上。突然,前面有一壯漢擋在路中央,此人身高馬大,非常魁梧,手中拿一條大棍,氣勢洶洶。

李存義上前拱手,客氣地要求放行。

誰知此人更加放肆,惡聲道:「想過去,先問問我手裡的大棍答應不答應!」

說話間,猛地將大棍砸將下來,直奔李存義的腦袋。

李存義一看,這傢伙心狠手毒,是來要命的。但是他也看得出這是一條莽漢,便想逗其一逗,所以他並不還手,只是輕輕向旁一閃,避開大棍。

那大漢見大棍走空,更加氣惱,遂將大棍舞動起來,砸、挑、捅、掃,一招緊似一招,但卻每次都被躲過,招招落空。

閃避一會,李存義順手從路旁抄起一枝柳條,在躲閃之餘,故意將柳條在那大漢臉上掃了一下又一下。

那大漢受了戲弄,不由氣得哇哇直叫,可是干著急就是打不上。

過了一會兒,大漢力量漸漸不支,直累得氣喘籲籲。李存義卻依然一副清閒神態,繼續戲弄著大漢。

又過了一會,那大漢已累得渾身無力,身體搖晃,幾乎站立不住,拄著棍喘息。

再看李存義,呼吸均勻,面色平靜,一副毫不在意的神態。

那大漢知道遇到高人了,只見他撲通一下跪倒在地,求李存義繞過他這一回。

李存義並沒有為難大漢,教訓幾句,便放過大漢,繼續趕路。

另一年夏天,李存義送完鏢坐大車從外地回家,在武強縣遇上一夥歹人行劫。

李存義手搖一把紙扇,說:「要銀子有的是,請你們自己上車拿吧。」

一個歹人跳上車,李存義將紙扇輕輕一抖,那歹人站立不穩,滾下車去。

又一人跳上車,李存義一揮手,這人又趴在車上。

此時領頭的劫匪仔細端詳,認出是「單刀李」李存義,嚇得趕緊上前賠禮認錯。

李存義的鏢局開不多久,便因從不看重錢財,鏢局資本不足,難以為繼,只好關閉。

公元一千九百年,八國聯軍侵華,此時李存義已經五十三歲之齡,卻不顧年高,毅然投身義和團,奮勇殺敵,每戰必先。他曾率眾夜襲天津老龍頭火車站,痛殺守站俄兵。因為李存義每戰必手持單刀上陣,故而「單刀李」之名,不脛而走。

義和團失敗後,李存義隱居北京,他為人厚道,輕財好義,與武林名家大刀王五、程廷華等過從甚密,與「閃電手」張佔魁情同手足。其時有位號稱世界第一的白人力士,在北京擺下擂臺,挑戰中國人。連續幾位中國武者應戰,均被白人力士打下擂臺,這使得白人力士更加狂妄。

李存義本不想出面,但見白人力士如此狂妄,侮辱中國人,不由義憤填膺,跳上擂臺,僅用三五招便將白人力士打趴在地。李存義為國人爭了光,引起轟動,當時政府還賜予他一等金質獎章。

公元一千九百十一年,李存義六十四歲時,被一位將軍請進軍營,希望他能夠教授士兵拳術,加強軍隊訓練,增強士兵之整體素質。

本來,將軍手下有上百名武林高手,怎奈這些武林高手武功雖高,卻並沒有稱得上是江湖頂尖高手。這李存義雖然年齡已經六十多歲,但身體非常結實,加上功底深厚,一般習武之人根本沒有能力與之抗衡,所以將軍此次邀請李存義進軍營,也有借他之名以揚軍威之意。

然在這軍營之中的百名武林高手,便有那自恃武功,對李存義心存不服之人,其中就有為首的二人,一位姓馮名青巖,乃八卦刀傳人;另一位姓許名林,乃少林俗家弟子。此二人武功不相上下,幾次交手都是打平。

卻說這馮青巖心懷鬼胎,對將軍請來李存義心懷不滿,怕搶了他的飯碗。然而又迫於李在江湖上的名聲,自己不敢貿然出手,於是眼珠一轉,計上心來:何不借許林之手,試試來者功力?

