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古稱宦官,是對在宮廷中為君主及其親屬生活服役的官役人員的總稱。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在各國君主的宮闈中,已有使用宦者的記錄,但當時使用的宦官,並非都是閹人,也有生理正常的男性,而且真正管事的,往往還是生理正常的士人。明張萱在所著《疑耀》上說:「餘閱《黃帝針經》,帝與岐伯論人不生須者,有宦不生須之語,則黃帝時已有宦者。」不過黃帝的《靈樞經》,《素問經》,據說皆是後人偽託的,所以黃帝時已有宦官這句話未免不甚可靠。又有人說,堯舜時代已有「五刑」,即使沒有太監,這種被宮的「準太監」大概已經存在了。
但周朝已經建立太監製度,卻是確定之論。《周禮秋官》雲,「宮者使守內」,鄭玄註解說:「以其人道絕也。」又《後漢書宦者列傳》序上說:「周禮,閽者守中門之禁,寺人掌女宮之戒。」這都是太監已經存在的證據。
西漢時,宦官亦兼用士人,著名的辭賦家揚雄給事黃門,位執戟;經學家孔安國掌御唾壺,均為佳話。東漢時,太后聽政,宦官才全部使用閹人,而經閹割後才準許進宮服役的男性,一般也就被統稱為宦官。從此以後,宦官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曾經閹割,二是在宮中服役。所以受了宮刑的,並不等於宦官。
《秦會要訂補三輔故事》載,「始皇時,隱宮之徒七十二萬,所割男子之勢高積成山」,但他們都不是宦官。《漢書西域樓蘭傳》載,漢武帝徵和年間(前92-前89),在漢朝做人質的樓蘭王子犯了法,被施以宮刑,但他亦不是宦官。司馬遷因為替李陵投降匈奴作辯解,觸怒漢武帝被下蠶室受了宮刑,但他也不是宦官。明朝,大量自宮後未能進宮服役的男子,也不是宦官,他們被俗稱為「無名白」或「私白」。
史書記載最早的有名有姓的太監是春秋時期的豎刁。豎刁是春秋時期齊國人,為了表示對齊桓公的忠心,他不惜自行閹割,而成了太監。但是,他對齊桓公其實是假忠誠。管仲去世前,曾叮囑齊桓公有三個人不能用,一個是將自己孩子烹了給齊桓公吃的易牙,一個是母親去世後也不回去奔喪的衛開方,還有一個就是自宮的豎刁。管仲認為,連自己的孩子、自己的母親、自己的身體都不愛惜的人,是靠不住的。但是齊桓公不聽,重用了這三人。後來齊桓公病危時,豎刁等人作亂,將齊桓公軟禁起來,並將他活活餓死。