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用「頂級挑戰」和「頂級薪酬」去吸引「頂尖人才」的「天才少年」項目,自公布之日起,就引起了廣泛關注。
來自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博士生張霽,在7輪考核中表現突出,成功入選,斬獲最高檔年薪201萬元,紅遍全網。
這7輪考核為:簡歷篩選、筆試、初次面試、主管面試、若干部長面試、總裁面試、HR面試。
張霽的學習經歷警醒無數家長
張霽的學習經歷,可能大多數家長都想不到。高考時,他並沒有考入名校,但讀碩讀博的學校每一步都邁向一個新的臺階。
在當下,很多家長仍然相信「一考定終生」,考入名校也就成為了家庭教育的成績單。
張霽的成功應該可以讓家長們明白,「考入名校」只是家庭教育成績單的組織部分,在成績單中佔比更多的是孩子的個性品質。這些個性品質已在孩子成年時鑄就,在大學以後的學業以及職業生涯中逐步顯現。
那麼,到底張霽的學業經歷是怎樣的呢?在他的學業經歷中我們看出哪些重要的個性品質呢?
學業規劃能力
第一次高考,張霽失敗了,復讀一年後,第二次高考,他也僅僅只考取了一個本三院校——武昌理工學院。
如果你家孩子是這麼個情況,你會有怎樣的心情呢?孩子自己呢?
家長會不會想:「哎,看來這孩子不是學習的料,由他去吧。」
孩子如果知道家長的心思,可能也就放任自流了:「好歹有個大學讀,混個畢業就行了。」
因此,當我們看到那些整天混日子,或者因為不知道幹啥而整天心神不寧的大學生就見怪不怪了。
看到這裡,我想很多家長已經想到:我們不能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學習成績的取得是誰在安排和計劃。
如果是他自己,我們大可放心;如果一直是家長在背後操盤,那麼,家長就得好好想想了:
A. 你是準備給他操盤一輩子嗎?
B. 覺得自己的任務完成了,孩子已經長大了,可能不管了。
抱著B這個想法的,就是上述「混日子」和「不知道幹啥而整天心神不寧的大學生」家長。因為他們已經習慣被人管著,現在突然沒人管了,自然會走兩個極端。
抱著A想法的,此刻警醒還來得及,不要一下子放手,要做好慢慢放手直到孩子能夠完全獨立的準備了。
即使如此,也不得不說,如果我們如此看重社會競爭的話,此刻才警醒,去著手去培養孩子的「學業規劃」能力,已落後別人好多年了。
孩子在13、14歲時,自我意識的發展就已完成成熟,此刻他已能夠「正確的進行自我評價」,並且能夠在穩定的自信心基礎上,規劃自己的各項事情。
當然「自我意識」的發展和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請大家點擊文章《1-9歲,孩子的自我意識由一顆小芽長成有模有樣的小樹》詳細了解。
我們來看看對張霽的學業規劃吧:
張霽在進入大學後,就制定了四年的規劃。他永遠上課坐第一排,空閒時間全部泡在圖書館,樂此不疲。
他順利通過英語四六級,計算機二級,獲得全國ITAT職業技能資格認證證書。
大學四年後,他順利進入武漢郵電科學院攻讀研究生,2016年成為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系統結構專業博士生。
堅持不懈的品質
即使是名校計算機博士也不少,為什麼偏偏張霽能脫穎而出呢?因為他有眾多有份量的研究成果。
在讀研讀博期間,他更是將努力進行到底,埋頭研究課題,陸續發表論文他的第一篇論文整整被拒絕了六次之後才獲得發表。
堅持不懈,是成功不可或缺的關鍵品質。
寫到此處,我們想大家感興趣的應該是張霽的父母以及他們所持有的教育理念了。
「有主見」的個性
每一個有主見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對尊重孩子的父母。
「尊重孩子」,幾乎每個重視家庭教育的家長都知道的,但要真正做到不容易。
張霽的母親是幼兒園老師,父親是中學老師,父母從小就特別尊重他的選擇,讓他長大後養成了非常有主見的性格。
張霽說:無論什麼事,做還是不做,爸爸媽媽都不會幫我做決定。
這種讓孩子自己獨立思考的做法,讓張霽受益良多。2020年畢業的他,除了華為,還收到了多家公司的橄欖枝,甚至有一家開出了360萬的年薪,超出華為許多,但是張霽最終還是選擇了華為。
談到這樣選擇的原因,張霽解釋:最近華為在國外受到一些所謂的「制裁」,我希望自己能夠把所學所用在華為最困難的時候發揮出來,如果有可能,就盡力幫助華為渡過一些難關。
與高薪相比,他更希望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做有意義的事。一直以來父母的放手,讓他更有信心為自己的人生選擇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