想到此,馮青巖便鼓動許林道:「這李存義雖然在江湖上浪得些虛名,但畢竟這麼大年齡了,所謂拳不打少壯,如今他一定不是你的對手。待會兒跟將軍說說,你跟這單刀李切磋切磋。」

這許林是個實在的武人,並沒有什麼花花腸子,所以並不知此乃馮青巖借刀殺人之計,當下便點頭同意。

待到主賓落座,稍一敘話,那許林便起身抱拳,向將軍提議:「將軍,屬下聽說李先生武功極高,名震江湖,人稱『單刀李』,屬下希望能跟李先生學上兩招,還請將軍準許。」

將軍此時也想看一看李存義的真實功夫,當下便欣然同意。

李存義也不推辭,便在眾人簇擁之下,與許林二人來到門外寬闊之地。

軍營中,百餘名武林人士,以及將軍手下眾士兵四周觀戰。

二人站定,互相抱拳行禮畢,那許林便擺出架勢,向李存義直衝而來。

李存義一見對方架勢,不覺心中一笑。

說時遲那時快,許林一招猛虎下山,已經撲到李存義面前。只見李存義稍一側身,抬手一個蛟龍探海,伸手便將許林的手臂纏住,隨即一轉一帶,那許林失去重心,身子不穩,向前撲倒在地。

現場瞬間沉寂,但僅僅三秒鐘之後,就在李存義想上前拉起許林之時,現場圍觀的那百餘武林人士突然群情激動,要求現比、決一死戰的呟喝聲震天響起。

李存原想一招制服對方,展示功夫,能夠讓接下來幫助將軍操練士兵能順利一些,卻不料這些武人在一起日久,族群意識極濃,見己方之人一招慘敗,自覺受了羞辱,故而哄鬧起來。李存義意識到事態嚴重,深恐將釀成大禍,若對方情緒不能獲得安撫,一旦一哄而上,稍有不慎勢必造成傷亡。而且,對方手中還有槍械,萬一失控走火,後果不堪設想。

此時李存義偷偷看向將軍,見將軍並沒有出面制止之意,不覺心中凜然。看來想不再比一場是不可能了,他明白對方仗著人多,非要再比不可,無非就是要找回面子。因此無奈之下,他答應再比一場,心下早已決定,要趁比武之時,假意輸讓,以一勝一敗之局,雙方都能下臺,則可平息事端。

想到此,李存義再次接受挑戰。這一次,比武地點從堂前換到了比較寬闊的校場之上,為的是讓眾人更能看得清楚明了。

此次上場的乃是馮青巖,本來此事由他挑起,許林落敗,馮青巖從李存義一招擊敗許林便明白,自己絕非李存義對手。然而在這百餘武人之中,又是他與許林功夫為高,眾人此時又都力推他上場。馮青巖無奈,只好硬著頭皮上場,對著李存義就是一通快速猛攻。

李存義有心退讓,故而一直後退避讓,看似毫無反手之力一般。

在場觀戰者都屏聲看著二人,等待結局。

李存義避過馮青巖的十幾招進攻,眼見馮青巖又一掌拍來,李存義緩下腳步,將左肩向前一迎,故意挨了馮青巖一掌。接著他稍一縱身,跳出圈外,向馮青巖抱拳說道:「我輸了,不必再比了。」

那馮青巖心裡知道這是李存義故意落敗,故而有些尷尬,但是眾目睽睽,尤其是那百餘武者注視之下,他自是不能說明真相,更何況能「打敗」李存義,也算是給他們掙回了面子。

於是馮青巖就坡下驢,向李存義抱了抱拳,應付地說了聲「承讓」。

這一場比武風波,就這樣以李存義的「失敗」而告終。李存義知道這裡不是自己能呆的地方,於是第二天,便找了個藉口,向將軍辭行。

在回天津途中,隨行的弟子們都清楚李存義是故意落敗,甚是憤憤不平。李存義則告誡弟子們,國家孱弱,外強虎視眈眈,當以大局為重,不能因為此事而動搖了將軍的軍心,所以要求弟子們不得再提此事。

回到天津後,李存義開始授權教徒。次年,即公元一千九百一十二年,李存義在天津創辦北方最大的民間武術團體——中華武士會,並親任會長,教授形意拳。

此時在武術之鄉滄州,有一位善用大杆的劉武師,能用杆尖將碡碌挑起。這劉武師在滄州設拳場多處,為鄉人所推崇。他聽說李存義在武林界名聲很高,而且創辦了中華武士會,心中便生出不服來。他到天津找到李存義,要求比武。

二人來到比武場,見李存義手中無物,劉武師便問:「你用什麼器械?」

李存義答道:「我要用器械,就不任此會長了。」

劉武師一聽,這李存義太輕視自己了,不由大怒,抖起杆尖用力向李存義腹部挑去。

李存義不躲不讓,竟然上前一步,運氣用腹部頂住杆尖,那大杆即刻彎曲成弧狀。

劉武師大感慚愧,當即拋槍認輸。回到滄州後,便關閉了拳場。

李存義聞知劉武師因比武失敗,關閉拳場,立刻親往滄州與劉武師講和,並幫他恢復了拳場。劉武師為李存義之大義所感,從此專心教拳,終生不再尋人比武。

在此之後,李存義曾應約到上海精武體育會教拳。

晚年,李存義在家鄉南小營村傳授拳術,村前街、后街都設有練武場,村民習拳練武蔚然成風。李存義教授門徒數百人,著名武術大家尚雲祥、孫祿堂、馬振玉、陳泮嶺等皆為其弟子。

公元一千九百二十一年,李存義因病逝世,安葬於南小營村,終年七十四歲。

李存義參考《五行拳譜》、《連環拳譜》及譚腿而創編了十六路之《拳術教範》,又編寫了《刺殺拳譜》,對推廣形意拳做出突出貢獻,被視為北派形意之開山宗師。

這真是:

一代宗師多傳奇,剛毅正直志不移。

為國為民行俠義,名揚後世傳青史。

再說趙文龍,身為形意拳中興之祖李存義第四代傳人,自幼習武,孜孜以求,博採眾長,吸納百家。青年時期向韓吉久學習無極式太極拳和形意拳,並因勤勉而得眾多武術名家的青睞讚譽和傾心教授;中年時期,更得形意名宿賈祥輝真傳。

趙文龍具有詩書傳家之家庭背景,從小就深受文化薰陶,祖輩們深厚之書畫藝術造詣成就了他的情操,年幼時聽父親講述的嶽飛傳、楊家將等英雄故事造就了他的俠義與愛國情懷,母親以中醫術為鄉親治病解痛分文不取之善舉,育成了趙文龍無私、善良、包容之胸懷,同時也鑄造了他文武兼備的氣質、持之以恆的性格。正因為此,無論是習武學醫還是寫書作畫,他都秉持著一顆敬畏之心。而這些,也造就了趙文龍成為一位具有俠義情懷之「武林中人」。他立足津門,放眼天下,精修本功,兼採眾長。數十年義務教拳,持之以恆,繼承傳統而不拘泥,勤於創新而不弄巧,集術、技、藝、德於一身,聚仁、義、俠、道於一體。

故而趙文龍的武術技藝、系統理論、文化修為都頗有造詣,武醫兼修,並根植傳統、博採眾長,集系統理論於一身,著有《文龍拳藝》一書,深得文武同道認可。

趙文龍不僅為推廣北派形意拳不遺餘力,同時還與其他傳統武術流派誠意交流,共揚國粹,獲得大眾認可。他曾任中華太極文化國際總部副秘書長,兼有天津市武協形意拳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天津市武協楊氏太極拳研究會顧問,臺灣中華武術總會海外分會顧問,張策五行通臂拳文化發展聯合會顧問,「中華真功夫」系列項目參與單位代表、專家委員會副組長,中武委顧問委員,「愛武中國」武術健康共享傳播平臺技術專家,「希為有曰」國粹金牌導師等多重身份。

趙文龍對傳統武術文化發展懷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為傳承「北派形意拳」傾注了無限熱忱。公元二千零十四年七月,趙文龍秉承「崇德尚武,拳藝修身」的宗旨,成立了民間武術團隊——京東拳藝社,為進一步傳承弘揚「北派形意拳」創建了專業化與職業化的氛圍,京東拳藝社也成為他義務教授「北派形意拳」的平臺,從而實現了從健身廣場、小區廣場、路邊、公園教拳,延展到進村鎮、進企業、進校園的轉變。

在趙文龍的帶領下,北派形意拳以開放之胸懷與真誠的態度,通過與國內外各流派傳統武術合作交流,顯示出了其獨特的魅力。趙文龍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武德修養,走出一條別具一格的「書畫交武友,武藝結文朋」的獨特方式。

趙文龍的故事多見於新華網、團中央網、全球功夫網、中國功夫網、中華武術網、武談平臺、舞福臨門平臺、全球電視臺、河南電視臺、河北電視臺、寶坻電視臺、寶坻報等多家媒體,其事跡與文章被編入《追尋湮沒的武林歷史》、《豪英俠士驛津門》、《形意拳俠》、《名拳名師》、《當代中華武術人物大辭典》、《天津記憶》、《中華民間武師名錄》、《中華武術文化傳承人物》、《搏擊》、《天津傳統文化與產業》、《國際形意拳峨眉演武群英譜》、《武動檀香緣》等書刊典籍。

趙文龍帶著他的京東拳藝社,經過十多年的不斷開拓,北派形意拳以開放的胸懷與真誠的態度,通過與國內外各流派傳統武術合作交流,顯示出了其獨特的魅力。趙文龍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武德修養,走出一條別具一格的「書畫交武友,武藝結文朋」的獨特方式。

趙文龍多次參與北京、天津、河北、江蘇等地武術文化、健康養生活動的策劃工作。多次與臺灣、香港、美國、羅馬尼亞、俄羅斯友人進行交流切磋。曾受邀在北京體育大學《武學講壇》以「悟道形意拳」為題授課,內容被北京武術學院整編入書。

趙文龍曾應邀參加首屆老年人奧林匹克運動會太極項目高峰論壇,主講《太極拳與養生文化》;受邀參加中華武士會百年學術討論會和武學文化座談會。

公元二千零九年,趙文龍的武術短片在河南電視臺《武術世界》頻道舉辦的首屆「武動中國,秀我功夫」功夫大賽中榮獲一等獎。

趙文龍不計個人名利,全力籌辦天津武協形意拳研究會,主持成立大會。組織天津、北京部分武術名家入編「京津冀武術文化節名拳名師」,應邀協辦「京津冀武術文化節」,擔任組委會成員、大會仲裁。

在「名拳名師」表演賽中,趙文龍榮獲金獎,同時被主辦方評為「優秀貢獻獎」。

公元二千零十五年,趙文龍應邀出席「中華真功夫」系列項目啟動儀式暨中國首部紀實電影《尋找真功夫》新聞發布會,贈送組委會和武林同道書作,現場展示形意拳,並接受羅曼斯影視文化公司採訪;應邀參加霸州京津冀武術交流活動、天津武術進軍營暨河北區武協成立大會。

公元二千零十六年,《武術世界》頻道為趙文龍製作形意拳套路專題節目,陸續播出,《武林快報》節目介紹重建北少林寺活動中採用其套路表演。同年,趙文龍組織弟子在二零一六首屆少兒春晚舞臺上展示形意拳,榮獲人氣節目投票第一名;應邀出席二零一六年中國·遼寧國際武術交流大賽和濱海新區全國形意拳名家論壇;應邀率弟子在京津冀千人徒步大會上展示形意拳。

公元二千零十七年二月,趙文龍組織舉辦京東拳藝社年會暨北派形意拳景園苑小學傳承基地揭牌儀式。八月,成功組織舉辦了「京東拳藝社」成立三周年慶典;組織二百餘位太極拳成員助力第十三屆全運會寶坻火炬傳遞主會場大型匯演,應邀參加第二屆形意拳(國際大聯盟)演武交流大會。

公元二千零十八年,趙文龍成功組織了二零一八京津冀首屆青少年傳統武術聯誼會,應邀接受天津廣播電臺和天津高新區直播間專訪;應邀出席二零一八年海峽兩岸武術交流大會。十月,應邀參加在北京召開的「中華武狀元」傳統武術文化大賽新聞發布會,承辦「中華武狀元」傳統武術真功夫大賽(青少年組)初選賽;京東拳藝社活動基地被授予「中華真功夫系列項目傳統武術人才培訓基地」及「中華武狀元傳統武術真功夫大賽選手直培基地」稱號。

趙文龍多年如一日義務傳授北派形意拳之無私舉動,以及其一言一行所體現出來的武德修為,不僅感染了寶坻眾多形意拳愛好者,更激發了一大批有責任、有激情的志同道合、熱心公益之士陸續加入京東拳藝社,呈現出合力推動傳統武術蓬勃發展之良好局面。

此正是:十年風雨無多路,一任霜雪染蒼穹;北派形意多佳話,津門唯看趙文龍!

欲知下一位武林人士姓什名誰,請看下回分解。

相關焦點

  • 當代傑出武林人物傳第十一回:從父學功夫出洪門 徐澤蓉名滿石棉縣
    第十一回 從父學功夫出洪門 徐澤蓉名滿石棉縣上回書說到李慧集多支太極拳於一身,為弘揚太極拳,她進校園、入社區,讓眾多學子、群眾受益。這一回所要表述的,也是一位四川女傑,姓徐名澤蓉,有一首藏頭詩讚她道:徐圖自強有家學,澤承石棉洪門拳。
  • 當代傑出武林人物傳第七回:曲佔斌收徒傳太極 李四通大賽奪冠軍
    第七回 曲佔斌收徒傳太極李四通大賽奪冠軍上回書說到高志東習武不懈,傳武不怠,傳承姚氏詠春,繼承家族武術,堪稱一方武林豪傑。表過不提。卻說重慶有一位青年才俊,雖年紀不大,卻精於太極,創建一一太極俱樂部,自任總教練。有藏頭詩讚此青年曰:李氏男兒多英豪,四射光彩照山城。通意達才稱俊傑,帥氣臨風太極人。
  • 形意拳傳人看門50年 披露《武穆遺書》口訣/圖
    李仲軒在練武曾拜形意拳大師習武 形意拳傳人披露《武穆遺書》>《逝去的武林》出版口述者李仲軒曾拜形意拳大師習武 退隱後做了50年守門人形意拳傳人披露《武穆遺書》《射鵰英雄傳》中武林群豪爭奪《武穆遺書昨天,現代出版社推出《逝去的武林》一書指出,《武穆遺書》確實存在,形意拳就是由《武穆遺書》發展而來。
  • 尚氏形意拳創始人,行走江湖多年,成為威震武林的宗師
    今天來講以為武術大師「尚雲祥」,形意拳大師,尚氏形意拳創始人。此人字霽亭,山東樂陵尚家村人,生於1864年11月28日,逝於1937年10月10日。自幼慧穎強識,生性爭強好勝,嗜武成性,一邊向帳房先生學文習字,一邊向少林名家馮大義學功力拳。
  • 山西形意拳名家布秉全先生示範五行拳照
    著作有健身法《洗髓經》腿擊法《鴛鴦腳制敵絕技》人物傳《布學寬志稿》。現兼任山西省武術協會常委、山西省形意拳協會顧問,晉中地區武術協會副主席,布學寬研究會會長。中國武術七段。布秉全是形意拳名家布學寬第九子,人稱「九爺」,現任布氏形意拳協會會長。布秉全習武、學習、工作齊頭並進,形意拳功夫練得爐火純青。
  • 山西形意拳之三體勢秘法
    日日功形意拳是明顯的槍拳,槍術是中國周朝以後出現的戰場絕藝,有護王定國之功。古有名將趙子龍、姜維善槍。代表人物是李洛能。李洛能是河北深縣人,以經商為主,拜山西戴龍邦次子戴文勳(雄)為師,苦學十幾年,人稱「神拳李」,在山西傳車毅齋,李廣亨,賀永恆,宋世榮,宋世德等,回到河北原籍後傳授不少弟子,形成河北一派,並南傳無錫,北傳東三省 。
  • 形意拳正宗傳人高毅朝:傳武能打還是現代搏擊厲害答案揭曉!
    ,他的分析確實語出驚人,有理有據,馬上揭曉,先來介紹一下作為小編圈子的這位非武林的武林朋友高毅朝。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一年打死人,作為非常具有實戰力的形意拳在全國廣為流傳,門派繁多,為什麼說他是正宗傳人,還得從形意傳承的小故事講起。 形意拳是在心意拳的基礎上,由李老能創編而成。李老能(1795—1881),形意拳祖師李老能,清代深州竇王莊村人。李老能少時聰慧好動,其先祖為退役武將,家傳武術,讓他的聰穎有了用武之地。
  • 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形意拳創始人究竟是誰……
    作為中國三大內家拳之一的形意拳,始於明末,盛於晚清,傳習演練已有三百多年。是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武術拳種。   形意拳經過歷代傳人不斷鑽研和總結,幾百年來名家輩出,流傳甚廣。孫中山、周恩來、張學良、馮玉祥等著名人士,都曾十分珍視形意拳。
  • 形意老拳師張桐先生拳姿追憶
    張桐幾十年如一日獻身於武術事業,在武林德高望重。7歲起隨舅父(河南少林洪拳名師盧賓、盧申)習傳統洪拳,初奠武功基礎。16歲時,他赤手空掌擊倒三個持刀搶劫的匪徒,在家鄉引起轟動。翌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河南國術館,從師武術名家陳泮嶺、鄭汝平習太極、形意、八卦拳、彈腿、摔跤、拳擊、乾坤劍,深得精髓。
  • 當代武林人物傳第二十三回:秉家學傳承子母掌,劉忠雲稱俠平型關
    第二十三回 秉家學傳承子母掌 劉忠雲稱俠平型關上回書說到賴寶珊少年曆盡磨難,然習武痴心不改,拜名師習技藝,傳承龍形太極拳。李生梅將其畢生所學彙編成五十四套,連同「新子母綿掌」古譜、拳論、手稿等全部傳於他關門弟子、「新子母綿掌」第二代傳承人李起雨。李生梅於公元一千九百五十三年去世,終年六十一歲。這真是:子母綿掌有傳奇,中華武林開一枝。
  • 濟南形意拳名師李靜軒逝世 百歲大俠寫就功夫傳奇
    這位男子就是被武林中人尊稱為「黑白鷂子」的形意拳第三代傳人李向左。當時,李向左告訴李靜軒,「只要你能走路,就能練形意拳。」從那以後,已經37歲的李靜軒練起了形意拳。  自從練習形意拳後,李靜軒的病情就逐漸減輕,也和這門武術結下了深厚的感情,這一練就是近70年。這麼多年,他基本上是拳不離手,有空就練。年輕的時候,他一般凌晨4點就起床練拳,一天練三四個小時。
  • 劈拳之藝‖用劈拳展現形意拳博大精深,管窺劈拳大成之相
    20.劈拳之藝‖用劈拳展現形意拳博大精深,管窺劈拳大成之相題外,這一篇想寫成傳承之章,這是對劈拳的總結文字,不僅是我個人的練用之見,是我所能直接間接接觸的所有前輩,之人,之文,之技,之術,之藝,同門研習之得,之悟,最終歸為一用,這個劈拳是什麼?不是初學擺架,不是研習糾證,不是一人苦修,這是眾人之得歷久不滅,是每個拳家追逐之藝,號為傳承。
  • 形意拳發力模式,形意拳科學訓練-典傳筋骨開發
    1、形意拳發力模式:形意拳發力特色 形意拳是中國三大內家拳之一,是傳統拳當中的一朵奇葩,其特色硬打硬進無遮攔,步步追風趕月不放鬆,風格剛猛,貼身進打,十分剛猛。
  • 楊遵利:隱在市井廣授天下形意拳
    楊遵利:隱在市井廣授天下形意拳 壹人人都有個「大俠夢」,不過這大俠,可不好當像很多孩子一樣,小時候的楊遵利也有著
  • 形意拳大師在晉中保鏢護院概況
    清朝的晉商能夠發展壯大,於形意拳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那些身懷絕技的形意拳大師和武林高手們,為保護商家的財產和安全,
  • 馬禮堂大師講解形意拳三體式
    馬禮堂大師講解形意拳三體式
  • 形意拳家、武術搏擊家朱國福先生一組珍貴照片
    1904年拜清末小八俠之一的形意名家馬玉堂為師,為形意拳第八代傳人。1924年,朱國福來到上海,創立武學會,以技擊能力高超、多次與中外武林高手交流取勝而聞名,朱國福兄弟四人皆為當時武林一流技擊高手,實戰名家,被武林人士並稱為「朱氏四傑」。1928年,朱國福先生參加第一屆武術國考,獲最優等榜首。1929年進入南京中央國術館任職並擔任教務處長,教授形意拳,開設拳擊課,為國家大力培養武術人才。
  • 嶽飛是形意拳的始祖?到底靠不靠譜
    形意拳是我國三大著名內家拳拳種之一,歷代名人輩出,影響極大,流傳甚廣,其各派拳法雖各有千秋,便其拳理卻淵源頗深。在歷史上,形意拳諸多武術前輩曾憑著精湛的技藝,譜寫了一曲曲扶正祛邪,保家衛國的正義之歌。當前,形意拳術及其精神以其強大的生命力日益普及和光大。
  • 明海大和尚筆下的張海慶原本是河北派形意拳傳承人
    張海慶夫婦與弟子合影明海大和尚筆下的張海慶,原本是趙縣赫赫有名的形意拳傳承人。《張海慶形意拳》已經列入趙縣非遺名錄。形意拳,傳自南宋名將嶽飛嶽武穆王,常以槍與拳合一,以教將佐,名曰心意六合拳,經歷金、元明數代。至明末清初為山西蒲東諸馮(今永濟)人姬公際可,字隆峰,訪名師於終南山,得嶽武穆王拳譜,於是朝夕練習,默示搞摩,後乃大悟,終成神技,尤精槍術。
  • 形意拳主要功法——八字功
    拳去不空回,起落不見形,近用肘膝,遠用手足。要做到,進入先進身,手腳齊到方為真。以上這些,都體現了,形意拳的近、快、狠的技擊特點。如要達到這種效果,就必須苦練。斬、截、裹、胯、挑、頂、雲、領、八趟拳,是要不斷提高拳技,使之逐步達到,起、隨、追、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